福建廈門市集美小學(361000)楊淑珍
?
把漢字教得立體些
福建廈門市集美小學(361000)楊淑珍
[摘要]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在漢字教學中,教師既要讓學生記住字的音、形、義,還要讓學生了解漢字其他方面的特性,從更多的角度了解漢字,學習漢字。語文教師在漢字教學中要把漢字教得立體些,掌握漢字內(nèi)在的規(guī)律,全面理解漢字的含義,感受漢字獨有的美,了解漢字所蘊含的文化,這樣學生才會熱愛、了解漢字,并運用漢字。
[關(guān)鍵詞]漢字立體規(guī)律審美文化
漢字教學是小學語文老師的一個大課題。長期以來,漢字更多地被定位為讀寫工具,傳統(tǒng)的漢字教學基本等同于識字教學,注重字音、字形、字義的記憶而忽略了漢字中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漢字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更快更好地記憶漢字,機械地識記成了學生學習漢字的主要方法,長期反復(fù)緊張的記憶使學生記憶疲勞。老師們也不斷嘗試各種方法,如用游戲來增加識字的趣味性,但這些游戲方式的實質(zhì)仍是機械識記。這樣的機械識字一開始會有一定的效果,但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開始增多,學生也開始混淆,錯別字開始增加。
在漢字教學中,我們除了讓學生記住字音、字形、字義以外,還要讓學生了解漢字其他方面的特性,從更多的角度了解漢字,學習漢字。
漢字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六種造字法。因為漢字造字的特殊性,使得漢字的字形、字音有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形成了一個個系統(tǒng)。比如形聲字就是一個大系統(tǒng)。教學形聲字時,要讓學生了解形聲字的形旁表義,聲旁表音這一規(guī)律。形聲字聲旁表音的特點可以幫助學生根據(jù)讀音記憶字形,學生只要記住聲旁的寫法就能寫對帶有這個聲旁的字,避免寫錯字。如帶有“堯”的字,學生容易寫成右上多一點。我教學生書寫帶有“堯”這一聲旁的字時,特別強調(diào)“堯”這一聲旁的寫法。學生牢記以后,就不容易寫錯了。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根據(jù)字形來判斷讀音,如“亦”和“亦”這兩個聲旁區(qū)別很小,只有一鉤之差,卻可以幫助學生區(qū)分“奕、弈、跡……”和“戀、鑾、欒、彎……”這兩組字的讀音。
形聲字又可以根據(jù)聲旁或形旁特點分成多個小系統(tǒng),根據(jù)小系統(tǒng)規(guī)律進行教學。如有“尚”這個聲旁的字就可以作為一個系統(tǒng)來學習“裳、常、黨、堂、賞……”。再如帶“頁”這一形旁的字也可以作為一個系統(tǒng)來教學?!邦i、顏、領(lǐng)、須、額、項、頓、頂”都跟頭有關(guān),學生對字的意思就更容易理解了。
象形字的特點明顯,顧名思義就是字如其形。根據(jù)象形字的造字特點,教學象形字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字形的演變規(guī)律來學習漢字。如教學“燕”時,從“”到“”再到“燕”,字形變化一目了然,燕子的頭、身子、翅膀、尾巴在字形上表現(xiàn)得很清楚。
會意字的構(gòu)字也有其內(nèi)在規(guī)律。教學會意字這個系統(tǒng)的時候,教給學生會意字由義符組成的構(gòu)字特點來學習字的意思,這樣學生就不必對字的意思死記硬背了。如“逐”由“豕”和“辶”兩個會意字組成,“豕”表示豬,“辶”表示一只腳,是追趕野獸的意思,后來引申為“追趕、追隨”的意思。
漢字有一字多義的特點,除了本義,還有引申義。字的引申義表現(xiàn)了詞義的發(fā)展變化,知道一個字或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對詞義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更加準確。學生知道了字的本義后,對由本義拓展引申的意義就更容易理解,使用起來就不容易錯。教學漢字的時候,如果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漢字的意思,就可以讓學生對詞義的理解更全面,還可以在了解本義、引申義的同時積累更多的詞匯,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教“盼”時,我讓學生了解“盼”的本義是眼睛很美,如“美目盼兮”;后引申為“看”,如“左顧右盼”;之后又由“看”引申為“期盼、盼望”。教“美”時,我從“美”的本義教起,“美”是象形字,上面是羊形的頭飾,表示好看,如“美目盼兮、美貌”;由本義引申為“好、善”,有“成人之美、美中不足、優(yōu)美、精美”等詞;由“美好的事物”引申為“使人滿意,感覺舒適”,如“美滋滋、和美”。
了解字的本義還可以幫助學生減少錯別字。漢字具有因義構(gòu)形的特點,利用這個特點,講清形義關(guān)系,可減少學生的書寫錯誤。如“溪”右邊下面部分的“大”,學生經(jīng)常會因“小溪”這個詞的影響而寫成“小”。教學時,我跟學生講了“奚”的本義:“奚”是會意字,本義指拿繩索拘系罪人,其中“爫”表示手,指抓住一個人的頭發(fā),“大”就是人張開手腳的樣子。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再沒有寫錯。
漢字一音多字的現(xiàn)象給學生學習漢字造成很大的困擾,同音字字多量大,如果一味機械識記,對學生來說確實是一件難事。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引導(dǎo)學生多了解字的含義來區(qū)分。如廈門人中秋節(jié)的博餅,很多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寫成“搏餅”。我給學生講“博餅”中“博”的意思:“博”指古代的一種棋戲,“博餅”也是一種博弈游戲,所以是“博”而不是“搏”。學生明白了字義,就很輕松地糾正了別字。再如“一鼓作氣”,很多學生寫成“一股作氣”,那是因為學生對“鼓”字不了解?!肮摹钡谋玖x是“敲鼓”,作戰(zhàn)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zhàn)士的銳氣。有了這樣的分析講解,學生就不會把“鼓”寫成“股”了。
全面了解字義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多音字,多音字中有一類叫多義多音字,字的每個意思都有相對應(yīng)的讀音,教學的時候詳盡講解字義,學生會牢記字在不同詞語中的讀音而不必死記硬背。如“泊”有“bó”和“pō”兩個讀音?!安础钡谋玖x是“淺水的樣子”,淺水易停,所以表示船靠岸、停泊時要讀作“bó”。讀作“pō”時表示靜止的水,如“湖泊”“水泊”“血泊”。
漢字的結(jié)構(gòu)穩(wěn)重端莊,上下左右都處于相互平衡、對立統(tǒng)一的狀態(tài)中,所以除了整體感,還有一種審美感,人們見到漢字會油然而生一種審美的愉悅之情。
漢字教學中,我們除了要教學生把字寫對,還要讓學生進行漢字藝術(shù)欣賞,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除了書法欣賞課,在平時的漢字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dǎo)學生觀察漢字,教給學生欣賞漢字的方法。如教“傘”字的時候,讓學生觀察“傘”字的楷書,讓學生說說從這個字感受到的美。“傘”字的美在于上面一撇一捺打開的角度正好,像一把撐開的小傘;一撇一捺的書寫形體自然不生硬,整個字因這兩筆顯得有靈性;下面的部分平穩(wěn)托住,使得整個字結(jié)構(gòu)平衡穩(wěn)重。
進行書寫指導(dǎo)時,要讓學生明白筆畫要美觀,橫平豎直,撇、捺要寫得舒展,像燕子張開的翅膀,豎彎鉤的彎處要圓轉(zhuǎn),引導(dǎo)學生注意字的結(jié)構(gòu),讓學生也能創(chuàng)作美的作品。為了整個字的緊湊、美觀,字的某些部分往往要做出“謙讓”,有的筆畫要有變化,有的字形要變小、變窄,這樣字才均勻好看,讓人看著舒服。以“樹”的書寫為例,“樹”有三個部分,為了緊湊都要變窄,其中“木”和“又”的捺根據(jù)避讓原則要變成點,為了平衡,“木”和“寸”要寫得差不多高,而“又”在中間要寫小,這樣整個字看起來就和諧了。再如“彡”的三撇要有一定的變化,包括形狀、長短的變化,總體必須保持在一條豎線上,做偏旁的時候還要寫得狹窄些,不能太寬,這樣看起來整個字才平衡穩(wěn)定。
漢字除了有形體美,還有音韻美。漢字有陰、陽、上、去聲,聲音有高有低,長短起伏,抑揚頓挫,讀起來響亮,婉轉(zhuǎn)動聽,有節(jié)奏感,有音樂美,讓人慷慨激昂,心娛神悅。音韻就像是一根紅線,把一顆顆散落的珍珠穿成一串。
教學漢字的時候可以教給學生一些音韻知識,讓他們根據(jù)音韻特點朗讀,感受音韻美。如教學《紅領(lǐng)巾真好》,可找出其中幾行詩的最后一個字“鳥、跳、毛、苗、早、巢、好”,引導(dǎo)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字的共同點就是帶有韻母“ɑo”,初步了解押韻,感受押韻給詩歌帶來的美。古詩教學中還可以教學生根據(jù)古詩的平仄規(guī)律讀出詩的韻味,也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押韻的特點來創(chuàng)編兒歌,逐步掌握漢字字音在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痹谛W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有助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延續(xù)。
漢字負載了諸多文化內(nèi)容,成為中華文化的載體,無論從字形到字義,都受漢民族文化的深刻影響,無論字形還是讀音都有其文化功能。在漢字教學中,挖掘漢字所蘊含的文化,既可讓學生高效率地識字,又可激發(fā)學生學習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熱情。
在教學漢字的時候,我們不應(yīng)僅滿足于教學生會讀、會認、會寫,還要重視讓學生了解漢字中所蘊含的文化。文化來源于生活,學生通過了解漢字文化而更了解生活,也能根據(jù)所掌握的漢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以教學“陰陽”這兩個字為例。“陰”和“陽”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很廣泛,也有比較深的文化內(nèi)涵。但是,以學生的經(jīng)驗,他們更多地認為“陰”“陽”指的就是月亮和太陽。所以,我讓學生從“陰”“陽”原來的意思入手,了解“陰”“陽”和山水的關(guān)系?!瓣枴敝傅氖巧降哪厦?,水的北面;“陰”指的是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我國有幾十個城市的地名帶有“陰”“陽”,了解“陰陽”的本義就可以判斷名字帶“陰”“陽”的城市的地理位置,如咸陽在九嵕山的南面,浙江山陰在翠微山北面,衡陽在衡山南面,華陰在華山北面……從這還可以了解先民們依山傍水而居的文化。
“陰陽”在生活中還有廣泛的運用。晝夜有“晝陽夜陰”;男性有“陽剛之美”,女性有“陰柔之美”;生死有“陰陽兩隔”“陰陽殊途”;君臣有“陰陽慘舒”;篆刻有“陰文陽文”。“陰陽”還表現(xiàn)在太極文化中。古人認為,天地之萬物,是以“陰”“陽”二氣造化而來,還認為萬物都包含著“陰”“陽”這兩種相反而又相成之氣。歷法中的“陰歷、陽歷”也是陰陽文化的表現(xiàn)。
教學漢字的時候,如果追根溯源,會涉及很多傳統(tǒng)文化。如“江河”,“江”原來專指“長江”,“河”原來專指“黃河”,長江、黃河是中國兩條最大的河流,最為人們所熟悉,所以便用“江河”指河流。比較有趣的是,北方河流稱“河”的多,南方河流稱“江”的多,這也是一個文化現(xiàn)象。
教“酒”的時候講講酒文化,教“葬”的時候講講中國的喪葬文化,教“祭”時講講中國的祭祀文化;教“龍”的時候講講中國的圖騰崇拜……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是中華文化的魂,是個巨大的寶庫,是中華民族永不止息的文明源泉。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wù)傳承它,把它教得更立體,讓學生更熱愛它,更了解它,更會運用它。
(責編莫彩鳳)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1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