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濤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學〈北湖校區(qū)〉)
放手也是一種溫柔
余濤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學〈北湖校區(qū)〉)
一直以來,教師恪盡職守,孜孜不倦地堅守于教學崗位,備課、講課、批改作業(yè)、講評試卷,所有環(huán)節(jié)都親力親為,結果成績卻往往不盡如人意。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太謹慎,沒有“狠心”放手,未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語文教學;放手;自主學習
教師該怎樣放手,在哪些方面放手呢?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閱讀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老師顧忌著教學進度,一周的課時滿滿當當地講了還嫌不夠,哪有時間留給學生自己閱讀?于是閱讀成了語文教學之殤。
其實,語文課上講那么多做什么呢?在學生還沒有品讀課文之前就對文章進行解析,無論課堂多么精彩,多么有道理,都是對學生閱讀權利的剝奪。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去讀吧,無論采用什么方式,先讀起來再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文章多讀幾遍,相信個中滋味,學生有收獲。這之后再有教師的精彩講解,課堂才會真正“有效”。
現(xiàn)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忙著趕進度,很多知識和內容要求學生一下子消化掉。但凡什么事情都講究一個“快”字。這樣一來,教師也累,學生也累,諸多埋怨,何苦來著?不如放慢速度,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吧!
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和積累,輕視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運用,學生很難改變配角地位。這種教學方式,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與現(xiàn)代社會素質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不如利用學生具有探索性的特點,讓他充分地思考,學會質疑,學會分析,并且試著自己解決問題,這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應當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讓學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書海中翱翔,讓他們的思維在書籍里跳躍,讓他們的情感在書海里遨游,這樣,學生才會敢說、會說、愛說。大膽說話、愛上說話,不停的說話,這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
在教學實踐中,我利用各種時間來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說”的訓練:課前三分鐘名句推薦、命題講演、課內隨機討論、互動交流、專題辯論賽等。
當然,學生的“說”也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尤其是教師應該有一個整體的訓練計劃和合理的實踐安排。這里以我自己的教學實踐為例,在七年級時,我就安排了課前三分鐘的名句推薦,前兩個月由我來講,以作示例;后來就讓學生來講,等學生講過一輪后再加上具體的要求:推薦名句必須是文言文,講解內容除了翻譯解釋外,還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談理解看法。到了八年級,我每周利用半個小時的課堂時間給學生播放精彩的演講視頻,課前的說話訓練變成了5分鐘小演講,并要求學生先寫稿子,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要“說”,也開始“寫”,更自覺地進行閱讀和學習。到了九年級,我更是大膽地讓學生走上講臺講課,于是學生學會合作,也學會了如何理解課文的內容,把握一篇文章的中心。一系列“說”的訓練,帶給學生的是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何樂而不為呢?
現(xiàn)在在許多學校里,語文教學還是老樣子,很多時候一節(jié)課教師一講到底,看似講了不少的知識和內容,但是太過索然無味,完全是在講解和剖析,這些內容讓學生提不起興趣,打不起精神,學習的效率自然很低。因此,在這個時候,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就很有必要了。
語文活動課強調學生的自主實踐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活動的時候在聽、在說、在動手、在動腦,各方面能力得以強化。活動課的內容大都和單元知識有所聯(lián)系,比如七年級的“背上行囊走四方”;八年級的“走上辯論臺”;九年級的“話說千古風流人物”,學生對這些活動極其感興趣,活動一開展,既能夠鞏固所學的知識,又進行能力的遷移,學以致用,與課本相映成趣。
把作業(yè)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給自己出題目,然后進行解答。教師有目的地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對某一篇文章、某一個問題、某一種情感設問,然后再組織答案,形成試卷式或作業(yè)式的習題。這樣一來,既鍛煉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樂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其實放手,也是一種溫柔。給學生一些自由的空間,給學生一些發(fā)展的方向,不僅僅是為了教學的任務和數量,更要為了學生的成長和健康,放手吧,放手也是一種溫柔!
岳煒.中學語文教學問題與策略研究[J].語文建設,2016(8).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