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瓊(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
?
基于政治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活動型課堂構建
——以《政治生活》教學實踐為例
施瓊
(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人們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我國的教育體系也是更大的挑戰(zhàn)。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基于對學生政治核心素養(yǎng)“四個要素”的理解,通過《政治生活》教學實踐經驗,對活動型課堂教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政治的熱情,增強學生的社會關愛和國家情懷,樹立正確的理性精神和政治認同感,增強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主人翁精神。
關鍵詞:政治核心素養(yǎng);活動型課堂;教學實踐
政治核心素養(yǎng)無論是對個人發(fā)展,還是對社會進步,都是極其關鍵的。其由四個要素構成,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涵蓋了人的道德素質、知識才干、技巧能力、法治觀念等諸多方面。
1.政治核心素養(yǎng)之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即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生活中根據自己與社會的聯系而確認的身份,并自覺地以組織的要求來規(guī)范自己的政治行為。它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共同標識和靈魂體魄,決定著學生成長的方向。在教學中我們要循序漸進,注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培養(yǎng),使中學生逐步在理智上形成對政治的高度認同。
2.政治核心素養(yǎng)之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達成政治認同、形成法制意識以及實現公共參與的主觀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初級階段,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現實選擇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計劃,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把理性精神的政治教育理念融入當代中學生的課程教育之中。教學不單單只在于解決問題,應更多地關注課堂活動探究的過程,學會提問題,理性思考問題也是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
3.政治核心素養(yǎng)之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于法律和法制現象的知識、觀點和情感態(tài)度的總稱。在今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和社會現代化要求必須加強學生的法治教育,這樣有利于中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
4.政治核心素養(yǎng)之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狹義上講,即公民在代議制政治中參與投票選舉活動;從廣義上講,公共參與除了政治參與外,泛指普通民眾主動參與社會決策和活動實施等。政治教學的過程就是生活化的過程,要做到學以致用,知與行的統一。
活動型課堂,指將活動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是活動化的課堂,也是課堂化的活動,符合新課程標準三貼近原則。轉變以往傳統教學一味灌輸政治理論知識,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方式。講問題是活動,提問題也是活動;社會實踐是活動,課堂教學也是活動,所以應使活動成為承載教學內容目標的基本方式。這正是符合新課程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走向核心素養(yǎng)的題中之意。
1.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思維,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培養(yǎng)法制意識和理性精神
政治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核心素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自然地融入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梢愿鶕嗉壡闆r,模擬一個小型社會,設立法院、學校等,由不同學生飾演情景劇。例如,在講授“民主監(jiān)督:守望公共家園”一課時,設計學生角色扮演情景劇,演繹了一個故事情節(jié):“路邊攤販被城管執(zhí)法人員追趕并掀翻攤子,路人紛紛幫忙收拾殘局,并嚴厲指責城管工作人員野蠻執(zhí)法的行為?!惫适铝⒖桃l(fā)學生的共鳴,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一系列的追問和思考。比如:路人嚴厲指責城管工作人員的野蠻執(zhí)法行為是在行使什么權利?對事件進行辯證分析,一方面引出路人在行使公民的監(jiān)督權,另一方面,也看到攤販違規(guī)經營不利于城市管理,提出公民應樹立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應該支持和配合政府的管理工作。同時,對于城管暴力執(zhí)法的行為提出批評,意識到作為法治國家的政府應依法行政,為下個單元的學習做了鋪墊。隨著劇情進一步發(fā)展,攤販面對城管工作人員的野蠻執(zhí)法憤怒地表示:“要去告你們!”教師引導:如果你是路人,請你為攤販出個點子。在學生合作探究中,積極為攤販出謀劃策,既活躍了課堂,又實現了教學目標。此時,在學生討論中也出現不同的聲音,教師借機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公民如何負責地行使監(jiān)督權,做一個理性、守法的公民。到此學生可能以為故事已經完結,教師又巧妙地設計了故事的結局:通過公民舉報,上級部門調查之后責令城管部門對相關執(zhí)法人員進行了嚴肅處理,并對攤販賠禮道歉,補償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學生看到圓滿的結局大快人心。本節(jié)課通過一個故事情節(jié)貫穿課堂,學生不僅對于公民依法行使監(jiān)督權知識能夠做到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上培養(yǎng)學生用理性思維辯證地看待社會現象,懂得做到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在活動中,同時樹立了對政府公信力的信心,對我國政治制度的認可,樹立政治認同感。
2.充分調動學校、家庭、社區(qū)資源,走出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例如,在講授“民主管理:共創(chuàng)幸福生活”一課時,設置活動環(huán)節(jié),走出課堂,走進社區(qū),讓學生了解身邊的村民自治——西園村,并拍攝本村自治建設的圖片和視頻,體會村民自治的發(fā)展,是本課的一大亮點。同時,讓學生在分享中找出部分學生活動中暴露出來的對村民自治的一些錯誤認識,更加明確村民自治的內容。加上設計學生模擬村民自治,讓學生理解公民在基層管理組織中的參與形式和作用,提高民主管理和民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此時,課堂設計“社區(qū)走進課堂”是本課的又一亮點,讓學生與社區(qū)干部互動,充分運用當地居民委員會的資源,鼓勵學生走進基層民主管理,共建祥和文明的社區(qū)。在課堂結束時,布置學生就所在村或社區(qū)的基層民主自治狀況,向村委會或居委會提出可行性的建議。這樣既提高了本節(jié)課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同時又更加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權利,增強主人翁責任感;更加關注社會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增強公民意識。
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應時刻保持對政治的高度敏感和時代前瞻性,為學生呈現“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政治課堂。例如,在講授“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課時,政府的責任是對人民負責,做到三個具體要求。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顯得蒼白無力,而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段汶川地震的視頻,生動地展示了政府在災后進行的一系列強有力搶險救災的措施,重建家園等感人的場面。通過學生對視頻材料的分析討論,讓學生從感性體驗上升到理性層面,體會我國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教師無需多言,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新一輪高中政治課程教育改革中,打造活動型教學課堂要服務于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體驗,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力度,以核心素養(yǎng)為框架,在內容上將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進行交融整合,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思想政治問題,提高政治核心素養(yǎng)水平,促進我國高中政治活動型課程的構建。
參考文獻:
王木君,張學枚.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chuàng)新[M].新華出版社,2005.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