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詩璇
(貴州師范大學 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
哈耶克的社會主義觀
——基于對《通往奴役之路》的理解
鄧詩璇
(貴州師范大學 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貴陽550001)
《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944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將要結束之時。此時的英國,社會主義思潮引起了廣泛共鳴,戰(zhàn)后可能面臨的經濟困難也為計劃經濟的興起提供了可能的機會。作為堅定的自由主義者,哈耶克以清晰敏銳的思辨、結合自己在奧地利生活過的切身體驗,揭示出計劃經濟與集體主義終將毀滅自由、道德與真理的必然性,警示英國不要重蹈德國覆轍,走上極權主義的奴役之路。盡管哈耶克對社會主義非常不認同,但他所批判的并不是科學社會主義,而其論證內容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卻不失借鑒意義。
哈耶克;社會主義;奴役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進入尾聲。帶領美國人渡過30年代經濟危機和“二戰(zhàn)”的羅斯福新政大行其道;蘇維埃政權在戰(zhàn)爭中發(fā)展壯大,社會主義陣營連接歐亞。經濟上凱恩斯主義和政治上斯大林主義的盛行讓哈耶克頗為不安,這位曾經與社會主義經濟學家進行論辯并大力反對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在經歷了30年代納粹掌權和由此而來的二戰(zhàn)及其導致的歐洲政治演變后,為人類社會的前途所深深憂思。在他看來,這種社會主義趨向不但對不久的過去,而且對西方文明的整個演進過程都意味著鮮明的決裂。個人主義的失去導致了哈耶克所言的“通往奴役之路”。
該書共十五章,此外包括一篇序言、一篇引言和一篇結論。序言和引言說明了本書的寫作動機,并對該書的政治性加以說明;結論是對全文思想核心的一個小結。除了序言、引言和結論,此書的正文可劃分為四個部分。
1.第一章到第四章。關注社會主義的含義及其在歐洲的發(fā)展歷史,確立分析對象。這個部分圍繞兩個問題展開:首先,作者指的“社會主義”是什么,其范圍在哪里;其次,社會主義是如何從歐洲產生的,人們?yōu)槭裁磳@一思想廣泛接受,甚至認為它是不可避免的。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分析,作者指出:“社會演化中,沒有什么東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不可避免的是思想 ”——這確立了作者的批判立場,即他所批判的社會主義并非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必然趨勢。他的批判主要立足于對社會主義內在矛盾的科學分析上,而非對社會主義理想的價值判斷上。
2.第五章到第十一章。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為什么集體主義必然毀滅自由、道德和真理,因此必然無法完成它的許諾”,這一部分是本書的主體部分。正如作者在第三章中所言:“我們在本書中將要提到的一切后果,都源于集體主義的方法,而與這些方法所運用于的目標沒有關系?!钡诙糠志褪峭ㄟ^對集體主義制度的內部分析,揭示出從“方法”到“后果”的主要過程,從中展現(xiàn)出集體主義制度導致文明毀滅的必然性。
3.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關注的問題是:“英國目前面臨的可能導致極權主義的危險有哪些?!迸c前兩個部分主要進行理論分析不同,這一部分更多地表達出作者的現(xiàn)實關懷,也更具有政治性。通過提醒英國人民注意政治生活中的潛在危險,哈耶克肯定了英國傳統(tǒng)自由主義政治文化的內在價值,并試圖重塑國民的文化信心。
4.第十五章。關注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建立未來的國際秩序”,在對建立國際范圍內的經濟計劃(即掌握經濟權力的國際機構)批判的基礎上,作者呼吁建立一種制衡各經濟利益集團的更高政治權力,即有限區(qū)域內的多國聯(lián)邦。這一部分看似是充滿現(xiàn)實關懷的政策建議,實則是對作者的政治理想的描述。
1.社會主義制度的方法是計劃經濟,而這極易導致極權主義的產生。 計劃意味著根據一個單一的計劃對一切經濟活動加以集中管理,規(guī)定社會資源應該“有意識地加以管理”,以便按照一種明確的方式為個別的目標服務。哈耶克認為這種想法是從工程師對工廠的管理中盲目移植到對社會的管理上,認為每件事情都有一個目標,因而整個社會也有同一個目標,所有人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總比在自由主義經濟中,每個人僅為自己的利益努力好。而且從道德層面講,人為了共同的社會目標比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中僅僅謀求自己的利潤更為高尚。反過來這又說明了實際上在一個社會中在尊重個人選擇的基礎上根本不可能形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因為每個人的偏好和價值是不同的,而一個共同的目標必然要對所有人的目標的價值進行排序,這樣的排序又違背了平等的原則。如果必然要做出決定,那么集體長期討論的無效使人們必然要求有一個人或者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來代替大家決定,而這正導致極權主義的產生。在計劃經濟中,所謂的“共同目標”只是一個沒有任何明確內容的宣傳口號,如果真有什么共同目標的話,那也只可能是一部分人的個別目標罷了。用哈耶克的話說,這就像是“一群人決定一起旅行,而在想去的地點上都沒達成一致,結果他們全體可能不得不進行一次他們大多數人都不想做的旅行”。
2.個人自由是終極價值,是評價一種社會秩序的主要標準。 自由歷來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者都聲稱為個人的自由,不過二者顯然所指不是同樣的內容,最普遍的劃分是政治哲學中的兩種自由概念——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作為自由主義者,哈耶克認為合理的經濟秩序應該是根據最廣泛的形式原則“設計一個永久的合理框架,在其中個人根據自己的計劃指導自己的各種活動”。簡單地說,就是在最低限定的范圍內,個人的意圖支配自己的行動,是其自己目標的最終決斷者。因此,哈耶克的自由指的是消極自由(哈耶克還對自由做出了自己的定義:一個人不受制于另一個人或另一些人因專斷意志而產生強制的狀態(tài))。而集體主義者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中,人們?yōu)槲镔|利益所困,因而在獲得真正的自由之前,要迫使人們從“物質匱乏的專制”中解放出來,追求更“高尚”的目標。如果僅從表面的描述看,社會主義似乎確實是人們所真正向往的社會。但是哈耶克戳穿了社會主義美好圖景的藍圖,也同時揭示了自由主義中逐利的深刻的本質。他解釋道,在理性人的行為中,根本沒有所謂的純粹的經濟目的,“只有作為我們追求其他目標的條件的經濟因素”。自由經濟中通常被稱為萬惡之源的金錢不是束縛人們的原因,而是“人們所發(fā)明的最偉大的自由工具之一”。通俗地說,他指理性人追求的不是一沓鈔票,而是鈔票所能換取的廣泛的選擇機會(而且鈔票是對窮人和富人都開放的)。所以就追求的目標而言,并沒有所謂的道德上的高尚與低俗之別。對社會主義的否定是通過證明目標實施的不可能性和所負的代價。在社會化大分工的條件下,經濟聯(lián)系復雜,為制定一個指導一切的中央計劃所要知道的信息和具備的智慧是一個理性有限的人所不能企及的。計劃者雄心勃勃的計劃只是一種“致命的自負”,而且這種單一計劃完全抹殺了個人選擇的自由,所以計劃經濟不可能是一種有效的經濟模式,而且一旦實施,就要付出喪失個人自由的沉重代價。相反,在自由經濟中,價格體系是經濟信息的承載者,人們根據自己的計劃指導自己的活動。
3.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也是區(qū)分自由國家和專制政府國家的標準。 法治具體指的是政府的強制性權力只能夠在事先由法律限定的那些情況下,并按照可以預先知道的方式被行使。因此,自由經濟中人們會受到被公認為形式法律的一般規(guī)則的限制,但關鍵是制定這些規(guī)則沒有特定的目的,它并不能預知規(guī)則將對不同人產生的影響(當然可能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任何人在行動前可以預見這些規(guī)則,讓其作為自己選擇的依據,在這個意義上,自由主義也區(qū)別了完全的自由放任??偟膩碚f,自由主義追求在法律面前形式(機會)上的公平和平等,而計劃者,追求結果的公平和平等。而人們在起點是不公平的,那就意味著要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做出隨時的調整,所以不可能有一個永久的可以被事先預知的形式法律,當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而且既然要不斷調整,那么就極有可能在集體利益無法調和的情況下出現(xiàn)強人或者強勢組織獲取權力。這種權力表面僅是經濟上的控制權,但是與經濟密切聯(lián)系的政治社會等權力無疑都將被集中地為極權主義者掌控,所以計劃者對管理經濟的權力并不是簡單地對個人所擁有的經濟權利的加總,而是一種無限擴張的權力。
總的來說,自由主義的狀態(tài)下,人們在一定形式法律的限度內根據自己的意圖行動;而計劃狀態(tài)下,人們根據別人的命令行動。
4.民主在個人主義的基礎上才能真正起到保障個人自由的作用。 在哈耶克看來,民主本質上是一種保障國內安定和個人自由的手段,其并不是我們追求的最終政治目標,也并不是一貫正確的。民主(政治)意味著個人在自己的領域內根據自己的偏好和價值觀行動而免受他人阻礙。而計劃則完全根據社會的需求來決定個人應該干什么,是和民主對立的。但是哈耶克特別闡明對民主的誤區(qū):有民主的政體就等于有民主政治。一個計劃國家,即使有著民主政體,也不可能有民主政治。因為計劃狀態(tài)下,即使建立了民主政體,也只能通過壓制不同的意見統(tǒng)一計劃,也就是民主根本不可能保障個人自由,所以民主政體實際是形同虛設。而在自由的狀態(tài)下,個人在對形式法律達成統(tǒng)一意見時,因為法律根本不涉及特定的利益,而且所達成的共同目標并不是個人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是各自追求目標的手段。
哈耶克把社會主義的目標和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手段分離開來,他認為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是實現(xiàn)社會正義和最大限度的平等和保障,然而這只是“烏托邦”式的理想,原因不在于目標本身,而是實現(xiàn)該目標的方式。哈耶克對社會主義的批判主要基于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社會主義具有獨裁性質,其倡導者的思想只有通過獨裁的方式才能實現(xiàn)。哈耶克在書中指出:“對他們來說,社會主義意味著,它只不過是通過等級制度的路線審慎地改革社會,并強加一種強制性的‘精神力量’,以此‘終結革命’的一種嘗試。” 第二,社會主義對外所允諾的“新自由”只是一種宣傳,而不具實質意義。因為在實現(xiàn)“新自由”的過程中勢必會受到來自集體的束縛,而這就違背了自由本身。 第三,社會主義所提倡的集中管理反對財產私有制,這抑制了人們自由的選擇權和市場的自發(fā)競爭,從而導致經濟效率低下。哈耶克認為計劃和競爭不能共存,他指出:“競爭和集中管理二者如果是不完全的,都將成為拙劣的和無效率的工具,把二者混合起來就意味著哪一個也不能真正地起作用。或者換一種說法:計劃和競爭只有在為競爭而計劃而不是運用計劃反對競爭的時候,才能夠結合起來。” 第四,社會主義會導致“最壞者當政”。哈耶克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集體主義,集體主義有兩個特征:一是有一個為整個集體所認同的共同目標;二是為了實現(xiàn)這些目標而賦予集體最大權力。而當政者,或者說獨裁者,利用共同目標來掌握集體權力。當政者能夠實現(xiàn)掌握集體權力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使道德和知識水平低化,當政者為了追求相似性和一致性而降低道德和知識標準;二是不斷地向民眾灌輸不能和不準思考的信條,并使人民相信當政者能帶領其實現(xiàn)共同目標;三是樹立一個共同的敵人,不斷地煽動仇恨。
哈耶克在整本書中持續(xù)論證著正是計劃經濟堅持的集體主義觀點構成了對自由的戕害,西方國家熱衷的福利國家建設也朝著專制的方向又近了一步。他從各個方面分析了被計劃所過多3染指的社會,終究會被權利自縛吞噬。哈耶克認為追求計劃經濟,其無意識后果必然是導致極權主義。尊重和承認個人的權利和差異性、社會組織的復雜性,才能更好地釋放個人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性。20世紀中葉,經濟、戰(zhàn)爭等世界格局的急劇變化,給人們的思想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視野和反思。書中很多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觀點已經在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得到驗證。哈耶克這部富有洞見的作品為我們反思20世紀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但是,無論是“自由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不是最終的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此類意識形態(tài)的劃分更多是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一種簡化描述。投射到歷史當中,社會的組織和權利,應該在維護人類法律和道德底線的前提下,不斷地進行調整,平衡權利帶來的效率和對自由的限制。
該書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對計劃下的具體制度的運行過程具有深刻的了解,因此貼近生活經驗,立論鮮明有力,對直接批判的對象——計劃控制下的社會制度提出了有力的質疑。不過本書仍然屬于論戰(zhàn)類作品,所謂“先破后立”,在計劃問題上,“破”大概沒有誰能夠像哈耶克做得那樣完美,“立”則沒有那么精彩。該書最大的遺憾是缺乏歷史的視角:作者觀點中的市場經濟僅僅是一個超越歷史、永遠運行完善的模型,并未花費筆墨對其合理性進行論證,完全無視自由市場內生的危險和歷史上已經出現(xiàn)過的社會災難。他對社會主義的批判僅僅是從社會主義與納粹主義思想表面上的類似性入手的,但是社會主義有比納粹主義更加深遠的歷史、更加多樣的流派主張,并且具有納粹主義所無法企及的社會貢獻和存在的合理性。
哈耶克是自由主義堅定的倡導者,但是他將社會主義與德國的法西斯主義相提并論的觀點卻是不正確的。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他并不是完全反對計劃經濟,只是強調市場大方面的主導,而且其論證社會主義的內容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1][英]弗里德里?!W古斯特·哈耶克[M].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馮元興,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王福生.作為通往自由之路的社會主義——對哈耶克社會主義批判的一個回應[J].社會科學輯刊,2013(4):31-34.
[3]鄭小霞.哈耶克對計劃體制的價值批判[J].社會科學論壇,2007(8):15-16.
[4]何顯明.分立的知識與自由的秩序——哈耶克對計劃體制的批判[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3(6):22-27.
[責任編輯冒潔生]
2015-10-
鄧詩璇,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現(xiàn)代史。
F091.3
A
2095-0292(2016)01-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