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芳,劉亞麗,許曉偉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心內科,河北 張家口 075100)
強化自能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蘇維芳,劉亞麗,許曉偉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心內科,河北 張家口 075100)
目的 觀察強化自能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我院心內科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數(shù)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例,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強化自能護理措施。觀察兩組患者出院前與出院3個月后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血清中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BNP)以及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分、抑郁量表(HAMD)分變化情況。結果出院滿3個月時,觀察組患者的LVEF水平為(58.63±5.6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7.31±5.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時觀察組患者的NT-proBNP水平為(251.50±67.53)pg/mL,對照組為(491.45±86.48)p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出院3個月時的HAMA評分、HAMD評分分別為(5.37±4.13)分、(9.67±7.07)分,均低于對照組的(13.12±5.86)分、(18.57±6.38)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焦慮發(fā)生率和抑郁發(fā)生率分別為9.3%(4/43)、11.6%(5/43),對照組為30.2%(13/43)、34.9%(15/43),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出院3個月中,觀察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為9.3%(4/43),與對照組的27.9%(12/43)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強化自能護理能有效減少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誘發(fā)因素及不良事件,有效保護心臟功能,并大大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疾病復發(fā)率具有積極的意義。
自能護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心理;改善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常見類型,是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流中斷,致心肌長時間嚴重缺血而引發(fā)的部分心肌壞死。其預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其中,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是影響心功能恢復、心理狀態(tài)以及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1]。筆者對43例AMI患者采取強化自能護理措施,在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提高心功能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心內科住院治療的AMI患者86例。入組標準:均合我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診斷及分型標準;年齡<80歲,文化程度在小學以上,神志清楚,溝通順暢,無認知障礙;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伴有肝腎功能障礙性疾病者;心衰末期者;惡性腫瘤者;須行冠脈搭橋手術者。按數(shù)表法隨機將8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齡43~78歲,平均(64.5±6.3)歲;受教育年限7~16年,平均(9.6±2.5)年。對照組中男性30例,女性13例;年齡45~79歲,平均(65.3±5.8)歲;受教育年限7~16年,平均(10.2±2.8)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教育年限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guī)的心內科治療:嚴密監(jiān)測心電圖(ECG)、血壓(BP)、心率(HR)等指標;給予止痛、鎮(zhèn)靜類藥物,以緩解疼痛;調節(jié)血容量;心肌再灌注治療。入院后實施常規(guī)的心內科護理:囑患者臥床休養(yǎng),以減少機體的耗氧量,減輕病情,必要時按醫(yī)囑給氧;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定時測量患者的血壓、血糖;做好常見并發(fā)癥如出血、低血壓等預防護理工作;對患者進行疾病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的膳食選擇、疾病誘發(fā)因素、藥物服用、定期復查等,對心理狀態(tài)不理想的患者,給予一定的心理疏導。
1.2.2 觀察組 患者入院后實施與對照組相一致的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此外,還實施自能護理強化措施,內容概括如下:(1)護理評估。在急性發(fā)作期過后,對患者進行自我疾病護理能力、心理狀況評估,針對每位患者的評估結果,制定個體化自能護理計劃。同時邀請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到強化自能護理過程中。(2)自能護理知識講解。向患者及家屬發(fā)放急性心肌梗死的宣教冊,并按照宣教冊內容逐一進行詳細的講解,尤其對藥物類型、副作用、服用方法以及正確測量血壓等要反復講解,直到患者及家屬熟練掌握;向患者及家屬強調要按照醫(yī)囑按時來院復檢腎臟功能、血尿、肝臟功能、心電圖、血脂等。在生活方面,要指導患者及家屬膳食中要保持低鹽、低脂,每日安排適量的體育鍛煉,作息有規(guī)律,勞逸結合,避免過重的體力工作。(3)護理能力訓練。一對一的教會患者及家屬如何正確測量、記錄各項生命體征,當出現(xiàn)疾病癥狀時,如何采取家庭應對措施,教會家屬急救技能。(4)心理指導。心理指導貫穿整體護理過程中,從患者入院開始就與患者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正面引導、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樂觀生活,對嚴重心理不良的患者,必要時給予專業(yè)的心理干預治療。
1.3 觀察指標
1.3.1 心功能及血液指標 在出院前1 d、出院后3個月來院復查時,分別測量左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血清中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BNP)指標值。
1.3.2 心理狀況 采用信度較高的由Hamilton編制的焦慮量表(HamiltonAnxiety Scale,HAMA)、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估兩組患者出院前1 d、出院后3個月時的心理狀況。根據(jù)國內量表協(xié)會標準,HAMA量表評分>7分,表明出現(xiàn)焦慮癥狀;HAMD量表評分>8分,表明出現(xiàn)抑郁癥狀。
1.3.3 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記錄兩組患者出院后3個月內不良事件如急性心衰、出現(xiàn)心絞痛、由心血管病引發(fā)的再次入院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出院前后的LVEF、NT-proBNP指標比較 在出院前1 d時觀察組與對照組的LVEF、 NT-proBNP指標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滿3個月時,觀察組兩個指標值與出院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出院滿3個月時LVEF值、NT-proBNP指標值與出院前比較LVEF值明顯下降,而NT-proBNP值明顯上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出院前后的LVEF、NT-proBNP指標值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出院前后的LVEF、NT-proBNP指標值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LVEF(%) NT-proBNP(pg/mL)出院前1 d 出院3個月 出院前1 d 出院3個月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43 43 59.77±4.57 60.01±5.14 0.102>0.05 58.63±5.681 47.31±5.132 5.936<0.05 243.31±78.52 239.64±70.48 0.038>0.05 251.50±67.531 491.45±86.482 6.524<0.05
2.2 兩組患者出院前后的心理狀況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出院前的HAMA、HAMD評分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滿3個月時,觀察組HAMA、HAMD評分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焦慮發(fā)生率、抑郁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前后心理狀況比較
2.3 兩組患者出院3個月期間的不良事件比較 對照組發(fā)生心絞痛者6例,心衰者2例,由心血管病導致再一次入院者4例,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27.9% (12/43);觀察組發(fā)生心絞痛者1例,心衰者1例,由心血管病導致再一次入院者2例,總發(fā)生率為9.3%(4/43)。觀察組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5.968,P<0.05)。
目前,血漿中NT-proBNP含量高低被外公認為是直接反映機體左心室壁張力情況的靈敏性指標[2-3]。在心肌梗死急性發(fā)作期,患者血漿中NT-proBNP含量和左心室組織重構的過程緊密關聯(lián),連續(xù)的高濃度的NT-proBNP可以顯著預見左室的重構,左心室的重構會使LVEF下降,從而進一步惡化心功能[4]。因而,血漿中NT-proBNP含量是預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標。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強化自能護理,觀察組出院3個月后的NT-proBNP水平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水平(P<0.05),并與出院前基本保持一致(P>0.05),而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出院后3個月的NT-proBNP水平比出院前有明顯的升高(P<0.05);在LVEF方面,觀察組在出院后3個月時的LVEF水平明顯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并與出院前基本保持一致(P>0.05),而對照組出院3個月后的LVEF水平比出院前有明顯的降低。此外,觀察組在出院3個月中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通過對患者實施強化自能護理,幫助患者建立健康行為,規(guī)避疾病誘發(fā)因素,從而有效抑制左心室的重構,保持血漿中NT-proBNP的含量與LVEF水平,最終有效保護了心功能,減少心血管病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
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出院后3個月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心理狀態(tài)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疾病預后的重要因素,而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約有22%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癥狀,這與心絞痛、老齡、藥物、疾病認知等因素高度相關[5]。存在明顯焦慮或抑郁的心肌梗死患者再次引發(fā)心血管病事件率顯著高于非焦慮或抑郁患者[6-7]。因而,良好的心理狀況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意義重大。本組護理研究中,通過對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強化自能護理,讓患者具備疾病護理能力、情緒調節(jié)能力,消除生活中不必要的緊張與擔憂,并積極治療,從而促進了疾病康復。
綜上所述,對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過實施強化自能護理,能有效減少疾病誘發(fā)因素及不良事件,有效保護心功能,并大大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對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疾病復發(fā)率具有積極的意義。
[1]游波.早發(f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響近期預后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3,4(1):20-21.
[2]曲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治療后血漿NT-proBNP與Tei指數(shù)的變化及其與心功能分級的關系[J].海南醫(yī)學,2013,24(3):329-331.
[3]趙瑞平,王利青.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療后血漿NT-proBNP和SvO2水平與預后的關系[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3,8(5): 485-486.
[4]張秀麗,賈艷娟.淺談健康教育對心肌梗死患者康復的作用[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5,44(2):216-217.
[5]曹希,王秀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康復依從性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5):40-44.
[6]孫慎杰,吳小鵬,宋恒良,等.血漿和肘素對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間發(fā)生主要不良心臟事件的評估價值[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5,8(1):13-16.
[7]趙振華.心理護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建立健康行為[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4,43(24):2967-2968.
R473.5
B
1003—6350(2016)14—2404—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6.14.062
2016-02-19)
河北省衛(wèi)生廳2015年度重點科技研究計劃(編號:20150052)
劉亞麗。E-mail:suwifang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