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阜陽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安徽 阜陽 236041)
?
人文視角下生命意義之再認識
王健
(阜陽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安徽 阜陽236041)
人的生命是復雜的社會存在。人類社會即使發(fā)展到今天,人們依然在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這也是東西方哲學探討的永恒主題?;厮萆M化與發(fā)展史,人類關于生命存在的意義有財富觀、權力觀、需要觀、修身觀、關系觀等不同的理解。文章認為人是有追求的理性存在,應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應有尊嚴地活著、有追求地活著、幸福地活著,過有意義的人生。
生命;意義;尊嚴;追求;幸福
人的生命是復雜的社會存在。人類社會即使發(fā)展到今天,我們依然要思考生命存在的價值。人活著為了什么?人生的意義何在?這是人類的每一個體必須面對和思考并作出回答的人生課題。其實人類“對于生命意義的探索,不論雜亂與否,始終如一強有力地縈繞在人們心頭”[1]5。
作為宇宙萬物之靈的人類,需要通過社會實踐和適應自然選擇對自身的存在價值作出哲思與反省。追溯東西方哲學史,我們從中得到了殊途同歸的探索、詮釋與解讀。
西方哲學中,亞里士多德關注人的靈魂,強調(diào)人人皆有欲望,人的目的即人可實踐的最高善就是幸福。他認為人類本性中有一種追究理所當然存在事物根源的能力——置疑精神[1]6。中世紀宗教神學進入社會生活和私人領域,通過心靈修煉,引導生命個體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幫助人們擺脫世俗世界中的焦慮與不安。佛教強調(diào)眾生平等,普度眾生,實現(xiàn)社會大同。伊斯蘭教認為真正的圣戰(zhàn)是戰(zhàn)勝自我,主張人們止惡揚善,提倡宇宙的兄弟情義。猶太教保羅鼓勵他的追隨者忍受不幸,曾這樣吶喊:“你遭受的磨難都是人類經(jīng)驗中的一部分。上帝是仁慈的,他不會讓你經(jīng)受你的能力之外的經(jīng)驗,但經(jīng)過磨煉,你會擁有忍耐的力量。”[1]115基督教告誡人們隱忍苦難,積德求善,最終升入天堂。宗教篤信者認為,人類真正的生命掌握在上帝手中。但上帝的呵護依然來自內(nèi)心的感知,如果沒有上帝,難道生命就沒有意義了嗎?于是尼采喊出“上帝死了”,提出要重估一切價值,充分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強調(diào)權力意志。叔本華認為決定人的差別有三個方面,即人的自身、身外之物和人向他人所顯示的樣子[2]4。
東方哲學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以關注人的生命長度和尋求內(nèi)心的安寧為價值取向,旨在通過心靈修煉和人格超越,外化為入世的力量來實現(xiàn)生命關懷和社會價值。儒家強調(diào)以個體的生命修為和人格提升,認識天地人,感知社會和自然,達成知命、樂天之境界,獲得幸福人生。道家以生命的靈性安頓為目標,思考人的存在,強調(diào)順乎自然,返璞歸真,無為而治,率性而為,知足常樂,享受人生,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齊一”的境界。禪宗提出以平常心超越世俗,“心靜如止水”,強調(diào)用個體生命的平靜心境感悟生命的充實與幸福,尋找生命的本原意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加注重生命的精神修煉與內(nèi)在超越。泰戈爾認為,人類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的靈魂能包容一切,人類的自由和人性的完成都在于“愛”,愛就是“包容一切”。他還進一步指出,人生的目的就是成為“寧靜的人”。[3]無論是中國哲學中儒家“樂天知命我無憂”的積極入世,道家“全生避害、安頓生命”的淡泊處世,禪宗“心靈修為與靈性召喚”的人格陶冶與生命升華,還是印度文化中對生命和人性的包容與理解,都是古老東方文明的重要體現(xiàn)。
然而,回溯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演進過程中,思想的光芒與社會的文明進步伴隨著曲折,正是在這種曲折中才能折射出人類先賢的思想與智慧之光,從而驅(qū)散歷史天空的愚昧、腐朽、奢靡的陰霾,迎來人類的光明時代。華夏文明發(fā)展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失序,民不聊生,禮樂潰廢,貪欲橫流,道德淪喪,對此,儒道諸子百家相繼出現(xiàn),尋求救世,興禮問道,關注生靈,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與歸宿。與東方歷史相類似的是希臘文明發(fā)展至羅馬時代,伴隨羅馬帝國對外來民族的征服,各種文明成果也隨之涌入羅馬,這一方面大大地促進了羅馬文明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早期羅馬人那種淳樸務實的作風逐漸為奢靡之風所取代,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發(fā)生了重要轉(zhuǎn)變。羅馬帝國時期的社會奢靡之風彌漫,從皇室宮廷到市民階層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中世紀前后,人類開始思考生命存在價值,重塑精神追求和人文信仰,但又走向另一極端。神學蒙蔽了人類智慧的雙眼,個體生命淪落為宗教的婢女,人性的光輝在神的外衣掩蓋下,失去了光澤。伴隨科技的發(fā)展和人類自身的覺醒,從而打破宗教的神話傳說,還原人類生命的本原真相。但宗教并不具有完全的否定意義,在人類無法解釋世界、陷入困頓之時,正是宗教給人類一把探索“超越表象世界、賦予宗教意義和人類生命意義”的鑰匙。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坦言:“要想探索生命的意義,就意味著皈依宗教?!盵1]18但這不是唯一的途徑,人類是理性的存在,所要尋找的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宗教中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照所引起的共鳴,這就是信仰。信仰不是沒有理智的信服?!袄硇缘男叛鍪紫炔皇切叛瞿撤N具體的事物,而是對自己思想中所具有的確定性的堅持?!盵4]131就是說,理性的信仰是對正確的事物的正確判斷與堅持。實際上,人類社會關于生命平等、善良正義、自由幸福等方面的價值訴求只是與宗教的基本教義不謀而合,如果在其他的理論體系中有這樣的價值呈現(xiàn)與邏輯表達,同樣可以成為指導人們走向幸福生活的行動指南。
放眼宇宙,人是其中微小的存在?;羲孤陌@“我陌生而害怕,在我不能的世界中”[1]58,給我們很多啟示和思考。人類的生命存在究竟是為了什么?面對生命中的諸多困頓,又是什么促使人類的每一個生命個體走出低谷、走向陽光?在紛擾喧囂的世俗社會中,人的心靈如何保持一份寧靜,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這些問題都與我們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理解有關?;厮輾v史,人類關于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主要有以下不同的理解。
財富觀——認為生命存在的意義在于獲得財富。人類個體生命的存在應有基本的物質(zhì)保障,否則無法生存。正是這種原因?qū)е律鼈€體去追求財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觀點,顯示了生命個體對物質(zhì)財富的追求已到了瘋狂的地步。物質(zhì)財富是生命之所需,財富可以為生命的成長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但不是生命的唯一價值訴求,人類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豐富和意義的提升?,F(xiàn)實社會里, “大多數(shù)人判斷他人的標準僅僅是成功或財富”[5]。然而,熱心為自己積聚財富的人,難以進入崇高和諧的精神世界。
權力觀——認為生命存在的意義在于獲得權力。權力的存在具有必然性,是社會存在、維系、運行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之一。但在現(xiàn)實社會中,有的人走向極端,為了獲取支配和控制他人的權力,不擇手段,甚至泯滅良知。這種權力對于生命的存在有何意義?“為了外在的榮耀、地位、頭銜和名聲而部分或全部地奉獻出自己的內(nèi)在安寧、閑暇和獨立——這是極度的愚蠢行為。”[2]27尼采鼓吹權力意志,并在希特勒手里成為制造人類災難的工具,讓世界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苦。像希特勒手里的權力,對于人類意義何在?權力只有造福人類,才有意義。如果把手中的權力變?yōu)橹\求個人私利的工具,那么權力也是危險的,這時的權力不僅不能讓掌權者獲得尊敬,反而會讓掌權者失去自由和生命。權力可以給生命個體帶來地位、聲望和榮譽,但“榮譽通常具有欺騙性,聰明的人貴在有自知之明”[6]94。權力可能會給生命個體贏得尊重、帶來幸福,但不具有必然性;掌權者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才是得到尊重、收獲幸福的決定性因素。
需要觀——認為生命存在的意義在于滿足需要。只要生命個體存在,就必然有需要。文藝復興運動重新發(fā)現(xiàn)了人的需要,使人的生命尊嚴與意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尊重。弗洛伊德從生物本能出發(fā),分析了生命個體的肉體需要和社會需要,但否認人性的歷史性,否認社會、文化對人格發(fā)展的影響。科廷漢認為,人類生命依靠一系列相關行為的本能生存——動物本能、社會本能、情感本能以及理性本能,因而生命個體具有本能性需要[1]43。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層次學說,人類就是在需要的發(fā)展中,建立人與人之間新的和諧關系,不斷涌現(xiàn)“高峰體驗”,成為自我實現(xiàn)的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人類面臨的三大局限:“人類聚居的空間、人是社會的人、人類由男女兩性組成?!盵7]在阿德勒看來,三大局限預示著人類要學會與異性相處,學會在職業(yè)中實現(xiàn)價值,克服孤獨,走向合作,這是人類存在和個體生存的必然需要。弗洛姆認為“愛是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4]7。在弗洛姆看來,愛是人類和生命個體的本質(zhì)需要,正是愛把人從勞動異化中解脫出來,生命需要正確的愛(博愛、父愛、母愛、自愛和兩性之愛),人類才不會陷入孤獨和困頓。
修身觀——認為生命存在的意義在于修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濃郁的道德情懷,主動回應人的內(nèi)在成長與生命發(fā)展??鬃訌娬{(diào)“克己復禮、內(nèi)省成仁”,服務社會的積極入世。人皆圣賢,關鍵在于個人內(nèi)在修為,“內(nèi)圣”而“外王”?!靶奚怼R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影響和改變著中國的歷史發(fā)展,有多少英雄人物以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投入社會實踐,演繹人生百態(tài)。老子提出“無為而治,與世無爭”,遵循自然的出世修為。強調(diào)“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同的道德修為和人格魅力,決定了不同個體的生命認知和人生經(jīng)歷。只有不斷地進行言行統(tǒng)一的修身,并不斷地完善自身,生命存在才有意義。
關系觀——認為生命存在的意義在于建立和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人是自然界中最有智慧的生命存在,但不是孤立的存在,人是社會的一員。馬克思認為,人在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正是“人類有意識的生命活動直接把人與動物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8],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只有在真實情感交流與真正有見地的對話中,個體的生命存在與他人、社會構建有機的整體,才能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親情、友情、愛情都是生命支撐系統(tǒng)的有機組成,也是重要的社會關系,需要我們善待之,珍惜之,呵護之。正如弗洛姆在繼承馬克思的觀點時所認為的:“在一個健全的社會里,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另一個人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而永遠是目的。在這樣的社會里,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他的私人關系都是不可分割的。”[9]可以說,正是人所處的與他人和諧共在之社會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的質(zhì)量決定了每一個個體不同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有人說,生命的存在價值體現(xiàn)在三個層次:活著,活好,活長。筆者不完全認同這樣的理解。活著,只是表明了生命的生存狀態(tài),自然界所有生物都是“活著”的生命體?;詈貌攀巧谋举|(zhì),體現(xiàn)在活出生命的質(zhì)量,活出生命的尊嚴,活出生命的意義?;铋L,應該是在“活好”基礎上生命的進一步延伸。其實,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質(zhì)量?!昂盟啦蝗缳嚮钪狈从车膮s是一種“寧愿奴顏婢膝地活,也不愿壯烈豪邁的死”的價值取向。沒有質(zhì)量的生命存在,即使活到百歲又有何意義呢?只有有意義的生命存在才是值得活長的。
人類生命存在的意義在于追求質(zhì)量,生命的質(zhì)量包括幸福、尊嚴和超越。就是說,人類每一個個體生命存在都旨在有尊嚴地活著、有追求地活著、幸福地活著,過有意義的人生,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
一是有尊嚴地活著。追求人人平等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但實際上人生而不平等。不同的國家、民族、社會制度、家庭環(huán)境及個人的努力程度等決定了我們在這個世界的不同地位和生活狀態(tài)。作為人類的共同價值目標,人人都應有尊嚴地活著。第一,有尊嚴的生活要求社會為個體的生存與發(fā)展提供的機會是平等的。一個健全的社會能夠讓每個人不因貧富、性別、種族等因素而失去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機會,讓人人都有平等獲得發(fā)展的機會,人格平等且被他人所尊重,有自己獨立并被法律所保護的個人生活空間,人人擁有對社會公共生活的自由、平等、民主的話語權。平等地參與社會分工,通過個體的誠實勞動獲得報酬,積累財富,滿足生活需要,也是生命個體獲得社會尊嚴的一個基本條件。第二,有尊嚴的生活,要求“認識你自己”?!罢J識你自己”這是古希臘德爾菲神廟石柱上鐫刻的一句話。帕斯卡認為,人之為人,就在于人能夠?qū)ψ约旱纳M行思考,對自己的命運進行追問。認識自己,就是要自知、自明,正確的評價自己,駕馭自己。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自尊自愛自勵自強。第三,有尊嚴的生活,要求作為個體的生命要融入社會。融入社會不代表放下自尊,而是獨立而不失自我地與社會建立聯(lián)系,成為社會有機體的一份子??ㄎ鳡栒J為,人是“符號的動物”,人能夠制造符號并使用符號,從而創(chuàng)造了屬于人的文化世界。在創(chuàng)造文化的過程中,人才建立起了自己的理性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10]。作為生命的個體,需要融入到社會的文化生命之中,在與他人溝通、交往與互動中保存自己的生命、追求生命的意義,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11]。海倫·凱勒的故事表明,人能夠在多么局限的條件下以“最匱乏的材料”建構屬于他的符號世界,只要他掌握了符號系統(tǒng)的基本原理——這把通向人類文化世界的鑰匙。第四,有尊嚴的生活并不要求人人都要擁有相同的人生,但要關照他人與回報社會,正是在這種關照與回報中,獲得他人和社會的肯定與認可。人類社會允許存在不同的生命實踐領域與存在形式,科學、藝術等等都是人類諸多個體生命的自由選擇。只是這種選擇的共性在于不能只是為了滿足個體生命的需求,而要在這種個體的滿足中,充分關照他人與回報社會。這也意味著個體不僅要有自己的尊嚴,也應捍衛(wèi)國家、民族的尊嚴。尊嚴不可辱!為此,死有何懼?“正是死亡的黑暗,襯托出生命的光彩,而我們正因為這樣,才倍加珍惜生命,僅有一次的生命才更加輝煌?!盵12]只有在個體與社會的互動中,個體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尊重與尊嚴。
二是有追求地活著。生命的成長與發(fā)展往往伴隨著苦難、挫折與各種考驗,但生命是有追求的存在,在主體自覺下的生命能夠超越苦難、戰(zhàn)勝挫折、經(jīng)受住各種考驗,獲得心理的滿足、體驗愉悅的情緒和升華精神世界。第一,生命是自覺的存在。主體自覺是生命智慧的重要呈現(xiàn)?!叭瞬皇呛唵蔚幕钪?,而是時時對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斷,決定下一刻自己會成什么樣的人?!盵13]139這表明生命主體是有意識地自覺選擇、追求人生目標。作為一個個體,人始終處于不斷探索其自身存在的過程當中。每時每刻都在審視和反省自身的生存狀態(tài),人生的意義在這種審視中得到體現(xiàn)。蘇格拉底強調(diào)“沒有經(jīng)過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闭且驗槿司哂蟹词『蛯徱暳Γ拍艹蔀橐粋€“有責任心的人,有德行的人”。第二,生命是向善的存在。善的生活,即有德性的生活,也是寧靜平和的生活。在這樣的生活中心靈才能得到安頓,精神才能充分愉悅。有追求的人生就是心靈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皞}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在當今多數(shù)人已“倉廩實”和“衣食足”的中國,“知禮節(jié)”和“知榮辱”仍然更加有它存在價值與升華空間。道德是有意義的人生的試金石。生命的歷程也是人類在善惡之間選擇的過程。第三,生命是超越的存在。加繆說:“生命是荒誕的、無聊的、無意義的”,這是悲觀者的說辭。生命的存在需要超越,人生中所經(jīng)歷的每一個苦難本身都有意義。弗蘭克爾認為“即使面對無可改變的厄運,人們也能找到生命之意義?!盵13]139超越了苦難、戰(zhàn)勝了挫折、經(jīng)受住了各種考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人類就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迎接挑戰(zhàn)、把握命運的過程中,收獲高峰體驗的快樂。超越地活著,就是培養(yǎng)理性,不盲從,不迷信,獨立思考,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在理性思考和獨立判斷中,升華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三是幸福地活著。人是生命有限的存在。正是人類個體生命的有限性成為個體不斷走向無限、實現(xiàn)超越的動力。現(xiàn)實中,有的人雖然得到了持續(xù)不斷的晉升,但并不幸福。為什么呢?第一,幸福地活著有個前提,就是做一個負責任的存在。責任是人類生命的特征之一。弗蘭克爾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zhì)[13]133。其實,生命從誕生之日,就賦予了太多責任。人類不僅肩負責任,而且踐履責任。一個負責任的人,體現(xiàn)在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對自己負責是基礎,對家庭負責是本分,對社會負責是大義。對自己負責,要求善待自己,珍惜生命,經(jīng)受磨難,和諧身心;對家庭負責,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禮待夫妻,教化子女,為社會培養(yǎng)后來者與接班人;對社會負責,要求關心他人,盡己所能,奉獻愛心,做好本職工作,收獲內(nèi)心的快樂、平和與安寧。第二,幸福地活著與自我滿足的內(nèi)心感受有關。達爾文進化論給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生物以提示:“適者生存”。生命存在需要基本的物質(zhì)保證,這是生命活著的必然需求。波愛修斯認為,人們忙忙碌碌并竭盡全力所追求的、殊途但卻同歸的總目標就是幸福。財富、榮譽、權力、健康都是幸福的外形[6]76。幸福在于人的內(nèi)心。幸福是一種心境的淡然與閑適。幸福也是個體在社會發(fā)展歷史中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而獲得的一種心理滿足狀態(tài)。從當下的視角審視時,增量越大,則幸福指數(shù)越高。反之,則低。就是說,內(nèi)在的素質(zhì)是幸福的源泉。第三,幸福地活著不是與財富的多寡唯一相關。有意義的人生在于我們對社會的付出與貢獻,在于我們的內(nèi)心的淡定與坦然,在于我們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物質(zhì)條件只是人的需求的一個部分,精神世界的建構才是人生的重大課題?!耙粋€人精神能力的范圍尤其決定性地限定了他領略高級快樂的能力?!盵2]7立足于精神生命的關注,塑造有信念、有德行、有善果的人,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正如比爾·蓋茨所倡導的企業(yè)家回饋社會的“裸捐”。作為巨額財富的擁有者,財富本身只是一串數(shù)字而已,但財富回饋社會,可以幫助社會的弱勢群體,反饋給他的是精神的富足與心靈的愉悅,這是財富本身所不能賦予的東西。在近年來汶川、玉樹、舟曲地震后的賑災中有許多社會精英在用這樣的方式回報社會。唯有這樣有社會責任的人才能獲得積極的生命體驗與人生感悟,人生的意義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與體現(xiàn)。
[1]約翰·科廷漢.生活有意義嗎[M].王楠,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叔本華.人生的智慧[M].韋啟昌,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人生的親證[M].宮靜,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1
[4]埃里?!じヂ迥?愛的藝術[M].亦非,譯.北京:京華出版社,2006.
[5]拉羅什???道德箴言錄[M].王水,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08:43.
[6]波愛修斯.哲學的慰藉[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7]阿爾弗阿德勒.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M].周朗,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4.
[8]馬克思.1844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劉丕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9]埃里?!じヂ迥?健全的社會[M].王大慶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222.
[10]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李琛,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3.
[11]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4:53.
[12]于鳳湘.希臘神話(第三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90
[13]維克多·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M].呂娜,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劉翠)
Reevaluation on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from Humanistic Perspective
WANG Jian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China)
The life of mankind is a complicated social existence. In today's human society, people are still think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and this is an eternal theme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Looking into the history of lif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human being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such as wealth theory, power theory, needs theory, self-cultivation theory and relationship theory. Mankind is a rationality existence with pursuit, the nature of life existence is to search for the meaning, aiming at having a meaningful life with dignity, pursuit and happiness.
life; meaning; dignity; pursuit; happiness
2015-12-21
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單位資助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FEB110180)
王健(1971-),男,安徽阜陽人,副教授。
B023
A
1008-3634(2016)04-00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