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梅
(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671003)
白族喪葬鄰里互助的“禮物”
王麗梅
(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671003)
當突發(fā)的喪葬變故使主喪家遭受重大危機時,白族村民集全村之人力、物力、財力給予幫助,贈與“禮物”,共度難關?!岸Y物”指記錄在禮簿的禮金和實物,還包括未被載入禮簿的“禮物”。隱藏在“禮物”背后的靈魂是人的情義,鄰里互助的實質是人情的流動。喪葬互助也是白族民間的一種風險抵御機制。白族村民通過互助“禮物”,加強了村落、親族的凝聚力,為構建和諧鄉(xiāng)村奠定了社會基礎。
禮物;白族;喪葬;鄰里互助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9.003
受馬林諾夫斯基、莫斯等禮物理論的影響,許多學者從禮物的視角來關注交往圈內的互助。馬林諾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等著作中對美拉尼西亞的“庫拉圈”的社會交換體系的研究結論曾引起轟動:互惠是美拉尼西亞社會經濟交易的原則和基礎。莫斯觀察毛利人贈送、回收禮物的過程,認為是“禮物之靈”——“豪”在控制禮物的交換〔1〕。受到馬林諾夫斯基影響,雷蒙德·弗斯反對莫斯的觀點,認為互惠是毛利人進行禮物交換的根本內驅力。列維—斯特勞斯也受馬林諾夫斯基影響,批評了莫斯的“豪”理論,認為這是個人和群體之間以互惠為原則的交換體系。馬歇爾·薩林斯批評了莫斯關于“豪”的見解,認為他忽視了禮物的經濟意義,禮物并不神秘,是互惠和可以計算的。弗郎茲·博厄斯則描述了北美西海岸土人中禮物交換的一個特例——夸富宴上為了顯示個人財富的過分慷慨和浪費。
從禮物的角度來研究儀式包括喪葬儀式中的互助成為一個熱點話題。閻云翔基于東北下岬村的長期田野調查所作的博士論文《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堪稱人類學禮物視角的又一里程碑。書中討論了中國的禮物與鄉(xiāng)村社會中的關系網絡、互惠與人情,還論述了這種禮物交換背后的權利與聲望的影響〔2〕。郭志合的《喪葬中嵌合的禮物流動——南溪村納西族葬禮中禮物流動為例》一文,專門用禮物交換來探討喪葬中發(fā)生的交換現象,指出葬禮中的禮物有物質形式和勞動力形式兩大類,還進一步分析了禮物流動的特點與實質〔3〕。
基于上述的理論背景,本文試從禮物的角度來分析滇西白族喪葬儀式中的鄰里互助。
在白族人的觀念中,死亡是一種解脫,是投胎到另外一個極樂世界。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去另外一個世界生活的喜事。所以長者生前準備的棺材、壽衣叫喜房、喜衣;高壽者的喪禮叫喜喪,要貼紅對聯,重孫帶紅孝(布)。白族喪葬儀式的環(huán)節(jié)大同小異,主要包括接氣、買水、凈身、裝殮、報喪、蓋棺、守靈、懸帛、開祭、收祭、相幫、開路買山、祭亡、出殯、路祭與下葬等環(huán)節(jié)。喪葬儀式中,人力動員廣,花費大,歷時長,普通人家難以獨自承受。舊社會,賣身葬父母、賣田地葬父母的例子很多,一部分人因突發(fā)的喪葬陷入貧困,但村民們仍然按照慣例操辦。滇西白族喪葬儀式中村民們自發(fā)自愿、前來幫忙。主人家只需安排好提調(總管)和儀式主持人。提調到位后,根據村中主喪家和村落的情況統籌安排報喪、采買、準備墓地、搭建雨篷、做飯等。村民認為喪葬是村落共同的大事,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共同完成。
喪葬儀式中,人們不請自來,鄰里互助通過承載著人情的“禮物”實現?!岸Y物”有禮金、物力、人力幾種方式。通常禮金和主要物力在禮簿中有詳細登記,而喪事中非常重要的人力幫助情況卻未在禮簿中記錄。禮簿是一個承載豐富信息的文本記錄,從中折射出當時的經濟條件、“禮物”的方式與數量、親戚的居住地、本家的范圍等等,更能讓人感受到這“禮物”背后的情義。如筆者收集到滇西云龍漕澗馬龍洞村1983年的一份喪葬禮簿:
某某,雞1只,菜1桌,米2“卩”,幣肆元;某某,初谷2“卩”,幣壹元?!嫌?43戶,米224“卩”,包谷66.5“卩”,初谷15.5“卩”,雞13只,蠶豆1“卩”,幣239.5元,菜52桌,果品5席,白酒14斤,香煙23包,火炮5封。
注:“卩”村民自造字,讀bang,是滇西農村的一種計量工具,1“卩”米約等于6斤。
(一)禮金
喪葬儀式中所有互助的禮金都登記在禮簿內。通常,一場喪葬儀式收到的禮金和喪葬花費相比,可以收支相抵或略有盈余。禮金極大地幫助了主喪家,可以購買所需的煙、酒、白布等物品。主喪家一般向開設有店鋪的鄰里賒借喪事所需貨物,喪葬儀式結束后再付錢。不同時期的平禮(非親屬普通人的禮金)標準不同。1983年,附近馬龍洞村的平禮以一元居多,親屬二元以上。1997年,東山腳村的平禮標準以十元居多,親屬禮金二十元以上。2012年東山腳村的平禮標準以五十元居多,親屬禮金為一百元以上。三個不同時期的平禮標準呈與時俱進的上升趨勢,可見東山腳村及其附近村落的經濟近30多年來發(fā)展快速。
(二)在冊實物
喪葬儀式中,有的村民直接送實物。其中糧食、豬雞肉食、煙酒等物品被登記到禮簿中。親屬上祭的酒席、祭幛、錢籠(傘)、鞭炮等也被詳細登記。1983年,馬龍洞村的喪事中收到的糧食有大米(224“卩”)、玉米(66.5“卩”)、稻谷(15.5“卩”)、雞(13只)和蠶豆(1“卩”)。禮簿所記載的內容,表明早期白族社區(qū)互助以實物為主,后期逐漸以禮金為主的變化趨勢。
(一)非在冊實物
喪事禮簿記錄了許多互助的信息,但還有一些互助沒有在禮簿中有所反映。如喪禮上需要的炊具、桌凳、雨篷等物品,通常向本村村民借用;有的村民送一籃柴、一籃菜、一把香、一刀紙錢等,為主人家減輕了一定的負擔。東西很微小,不足以載入禮簿,卻是一片暖暖的人情。
有時,村民還需要借用原木板、喜房、喜衣、墓石等。但凡和喪事有關的請求,村民幾乎都無條件相助。甚至有的沒有適宜的墓地,開口相求一小塊墓地,不管有無親屬關系,村民都會同意幫助。這等重大的幫助,村民未寫入禮簿,而是永遠銘刻在心里。
(二)人力
喪事耗費勞動力巨大,如左老先生的喪葬儀式共有上千人參加。左老先生去世后,村里村外的人聞訊前來幫忙。提調和儀式主持人需要主喪家親自請,其他的人都是主動前來,根據總管的安排做事??偣軐⑷藛T分工寫在一張紙上,粘貼在主喪家的墻壁上。通常,男人們搭建雨篷,搬運和擺設桌椅板凳和大型炊具,殺豬等;女人們帶著自家的廚具,幫忙處理蔬菜和肉類的撿、洗、切。人力幫助在“相幫”和出殯兩天最為重要。根據作者2012年在云龍縣漕澗調查的案例如下:
廚師約5人;助手約3人;蔬菜撿、洗、切約25人;豬、鴨、雞、魚肉處理約15人;“執(zhí)席”(宴席上菜時用托盤上菜的人)約7人;擺、收菜肴、碗筷約15人;盛飯約10人;洗碗筷約6人;米飯制作與搬運約8人;豆腐制作與搬運約6人;燒水泡茶約3人;茶童約4人;借桌椅板凳、炊具約10人;墓地、墓穴準備約15人;蔬菜、物品采購與運輸約4人。
僅以上項目需要的人力約為130人。當時的東山腳村共有73戶人家,每戶至少有2人幫忙出力做事。而且,有些工作是每天都有,加上出殯需要的人,一場喪事需要幾百個人幫忙。就如提調李某所說:“如果不幫忙,不換工,自家有喪事時前來幫忙的人少,喪事儀式就難以順利進行?!?/p>
喪葬儀式中,人力的互助非常重要,既有孝親也有非親村民。作為孝子,為長輩送終是應盡的義務,不需刻意還工;作為非親村民,他們認為村落是個共同體,喪事是全村共同的大事。喪事中,所有無關活動都要停止,有勞動力的村民都要幫忙做事。但禮簿并沒有特別登記人力相助的情況。
有時,鄰里間的精神安慰沒有物的載體,卻也是情義互助的體現。在失去親人的情況下,主喪家既要承受失去親人的悲痛,又要招待前來吊唁的人,還要在儀式師父的指揮下完成一系列儀式活動。主喪的孝子常常幾夜不能眠,非常辛苦。白族喪葬儀式中有很多鄰居或親友留下來陪伴、安慰孝子和守護亡靈。特別是守靈和出殯當晚,許多鄰居前來陪伴到深夜,甚至通宵。情義互助既溫暖了主喪家失去親人的凄涼之心,也表示出對亡靈的敬畏,給予主喪家莫大的精神支持與慰藉。
鄰里互助的實質是人情的流動。在鄉(xiāng)村里,人情是內涵深厚的重要概念。人情包括:①人之通常的心情事理;②交情;情面;③人際往來應酬的禮節(jié)習俗;④禮物。在白族的喪葬儀式中,人情同時涵蓋了這四種解釋,它既指人們按照慣例去舉喪、吊唁和幫助,又指人們之間的交情,也指人際往來應酬的禮節(jié),還指贈與的“禮物”。人情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它沒有經典,也沒有條規(guī),但是只有嚴格遵守才能贏得村民的好評與人緣。白族的村民們生活在人情的世界里。
喪葬儀式中,每一份“禮物”都承載著一份人情,人情的流動講究禮尚往來。當地有句俗語:“我的蓑衣丟過去,你的羊皮丟過來?!苯沂玖巳饲槭窍嗷サ模挥卸Y尚往來,關系才能持久下去。只有一方付出,時間一久,自然冷了、淡了,甚至不再來往。人們要去參加一場喪葬儀式之前,先翻出家里以前的紅白喜事的禮簿,查看他家以前送來的禮金,再斟酌應該回送多少才不失禮,通常還會略添一點回送。鄉(xiāng)村里全靠平時人情的積累,只有先幫助別人,自己有事時才能得到別人的回饋。如果誰家出錢雇請他人代辦喪事,將成為村民茶余飯后的笑話。
鄰里互助存在交換,但更多的是人情。禮簿上記錄在冊的“禮物”,方便村民查閱、參照以便還禮。而那些未被寫入禮簿的“禮物”,有的是無條件還禮的(如人力);有的是不需還禮(如微小實物);有的是歸還了物品卻仍還不清情義,如喜房、墓地等。
(一)白族喪葬儀式中鄰里互助的媒介
喪葬儀式是白族人生禮儀中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儀式承載著白族的生活經驗、道德觀、世界觀等,從中折射出白族社會的親屬制度、人情流動、社會動員等。它不僅體現了白族人民的信仰、觀念、文化,也在儀式中進行一場鄰里互助的展演。在白族喪葬儀式中,“禮物”是白族喪葬儀式中鄰里互助的媒介,人們的互助通過“禮物”實現。“禮物”包括記錄在禮簿的禮金和實物,如糧食、肉食、煙酒等;還包括未被載入禮簿的“禮物”,如微小的蔬菜、柴火和重大的喜房、墓石、墓地等。禮簿的記錄方便人們日后參照還禮;禮簿之外的“禮物”則無需還禮,或是還了物品卻仍還不清情義的幫助。村民將這樣重大的情義銘刻在心里。“禮物”背后隱藏的靈魂是人的情義,鄰里互助的實質是人情的流動。
(二)白族的民間風險抵御機制
喪葬儀式中鄰里互助是白族民間抵御風險的方式。白族認為人的生死由天注定,人人都要面臨死亡。喪葬操辦需要別人的幫助,自己無法單獨完成。人力方面,一場白族傳統喪事需要數百個勞動力,全村所有勞動力都要參與幫忙。物力方面,主喪家不可能備有所有需要的物品。如村里有的家戶擁有一兩個大型炊具;有的有一張雨篷;多數家庭備有四五套桌凳和碗筷。而喪事操辦中至少需要五六個大型炊具、數張雨篷、約二十套桌凳和碗筷……這些物品都是從同村其他家借,喪事完全結束后再歸還。經費方面,喪事操辦的支出主要是生活費用和置辦喪葬物品。喪葬經費開支受村落的人口、鄰里圈范圍影響;厚葬的喪葬經費更大。村落中任何一個家庭無法單獨承受,只有自己多幫助他人,臨危時才能得到他人的回助。這種鄰里互助是白族民間一種隱性的風險抵御機制。村民對于突發(fā)的喪葬不會感到特別惶惑和恐懼,而是坦然面對。喪葬儀式中鄰里互助機制給予村民巨大的安全感,他們不孤立無援,而是和鄰里圈共同面對困難、承擔風險。
喪葬儀式中,白族民間社會通過鄰里互助不讓任何一個家庭游離于鄰里圈外。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鄰里圈內所有家庭都平安無事,鄰里圈社會就祥和安定,中國農村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才有堅實的基礎。白族喪葬儀式中隱性存在的鄰里互助機制為村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質和心理保障。鄰里相互幫助、共度難關,不讓任何一個家庭因人員死亡變故而陷入困境,不讓任何一個家庭游離于鄰里圈外。即使出現矛盾和問題,白族鄉(xiāng)村社會也會通過儀式主動調適鄰里圈內部的結構與關系。因此,滇西的白族對內鄰里和諧、相互幫助,對外和其他兄弟民族平等互惠,共同發(fā)展。白族喪葬儀式中鄰里互助的隱性機制有益于村落的安定團結和民間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三)家庭社會關系的體現
在喪葬儀式的互助中,沒有“非親非故”的人參與。參與互助的所有人群,是某個家庭社會網絡(關系)的總和。喪葬禮簿登記了地名、姓名、互助的實物、禮金等信息。禮簿中還出現“祭”和“奠”的差異。向亡者供獻祭品致敬叫“奠”。喪葬禮簿反映著白族家庭全部的社會關系,包括親友的分布地和最后收祭時本家的情況。儀式中參與互助的所有村民以戶為單位都登記在冊。禮簿像一張蛛網,以亡者為中心,每個家庭成員背后都有一個群體,小群體之間有局部的交集,若干個小群體構成家庭總的社會關系。
喪葬儀式中參與互助的人群總體叫做鄰里圈。子女多的家庭親屬多,鄰里圈大,得到的幫助也較多。家族大小、家庭成員的社會地位和為人處世對獲得幫助的多少也有影響。根據禮金的數量、儀式中孝子、幫忙的人、客人等角色分配,可以總結出鄰里圈由親屬、鄉(xiāng)鄰、朋友同事三個群體構成。親屬和鄉(xiāng)鄰是由不同紐帶形成的群體,兩者之間有較多交集,并且很多人既是親屬也是鄉(xiāng)鄰,他們在喪葬儀式互助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1〕馬林諾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1-20.
〔2〕閆云翔.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7.
〔3〕郭志合.喪葬中嵌合的禮物流動:南溪村納西族葬禮中禮物流動為例〔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12,4(1):74-79.
〔Abstract〕When a Bai family suffers from a sudden funeral,Bai peopel in the same village will try to gather labor,materials,and money as"gift"to offer help.The"gift"includes the records on the gift list in cash and in substance;also includes the unrecorded ones on the gift list.What behind the"gift"is the essence of friendship and the kindness from the neighborhood.Neighborhood assistance in Bai People's funeral is a kind of risk resisting mechanism.Through the"gift",the village and family cohesion will be strengthened,and it will lay a social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village.
〔Key words〕gift;Bai people;funeral;neighborhood assistance
(責任編輯張玉皎)
On the"Gift"of Neighborhood Assistance in Bai People's Funeral
Wang Limei
(Institute of Nationalities Cultur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K892.22
A
2096-2266(2016)09-0011-04
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QN201242)
2016-05-19
王麗梅,講師,主要從事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