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香菇栽培技術
王艷紅
香菇被譽為“食用菌皇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鐵磷等礦物質以及大量的維生素成分,具有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增強人體抵抗力等功效。因此,香菇種植經濟效益前景廣闊,其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1、基礎原料配方
硬柞木79%、麥麩20%、石膏1%、另可加少量牛奶和雞蛋。
2、原料選擇
硬柞木以半年以上陳木屑為好,麥麩一定要新鮮,無霉變、無蟲蛀。
3、拌料
將硬柞木、麥麩和石膏按比例放入拌料機中,在拌料過程中不斷加入飲用水。拌勻后用手抓起緊握,手指縫有水而不滴下為宜,一般含水量為50%—60%。
1、裝袋
采用機械雙層裝袋法。常用的塑料袋有兩種規(guī)格:15厘米×55厘米和17厘米×55厘米,每棒可裝濕料3.8斤左右,裝袋機裝完后人為控制裝料多少,一般距袋口6厘米為宜,然后進行機械封口,隨即套上大于內袋2厘米的塑料袋,塑料繩扎口。扎口后直接擺放于滅菌室內。
2、滅菌
采用太空包式常壓滅菌法滅菌,選用遵化產超節(jié)能常壓滅菌爐,膠管插入料堆通氣滅菌,外用塑料布罩嚴,四道繩捆住,下邊用沙袋壓住,2小時內達到100℃后保持36小時。
達到70℃左右趁熱出鍋運進棚室內擺放整齊,在菌棒入棚前,對接種場所全面清掃消毒,消毒后不得隨意進入。出鍋后3天,待菌棒達到室溫后開始接種。首先,將菌棒、菌種和接種工具放入接種箱內,然后用煙霧消毒劑熏蒸滅菌30分鐘后開始接種。接種時把外袋解開打五孔,打孔2—3厘米,將菌種塊接入孔內,再立即把外袋扎嚴,接種完畢。
1、疊袋發(fā)菌
菌袋呈“井”字形排放,高9—10層,每層三袋,疊袋時菌袋的接種孔應向側面,防止上下袋之間壓菌。
2、環(huán)境控制
室溫控制在25℃左右,相對濕度要求70%以下。接種后1—6天,菌絲處于恢復和萌發(fā)階段,室溫要控制在28—30℃之間,此期間菌袋不能翻動,不能通風,且需遮陽造成暗光。7—10天菌絲生長開始吃料,室溫降到26—28℃,每天通風2—3次。
3、及時脫掉外袋。當5個接種孔生長的菌絲基本連到一起時,脫掉外袋。
4、及時翻堆。嚴格操作程序,每10天左右翻堆檢查1次,調整擺放角度,避免壓痕、壓扁,保持菌袋圓整,并及時撿出雜菌污染的菌袋。
5、打孔。去掉外袋15天左右,人工用鐵釘在接種側打0.5—1厘米深的通氣孔,以30個孔左右為宜;發(fā)菌4個月時進行第2次打孔,此次為機械打孔,深3厘米,位置不限,打完孔后進行擺床。
菇床寬1.5米,長度視溫室長度而定,每隔15厘米拉一道塑料繩,共拉10根,整齊擺放11排菌棒,兩頭用鋼管固定。
1、冷熱刺激、干濕交錯。香菇子實體可在7—12℃之間形成,子實體生長期間,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80%—90%。香菇是變溫結實,干濕交錯和冷熱刺激有利于子實體的生長發(fā)育。白天把膜蓋上,使陽光透曬,提高菇棚溫度到28℃,日落后打開通風口,讓冷空氣侵入降低溫度,晝夜溫差可達10℃以上,經過連續(xù)3—4天,可激發(fā)菇蕾大量發(fā)生。變溫催蕾后,待受損菌絲重新生長連接在一起后脫掉內袋,此時可有效防止菌棒斷裂。當菇體長到2—3厘米時,選晴天下午2∶00左右用微噴澆水,以加速子實體生長。利用溫度和濕度調節(jié),可有效促使菌蓋分裂成花紋形花菇,期間應保證有比較多的散射光和良好的通風條件。
2、低溫期增溫。寒冷季節(jié),標準的日光溫室內溫度可達到8—18℃,對于達不到此溫度要求的大棚,采用上午日照1小時后卷起保溫被補光增溫,日落前1小時放下保溫被保溫,有條件的可在棚內生煤爐加溫。
3、高溫期降溫。采用八陰二陽的光照降溫,連續(xù)高溫時可全遮陽管理。日光溫室采用少揭保溫被,增大通風量,微噴噴水降溫;冷棚采用棚上、地面每日2次以上噴水降溫,棒面濕度控制在90%左右。
采收過早,影響產量,采收過遲,又會降低商品質量。一般以菇蓋開七、八成,其邊緣仍向下內卷,菌褶下的菌膜破裂不久為最佳。采菇應選擇晴天時進行,遇陰天或空氣相對濕度過大時盡量不采摘。采收前數小時內不能噴水,以減少菇體內的含水量,延長子實體的保鮮期。采菇時,菇柄不能殘留在菌棒上,應捏住菌柄旋轉采下,切忌連培養(yǎng)基一同拉下,影響產量。
(作者單位:唐山市豐南區(qū)農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