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1948年,顧景舟所制的大石瓢壺,壺身上有吳湖帆的字。
人物簡介:顧景舟,1915年生于江蘇宜興上袁村,原名景洲,后改名景舟。名號有瘦萍、武陵逸人等。他的祖母邵氏是清代制壺名手邵友蘭的孫女。18歲,顧景舟跟隨祖母制坯,20歲時已是壺藝高手。畢生摶(音同“團”)壺,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1996年去世。
壺藝泰斗顧景舟的作品,向來是收藏家眼中不可多得的瑰寶。
2010年,他的一件“石瓢壺”以1232萬元的價格成交,首次踏入“千萬元俱樂部”。2015年12月4日,這件作品再次現(xiàn)身拍場時,價格已翻番,以2350萬元落槌。
僅僅過了9天,顧景舟的另一件“石瓢壺”又在江蘇和信2015秋拍上以3800萬元的高價成交。
“顧景舟近來在拍賣市場上受追捧是有原因的:一個是時間上的契合,2015年是他誕辰100周年,從宜興到北京、臺灣、日本……都在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位藝術大師,拍賣市場上的火爆可以看作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向大師致敬;另一個則是契合了一個比較有趣的現(xiàn)象——每當紫砂產(chǎn)品市場低迷時,顧景舟的壺就會拍出高價。有眼光的藏家會在整個市場疲乏時,更多地把目光投入經(jīng)典作品,顧景舟的作品少,物以稀為貴,而景舟壺的高價多少也能帶動紫砂市場的提升。似乎顧景舟就是用來救市的?!弊仙拔幕瘜W者、書寫過《國壺》《顧景舟傳》的宜興籍國家一級作家徐風在接受《環(huán)球人物》記者采訪時如此解答。
紫砂藝術界最后一位士大夫
徐風對顧景舟的評價是“紫砂藝術界最后一位士大夫”,而文章開頭所提到的“石瓢壺”,一向被認為是顧景舟文人紫砂的巔峰之作。
石瓢是紫砂茗器中的經(jīng)典款式。清代書畫家、篆刻家陳鴻壽曾設計了18種壺樣,由當時的紫砂藝人楊彭年、楊鳳年兄妹制作出來,因為陳鴻壽字曼生,也被稱作“曼生十八式”,流傳百年。石瓢就是其中之一。
顧景舟創(chuàng)作石瓢時,在前人的基礎上作了改變:身筒不再是削直的椎體,而是用手工拍打的功夫,讓壺身略飽滿,壺腹則呈現(xiàn)微妙的弧線。壺嘴也有變化,既像從壺體自然生成,又配合了壺身的圓渾。
上世紀40年代后期,已是方器高手的顧景舟經(jīng)常來往于宜興、上海之間。他與上?!拌F畫軒”主人戴相民是好友,經(jīng)其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云、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著名書畫家、篆刻家。
顧景舟的印章武陵逸人。
“1948年夏秋之際,顧景舟精心做了6把石瓢壺,托‘鐵畫軒來宜興窯場運貨的船帶回上海,戴相民專程到碼頭上等候,拿到了壺坯,直奔吳湖帆家。吳湖帆正在吃飯,照習慣飯后要小憩片刻的,但一看到顧景舟的壺坯,他立即睡意全無。此時江寒汀也來了,兩人在6把壺上畫了修竹和梅花,配了詩文。然后這6把留有大師墨跡的石瓢壺再被運回宜興?!毙祜L詳細地介紹了石瓢壺的創(chuàng)作過程。
顧景舟這邊,拿到這6把石瓢壺后,即請?zhí)湛谈呤终剤蚶礴澘?,屬于吳湖帆的一把則由顧景舟自己刻。半個月后,6把壺出窯了,可惜燒壞了一把。
“顧景舟帶著剩下的5把大石瓢來到上海,在‘鐵畫軒辦了‘雅集,吳湖帆、江寒汀、來楚生、唐云等人悉數(shù)到場。第一把‘風動疏竹歸了顧景舟,第二把‘修篁翠影給了戴相民,第三把‘竹影清芬給了唐云,第四把‘薰風瀟竹給了江寒汀。第五把是江寒汀所畫,吳湖帆自題詩并落款的‘雪梅寒雀,由吳湖帆收入囊中?!?/p>
前不久以2350萬元高價賣出的,正是戴相民的“修篁翠影”。而拍出3800萬元高價的,則是唐云的“竹影清芬”。
江寒汀早就對顧景舟說過:“你是把‘藝和‘匠打通了的人?!彼脑捑拖袷穷A言?!霸谛轮袊闪⒑蟮淖仙八囆g界,有包括顧景舟在內(nèi)的裴石民、朱可心等7位老藝人,最終顧景舟成為宜興紫砂的旗幟,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其他幾位去世得早,唯一比顧景舟年紀小的蔣蓉,做荷花壺、牡丹壺等花器比較多。只有顧景舟,文化修養(yǎng)最高,他不僅在工藝上追求極致,更把紫砂提升到一個文化范疇?!毙祜L總結道。
悲情化在鷓鴣中
從上世紀40年代成名于上海,景舟壺一直價格不菲?!爱敃r他的壺可以同齊白石換一副印章,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的一把壺,更是能值內(nèi)地的一套房子。”可顧景舟作品的天價,仿佛與他本人沒有任何關系,據(jù)徐風所知,“他一生搬了16次家,70多歲才有了自己獨立的住房,搬進去時,他說感覺就像做夢一樣。”
1983年,顧景舟的夫人徐義寶來上海腫瘤醫(yī)院治病,當時醫(yī)院床位緊張。顧景舟與兒子顧燮之居然住不起旅館,最后在朋友幫助下,借宿淮海中學傳達室旁邊一間陰冷潮濕的小屋里。
顧景舟制作的鷓鴣提梁壺。
顧景舟制作的扁仿古壺。
徐義寶與顧景舟成婚很晚。因為有在上海生活的經(jīng)歷,顧景舟“一直活得很精致,比如他一生就愛穿上海60支棉的毛衫,在婚姻上,也一直比較追求完美,導致很晚才結婚?!?964年和徐義寶成婚時,顧景舟已年近半百,徐比他小11歲。
相伴近20年,徐義寶無微不至地照顧顧景舟。“他喜歡吃糯米粥,但熬得不能很爛,而是剛好熟了,米還有點筋道的那種,他妻子就每天晚上泡好糯米,早上用煤球爐熬粥,一直守在旁邊看火候……”在徐風的點滴敘述中,《環(huán)球人物》記者能體會到夫妻二人的伉儷深情。
所以可以想象,在徐義寶病情危重時,顧景舟內(nèi)心的凄苦。為排解煩悶,他讓弟子從宜興帶來紫砂泥和工具,創(chuàng)作了兩把“鷓鴣提梁壺”。壺底銘記中,顧景舟寫道: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y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shù)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洲記,時年六十有九。
鷓鴣提梁壺的造型為扁圓形壺身,把手為見棱見方的高提梁,側面望去猶如一只飛鳥。而鷓鴣在歷代詩人筆下,總是凝結了人生的無奈與憂傷,李白有“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xiāng)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杜甫有“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聞鷓鴣”,顧景舟把這兩把壺命名為“鷓鴣”,一切情感都融入其中。
這兩把鷓鴣提梁壺,一把送給了幫助聯(lián)系住宿和治病的友人周克希,一把送給了每星期都給顧景舟妻子送菜的戴相民。
向傳統(tǒng)皈依
顧景舟私下曾說:“70歲前,我的壺上可以有別人的東西;70 歲以后,我希望我的壺上再也不出現(xiàn)別人的東西了。”他甚至說:“花花草草的東西,看見了就心煩?!?/p>
在徐風看來,這種轉變,是一種精神上的皈依?!八f過300年前出了個邵大亨,300年后就是我。邵大亨也是上袁村人,咸豐年間的制壺大家,做的都是素器,不與文人墨客合作,也不與官府商人往來,一生性格狷介?!?/p>
其實年少時,顧景舟性格中就有點邵大亨的影子。據(jù)說他當年是上袁村里出了名的怪脾氣,只和村里有文化的人說話。戰(zhàn)爭年代,窯廠被修成炮樓,一般的紫砂無人問津,名家上品難得,顧景舟依然堅持自己的節(jié)奏,做得少、做得精。
他是一位有嚴格工匠精神的手藝人,家里的木柜、筷子都自己打磨,摶壺時用到的工具達100多件,也都自制,“他還要求弟子:你們家里用的筷子、織毛衣的毛衣針,都要自己削制,練習做東西的手感?!?/p>
他更是一位學者,“文革”期間,別人抄《毛主席語錄》,顧景舟抄的卻是紫砂典籍《陽羨名陶續(xù)錄》。他會京劇、會英語,學過俄語,古文修養(yǎng)高,在臺灣接受媒體采訪時隨口就能大段引用《鄒忌諷齊王納諫》,對流傳下來的紫砂典籍研究尤其深,“即使不做壺,他也會是學有所成的教授、大師?!?/p>
上世紀90年代,顧景舟刻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方印章:生于乙卯?!斑@個時期,他身上傳統(tǒng)文化的因素已經(jīng)完全體現(xiàn)出來,是一位自矜、自得、自信的藝術大師,不必再有任何其他的光環(huán)來襯托。他的紫砂壺就是他得以傳世的文化?!?/p>
據(jù)徐風估計,顧景舟摶壺六十載,最放開地去算,至多也不超過1000件?!八麑ψ约鹤髌分凶顫M意的是扁仿古壺?!毙祜L接著講述了一件小事。1992年,日本有名的陶藝大師加藤達美來宜興見顧景舟。加藤“周游列國”,去過50多個國家,見多識廣,在日本是出了名的目中無人,很狂。
別人問顧老:“加藤要來,工作室里放哪些壺比較好?”
“不用,就放一把扁仿古吧?!?/p>
加藤到了工作室,看到扁仿古,目光先是變得溫和,然后是謙卑。
2015年已經(jīng)過去,剛剛到來的2016年又恰逢顧景舟逝世20周年。對他的紀念依然會是一個話題。徐風的憂思或許是所有人都想問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水遠山長。但行至今日,它的脈象與品質(zhì),時被精神霧霾侵蝕,其間多少歧義,多少蛻變,多少新生,多少希冀,時下的人們或許應當捫心自問:紫砂風流,正值盛世,但是下一個百年,我們還能再出一個顧景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