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邵廷采與章學誠

      2016-03-09 16:33:27楊光壘
      甘肅開放大學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經(jīng)世章學誠

      楊光壘

      (蘭州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

      邵廷采與章學誠

      楊光壘

      (蘭州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730020)

      [摘要]邵廷采在清初浙東史學史上是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史學家,既無驚世之偉業(yè),又無開創(chuàng)獨立流派。但其對浙東史學及后世史學家之影響不容小覷。其曾言“文章無關世道者可以不作,有關世道不可不作,即文采未極亦不妨作”,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章學誠便是其一。研究力圖從邵廷采的學術思想中探尋出其與章學誠的關系,爬梳出二者之間比較清晰的學術脈絡。

      [關鍵詞]邵廷采;章學誠;經(jīng)世;明道

      邵廷采(1648—1711年),字念魯,浙江紹興余姚人。清初浙東地區(qū)著名的史學家,以經(jīng)世致用之學為重,力倡治史在于鑒古知今,以救時弊,曾自言“文章無關世道者可以不作,有關世道不可不作,即文采未極亦不妨作”[1]531。巧合的是被譽為浙東史學殿軍的章學誠也極為看重史學經(jīng)世致用和鑒戒作用。他在《浙東學術篇》中說:“史學所以經(jīng)世,固非空言著述也……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則吾不得而知之矣。學者不知斯義,不足言史學也?!盵2]難道二者的學術思想只是簡單地歸結(jié)于這種看似的巧合嗎?章氏學術思想的淵源何在?學術“根柢”何在?本文力圖從邵廷采的學術思想中探尋出其與章學誠的關系,爬梳出二者之間比較清晰的學術脈絡。

      作為浙東余姚之史學家,邵廷采并無驚世之偉業(yè),亦無開創(chuàng)獨立之流派,生前一直默默無聞。然隨著浙東學術的發(fā)展流變,其在史學上的成就凸顯出來,逐漸被后世學者關注與研習,章學誠便是其一。章氏的學術思想可謂在某種程度上承襲了邵氏的史學思想?!罢銝|學風,從梨洲、季野、謝山起以至于章實齋,厘然自成一系統(tǒng),而其貢獻最大者實在史學”[3],浙東史學中諸大師對章學誠學術思想有著深刻影響。尤其是章學誠對邵氏極為推崇,甚至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章氏認為自己的學業(yè)受惠于其父、邵廷采和老師朱筠,而受邵廷采影響最深。首先章學誠深受其父親的耳濡目染,在《清邵念魯先生廷采年譜》的附錄中記有“實齋之父,極重《思復堂文集》,深愛邵念魯之為人。實齋因是,定所趨向,終身用功于史學”[4]167。可見,在其父親的影響下章學誠奠定了自己因襲邵廷采的史學趨向,為其后史學思想的建立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另外,章學誠還曾對邵廷采大加贊賞:“馬班韓歐,程朱陸王,其學其文,如五金貢自九牧,各有地產(chǎn),不相合也。洪壚鼓鑄,自成一家,更無金品州界之分,談何容易!文以集名,而按其旨趣義理,乃在子史之間,五百年來,誰能辦此?!盵5]178在《文史通義》外篇三《家書三》中對其兒子說:“吾與古文辭,全不似爾祖父;然祖父生平極重邵思復文,吾實景仰邵氏而愧未能及者也。蓋馬班之史,韓歐之文,程朱之理,陸王之學,萃合以成一子之書,自有宋歐曾一還,未有若是之立言者也;而其名不出于鄉(xiāng)黨,祖父獨深愛之。吾由是定所趨向;其討論修飾,得之于朱先生,則后起之功也,而根柢則出邵氏,亦庭訓也?!盵6]334由此可知,章氏十分欣賞邵氏。經(jīng)過其父的影響加之自身對邵廷采的欣賞,章學誠的學術思想可謂承襲了邵氏的學術思想,學術的“根柢”應歸結(jié)于邵廷采,“從學術特點上來說,章氏學習了邵廷采萃合‘馬班之史,韓歐之文,程朱之理,陸王之學’的風格。另外也學習了邵廷采有意天下之事、多發(fā)經(jīng)世之論的特點”[7]。

      一、史學所以經(jīng)世的學術思想

      史學的經(jīng)世思想可謂史家普遍關注的焦點,在史家著述中也多有體現(xiàn)。但史學不僅僅要注重經(jīng)世致用,同時還要“成一家之言”,這才是難能可貴之處。要把“經(jīng)世致用”與“成一家之言”相互結(jié)合,不能僅在表面上膚淺地表達經(jīng)世致用,更要從深層次上挖掘史學經(jīng)世的內(nèi)涵,這樣才不至流于俗套。章學誠學術思想的精華在于學術必須“經(jīng)世致用”與“成一家之言”,這一點受到邵廷采思想的影響。邵廷采在《思復堂文集》中很明確地表達了這一觀點,他說:“文章無關世道者可以不作,有關世道不可不作,即文采未極亦不妨作”[1]545,在王揆撰寫的《思復堂文集序》中也有論述“今世之善古文詞者,類皆習與淫靡,務于美觀,工于奔競,而其性情汩沒焉。先生恥之,一洗庸碌鉛塹之羞,起衰救弊,先生之功偉焉”[1]546,強調(diào)做文章要主于經(jīng)世致用,不能因為文采平庸而棄之不做,而是要有自己的見解,平實記述即可。邵廷采所表現(xiàn)出來的學術思想,章學誠深受啟發(fā)并有所傳承,同時“極力表彰邵廷采之學,認為《思復堂文集》是熔經(jīng)、史、文于一爐的著作,五百年來罕見之書”[8]451。在《文史通義》外篇三《與邵二云論學》中說:“君家念魯先生有言:‘文章有關世道,不可不作;文采未極,亦不妨作?!头悄芪恼咭?,服膺先生遺言,不敢無所撰著,足下亦許以為且可矣?!睂τ谏凼稀俺梢患抑浴钡膶W術風格也十分推崇,在《邵與桐別傳》中稱贊邵廷采“發(fā)明姚江之學與勝國遺聞軼事,經(jīng)緯成一家之言,蔚然大家”[5]177。姚名達還曾專門探討過章學誠的學術思想受邵廷采的影響[4]167-169。故章學誠是邵廷采的傳人,殆無疑義,當時邵晉涵稱章學誠“念魯身后桓譚”[8]451-452。可知邵廷采對章學誠的影響之大,章氏繼承了邵氏的學術思想并加以發(fā)揚光大,對解析邵氏的思想更有幫助。為了更好地說明章學誠繼承邵氏思想并把“經(jīng)世致用”和“成一家之言”相互結(jié)合起來,在《文史通義》中有詳細記述:

      學問經(jīng)世,文章垂詢,如醫(yī)師之藥石偏枯,亦視世之寡有者而已矣。以學問文章徇世之所尚,是猶既飽而進粱肉,既暖而增狐貉也;非其所長而強以徇焉,是猶方飽粱肉而進以糠秕,方擁狐貉而進以短褐也。其有暑資裘而寒資葛者,吾見亦罕矣。[6]124

      強調(diào)文章著作要獨創(chuàng)新意,成一家言,但同時也不應忘了“經(jīng)世致用”,兼顧二者。與邵廷采的文章關乎世道說遙相呼應,既做到“經(jīng)世致用”,同時也成就了“一家之言”。

      如果僅就經(jīng)世致用的學術思想就提出章學誠繼承邵廷采,那么此觀點稍顯單薄,無法充分揭示出邵廷采學術思想。那么,從經(jīng)世致用思想提出的直接目的是什么這個問題出發(fā),就能明白章氏承繼邵氏思想。與此同時,也更能直觀地把邵廷采的思想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章學誠生活的乾嘉時代,由于當權者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學術文化的發(fā)展進入一種考據(jù)軌道的畸形狀態(tài)。作為一個有遠見卓識的學者,應當對這種情形加以抨擊,予以挽救。經(jīng)世致用的學術思想也隨之而出,其目的是“所貴君子之學術,為能持世而救偏”[6]47。章學誠認為“天下事凡風氣所趨,雖善必有其弊。君子經(jīng)世之學,但當相弊而救其偏”[6]225,可見章學誠提倡經(jīng)世致用之學的目的是“持世而救偏”,試圖給當時的學術環(huán)境送去一縷清風,讓學者從專事考據(jù)的思維中解脫出來,注重現(xiàn)實的學問研究。作為一個學者要有自己的認識,清醒地看到社會風氣的變化,他說“學問文章,聰明才辨,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識也。所貴乎識者,非特能持風尚之偏而已也,知其所偏之中亦有不得而廢者焉”[6]125。這就是說,如想“持世而救偏”就需要具備一定的識別能力,辨別出社會風氣是否有偏。要具備開辟風氣、成一家之言的擔當,“前人所略而后人詳之,前人所無而后人創(chuàng)之,前人所習而后人更之,……要于適當其宜而可矣”[6]186。將經(jīng)世宗旨施用于學術領域,以開辟新的學風為目標,是章學誠學術思想的特點[9]。這正體現(xiàn)出“經(jīng)世致用”和“成一家之言”二者的兼顧。章學誠的這種學術思想軌跡在邵廷采的《思復堂文集》中有深刻體現(xiàn),他在《劉門弟子傳序》中指出:“世之論王子者概之以事功,不知其事功有學而出。王子之事功,斯真事功;真事功,斯真學也。論劉子者概之以節(jié)義,不知其節(jié)義本學而成。劉子之節(jié)義,斯真節(jié)義;真節(jié)義,斯真學也?!盵1]50認為學王、劉之學貴能腳踏實地,做出一番事業(yè)來,便積極提倡經(jīng)世致用之學以救當時空虛玄遠之病,反對空疏學風,講求真知實用的學風。主張治學應該寫有用之文,關乎世道,反對作無用之文。邵廷采推崇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的目的在于鑒古知今,以救時弊。章學誠和其提倡的這種學術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對邵氏所倡導的學術思想的傳承和發(fā)揚。此外,邵廷采關于以史經(jīng)世的史學講求還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關注、研究社會現(xiàn)實,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一是研究歷史,從中提煉于今有用的知識借鑒”[10]。

      在乾嘉考據(jù)時代,諸多學者不敢研究現(xiàn)實問題,都埋頭于訓詁考據(jù),從事文獻整理。而章學誠不為此風所囿,獨辟蹊徑,反對繁瑣考證,大談經(jīng)世致用,試圖改變學界的這股不良之風??梢哉f是對邵廷采學術思想的傳承,與邵廷采的學術思想交相輝映,更能體現(xiàn)出邵氏經(jīng)世致用,成一家之言的學術風格,史學所以經(jīng)世的思想更加熠熠生輝。張舜徽先生有云:“念魯之學,主于經(jīng)世。世徒以理學目之,末矣。觀其立論,力薄宋明諸儒空言心性之非,尤以世俗爭辯朱陸異同為足亂真,則先生之談理,求其合不求其分,而終歸致用?!盵11]165

      在學術思想上,二者充分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與“成一家言”要并駕齊驅(qū)。然這種統(tǒng)一并非絕對。邵氏強調(diào)在關注社會現(xiàn)實的同時,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章氏則更為注重“持世救偏”,側(cè)重的是開辟社會新風氣,是對邵氏思想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二、學以致其道的教育理念

      邵廷采提倡的學術理念一是為經(jīng)世致用奠定理論基礎,二是感到當時所謂的“儒”不足以為天下。“感到二千年間的所謂儒,只不過是‘傳先民成說,守規(guī)矩繩墨’而已?!畬W者當學為人,不當專學為儒。天下大物,不是本領宏,如何擔當開廓得去?’”[11]161。在《答蠡縣李恕谷書》中邵氏曾說:“夫設一格以名儒者,距千百世之英杰于理學心性之外,道之所以不行不明蓋為此也?!盵1]312另外還認為:“天子、公、卿、大夫、士之材,無不出于學;為國家天下之理,無不由于學之中。故道德茂而俗化成,天下之政教會于一?!盵1]338在談到培養(yǎng)人才之道時,以為“士息講學而務返其本于孝、悌、忠、信,則人心漸醇,浮言虛譽無所用而流競消,天下方有實行真品,而治化可興、圣道可明矣”[1]340。這些都佐證了邵廷采的教育理念是通過學習來達到獲取道的目的,章學誠吸收了邵廷采的這一理念并加以延伸,使之具體化,提出“學以致其道”。

      通過比較邵廷采與章學誠著作可知,二者在關于教育方面的見解不謀而合。章學誠的教育理念在于使受教育者通過學習認識并理解什么是“道”。他說:“道,公也;學,私也。君子學以致其道,將盡人以達于天也。人者何?聰明才力,分與形氣之私者也;天者何?中正平直,本與自然之公者也。故曰道公而學私?!盵6]116

      這里指出“學”與“道”的關系——“道公學私”。通過學進而認識道,正是很好地貫徹了章學誠的教育理念。為了更深入系統(tǒng)地闡述教學與明道的關系,他在《文史通義》內(nèi)篇二《原學上》中有云:

      《易》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睂W也者,效法之謂也;道也者,成象之謂也。夫子曰:“下學而上達”;蓋言學于形下之器,而自達于形上之道也?!松A氣不齊,故有不能自知適當其可之準者,則先知先覺之人從而指示之,所謂教也。教也者,教人自知適當其可之準,非教之舍己而從我也。[6]44

      這也表明,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經(jīng)世致用的人才,教育的理念也是為了培養(yǎng)“學以致其道”的可樹之才。章學誠“學以致其道”的突出特點在于“結(jié)合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具有歷史的性質(zhì)。他反對學者僅僅局限于通過六經(jīng)明‘道’的偏見,力倡‘以史明道’的觀念,對‘道’的認識達到了古代史家最全面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傳統(tǒng)史學功用的理論”[12]。 “六經(jīng)不足以盡道,文史不在道外。”[13]“質(zhì)言之,道不在歷史之外。道的價值與意義正來自于人在歷史進程中的參與、創(chuàng)造、實踐與自我揭示,道不是憑空講的,而是人在具體歷史活動中實踐而得到的智慧?!盵14]通過明道達到史學以經(jīng)世的功用,十分契合章學誠史學經(jīng)世的學術思想和教育理念。

      由“學以致其道”的教育理念所決定,為培養(yǎng)出經(jīng)世致用之才必須要對當時的教育內(nèi)容及體制進行改革。或許“改革”一詞表述不夠恰當,但面對當時沉悶僵死的學術風氣,一些有獨特眼光的學者意識到不得不進行改變了。章學誠便是其中之一。章學誠認為“學問大端,不外經(jīng)史,童蒙初啟,當令試為經(jīng)解史論”[6]321,所以他把經(jīng)史作為教育內(nèi)容,認為這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極力反對當時以科舉八股文為內(nèi)容來教育學生,“此間課期,間出論題,諸生多為八股款式,去其破承而加以粗率,真使人悶絕也!”[6]322這種改變教育內(nèi)容的做法同邵廷采相似,很大程度上受到邵氏的影響?!疤熳哟蠓蛑?,無不出于學;國家天下之理,無不由于學之中”,面對這個現(xiàn)實問題,邵廷采在《思復堂文集》的《學校論上》中說:

      今之學校,則止為為科目之徑而已。以科目為學校病,已非一世,而又有甚者。學術至孔、孟、程、朱,無以復上,而不意人心之偽,即流伏于孔、孟、程、朱之中。其平居,則言與行相背;及入仕而臨政,自養(yǎng)與用相違。舉夫言語、政事、德行、文學,罔不歧為二。數(shù)十年以來,士風靡濁。[1]339

      表明在當時士風靡濁,言行相背,學校教育存有種種弊端的情況下,邵廷采提出必須要改革學校教育內(nèi)容,使之講求實際。他指出:

      學校之蔽,未有如今日之甚;而今日學校之蔽,未有如講學之甚。士息講學而務返其本于孝、悌、忠、信,則人心漸醇,浮言虛譽無所用而流競消,天下方有實行真品,而治化可興、圣道可明矣。[1]340

      通過論述學校教育之弊端,言行相背,養(yǎng)用相違,揭示了要進一步改進人才培養(yǎng)方法,本于孝悌忠信,摒棄空虛玄遠之學,改革學校教育理念,做到“治化可興,圣道可明”。從這點來看,把“學”與“道”的關系闡述得很明確,同上文提到的章學誠所推崇的“學”與“道”的關系有直接聯(lián)系,章氏在教育理念的改革上或多或少受到邵氏的影響。

      至于改革的方法,邵廷采和章學誠都十分注重。邵廷采在《學校論下》中開宗明義地提出改革教育的辦法:

      今之講學者,患在喜于語上,而所以由之者疏,故吾欲以夫子之四教糾而正之。自宋以后語錄諸書,一切且束勿觀,而惟從事于《六經(jīng)》,孔、顏、曾、孟之教。行之二十年,而故習漸忘,士風龐厚。然后參用漢世取士法,復方正、賢良、力田、孝秀、舉察諸科,期于實行實用。確然有得,即唐虞、三代之俗,其漸可致乎?[1]341

      由此可知,邵廷采的教育改革首先是從事《六經(jīng)》之學,然后參用漢法,最終落腳點在于實行實用,亦即上文提及的“實學”。把創(chuàng)新的人才培養(yǎng)方法和學校教育運用到求學問道之中,使兩者相輔相成,以期達到實學為實用的目的。章學誠認為改革教育的方法就如同經(jīng)商, “陶朱公曰‘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學業(yè)將以經(jīng)世,當視世所忽者而施挽救焉”[6]309,提倡“君子茍有志于學,則必求當代典章以切于人倫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于經(jīng)術精微,則學為實事而文非空言,所謂有體必有用也”[6]148。章學誠把教育改革方法的落腳點歸于經(jīng)世致用,始終要求把學問與社會實際的需要結(jié)合起來,不能脫離實際情況而閉門造車。這種方法也和邵廷采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反對門戶之見的治學特色

      反對門戶之見是清代浙東史學的特色之一,邵廷采也推崇治學反對門戶之見,提出治學要兼采眾家之所長,不能固守一家。在《王門弟子所知傳》中說:“致知誠意,因時指授,取其篤信,不必定宗一家也?!盵1]47強調(diào)學術要博采眾長,不名一家。他非常反對學派門戶之爭,“天下最患是非黑白喜從蒙混,以致人心不正,世道不平”[1]322。邵廷采批評明清儒士有派別門戶之爭,主要是朱陸兩派。針對朱陸兩派相互辯難,邵廷采提出要“必須掃除朱陸之辯”,明確地表達了反對門戶之見的治學特色。

      章學誠在《浙東學術》一文中言之甚詳[15]192。 “浙東之學,雖出婺源,然自三袁之流,多宗江西陸氏,而通經(jīng)服古,絕不空言德性,故不悖于朱子之教。至陽明王子揭孟子之良知,復與朱子抵牾;蕺山劉氏本良知而發(fā)明慎獨,與朱子不合,亦不相詆也。梨洲黃氏出蕺山劉氏之門,而開萬氏兄弟經(jīng)史之學,以至全氏祖望輩尚存其意,宗陸而不悖于朱者也。惟西河毛氏,發(fā)明良知之學,頗有所得;而門戶之見,不免攻之太過,雖浙東人亦不甚以為然也?!盵6]51-52又說:“顧氏宗朱而黃氏宗陸,蓋非講學專家各持門戶之見者,故相互推服而不相非詆。學者不可無宗主,而必不可有門戶?!盵6]52在《與族孫汝楠論學書》中實齋說過這樣一段話:

      學問之途,有流有別。尚考證者薄詞章,索義理者略征實。隨其性之所近,而各標獨得,則服、鄭訓詁,韓、歐文章,程朱語錄,固已角犄鼎峙而不能上下。必欲各分門戶,交相譏議,則義理入于虛無,考證徒為糟粕,文章只為玩物。漢唐以來,楚失齊得,至今囂囂,有未易臨決者。[5]224

      表明了章學誠本人是反對持門戶之見的,強調(diào)史學家要有自己的宗旨。對于那些樹立門戶,相互攻訐的風氣深惡痛絕,“講學者必有事事,不特無門戶可持,亦且無以持門戶矣”“史學所以經(jīng)世,非空言著述,不可無宗主,又不可有門戶”[16],那些空言德行,空言學問的人,“惟陋儒爭門戶也”?!笆聦嵣夏切o真才實學的人,往往會裝腔作勢,故弄玄虛,為了相互吹捧,必然樹立門戶。這可說是章學誠的一大發(fā)現(xiàn),所以他對掃除門戶之見做得最為積極?!盵15]197筆者認為,與其說是章氏的一大發(fā)現(xiàn)倒不如說是受邵廷采的影響,因為章氏學術的根柢源于邵氏,這種影響是根源于學術性的,影響也是無時無刻不在的。

      章學誠是清代有名的頗具開創(chuàng)性的史學大師,他的學術思想為“史學以經(jīng)世,通經(jīng)以明道”,這些都在他的著作中深有體現(xiàn)。其學術根柢來源于邵廷采,因此也可借章學誠的學術軌跡發(fā)現(xiàn)邵廷采的學術思想和主張。邵廷采為學,主于經(jīng)世,其言經(jīng)學與心性之學本出一原,圣人作經(jīng),皆以發(fā)揮心性。又力倡治史在于鑒古知今,以救時弊;強調(diào)史學不僅要經(jīng)世致用,還要“成一家之言”,要具備鮮明的道德主張。他反對治學存有門戶之見,認為治學應博采眾長,兼容并包,不名一家,不主一師。陶思淵曾說:“自先生沒后,豈東南道學一傳影響頓絕,即欲求三百年遺獻案與夫勝國軼事,而訛舛隱諱,亦無從征信于萬一已?!盵1]522甚至邵廷采的弟弟邵向榮嘆曰:“紹興自文成講學,傳授矩矱代有。四明所在多遺獻,若張岱、呂章成撰者卓然,先生實兼承其業(yè)。自先生歿,而紹興之師法與史學絕矣!”[1]541這些話確有言過其實之處,但我們也應看到邵廷采在清初浙東學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確也是事實。他上承黃宗羲,下啟章學誠[17],在中國史學史上有著不可低估的地位與影響。

      [參考文獻]

      [1]邵廷采.思復堂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2]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M]. 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524.

      [3]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7.

      [4]姚名達.清邵念魯先生廷采年譜[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5]章學誠.章學誠遺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6]章學誠.文史通義[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7]劉延苗.章學誠的學術淵源[J].作家,2012(8):155-156.

      [8]倉修良,葉建華.章學誠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9]喬治忠.論章學誠史學理論形成的三項根基 [C]// 陳祖武.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515.

      [10]史革新.邵廷采理學思想淺議[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70.

      [11]張舜徽.張舜徽集:清儒學記[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2]羅炳良.章實齋與邵二云[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35.

      [13]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54.

      [14] 王樾.就史學致知、史之為史、歷史之道——試析章學誠的歷史思想及其在中西歷史哲學比較上的意義[C]//陳仕華,林慧珍.章學誠研究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66.

      [15]倉修良.章學誠和《文史通義》 [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6]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425.

      [17]錢鳴.也論邵廷采的學術成就[J].浙江學刊,1994(3):98.

      [責任編輯張亞君]

      收稿日期:2016-03-14

      作者簡介:楊光壘(1989-),男,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4630(2016)03-0038-05

      猜你喜歡
      經(jīng)世章學誠
      天授者何?章學誠的神秘體驗與性情論闡發(fā)
      道家“無為”概念的近代轉(zhuǎn)化
      中州學刊(2020年9期)2020-11-28 07:47:55
      龔自珍實學思想芻議
      決策探索(2020年18期)2020-09-15 16:32:26
      熊十力《儒行》詮釋中的經(jīng)世意蘊
      曾國藩“以禮代理”的經(jīng)世思想產(chǎn)生緣由
      贏未來(2018年12期)2018-12-13 10:32:00
      歷史與記憶
      史學家的笨辦法
      章學誠的笨辦法
      寬為限 緊用功 功夫到 滯塞通
      娃娃畫報(2015年11期)2015-12-08 04:37:34
      章學誠在安徽的行蹤及著作
      子长县| 资中县| 城口县| 舞阳县| 越西县| 什邡市| 舟山市| 呼伦贝尔市| 威宁| 中方县| 任丘市| 和平区| 九龙坡区| 余姚市| 大名县| 奉化市| 岳普湖县| 淄博市| 墨脱县| 苏州市| 观塘区| 晋州市| 策勒县| 临桂县| 盘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土默特右旗| 台南县| 乳源| 陇南市| 临澧县| 大埔区| 南部县| 尖扎县| 册亨县| 辽宁省| 乐平市| 全椒县| 靖江市| 呼玛县| 灵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