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鍛,楊兵,孫廷基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中心醫(yī)院 消化內科,廣東 深圳 518116)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其病變部位多被正常部位覆蓋,一般采用常規(guī)胃鏡無法明確診斷病灶的性質[1],且容易出現(xiàn)誤診或漏診現(xiàn)象。隨著超聲技術的發(fā)展,胃鏡與超聲技術的結合彌補了普通胃鏡的缺點和不足,同時還能對病灶部位進行掃描,更有利于醫(yī)師進行鑒別和判斷。對此,本院采用超聲胃鏡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進行檢查,進一步證實了超聲胃鏡診斷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2013年8月-2015年8月,選取本院收治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共110例,其中,男61例,女49例;年齡25~60歲,平均(35.8±5.5)歲;病變部位:十二指腸13例、胃26例、食管33例、賁門38例。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上腹痛、進食哽噎及腹脹等,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
全部患者先采用常規(guī)胃鏡進行檢查,對病變部位、大小進行定性,然后采用超聲胃鏡進行檢查?;颊呖崭? h,檢查前30 min服用胃鏡膠10 ml。采用奧林巴斯GIF-Q260J電子胃鏡,奧林巴斯超聲內鏡EU-ME1主機,UM-2R型和UM3R型超聲微探頭,頻率為12 MHz和20 MHz。插入胃鏡對病變位置進行確定,注水300~500 ml對探頭位置進行調節(jié),以鏡頭水為媒介,以最佳超聲圖像顯示病變部位。食管上段病變直接采用接觸法進行檢查,一邊注水一邊進行病變探查。必要時調整患者體位,根據(jù)病灶大小、回聲強弱及浸潤深度等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性質進行判斷。
應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以間質瘤和平滑肌瘤為主,其中,超聲胃鏡在診斷平滑肌瘤、息肉、間質瘤、脂肪瘤方面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胃鏡。結果顯示:常規(guī)胃鏡診斷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符合率為71.8%,明顯低于超聲胃鏡符合率的90.0%,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771,P=0.001),見表1。
常規(guī)胃鏡發(fā)生不良反應14例,發(fā)生率為12.7%;超聲胃鏡發(fā)生不良反應3例,發(fā)生率為2.7%;超聲胃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少于常規(guī)胃鏡,兩者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714,P=0.005),見表2。
表1 常規(guī)胃鏡和超聲胃鏡診斷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結果 例
表2 常規(guī)胃鏡和超聲胃鏡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例
臨床上通過胃鏡可以直觀了解上消化道病變,經(jīng)活檢能夠對病變性質進行確定,多數(shù)消化道病變均可通過胃鏡檢查獲得明確診斷[2]。但胃鏡對黏膜下病變、壁外臟器病變的診斷依然存在較大局限性,且利用消化道造影只能對消化道黏膜表面輪廓進行觀察,但無法明確顯示黏膜下病變及消化道管壁的病變層次,因而容易出現(xiàn)漏診或誤診情況。而超聲胃鏡結合胃鏡與超聲技術,在胃鏡直視下,借助超聲探頭對病灶進行掃描,可以獲取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超聲圖像,使醫(yī)師能夠明確了解管壁層次的組織學特征。超聲胃鏡顯示下,上消化道管壁從內向外依次分為5個層次結構[3]:第一層,黏膜層及表層產(chǎn)生的界面波(高回聲帶);第二層,黏膜肌層(低回聲帶);第三層,黏膜下層(高回聲帶);第四層,固有肌層(低回聲帶);第五層,黏膜層及漿膜外組織產(chǎn)生的界面波(高回聲帶)。
借助超聲胃鏡可以清晰顯示食管壁的5層結構,并能夠對病變位于第幾層進行明確鑒別,同時在超聲胃鏡引導下做針吸活檢,獲得病理結果能夠促使診斷準確率進一步提高[4]。因此,與普通胃鏡相比,超聲胃鏡診斷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更具有特殊優(yōu)勢。研究結果顯示,超聲胃鏡在診斷間質瘤、平滑肌瘤等病變方面的優(yōu)勢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普通胃鏡;特別是對靜脈瘤和癌等病變的診斷,超聲胃鏡診斷的準確率能夠達到100%。當然,對于息肉等病變的診斷,超聲胃鏡與普通胃鏡的符合率基本相當[5]。本組結果顯示,超聲胃鏡診斷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符合率為90.0%,明顯高于常規(guī)胃鏡的71.8%,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說明了超聲胃鏡在診斷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方面具有較高價值。
以往采用普通胃鏡進行診斷和檢查時,人們容易依賴胃鏡檢查和消化道造影結果,但傳統(tǒng)方法在顯示黏膜下病變方面存在較大局限,借助普通胃鏡并不能明確掌握上消化道各壁層次及壁外受腫瘤侵犯的具體情況,因此,漏診或誤診現(xiàn)象比較常見。但超聲胃鏡可以彌補胃鏡和消化道造影的不足,同時也避免了盲目手術給患者造成的痛苦。此外,本研究還對兩種方法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了比較,超聲胃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7%,明顯少于普通胃鏡的12.7%,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胃鏡檢查,可避免檢查操作對患者造成損傷,從而減少了不良反應,說明超聲胃鏡的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在診斷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方面,超聲胃鏡的效果及安全性明顯優(yōu)于普通胃鏡,借助超聲胃鏡能夠明顯確定患者病變的原因及病灶性質,能夠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準確依據(jù),因此值得推廣及應用。
[1]李小安, 趙奎, 李曉輝, 等. 小探頭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診斷和治療價值[J]. 西部醫(yī)學, 2012, 24(7): 1255-1257.
[2]江向武. 內鏡超聲檢查術引導下介入診治老年上消化道及消化壁外占位病變的臨床價值[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16(3):682-684.
[3]沈洲立, 賈麗萍, 袁曉英, 等. 超聲小探頭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診斷價值[J]. 重慶醫(yī)學, 2014, 22(29): 3873-3874, 3878.
[4]馬醫(yī)安, 李繼昌, 劉海霞, 等. 小探頭超聲胃鏡對上消化道病變的診斷價值[J]. 醫(yī)學綜述, 2012, 18(19): 3281-3284.
[5]唐光華, 蔣丹斌, 單際平, 等. 微探頭超聲指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變的價值[J]. 胃腸病學, 2013,18(12): 7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