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平 楊志宏 張 妍
(陜西中醫(yī)醫(yī)藥大學研究生·咸陽 712000)
清心寧神湯在治療失眠癥中的應用
胡 平 楊志宏 張 妍
(陜西中醫(yī)醫(yī)藥大學研究生·咸陽 712000)
通過楊志宏老師多年的臨床實踐,創(chuàng)制了針對心肝火旺型失眠的方劑——清心寧神湯,本文通過對臨床病例、清心寧神湯的在中醫(yī)應用機理及方藥分析,闡述其對心肝火旺型失眠的應用價值。
失眠 清心寧神湯 心肝火旺
失眠在中醫(yī)中稱之為“不寐”,其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或睡眠維持困難,或多夢易醒,導致所致的睡眠質量或數量達不到正常生理需求,從而影響白天社會功能,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性疾患。楊志宏教授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實踐,從心肝入手創(chuàng)制了一首新方劑——清心寧神湯,經過多年的臨床應用與反復改進,在臨床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心肝火旺型失眠在祖國醫(yī)學中屬于“不寐”的范疇,“不寐”病名始見于《難經》,言“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營衛(wèi)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1]”;不寐在《內經》稱為“不得臥”、“目不暝”[2]。中醫(yī)學認為失眠的發(fā)生與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常、勞累過度、病后體虛等因素密切相關。臨床上心肝火旺型失眠最為多見,人的情志因素最容易影響心、肝,亦為引發(fā)失眠癥的主要病因?!端貑枴ゐ粽摗分v:“心主身之血脈”、《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寤寐正常;《靈樞·本神》說:“肝藏血,血舍魂?!备尾匮?,血舍魂,肝血充足,肝有所舍則夜寐安和[3]。若暴怒傷肝,肝氣郁結,肝郁化火,邪火擾動心神,神不安而不寐;或五志過極,心火內熾擾動心神而不寐;《張氏醫(yī)通·不得臥》曰:“脈滑數有力不得臥者,中有宿滯痰火,此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也”陳述因飲食不節(jié)可導致不寐。若素體陰虛,房勞過度,腎陰損耗,則心火亢盛,腎水不能制約心陽,則擾動心神發(fā)生不寐。
楊老師認為,雖然瘀、痰、火、虛等雖都可導致失眠、病機有虛實,但其發(fā)病主要責之于心肝,《醫(yī)效秘傳·不得眠》:“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安臥,若陰虛為陽所勝,則終夜煩擾而不眠也?!辈徽撽幪摬荒芗{陽或陽虛不得入陰,終使陰陽不交,徹夜不眠。所以其病理變化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在本病證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多先實而后致虛,亦有因虛而后致實者。因此,抓疾病的主要病機尤為重要,《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因此調節(jié)陰陽,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才是治療本病的理想結果。
心肝火旺型失眠在治療上以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為原則,腎陰虧虛者,當益氣養(yǎng)血,補肝健脾益腎;肝火擾神、宿滯痰火者當瀉其有余,疏肝瀉火,清化熱痰、消導和中。
清心寧神湯是由楊志宏主任醫(yī)師創(chuàng)制,經黃連阿膠湯加減而來,經過臨床的不斷應用、反復的推敲與改進,其組方如下:黃連6g,黃芩10g,焦山梔15g,茯苓15g,炒白術12g,遠志10g,酸棗仁15g,厚樸10g,首烏藤30g,滑石10g包煎,阿膠6g烊化。上方先浸泡30分,大火煮沸后,改為文火煎3分鐘,共三劑,每日一劑。方中加黃連、黃芩、焦山梔清上中二焦實火,心神得安;[4]酸棗仁、遠志、首烏藤同用養(yǎng)心安神,加用茯苓、白術有利水滲濕,給邪以出路共奏健脾安神之功效清心寧神湯清瀉肝火,清心疏肝,使氣血平和、疏泄有度、同時補心血,益心陰,滋陰清熱,神安則寐。
現(xiàn)代藥理實驗表明[5]:酸棗仁皂苷、黃酮苷具有鎮(zhèn)靜 催眠、抗抑郁作用;遠志皂苷元有鎮(zhèn)靜、催眠、抗驚厥、鎮(zhèn)痛、降溫祛瘀等作用;首烏藤具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上述證據支持清心寧神湯在失眠治療中的應用。
若患者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兼見急躁易怒,頭暈,目赤,耳腫,耳鳴,口干口苦,不思飲食,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等癥狀。多為肝火擾神,治療應疏泄肝火,鎮(zhèn)心安神,可選用用清心寧神湯加菊花、白蒺藜平抑肝陽,胸悶脅脹者,加柴胡、郁金、佛手解肝膽之郁;若頭暈目眩甚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潛陽;重癥可選用清心寧神湯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若伴有胸悶,痞滿,泛呃噯氣,頭重、目眩為主,舌偏紅,苔黃膩,脈弦數。多為痰熱擾動心神,可用清心寧神湯加桑白皮、魚腥草清熱化痰;若飲食積滯、胃中不和者加焦山楂,萊菔子、炒神曲消食和中。
若伴見心悸多夢,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者,方用清心寧神湯加枸杞子、女貞子、蓮子等養(yǎng)腎陰、去心火,若心煩不寐、徹夜不眠重者加磁石、珍珠母、牡蠣重鎮(zhèn)安神;心陰不足者本方合天王補心丹滋陰養(yǎng)血,補心安神。
付某,男,34歲,工人,2015年01月11日初診。患者訴平素工作繁忙,心情煩躁,3月前出現(xiàn)入睡困難,夜夢繁多,且睡后易醒,每夜睡3-4小時,白天困乏,伴頭暈,腹稍脹,不思飲食,小便色深,偶見尿赤,大便干燥,舌紅,苔薄黃。辨證屬心肝火旺證;方用清心寧神湯加減:
處方:黃連6g,黃芩10g,焦山梔15g,茯苓15g,炒白術12g,厚樸10g,酸棗仁15g,遠志10g,首烏藤30g,珍珠母先煎20g,柏子仁10g,g,萊菔子15g,黨參12g,白芍15g,共7劑,水煎400ml,早晚溫服。
二診:患者自訴:服中藥后入睡困難癥狀較前改善,夜夢較前次數減少,仍夜間易醒, 白天犯困,打嗝,仍稍有頭暈,食納一般,小便顏色由赤色變白,大便正常,舌紅,苔薄黃。調整后用藥:
黃連6g,黃芩10g,焦山梔15g,茯苓15g,炒白術12g,厚樸10g,酸棗仁15g,遠志10g,首烏藤30g,珍珠母先煎20g,柏子仁10g,萊菔子15g,菊花15g,滑石包煎15g,合歡皮12g,蜜旋覆花10g;共7劑,水煎400ml,早晚溫服。
再診:服藥后上述癥狀減輕明顯,夜夢明顯減少,無打嗝,偶有口干。
黃連6g,黃芩10g,焦山梔15g,茯苓15g,炒白術12g,厚樸10g,酸棗仁15g,遠志10g,首烏藤30g,珍珠母先煎20g,柏子仁10g,萊菔子15g,合歡皮12g,生地黃15g,玄參15g;共7劑,水煎400ml,早晚溫服。盡劑而愈。
按:心者,君主之官,與小腸相表里,肝者,將軍之官,肝膽相表里;心火亢盛,則見心煩、失眠、舌紅,心火循經下移小腸,使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常,則出現(xiàn)尿赤、尿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嗔脹,故不思飲食;肝膽火旺則失眠多夢、氣短乏力、或見口苦、嘔惡、納呆,肝上擾頭目故有頭暈。
楊志宏老師認為心肝火旺型失眠的根源為心肝火旺,心陰虛、肝陰虛;病理變化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病位在心,但與肺、肝、脾、腎有密切關系,清心寧神湯清心除煩,寧心安神,治療除需審證求因、辨證治療,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病人的心理、情緒及社會因素對本病發(fā)生、發(fā)展、康復有很大影響,所以如果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結合心理疏導,向患者做好健康教育,解除心理障礙和精神負擔,并激發(fā)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可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1] 凌耀星,難經校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61.
[2] 周仲瑛.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146.
[3] 邢玉瑞.中醫(yī)基礎理論[M].陜西: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11.
[4] 楊志宏,郭珍,問麗娜.清心寧神湯治療失眠癥 62 例[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2009,16(4):27-28.
[5] 沈映君,陳長勛,王樹榮,等.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 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38-168.
(2016-10-27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