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渡云
有一種娛樂叫圍觀
文-渡云
直到今天,我們?nèi)耘d奮于做一名伸長脖子的看客,享受著圍觀帶給我們的無黑無白的快樂。
說真人秀節(jié)目已經(jīng)取得中國電視界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是毫不夸張的。
2015年,各衛(wèi)視共推出了200檔真人秀類節(jié)目,也取得不俗的收視率。
真人秀到底刺激了中國人的哪根神經(jīng)?
當我們在看真人秀時,我們的身份叫觀眾。觀眾是什么?不也就是看客?
人們圍觀的原初動機,就是為了看熱鬧,這是人的一種本能,摻雜了比較原始的好奇心,從眾心,還有高級些的求知欲。
我們這個民族,有一項拿得出手的才藝,就叫圍觀。魯迅不止一次地在文章里諷刺過“看客”,也就是圍觀的人群,他將此視作中國人的一種令人悲憤的麻木,也即麻木的丑相。圍觀砍頭,在他所罵的看客們的貧瘠生活里,是一項難得的娛樂。實際上,在大革命時期的法國,群眾最愛看的熱鬧,也是砍頭,越血腥,越能得到喝彩。如果事先昭告的砍頭突然取消了,群眾會暴動。
圍觀的本質(zhì)和趣味在于,人們不是有組織而來的,而是收到了“信號”之后加入人群,成為熙熙看客的一員,從而使自己的身份既公開,又隱蔽,并且獲得共同參與一件事的歸屬感和樂趣。所以我們看球賽,看演出,往往都要和眾人一起才會覺得有趣,或者更有趣。
想當年,雕刻匠的兒子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唾沫橫飛,也必有一眾閑極無聊的看客簇擁著,聽他雄辯滔滔地談?wù)撌裁词怯職夂土贾?,怎樣獲得知識和德性。他也享受到經(jīng)群眾圍觀的流程而名滿天下的榮耀。
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一直傳到近代中國。愛國學生領(lǐng)袖站在北京的中心廣場上,踩著凳子振臂高呼,宣傳進步和救亡,也必有一眾學生和百姓圍觀。這些學生領(lǐng)袖,很多在日后成長為革命領(lǐng)袖,實現(xiàn)救國圖存的理想。
所以,圍觀行為本身是中性的,圍觀究竟是好是壞,全看被圍觀的是什么,以及看客們會做何反應(yīng)。
在技術(shù)為王的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進一步成就了圍觀。網(wǎng)上的論壇和微博,電視的選秀和真人秀,也就成為最好的圍觀平臺。
還記得幾年前,網(wǎng)民們在微博上展露出輿論監(jiān)督的本事,有媒體總結(jié)說,圍觀改變中國,倒也并非空話。圍觀二字前所未有的揚眉吐氣,一雪前恥。但“圍觀”如果想洗白自己,可沒那么簡單。
也許是受“觀棋不語真君子”的禮數(shù)熏陶久了,在近年來對一些公共事件的報道中,我們一次次地悲憤于圍觀人群見死不救,將大是大非的沖突只當熱鬧看。
網(wǎng)上群情激奮,帶來的往往也不是正義的落地,而是新的一輪不明真相的語言暴力,以及最后導(dǎo)致的非正義。
不知何時開始,各檔真人秀大肆占領(lǐng)屏幕,“撕名牌”這種幾乎沒有技術(shù)含量可言的表演竟成為流行節(jié)目,大肆吸睛。
圍觀真人秀時,我們絕不是在期待平平淡淡,和和氣氣,我們期待著看到明星出丑,出糗,出格,期待著矛盾,紛爭,戲劇性。于是,我們認可了這是一個娛樂精神無限溢出,浸染一切的時代。
既然是娛樂,就要懸置是非對錯。哪怕是跳樓跳河,在娛樂精神滿滿的觀眾眼里,都容不下什么嚴肅深沉的追問,不過是一包開胃健脾,強筋健骨,提神醒腦的精神零食,只怕你跳得不好看,叫得不凄慘,打得不激烈呢!
這種觀眾,和魯迅筆下的麻木看客,又有何區(qū)別?
可以說,由真人秀的大流行,我們不能不再次贊嘆于國人的厲害。那就是,直到今天,我們?nèi)耘d奮于做一名伸長脖子的看客,享受著圍觀帶給我們的無黑無白的快樂。
責任編輯:尹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