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小勇
“詩歌,是毛澤東的語言故鄉(xiāng),也是他別具一格的生存方式。”在毛澤東誕辰122周年前夕,記者專訪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長陳晉,聽他從毛澤東詩詞釋讀的角度,講解一代偉人獨領風騷的心路風景和人格魅力。
1973年,剛剛大病一場后的毛澤東讓身邊的工作人員把自己的詩詞作品重新抄寫了一遍。抄完后,他一一核對,并修改了其中的個別詞句,然后讓工作人員又抄寫一遍,抄清后又再次核對。以老病之軀,如此這般,反復多次,他或許是在用詩人的目光審視自己一生的行程,重溫那遙遠起伏、百折千回的心路。
青春詩:
寄情月亮,追問大地
1910年,毛澤東外出求學前將抄的一首詩悄悄夾在父親的賬簿里:“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927年春,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形勢驟變、風雨欲來的岔路口,毛澤東登上武漢黃鶴樓,心情凝重地寫下“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陳晉將這一時期毛澤東的詩詞歸納為青春時代的青春詩,其主題集中在歌詠愛情和感懷時事兩個方面。其中《虞美人·枕上》是毛澤東一首純粹寫愛情的婉約格調(diào)的作品:“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shù)寒星。曉來百念都灰燼,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這首詞寫于1921年冬天,毛澤東和楊開慧,兩位在五四思想解放大潮中成長起來的知識青年,互相傾慕卻常常被深沉而含蓄的愛情表達方式所困擾。因為一次短暫的別離,毛澤東為楊開慧寫下這首柔情愛意的“表白詩”,盡顯“一寸相思一寸灰”、甜蜜而痛苦的心理感受。
這首詞,加上1923年的《賀新郎》和1957年的《蝶戀花》,構成了毛澤東愛情之歌的最強音符。這三首寫給楊開慧的作品,都寄情于月亮:“一鉤殘月向西流”“照橫塘半天殘月”“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月是戀人心,月是故人情,它是那般的綺麗憂傷,那般的高尚脫俗。都拋灑了眼淚:“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重感慨,淚如雨”,更有那“淚飛頓作傾盆雨”。丈夫有淚即可流,只因到了動情處。
這一時期,毛澤東感懷時事的代表作是寫于1925年的《沁園春·長沙》。時年32歲的毛澤東踏著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洪流回到家鄉(xiāng)韶山一帶創(chuàng)辦農(nóng)民夜校,組織農(nóng)民協(xié)會,同地主民團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因遭到反動軍閥的追捕,毛澤東離開韶山來到長沙。
舊地重游,“獨立寒秋,湘江北去”,風物依舊的長沙,五載讀書生活時的情景歷歷在目,可世勢大變。過去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和“崢嶸歲月稠”,道出了一曲回腸蕩氣的青春之歌,眼前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深寓著火熱的革命家情懷和對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而“詞眼”則在一句激越的追問:“問蒼茫大地,誰主沉???”從此,一心要扭轉乾坤的毛澤東,為過去的書生意氣畫上了一個句號,開啟了以更加具體沉實的責任感為主旋律的創(chuàng)作時代。
馬背上的哼吟:
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從1927年9月發(fā)動秋收起義到1949年3月“進京趕考”,是毛澤東在革命與戰(zhàn)爭年代和著槍炮聲的平平仄仄創(chuàng)作的時代。從筆桿子到槍桿子,從“揮斥方遒”的書生,到“運兵如神”的指揮,從“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到“雪里行軍情更迫”,毛澤東在戎馬倥傯、備嘗磨難的艱辛探索中,在馬背上寫出了他最區(qū)別于古今中外詩人的“馬背詩”。陳晉認為,其中《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征》和《沁園春·雪》是寫得最好的三首。因后兩首對廣大毛澤東詩詞愛好者來說,大都耳熟能詳,記者在這里重點引述陳晉對第一首的解讀。
1935年1月,在紅軍二渡赤水、再占遵義的途中,毛澤東寫下了他受“左”傾路線打壓而沉寂三年、在黨和紅軍存亡關頭復出后的第一首作品——《憶秦娥·婁山關》。襲取婁山關一戰(zhàn),維系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命脈。從拂曉到傍晚,經(jīng)過反復沖鋒、來往肉搏,紅軍終于奪下了婁山關險隘。登上山頂,太陽還沒有落山,殘留的硝煙似乎還輕撫著山坡上的血跡,盡管毛澤東指揮了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個勝仗,但他的心情卻是沉重的——“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p>
這首詞,一句一個畫面:西風凜冽的寒冬長空,偶爾傳來一聲雁叫,若明若暗的晨月,仿佛已被濃霜封凍起來,馬踏著又急又細的步子,軍號像哽咽的喉嚨發(fā)出啞聲,綿延的群山如大海般起伏蒼涼,晚霞抹紅了無盡的天空。在罕見的凝重氣氛和引而不發(fā)的情緒積累中,詩人從心底迸發(fā)出“從頭越”的激昂吶喊。為這首詞,毛澤東后來專門作注說:“萬里長征,千回百轉,順利少于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钡覀円矎某劣糁懈惺艿皆娙瞬晃菲D險的必勝信念、深沉召喚。
有專家將這首詞與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對比,認為毛詞從藝術性上毫不遜色,而描繪更為細致,意境更為雄闊。
開國大業(yè)中的豪邁
與晚年的幽思
“一唱雄雞天下白”,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恢宏鋪展,毛澤東的詩詞創(chuàng)作進入了新天地、新境界。陳晉說,毛澤東這一時期的詩詞,有與人唱和的,有托物言志的,有感事抒懷的,有詠史說今的;有回鄉(xiāng)行、有新人賦、有閑適情、有邊關韻;有不信邪、不信鬼的一往無前,也有面對國內(nèi)外曲折形勢的沉吟低回,可謂題材多樣,詩風多變,值得研究者深入剖析。
其中最為豪邁的一首是《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一五”計劃凱歌行進,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就要誕生,毛澤東心情舒暢,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就要到來了,我們到有潮水的地方去。這年夏天,他來到1700多年前曹操觀海賦詩的地方,擊水游海后,寫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上闋寫景,景中有情;下闋寫史,史中有意。毛澤東仿佛是在歷史的浪潮里舒展自己的情感想象,噴發(fā)出歷史巨變中特有的自信和愜意。
最有風骨的一首是《卜算子·詠梅》。1961年的冬天,毛澤東來到杭州,南方的天氣并不太冷,但當時中蘇關系的惡化、國內(nèi)經(jīng)濟的困難,恰如一片寒冬讓毛澤東思緒嚴峻。于是,傲冬的梅花勾起了他濃烈的詩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边@首詠梅詩以前所未有的梅魂梅骨、梅趣梅神,彰顯出大氣磅礴的人格魅力,成為毛澤東晚年詩詞的代表作。
讀書、讀史是毛澤東晚年的最大愛好。1964年的春天,毛澤東寫下了他詠史詩中最好的作品《賀新郎·讀史》。其中下闋“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等句,似千年一嘆,體現(xiàn)了毛澤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歷史唯物觀,至今仍激勵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持群眾路線,永遠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
“毛澤東一生奮斗,所以他一生有詩,一生也在品讀著中國歷史上文人墨客、仁人志士的靈性之作?!标悤x總結說,縱觀毛澤東留下來的七十多首詩詞,每一首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串起來就是記載毛澤東人生經(jīng)歷最深刻的精神自傳,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新性傳承。
(曹世明薦自2016年1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