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建平
西方芭蕾進(jìn)入中國,其落腳點(diǎn)之一可追溯到20世紀(jì)20年代,在素有“東方巴黎”之美譽(yù)的國際大都市上?!?922年,“20世紀(jì)最偉大的芭蕾女演員”、俄羅斯芭蕾女明星安娜·巴甫洛娃(Anna Pavlova,1881—1931)曾來此地演出,而喬治·岡察洛夫(George Goncharov,1904—1954)、尼古拉·索柯爾斯基(Nicolai Gsorsky, 1889—1970)等俄羅斯舞蹈家則分別于1920和1930年代,在這里開辦過芭蕾舞校,組織過芭蕾舞團(tuán),并在蘭心大戲院(Lyceum Theatre)舉辦過芭蕾演出,岡察洛夫更曾聘請了隨后為英國芭蕾崛起和丹麥芭蕾復(fù)興立下汗馬功勞的俄羅斯芭蕾明星維拉·沃爾科娃(Vera Volkova,1904—1975)在其舞校教授芭蕾,而20世紀(jì)40至60年代馳名國際的英國芭蕾表演大師瑪戈·芳婷(Margot Fonteyn,1919 —1999)則是因?yàn)樵谶@所學(xué)校接受了良好的啟蒙教育,成年后才登上國際芭蕾之巔的。
安娜·巴甫洛娃被譽(yù)為“20世紀(jì)最偉大的芭蕾女演員”,1881年生于圣彼得堡的一個洗衣娘之家,1931年因患肺病而卒于在荷蘭海牙的巡演途中。其生父傳說是個猶太士兵或者商人,但卻遺棄了母女二人,具體原因無從查考,而其姓氏則來自3歲那年收養(yǎng)了她的繼父。
對于芭蕾史而言,更加重要的事實(shí)是,盡管家境貧寒,但草根階層的母親送給小巴甫洛娃8歲時(shí)的生日禮物卻不是一根紅頭繩,或者一件新衣裳,而是帶她步入了馬林斯基劇院①(Maryinsky Theatre)這座高雅藝術(shù)的殿堂,讓她享受了“古典芭蕾舞劇巔峰之作”《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的美,并促使她發(fā)出了“我要做那個小公主”的心聲,由此為她那清冷孤寂的心靈世界灑下了一道希望的陽光,不僅徹底改變了她的個人命運(yùn),更折射出俄羅斯芭蕾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和深入人心。
10歲那年,她憑借自己的聰慧和靈氣,考入了馬林斯基劇院的芭蕾舞學(xué)校,先后隨奧尼古拉·萊加②、葉卡捷琳娜·瓦澤姆③、帕維爾·熱德特④等名師學(xué)舞,首次登臺便以濃郁的抒情意味和靈動的細(xì)膩傳神掩蓋了其腿腳開度的不足,不僅贏得了評論家和普通觀眾們的特別關(guān)注,更被認(rèn)定為芭蕾美學(xué)最高品位體現(xiàn)者——抒情型女演員的典型。1899年,她加盟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tuán),隨后7年內(nèi)連升四級,最后以領(lǐng)銜女主演的身份跳遍了傳統(tǒng)芭蕾舞劇中的女主人公,并培養(yǎng)了大批的追隨者。
1907年,她在“現(xiàn)代芭蕾之父”米歇爾·福金(Michel Fokine,1880—1942)為她量身定制的慈善晚會小品《天鵝之死》(The Dying Swan)中塑造了一個雖死猶生的形象,并因此被譽(yù)為“不朽的天鵝”。隨后,她還在《阿爾米達(dá)之宮》(Pavillon d’ Armide,1907)、《埃及之夜》(Egyptian Nights,1908)、《肖邦組曲》(Chopiniana,1908,《仙女們》(Les Sylphides)的前身)這三部福金的新作中,參與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獨(dú)舞,并且備受公眾的矚目。
1907年,她開始自行組團(tuán)巡演,先后去過國內(nèi)的莫斯科、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許多城市以及德國的萊比錫、捷克的布拉格和奧地利的維也納等歐洲名城的歌劇院,還有美國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1909年,她應(yīng)邀加盟佳吉列夫俄國芭蕾舞團(tuán),其在巴黎的演出讓法國人領(lǐng)教了她意味深長的抒情和無以倫比的細(xì)膩。其間,她開始帶著“為天下人跳舞”的夢想,先后以莫斯科大劇院(Moscow Bolshoi Theatre)的三位芭蕾男星米哈伊·莫德金(Mikhail Mordkin,1880—1944)、勞倫特·諾維科夫(Laurent Novikoff,1888—1956)、亞歷山大·沃林奈恩(Alexander Volinine,1882 — 1955)和馬林斯基的芭蕾男星皮埃爾·弗拉基米洛夫(Pierre Vladimiroff,1893 — 1970)為舞伴,多次自行組團(tuán)巡演于柏林(1909)、倫敦和紐約(1910)等歐美城市,甚至乘坐遠(yuǎn)洋客輪或者貨船,不遠(yuǎn)萬里來到上海、香港等中國城市(1922)演出。觀眾中,既有國王又有百姓,既有成人又有兒童,并且她對演出場地和條件也從不挑剔——無論在豪華的劇院,還是在農(nóng)民的谷倉,甚至在戶外遇上大雨傾盆,雨聲壓倒了音樂聲,她都照演不誤;而碰上感冒發(fā)燒、踝部扭傷,甚至斷了一條腿,她同樣堅(jiān)持演出,因而成為同代芭蕾演員中最吃苦耐勞、粉絲最多、影響亦最大者。與其他俄羅斯芭蕾舞者不同的是,她曾長期同祖國的馬林斯基芭蕾舞團(tuán)保持著合同關(guān)系,并不定期地回國演出,直到1913年,因?yàn)楹M庋惭萑找嬖龆嗖挪坏貌唤K止了合同。
安娜·巴甫洛娃表演的《天鵝之死》
從目前能找到的資料來看,巴甫洛娃在22年率團(tuán)的巡演中旅程居然長達(dá)50萬公里,演出場次多達(dá)9000場,平均每年409場,這個數(shù)字足以令嬌生慣養(yǎng)的后輩汗顏,因?yàn)樗馕吨透β逋藜捌湮鑸F(tuán)的舞者們每天至少要演1場;除去旅途勞頓的休整時(shí)間,他們有時(shí)還得一天演兩場。而據(jù)她的足尖鞋供應(yīng)商說,工廠每年生產(chǎn)2000雙足尖鞋,才能基本上滿足她的需求,而我們再算一下便可得知,她平均每天都會穿壞5雙以上的足尖鞋!
行文至此,想起了她那句名言:“不工作的時(shí)間就是浪費(fèi)時(shí)間?!盵1]146我們不難從她這種走火入魔的工作狀態(tài)和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統(tǒng)計(jì)數(shù)據(jù)中推斷,她50歲英年早逝的原因與其說是患了當(dāng)時(shí)尚屬不治之癥的肺病,不如說是過勞致死。但事實(shí)上,也正是這種難以自拔的癡迷和超凡脫俗的忘我,才使得她擁有了那種輕盈飄逸、優(yōu)雅動人、詩意橫生、充滿靈性的舞風(fēng),并被權(quán)威舞評家們譽(yù)為“集聰明靈動、精致考究、輕快敏捷、多愁善感、弱不禁風(fēng)等多種品質(zhì)于一身”。
另據(jù)巴甫洛娃的研究者說,她居然從不吃紅肉、面包和土豆這些俄羅斯人的主食,茶歇時(shí)只喝俄國紅茶,加點(diǎn)牛奶,吃塊干面包片,而晚餐則只喝茶,嚼幾塊餅干充饑,以保持身材的苗條和動作的靈巧。但這種類似厭食癥患者的飲食結(jié)構(gòu),以及由此導(dǎo)致的營養(yǎng)嚴(yán)重不足則又使筆者想到,她英年早逝的原因不僅有過勞,而且還一定有營養(yǎng)不足!
在頻繁巡演中,她不僅跳過許多法國浪漫芭蕾和俄羅斯古典芭蕾經(jīng)典的簡化版,以及《玫瑰花魂》(Le Spectre de la Rose)、《仙女嬌娃》(The Fairy Doll)等福金、伊凡·克拉斯丁(Ivan Clustine,1862-1941)等俄羅斯現(xiàn)代著名芭蕾編導(dǎo)的一些中小型作品,而且還嘗試著編創(chuàng)過《加沃特》(Gavotte)、《蜻蜓》(Dragonfly)等短小的芭蕾作品,而唯一一部由她親自編導(dǎo)且故事比較完整并能較好體現(xiàn)其詩意舞風(fēng)的獨(dú)幕芭蕾《秋葉》(Autumn Leaves),首演于1918年的里約熱內(nèi)盧。音樂選用了肖邦的幾首鋼琴曲,情節(jié)則是一位詩人在自家的花園里,對一朵知性高雅的菊花抒發(fā)愛戀之情,但在殘酷的北風(fēng)呼嘯中,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獨(dú)自凋零……總體而言,巴甫洛娃不僅在20世紀(jì)的前30年間,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被同時(shí)代的權(quán)威人物譽(yù)為“20世紀(jì)唯一能與19世紀(jì)法國芭蕾巨星瑪麗·塔里奧妮⑤媲美之人”,并在當(dāng)時(shí)那個交通極為不便的年代里,竭盡一己之力,將古典芭蕾的高貴典雅之美傳播到世界各地,甚至連臨終遺言都是如此的傳奇——“請把我的天鵝裙準(zhǔn)備好!”“如果不能繼續(xù)跳舞,我寧愿去死!”
巴甫洛娃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藝術(shù)成就,并在世界范圍里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其舞步能夠踏進(jìn)歐、美、亞、非、大洋洲的許多國家,在很大程度上要?dú)w功于她的經(jīng)紀(jì)人亦是其丈夫維克多·丹德烈(Victor Dandré)的運(yùn)籌帷幄。1911年,他們夫婦二人在倫敦大區(qū)的格爾德斯·格林區(qū)購買了一座名為“常春藤宮”的別墅(Ivy House in Golders Green),并從此定居于此。別墅的窗外有一條頗具裝飾性的小河,河邊有他們喂養(yǎng)的成群的天鵝等寵物?,F(xiàn)在,這里作為她的故居向公眾開放。
1915年,美國好萊塢為巴甫洛娃拍攝了一部時(shí)長90分鐘的無聲片,而她則在其中表演了《波迪奇的啞女》(The Dumb Girl of Portici);1924年,好萊塢又為她拍攝了《圣誕節(jié)》(Christmas)、《天鵝之死》(The Dying Swan)、《東方舞》(Oriental Dance)、《垂死的玫瑰》(Rose Mourante)、《仙女嬌娃》(Fairy Doll)、《加州的罌粟花》(The California Poppy)、《克隆賓娜》(Kolombine)等舞蹈的片段,并于1956年以《不朽的天鵝》(The Immortal Swan)為主題重新編輯放映。同年,倫敦博物館為紀(jì)念她逝世25周年,舉辦了一次專題展覽。2003年,英國拍攝了名為《安娜·巴甫洛娃》的故事片,而中國中央電視臺隨后播出了它。
鮮為人知的史實(shí)是,巴甫洛娃的保留劇目中,居然有一個東方題材的作品:原來是她在觀看了英俊瀟灑且魅力十足的印度戲劇演員烏黛·香卡(Uday Shankar,1900 — 1977)的表演之后,深深地迷戀上了博大精深且香煙裊裊的印度文化,并特邀香卡一道創(chuàng)作并表演了一個印度神話題材的舞蹈《拉達(dá)與克里希那》(Radha & Krishna)。與此同時(shí),香卡也對巴甫洛娃那妙不可言的芭蕾藝術(shù)情有獨(dú)鐘,從此開始以舞為生。他開辦舞校,創(chuàng)建舞團(tuán),并且?guī)ьI(lǐng)妻子塔瑪拉和女兒瑪瑪塔(Tamara and Mamata),以及大批的親傳弟子,深入挖掘傳統(tǒng)的舞蹈素材,尋找本土的創(chuàng)作靈感,推出了大批印度題材的新舞蹈,最終被后人譽(yù)為“印度現(xiàn)代舞之父”(Father of the Indian Modern Dance)。
我們從巴甫洛娃的自傳和多部評傳中得知,她1922年在上海的巡演屬于她的首次遠(yuǎn)東之行,表演的節(jié)目大多是俄羅斯古典芭蕾舞劇中的獨(dú)舞、雙人舞和群舞的片段,而媒體特別熱衷報(bào)道的節(jié)目則是由米歇爾·福金1907年在圣彼得堡為她參加慈善演出量身打造的經(jīng)典獨(dú)舞《天鵝之死》。
按照俄羅斯的芭蕾美學(xué)標(biāo)準(zhǔn),巴甫洛娃屬于那種品位最高的“抒情型女演員”(lyrical ballerina)。因?yàn)榘爬俚谋举|(zhì)屬性是詩,而不是雜技;換言之,她不是那種能夠出色完成32個“揮鞭轉(zhuǎn)”的“炫技型”(virtuosic ballerina)的女明星。但據(jù)維基百科說,她“在中國巡演時(shí),能夠在走動的大象身上完成了37個圈”(“Anna Pavlova was able to complete 37 turns on top of a moving elephant while on a tour in China.”),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此外這條資料至少還可以證明,她和很多著名舞蹈家一樣,為了生存,也曾參加過商業(yè)性的演出。
在巴甫洛娃的上海僑民粉絲中,有一位名叫達(dá)吉雅娜·科羅維娜(Tatiana Korovina)的俄羅斯少女,因?yàn)槟赣H對芭蕾的厚愛有加而去觀看了巴甫洛娃的精彩演出,并從此愛上了芭蕾。隨后,她在母親的安排下,還去了蘭心戲院附近的一家芭蕾舞學(xué)校,向一位名叫喬治·岡察洛夫的“白俄”(White Emigre)⑥舞蹈家學(xué)習(xí),并從此開始了專業(yè)芭蕾舞者的生涯。而這位曾在莫斯科大劇院做過專業(yè)芭蕾演員的岡察洛夫隨后名垂青史,主要是因?yàn)樗膶W(xué)生中,不僅有這位達(dá)吉雅娜·科羅維娜,而且更脫穎而出了在1940 —1960年代風(fēng)靡歐洲的英國芭蕾表演大師瑪戈·芳婷。芳婷是她的藝名,而她在上海起步學(xué)舞時(shí)的真實(shí)姓名則叫瑪格麗特·胡克海姆(Margaret Hookham),昵稱“佩吉”(Peggy)。
上海在1920年代的國際知名度,唯有巴黎和柏林能夠媲美,而倫敦和紐約則都不夠資格,用史學(xué)家們的話說,這三座國際頂級大都市可謂“藝術(shù)、文化與腐敗、墮落攪在一起”,尤其是上海的夜生活,更是“一派火紅,僅是位于外灘和法租界之間的舞廳、夜總會和歌舞酒吧就多達(dá)100多個”。與此同時(shí),高雅藝術(shù)在這里也頗受青睞,不僅有巴甫洛娃的芭蕾演出,而且還有舒伯特的音樂會,以及中國人的國畫展。在舉辦這些文藝活動的機(jī)構(gòu)和場地中,位于南京路的市政大廳格外搶眼,因?yàn)橹饕闪魍鲋链说陌锥硪魳芳覀兘M成的“上海交響樂團(tuán)”經(jīng)常在這里演出,而如癡如醉的聽眾們則是那些生活比較富足的外國僑民。
此外,美國婦女會(the American Women’s Club)在當(dāng)時(shí)的上海也相當(dāng)活躍:它在創(chuàng)立之初只是個文學(xué)組織,但在1920年代,當(dāng)一位名叫佛羅倫斯·艾斯科夫(Florence Ayscough)的學(xué)者應(yīng)邀駐會期間,則不僅舉辦過豐富多彩的文學(xué)講座,而且還提供過包括巴甫洛娃演出在內(nèi)的各式各樣的文藝表演,甚至還組織過會員們?nèi)⒂^一些在上海頗有名氣的私人美術(shù)收藏,其中包括了艾斯科夫的私人收藏。據(jù)考證,巴甫洛娃在上海期間的演出都是收費(fèi)的商業(yè)性活動,場地中不僅有專門的劇場,還有學(xué)校的禮堂,但這些場地都在租界,觀眾都是外國僑民,因此,她的演出未能對中國人的審美產(chǎn)生什么影響。
關(guān)于老上海,巴甫洛娃盡管知道它當(dāng)時(shí)正處在繁榮期中,而當(dāng)?shù)氐奈飪r(jià)又是她所到過的城市中最便宜的,勞動力尤其不值錢,任何人可以只掏10個銅板,就能讓拉黃包車的苦力跑到任何距離的地方,但她卻對這里,乃至整個中國,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原因是她曾親睹了一次外國人毆打中國人的悲慘場面,而這個事件又與她直接有關(guān),嚇得她從此不敢獨(dú)自出現(xiàn)在酒店和劇場之外:一天,她坐黃包車從劇場返回酒店,下車時(shí),因?yàn)檐嚪驁?jiān)持索要的車錢稍稍多于以往,導(dǎo)致附近的錫克警察立即沖了過去,并且不分青紅皂白,揮起手中的警棍朝那位車夫的頭上打去,并且當(dāng)場把他打暈在地![1]110
巴甫洛娃穿著《仙女們》的舞裙在其別墅草坪上為媒體擺拍舞姿
筆者在這段由外國人記錄的歷史中,讀到中國人在自己的領(lǐng)土上遭受如此屈辱對待的文字時(shí),亦是熱淚盈眶且感慨萬千,并再一次領(lǐng)悟到“落后就要挨打”這個永恒的真理!愿我們的祖國日益強(qiáng)大,愿我們的人民幸福安康……然而,從1922年到今天,近百年的時(shí)間過去了,中國人早已成了自己的主人,而當(dāng)年曾讓巴甫洛娃“不愉快”的事情也絕不會再次發(fā)生……
【注釋】
①芭蕾史專家朱立人教授生前一直呼吁,還原這個世界頂級劇院的本來名稱:“瑪利亞劇院”!因?yàn)?“馬林斯基”本是俄羅斯皇后“瑪利亞”名字的形容詞。謹(jǐn)借此機(jī)會,向朱先生為芭蕾史研究所做的奠基性貢獻(xiàn)鞠躬!
②尼古拉·萊加:Nicolai Legat,1869—1937,舞技高超,列夫·伊凡諾夫(Lev Ivanov)的《胡桃夾子》(The Nutcracker)第一版的男演員,為阿格麗彼娜·瓦岡諾娃(Agrippina Vaganova)、塔瑪拉·卡爾薩文娜(Tamara Karsavina)、米歇爾·福金(Michel Fokine)、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等名家的老師,曾任職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tuán)(Ballets Russes de Serge Diaghilev)的芭蕾大師。
③葉卡捷琳娜·瓦澤姆:YekaterinaVazem,1848—1937,舞技高超,馬里于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的《舞姬》(La Bayadere)第一版的女主演,瓦岡諾娃的老師。
④帕維爾·熱德特:PavelGerdt,1844—1917,古典芭蕾舞劇中“王子”的標(biāo)準(zhǔn)扮演者,英俊、瀟灑、肢體修長、動作細(xì)膩、樂感超群,在佩蒂帕的《睡美人》、《灰姑娘》(Cinderella)、《雷蒙達(dá)》(Raymonda)、伊凡諾夫的《天鵝湖》(Swan Lake)、《胡桃夾子》中成功地扮演了“王子”。
⑤瑪麗·塔里奧妮:Marie Taglioni,1804-1884,第一個用腳尖翩躚起舞者。
⑥所謂“白俄”,不是“白俄羅斯”的簡稱,而是泛指1917年之后,流亡到國外的俄羅斯、烏克蘭等前蘇聯(lián)國家的僑民,其中有不少人是前貴族、藝術(shù)家和知識分子。
[1] Roberta and John Lazarrini ed. with a Forward by Sir Frederick Ashton and in Introduction by Margo Fonteyn.Pavlova: Portrait of A Dancer [M].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Inc. 1984.
[2] Horst Koegl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 [R].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Debra Craine & Judith Mackrell. Oxford Dictionary of Dance [M].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4] Martha Bremther e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 [R]. Detroit: St James Press, 1998.
[5] Selma Jeanne Cohen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 [R].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 Paul Margriel ed. Pavlova: An Illustrated Monograph [M].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47.
[7] Theodore Stier. With Pavlova Round the World [M]. Plymouth: May fl ower Press, 1956.
[8] Victor Dandré. Anna Pavlova in Art and Life [M]. New York: Benjamin Blom. Inc., 1972.
[9] John and Roberta Lazarrini. Anna Pavlova: Repertoire of a Legen [M].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80.
[10] Keith Money. Anna Pavlova: Her Life and Art [M]. New York: Williams Collins Sons & Co. Ltd., 1982.
[11] Margo Fonteyn. Pavlova: Portrait of A Dancer [M].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Inc. 1984.
[12] Gennady Smakov. The Great Russian Dancers [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4.
[13] Marrin Canell & Ted Remerowski. Legendary Sin Cities: Paris, Berlin, Shanghai - Cities where art and culture mingled with corruption and decadence [D]. Demi-Monde Productions Ltd. &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operation,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