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基本問題梳析

      2016-03-14 18:11:28曹峰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中山528404
      湖北社會科學 2016年4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曹峰(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中山 528404)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基本問題梳析

      曹峰
      (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中山 528404)

      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是加固命題科學性和正當性的基礎,這種向度為命題在中國的繼續(xù)深化和發(fā)展提供理論保障。為此,學者或學術界應從“有關命題的整體性邏輯結構分析、有關命題的邏輯論證手段而非目的、有關命題正當性基礎的相對獨立的理論考察”等三個方面來定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進而,在進行具體學術研究時,應從命題的“邏輯結構和層次問題、實踐主體問題和價值指向問題”等三個方面來進行全面梳理和解答,這三個方面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基本問題。這些基本問題得不到深入細致的研究和科學合理的回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就可能在不同程度受到質疑甚至可能在具體的應用實踐中誤入歧途。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化向度;邏輯結構;實踐主體;價值指向

      一、為什么要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

      眾所周知,從歷史發(fā)展的事實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伴隨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進程而逐漸傳播開來,進而為大家所熟悉。從1938年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始,至今已有近80年的歷史。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基本內涵,也基本成為了一個“約定俗成”的常識,那就是毛澤東和鄧小平兩代共產(chǎn)黨領導人對之所作的經(jīng)典定義和論述。按照毛澤東同志的說法:“所謂馬列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跟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統(tǒng)一,一個普遍一個具體,兩個東西的統(tǒng)一就叫中國化?!保?](P336)而根據(jù)鄧小平同志的說法則是“我們的現(xiàn)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jīng)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jīng)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jīng)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保?](P2-3)很顯然,兩位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經(jīng)典表述,都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共同的思想內核: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使之在中國落地生根,形成有中國特質的(具體)、又不失理論根基的(普遍)、綜合和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新形態(tài)。

      我們看到,從毛澤東和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經(jīng)典表述中,結合近代以來中國的實際歷史來考察,其更多的是一種對革命和建設實踐的事實性“總結”,根本目的是對政治實踐、經(jīng)濟建設、社會改革等進行“總體性”導向。當然,這是中國社會實際的一種需要,本身無可厚非,歷史的發(fā)展也證明這本身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然而,作為學者或者學術界,理應在歷史發(fā)展事實的基礎上超越事實形態(tài),從學理的高度對命題本身進行深度剖析和梳理,尤其是勘察和厘定命題得以成立和穩(wěn)固的前提、運行機制等基礎性問題,因為對這些基礎性問題的解決,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之科學性、合理性的前提,同時還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的繼續(xù)深化和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誠然,至今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學術界已經(jīng)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是,在相關研究中,也出現(xiàn)了種種不同的傾向和立場,并且產(chǎn)生了一系列相關討論和爭鳴。因此,有必要對與此相關的問題作出合理、準確的梳理和定位。本文無意也無力卷入各種具體的爭論之中,更不是清算前面的系列研究成果,而是意在從較少受到學術界關注的、有關命題“結構邏輯”考察和分析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進行一種學術化向度的梳析,以初步厘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可能包含的基本結構和層次、以及其中所隱含的問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繼續(xù)深化和發(fā)展提供可能的“問題域”,也為徹底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科學性、正當性基礎問題提供一種視角或切入口。

      二、何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

      目前,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隸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強調學術化、學術性為核心的所謂“學術維度”。[3](P137)這種維度的核心是當前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應該以真正學術的態(tài)度來對待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發(fā)展和落地生根問題。這種“學術維度”研究方式普遍認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應該突出命題的學術性、學理和邏輯基礎,淡化一直以來人們強調的意識形態(tài)性和政治功能。當然,在所謂的“學術維度”研究里面,也存在各種各樣的爭論,由于研究視角或者研究領域的不同,出現(xiàn)了各種對“學術維度”的闡釋和論證。其中,主要的關注點是:馬克思主義是否真的能夠具備中國化理論形態(tài)的條件、馬克思主義能不能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文本應該如何在中國語境中進行解釋和轉換、馬克思主義如何在中國能夠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建構等等這些問題。而在“學術維度”研究的外面,則有一些學者對這種研究旨趣和傾向進行了質疑和批評,其主要的理由是:這種“政治淡出、學術凸顯”的研究模式,偏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甚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目的和功能,用“學術意識”中的所謂“理論和學術中的問題”淡化甚至遮蔽了馬克思主義本來產(chǎn)生于并應回答的“時代和現(xiàn)實的問題”,構成了一種有害于馬克思主義自身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的“反問題化傾向”(即不關注現(xiàn)實問題,只關心脫離現(xiàn)實的“學究問題”——筆者注),有重新走向教條主義或“書齋理論”的危險。[4](P29-30)

      對于大多數(shù)已有的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學術維度”的正面和反面討論,從一定程度上講,都從不同角度或層次切中了目前有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的某些問題,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筆者認為,從目前有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學術維度”的正面和反面研究來看,絕大多數(shù)只關注該命題的“運用”或“應用”層面問題,還沒有真正抓住“學術性”的真諦,特別是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本身所涉及的結構和層次問題,還很少出現(xiàn)對之進行全面的、整體性的考察研究。而命題的結構和層次,更多地事關“這個命題得以成立的邏輯究竟是什么”這個根本性問題。因此,這才是更深層次的、也是更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目前多數(shù)提倡“學術維度”的“正面”學者,只涉及到了這個命題完整邏輯結構和層次的某個部分、甚至多數(shù)還不是基礎性的部分。同時,另一部分對“學術維度”質疑和批評的“反面”學者,其實也不自覺地走向了另外一種極端,在“正面”學者片面性理解的誤導下,否認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所應有的真正學術向度。下面,針對本文提倡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作簡要說明。

      第一,學術化向度是一種有關命題的整體性邏輯結構分析。本文強調的學術化向度,最核心的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作出全面的、整體上的邏輯結構分析。也就是說,從邏輯分析的角度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本身究竟包含哪些結構和層次?這是弄清楚命題究竟“是什么”或“意味著什么”的最根本、最基礎的問題。而命題“是什么”或者“意味著什么”則又是我們繼續(xù)討論命題、尤其是命題如何運用或者運用到什么程度的基礎和前提。所以,筆者認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作出一種整體性的邏輯結構分析,對其所可能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梳理,這才是事關命題的最為基礎、最為關鍵的問題,正因為這樣,才是學術化向度應有的任務和功能。這種對命題進行全面、整體的邏輯結構勘定和描畫,既是命題得到真正認可和接受的基本認知前提,更是命題在具體實踐中得到不斷發(fā)展和深化的基本邏輯前提。這種學術化向度,從研究活動自身意義來看,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這里的所謂學術性,主要指學術研究這種‘天下公器’作為一種專業(yè)活動的正當性,涉及學養(yǎng)、工夫、規(guī)范、水準等能夠被行業(yè)認可和接受的諸多因素?!保?](P12)試想,如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本身包括哪些基本的邏輯結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中都沒分析清楚,這種專業(yè)性研究活動的基本學養(yǎng)、工夫、規(guī)范和水準等何以得到體現(xiàn),研究活動的正當性又從何談起呢?毫無疑問,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進行學術研究應該面對的首要問題,也是核心問題。

      第二,學術化向度是一種有關命題的邏輯論證手段而非目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還應該關注對命題的邏輯論證。也就是說,通過邏輯論證,使命題本身能夠“自圓其說”,避免出現(xiàn)自相矛盾的困境。這種學術化向度,是一種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將問題梳理清楚、將道理講明白的論證手段。這種做法,也是馬克思使馬克思主義成為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正如著名的政治經(jīng)濟學家熊彼特在評價馬克思學術工作時所說的那樣:“在工作時他主要關心的是用他那個時代的科學來使分析工具變得鋒利,關心如何使邏輯困難得到解決,關心建立一個理論基礎,以獲得一個在性質上、目的上完全科學的理論,不論他可能有什么缺點。”[6](P20)換言之,邏輯困難的解決,是一個理論的基礎得以穩(wěn)固、理論的性質和目的是否科學的基本要求。對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同樣不例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講的這種學術化向度,邏輯論證只是一種對命題科學性的證明手段,而并非其目的。對此,筆者贊成穆南珂先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之“學術性”傾向所作批評的一個基本立場:“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學術性’訴求,只是作為一種策略才具有意義;而如果作為一種追求或目標,則是有害的,因為它把一門學術本身應當具有的價值標準轉換成一套外在的、形式化的裝飾,轉換成一種‘學術包裝’?!保?](P6)也就是說,學術本身的性質應該是一種偏“中性”的工具手段,其根本的目標應該指向自身之外的價值層面。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研究來說,學術化向度只是一種進行嚴謹、科學的梳理和解釋的手段,而作為學術化向度的研究行為本身不應該是“目的”。這也是本文所強調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的基本立場和態(tài)度。

      第三,學術化向度是一種有關命題正當性基礎的相對獨立的理論考察。本文強調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對命題的正當性基礎進行理論考察,這種考察的立場應該不帶“有色眼鏡”,而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旁觀者”立場。也就是說,在理論上考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如何得以成立、在哪個角度上講可以成立這些問題的時候,理論考察者應該既跳出命題“踐行者”或“擁護者”的親近角色、又跳出命題“反對者”或“抵制者”的疏離角色,避免出現(xiàn)盲目單純的身份標榜現(xiàn)象。盡量剔除自身所帶的一些情感偏好、情緒性態(tài)度等,以一種較為平和、公正和客觀的眼光去考量命題本身所涉的系列問題。這種對正當性基礎進行的獨立理論考察,除了考察者的身份角色外,還隱含一層意思,那就是不應事先對命題進行某種理論上的論證結果“預設”。這種預設也包括兩種情況,一是預設命題是成立的,學術研究工作的目的是尋找其成立的各種證明;二是預設命題是不成立的,學術研究的目的是尋找證據(jù)對之進行各種駁斥。筆者認為,在學術化向度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的這兩種極端預設做法均不可取,其不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走向科學化,更難以為命題的正當性基礎提供真正的、經(jīng)得起考驗的論證模式。需要說明的是,學術化向度這種相對獨立的理論考察方式,其本身沒有貶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地位和作用發(fā)揮,相反,其提高了命題的地位和生命力。對此,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強調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術維度,絲毫無損于馬克思主義的任何積極屬性的發(fā)揮。也只有建立在嚴密學術論證基礎之上的科學性才經(jīng)得住追問,才可能具有實踐的合理性。”[5](P17)由此可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進行相對獨立的理論考察,更提高了命題本身的“可公度性”和說服力,對于其指向的具體實踐提供了更為可靠的科學指南。

      最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文強調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以上所述的三個方面很多時候也是交叉和重疊在一起的。同時,其僅是一種從學術層面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角度或模式方法,學術化向度本身不能替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的具體實踐,更不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研究的唯一正確方式。但是這種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學術化向度的強調,理應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xiàn)實運動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甚至構成了這種運動得以深化和發(fā)展的根本前提,沒有學術化向度的準確、科學把握,實際的運動可能就會誤入歧途,同時其把握群眾的能力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這其中的關系,正如馬克思自己曾明確指出的那樣:“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保?](P9)由此推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不能替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但是這種研究如果夠徹底、理論具有足夠的說服力,自然就能獲得人民大眾的認可和支持,其就變成了推進實踐的實際力量了。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基本問題

      只要我們細心考量,很容易會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首先可以當作一個“名詞詞組”來看待,其大體的意思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情況(結果);同時又可以當作一個“動詞詞組”來理解,其大致的意思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運動(過程)。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化向度基本問題的界定主要是關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第二重含義,亦即是主要將之當做一種運動和過程來理解。當然,這里并不是說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理解為一種作為結果的形態(tài)沒有意義(已經(jīng)形成的各種形態(tài)本身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結果),而主要是強調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理解為一種運動和過程更加符合這個命題本身的發(fā)展需要以及更加切合馬克思主義具有開放性和發(fā)展性的精神特質。這種特質正如馬克思自己所強調的那樣:“我們就不是以空想家的姿態(tài),手中拿了一套現(xiàn)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這里,向它跪拜吧!我們是從世界本身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fā)新原理。”[9](P418)也就是說,真理本身不是現(xiàn)成的,而是一個不斷從當下走向未來、在現(xiàn)存中不斷生成的過程?!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作為一種科學理論,同樣如此。既然是一個運動和過程,就必然涉及運動和過程包含的基本問題:一是這個運動包含哪些基本的要素(即結構和層次),其對應的是這個運動究竟“是什么事”的問題;二是這個運動由誰來執(zhí)行和承擔,其對應的是實踐的主體問題(“誰來做這個事?”);三是這個運動有哪些價值指向,其對應的是“做這個事為了什么”的問題。顯然,這些問題是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最為基礎和前提的層面,更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體實踐需要認真對待和解決的問題。本文以下試作逐一梳析。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邏輯結構和層次問題。

      從邏輯結構和層次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至少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二是什么是中國的?三是馬克思主義能否和中國結合?如何和中國結合?結合到什么程度?很顯然,以上三方面才是命題的完整結構,任何一種僅取某個方面進行研究或者論證的做法,都不能完整地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豐富內涵和邏輯機制。同時,以上三個方面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它們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基本脈絡和骨架。需要指出的是,三個方面(實質是問題)任何一個得不到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的理論根基就可能受到?jīng)_擊和質疑,由此而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也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和障礙:走偏、走歪甚至誤入歧路。

      首先,我們看看“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這個問題。表面上,這個問題似乎不用追問,但是只要細致推敲,就大有文章,很多連帶的疑問叢生。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的“共識性”理解中,大家都公認要取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基本)原理”。但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其包括哪些方面,又有哪些方面是可以放到中國來應用和實踐的?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應該首先關注并且解決的問題。對此,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究竟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這個本已成為人們生活常識的話語,但又是常常為人們所忽視的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基本出發(fā)點,再次成為我們不得不首先要解答的第一個問題?!保?0](P8)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陶德麟先生提出了一種思路,其在一篇重要論文中強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指導,這毋庸置疑。但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馬克思主義的論著中的哪些論斷是普遍真理?普遍到什么程度?是否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離開了具體實踐的檢驗,是判定不了的。”[11](P14)在這里,突出了具體實踐對于真理選擇和應用的重要性,但是具體的實踐又有重要與不重要、錯誤與正確之分,這就需要準確地把握和區(qū)分,否則就可能鑄成嚴重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大錯。

      另外,實踐雖然重要,但仍然代替不了對真理本身的理論分析和論證、比較甄別和選擇。在此,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除了搞清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國運用的限度這些問題外,還應該認真研究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這個嚴肅的問題。因為精神問題,構成了一種文化的靈魂,正如古希臘的“理性精神”和古希伯來的“信仰”精神是他們的文化靈魂那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和實踐,如果忘記或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那就會變成一種平面化的“固定物”甚至是“玩偶”,這應該引起高度的警惕。也因此,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研究不得不首先關注和深度分析以上所涉的系列問題,對之作出更為嚴格和準確的界定和回答。

      其次,是“什么是中國的”這個問題。對于這個問題,學界和政界也基本早已達成共識:那就是“中國的具體實際”。對此,有學者專門總結指出:“‘中國的具體實際’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它是包含在特定時代中的中國的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發(fā)展趨勢的綜合,是對特定時代中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的發(fā)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總概括。從總體上看,中國的具體實際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二是中國當前的現(xiàn)實。不論是在哪個時代,中國的當前現(xiàn)實都是中國的具體實際更為重要的方面,它有著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的規(guī)定性?!保?2](P41-42)對于這兩個方面關于中國具體實際的界定,基本囊括了其應有的內容,筆者深表贊同。但是,這其中也會接連出現(xiàn)各種需要面對和解答的具體問題。其一,什么是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呢?當然,在學術界已有的回答中,中國的所謂傳統(tǒng)文化就是這里所說的文化傳統(tǒng)。這進一步又涉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究竟有哪些具體的方面這個問題,顯然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進行整理、收集和分類等等。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非全部都是“精華”、好的東西,而是魚龍混雜、好壞均有之的情況。因此,我們無法越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比較甄別與選擇過程。另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是所謂的傳統(tǒng)文化或文化傳統(tǒng)是否就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呢?對此,美國學者E.希爾斯給予了否定的回答:“當傳統(tǒng)的擁護者被帶到或來到其他傳統(tǒng)的面前時,傳統(tǒng)便發(fā)生了變化?!保?3](P321)暫且不管他的論述是否真的客觀科學,但是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在考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時認真對待。其二,什么是中國當前的現(xiàn)實呢?簡單地說是當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的“總概括”,這是一種宏觀的把握視野,當然很重要。但是在“總概括”下,還必須有一個“具體化”的過程,對每個領域的現(xiàn)象、事件、趨勢和影響因素等作出一個準確的描述和判斷,這并非易事。顯然,這又是“總概括”不得不面對和解答的“微觀”問題,沒有這種“微觀”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沒有真實可靠的生長土壤。

      再次,是“馬克思主義能否和中國結合?如何和中國結合?結合到什么程度”這個問題。對于馬克思主義能否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這個問題,學術界曾經(jīng)有過不少的爭論。最為極端的結論是馬克思主義無法與中國實際特別是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相結合。此派的主要反駁理由是馬克思主義原本屬于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其基本的精神、思維方式和文化語境等均截然不同于中國。也因此,作為一種完全異域的文化,馬克思主義很難和中國這種東方文化結合在一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無從談起甚至是一個“偽命題”。誠然,這些論調表面上有其“道理”,實質考究,其實不然。因為,這種論調首先否認了一種文化或者思想可以“民族化”的可能性。很顯然,一種真正具有影響力、具有深度張力的文化或者思想是可以傳承和擴散的,這從世界歷史文化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傳承和傳播事實中已經(jīng)得到很有說服力的證明。對此,黑格爾在其寫給J.H.沃斯的一封信里論述得很風趣和深刻:“路德讓圣經(jīng)說德語,您荷馬說德語,這是對一個民族所作的最大貢獻,因為,一個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語言來習知那最優(yōu)秀的東西,那么這東西就不會真正成為它的財富,它還將是野蠻的?!薄艾F(xiàn)在我想說,我也在力求教給哲學說德語。如果哲學一旦學會了說德語,那么那些平庸的思想就永遠也難于在語言上貌似深奧了?!保?4](P202)黑格爾的論說,無論從德國的歷史還是從真理之為真理的本質來看都是確鑿無疑的。同時,從馬克思主義自身的性質和功能來看,這個問題也是不容否定的,正如陶德麟先生所說的一樣:“馬克思主義雖然產(chǎn)生于西歐,但它的視閾是整個人類歷史和世界全局,而不僅是西歐。它不是地域性的理論,而是世界性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理并不只是西歐情況的概括,而是整個世界歷史發(fā)展過程的概括。特別是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整個人類認識史的總計總和與結論,對人類社會是有普適性的。[11](P9)因此,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研究,在這個層次上,應該更加關注“如何與中國結合、結合到什么程度”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情況的結合方法、路徑究竟具體有哪些方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情況能結合到什么程度、其結合的結果應該如何去檢驗和看待,等等。這些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學術化向度在這個層面應該細化梳理、研究和考察的實質性問題。

      以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涉及的基本邏輯結構和層次問題,這些問題初看簡單,但稍微深究就會發(fā)覺其錯綜復雜甚至有些“游離不定”,但其又都真實存在并且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根基和骨架。因此,它們理應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進行學術研究要勇敢面對和詳細回答的基本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實踐主體問題。

      如果以上第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種“運動”本身包括的要素進行的一種相對“靜態(tài)”的邏輯結構分析的話,那么接下來就是相對“動態(tài)”的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種“運動”的執(zhí)行者即實踐主體進行考察。我們知道,一種運動或者一個過程,必然需要有擔當者(某個主體)去實踐和推動,否則這種運動或過程就無法順利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種“運動”同樣如此,對其實踐主體的考察、甄別和界定等,也因此應該進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學術化向度的視野。但是,對于這個問題的研究,是否已經(jīng)有了公認的方案和清晰的回答了呢?顯然,還沒有。同時,相關的問題也很少有研究者去追問。近年來,雖有少數(shù)研究者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也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主體是“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從事理論研究的知識分子和積極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路線和政策的黨外知識分子”。[15](P8)也有學者提出,“主要包括人民群眾、無產(chǎn)階級、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家理論家和領袖五種類型的主體”。[16](P10)還有學者作出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分類分析,認為“領袖群體、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17](P117)“領袖群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導者,知識分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推動者,人民群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處于基礎性地位,三者共同作用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保?7](P123)顯然,以上這些見解越來越全面和深入,尤其是第三種見解,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類主體的分工和地位進行了較為準確的定位,為人們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運動過程和機制提供了較好的參考坐標。但是,里面還有一些問題需要繼續(xù)細化和深究。譬如,在這個過程中,領袖的主導作用應該怎樣具體界定和檢驗,怎樣才算是起到了“主導者”的作用?知識分子的推動作用在何種意義上來定位,作用的大小如何判斷?人民的基礎性地位的作用是怎樣發(fā)揮的,什么樣的參與和實踐才算是基礎性的?等等。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各種群體在作為“實踐主體”參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運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經(jīng)驗應該如何總結和使用,其遭遇的教訓在今天以及今后又應該如何對待和避免,等等。對此,有學者指出,應該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微觀個案研究,[12](P27)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在對微觀個案研究的過程中,一些較為具體的經(jīng)驗和教訓也就得以全面、微觀地展現(xiàn)。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方面工作做得較多的也只是對領袖和著名知識分子進行了部分研究,而對于人民群眾的個案研究則十分罕見。當然,筆者并非強調要對某個具體的群眾個體進行研究,而是至少應該對不同的人民群眾群體進行相應的分類研究,這樣才能盡可能避免一些籠統(tǒng)研究帶來的含糊不清和交錯重疊現(xiàn)象出現(xiàn),也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微觀個案研究走向更為深入和全面的層次。為什么要強調對人民群眾的個案研究呢?因為我們一直強調一個普遍的真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保?8](P1031)從事實上看,人民也確實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重要的執(zhí)行主體(同時又是大眾),但是這個重要的主體有哪些具體的特點,如何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等就需要作出準確的把握和研究,而這種研究就必須是相對“微觀”的,至少是從群體分類入手。否則,即便領袖和知識分子有再好的方案,也很難使馬克思主義真正地在中國落地生根、枝繁葉茂并世代推進。

      以上種種,有足夠的理由讓我們重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實踐主體問題,因為缺乏了實踐主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運動也就失去了其動力和主觀邏輯根基。也正因此,這個問題理應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學術化向度的基本問題之一。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價值指向問題。

      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從傳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就具有了深刻的價值指向功能。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者和提倡者的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正因為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功能符合中國的國情和人民群眾的訴求,才以之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通過使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進而挽救國家和民族于危難之中。對于這種價值功能指向,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將其最高目標定位為“解放全人類、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這種價值目標實現(xiàn)時的狀況,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所言:“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chǎn)階級舊社會的,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8](P294)誠然,這是一個很崇高的,暫時在中國難以實現(xiàn)的價值目標,其根本的指向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言的在社會中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使社會大眾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或至少為社會大眾提供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必要條件。馬克思主義所設定的最終價值指向是消除階級對立和剝削、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但在這里面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那就是共產(chǎn)主義社會在現(xiàn)實中并非已經(jīng)存在,也沒有任何具體的圖景,某種程度上講,它是一個人類奮斗的終極價值目標?,F(xiàn)在的實際情況是,我國選擇了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我們正在走向共產(chǎn)主義的“路上”。而在此過程中,對待共產(chǎn)主義的態(tài)度并非靜態(tài)地將之束之高閣,而是應該運用共產(chǎn)主義的價值指向來進行不斷的現(xiàn)實改革實踐。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專門強調:“共產(chǎn)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稱為共產(chǎn)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xiàn)有的前提產(chǎn)生的?!保?](P87)也就是說,共產(chǎn)主義是在現(xiàn)有前提條件下,不斷改革、完善現(xiàn)實狀態(tài)的一場運動。對于這點,尤其值得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今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主體去反思、研究和實踐。

      在此,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在中國現(xiàn)有條件的前提下,應該怎樣具體地堅持以上所涉的馬克思主義原本應有的核心價值指向。這表面上僅是一個實踐問題,但其實際上更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因為,其涉及黨的執(zhí)政理念、國家的發(fā)展理念、具體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及其執(zhí)行原則等基礎性重大問題。這些重大問題的解決,并非僅僅強調具體的“實踐”就能全部厘清和完成。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問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需要嚴肅認真對待的學術問題,它們的解決,首先依靠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相關理論作出準確的把握和理解,缺少這個環(huán)節(ji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就可能“南轅北轍”。而對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指向的準確把握和理解,必須要有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論述的細致閱讀和嚴肅思考,否則就不可能達到目標。對此,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德里達曾以警告的口吻向世人強調:“不去閱讀且反復閱讀和討論馬克思——可以說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學者式的‘閱讀’和‘討論’,將永遠都是一個錯誤,而且越來越成為一個錯誤,一個理論的、哲學的和政治的責任方面的錯誤。”[19](P21)筆者認為,作為一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根本指導思想的民族,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學者和黨政界,應該好好琢磨和思考德里達的提醒。在轟轟烈烈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運動中,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價值指向問題,特別是如何在當代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指向、又不脫離中國的實際情況這樣的問題,必須通過認真、嚴肅的學術研究來為其奠定基礎、指明方向。缺乏了這個向度的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有可能走入歧途,甚至會發(fā)生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指向相悖的嚴重錯誤,其最終的結果是危害人民的根本利益、威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不斷推進和向前發(fā)展。

      總之,學術化向度是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應該引起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其關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科學性、正當性等根基,更關乎命題的深化、發(fā)展和正確實踐。為此,學者和學術界應該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學術化向度作出科學的整體把握,進而對學術化向度的基本問題作出深入細致的研究和科學合理的回應。

      參考文獻:

      [1]紅旗大參考編寫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大參考[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7.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郝立新,嚴國紅,馬驍毅.近期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前沿述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6).

      [4]王曉林.學術化,還是反問題化——對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一種學術思潮的辯證審視[J].理論視野.2008.(3).

      [5]徐長福.以馬克思的學術精神研究馬克思主義——致漢語馬克思的第二個世紀[J].現(xiàn)代哲學,2005,(1).

      [6]熊彼特.從馬克思到凱恩斯[M].韓宏,蔣建華,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7]穆南珂.喧囂與騷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學術性”和“現(xiàn)實性”問題[J].哲學研究,2004,(4).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譚培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究竟是何以可能的[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2).

      [11]陶德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兩個問題的理解[J].中國社會科學,2009,(1).

      [12]汪信硯.范式的追尋——作為范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3]E.希爾斯.論傳統(tǒng)[M].傅鏗,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4]黑格爾.黑格爾通信百封——致J.H.沃斯的信[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5]俞吾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反思[J].探索與爭鳴,2009,(1).

      [16]徐松林.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J].求實,2006,(8).

      [17]陳金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探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5).

      [1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M].何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張曉予

      作者簡介:曹峰(1981—),哲學博士,廣東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

      基金項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大學生對中國道路的認同問題研究——基于主流教育話語體系建構的視角”(15YJC710005)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477(2016)04-0005-05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探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閾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化研究
      馬克思主義專業(yè)學生應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成果
      亞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21:17:28
      淺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現(xiàn)代化
      亞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3:29:19
      傳統(tǒng)文化的“兩重性”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影響及對策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角淺談科協(xié)組織如何在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中發(fā)揮其作用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4:14:29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本原則與推進路徑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3:53:0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6:34
      共產(chǎn)國際七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45:27
      泽普县| 嘉义县| 商洛市| 兖州市| 陆良县| 利津县| 孟州市| 普兰店市| 孟连| 舞阳县| 镇沅| 青河县| 西城区| 金山区| 繁昌县| 泰州市| 开化县| 南康市| 德钦县| 岑溪市| 修水县| 蒙山县| 余庆县| 阆中市| 绥中县| 安平县| 无为县| 陈巴尔虎旗| 黄骅市| 隆尧县| 钦州市| 杭锦旗| 临汾市| 休宁县| 抚顺市| 桑日县| 武宁县| 明水县| 淳化县| 正宁县| 大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