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霞
事件回放:
好友一直抱怨自己的女兒“擰巴”“別扭”“纏人”,做什么事情,稍微不如她意,她就纏著你吵,左哄右哄都不高興,最后連自己也被惹毛了。
“我?guī)鋈ベI東西,她選了一個冰淇淋,但回家的路上冰淇淋掉地上了。我安慰她沒關(guān)系,答應給她重新買一個。給她講道理‘媽媽要回家做飯、趕著上班等等,她就是不聽,一定要地上的那個化了的冰淇淋。最后我賭氣就走了,她就在那里撕心裂肺地哭呀,路上的人都來圍觀?!?/p>
這個故事,是不是很讓你惱火?故事中這個古怪、執(zhí)拗的小孩,是不是一下子就戳中了你的痛點?
寶寶鬧脾氣,你處理對了嗎?
后來有一天,我趕巧見到她女兒正鬧脾氣。因為她喜歡的書丟了,前段時間還莫名其妙丟了養(yǎng)的小兔子,還有最喜歡的滑板車。我看到她圍著她的媽媽,哼哼唧唧,扭來扭去。媽媽雙手交叉,耐心地勸解著:
“你哭也沒用啦!媽媽也幫你找了,真是找不到呀!”
“自己的東西要好好保管嘛,就這么放在桌子上,丟了怪誰呢?”
“最近真的是運氣背,老是丟東西!”
“要不,媽媽給你錢,下午我們再去圖書城買一本一模一樣的好不好?”
“這樣一點小事,你鬧這么久,你看出汗出得頭發(fā)都濕了!”
看到女兒磨嘰生事,媽媽既心疼又氣惱。想把她摟在懷里安慰,可女兒不買賬,繼續(xù)扭來扭去地折騰。眼看著媽媽失去了耐心,溫柔一點點褪去,火一點點冒騰起來!
仔細觀察這位媽媽的處理,道理也講了,感慨也發(fā)了,解決方案也出了,為什么就是沒有用呢?
寶寶“擰巴”時,到底需要什么?
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方法。換位思考,你的東西丟了,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批評嗎?是嘲諷嗎?是教訓指導嗎?
當我們迷路的時候,最不需要的就是人家指責我們方向感很差對不對?
我們需要的,是理解,是支持,是安慰,是幫助,對不對?
所以,寶寶鬧脾氣時,你首先需要做的,是回應她的感受,而不是立馬嘗試解決問題。
“你丟了一本你最喜歡的書,對嗎?”
“你不希望有人隨便拿你的書對不對?”
“最近總是丟東西,你很生氣對不對?為什么倒霉的事情總是發(fā)生在你身上,這太沒有道理了是不是?”
當我這樣提問的時候,小家伙開始安靜下來,眼睛里也有了回應。
“我也丟過東西,當時我很生氣,但我沒有你這么好的脾氣,我還氣到罵了人,打了我的寶寶。當時他們都嚇壞了。你能告訴阿姨,你是怎么做到這么平和不發(fā)脾氣的?”
“所以,我以后可能也要向你學習哦,接二連三丟了這么多東西,你還能有這么好的脾氣,只是這樣哼一哼,卻不遷怒于別人,也不破口大罵,阿姨要有你這樣的克制能力就好了!我覺得你媽媽也要向你學習,溫柔一點說話!”
你們可以想象,小家伙的眼睛開始發(fā)光起來。
“你看哦,是不是最近真的霉運有點多,我們一起想個法子來趕走霉運好不好?我的老師教了我一個技巧,你要不要知道?”
小家伙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來,乖乖地和我一起走到了另一邊。
恰好她媽媽提議喝自制的擂茶,我靈機一動,告訴她“施魔法”。無非就是安靜地盛一碗擂茶,然后默默地念“好運快來,霉運快走”。小家伙異常虔誠地執(zhí)行著,開開心心喝完擂茶玩去了!
針對寶寶的感受回應,不針對行為反應
有多少父母,一旦寶寶有情緒了,立馬開始幫助解決問題??墒?,你要知道,寶寶在最難受的時候,最需要的不是指導、執(zhí)行,而是有人重視他的感受,有人知道他的這件事情不是一件“屁大的事情”,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他需要別人認同“我的情緒和感受是正常的,不是無理取鬧,不是撒潑任性”。
就像你向閨蜜哭訴你的婚姻,她直接告訴每個家庭都這樣,或者憤慨地主張你離婚算了,甚至幫你揍對方一頓,這是你真正想要的嗎?我想,這樣的聊天除了火上澆油、惡化關(guān)系,除了失望、反感和悔恨,好的結(jié)果可能都不會出現(xiàn)。
所以,對你寶寶的感受做出回應吧,不要對行為反應了!
唯有這樣,當寶寶感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愛和關(guān)心,你們建立了深厚的同盟關(guān)系,她才可能讓你牽著她的手,走上一條解決問題的路。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寶寶不是無能的,不要一手包辦,不要越俎代庖,等寶寶的情緒平復下來,他一定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嗎?
寶寶“擰巴”,治標更要治本
后來的溝通分享中,這位媽媽反思了自己的性格。因為她不喜歡和寶寶過多地親昵,她可以給寶寶搞衛(wèi)生、做好吃的,但不喜歡寶寶圍著她,她覺得太吵、不舒服。所以她的寶寶總是無限羨慕的說:“媽媽,你看悅悅妹妹和她媽媽多親呀,她們總是很很開心地玩!”
是呀,寶寶的別扭、難纏,或許也是我們平時給他的愛的澆灌不多。因為寶寶不是物件、不是機器,而是一個需要愛、關(guān)懷和安全感的依戀個體。通常,1~2歲的寶寶最需要與父母之間純粹的親昵,因為這時候他的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從一個“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小嬰兒,成長為一個發(fā)現(xiàn)“自己和媽媽不是完全一體的、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小朋友,他的不安全感開始增加,開始害怕與爸爸媽媽分離。安全感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來說,就像生命一樣重要。
寶寶處在極度需要安全感的階段,而你若總是讓他處在愛的饑渴中,或許他的胡攪蠻纏就成為了親密關(guān)系膠著的一種替換和滿足,這樣的方式或許會延續(xù)到少年甚至更久。
如果你是一個不喜歡和寶寶親昵的父親/母親,不妨在平時多“訓練”一下自己:
·多參觀、融入到大人與寶寶親昵的場景中。有機會時多去看看氛圍溫馨的幼兒園、親子班;多加入到寶寶們的游戲活動中,激發(fā)自己的童心。
·下班回家時,心里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從“工作狀態(tài)”轉(zhuǎn)換到“家庭狀態(tài)”了。摘下自己的嚴肅面具,在心里給自己換上“可愛套裝”。
·調(diào)動全家人的“親昵潛質(zhì)”??梢詼蕚湟恍┘彝ソy(tǒng)一裝備,例如給每位家庭成員一個兔耳朵發(fā)箍、貓耳帽子等,平時在家可以戴在頭上,這能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每位家庭成員“我是可愛的,是歡迎與寶寶親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