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衛(wèi)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基于艾思奇哲學著作的出版與影響分析
袁衛(wèi)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艾思奇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在學術生涯中出版了眾多有影響力的著作,這些著作的出版不僅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研究和傳播,同時對于出版界也具有一定的啟示價值。本文回顧了艾思奇哲學著作在三十年代、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出版狀況,以此為基礎,論述了艾思奇哲學著作出版的影響。
艾思奇;哲學著作;出版;影響
艾思奇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第一人”,一生專注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研究與宣傳工作,共有著述約700余萬字,其中生前公開出版著作16部。作為哲學類書籍,艾思奇哲學著作的出版和傳播較為成功,在發(fā)行量和影響力方面都大獲成功,這不僅是哲學界的一個特別現(xiàn)象,同時也應當引起出版界的關注與思考。深入探討艾思奇哲學著作的出版及其影響,對于當代出版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意義。
(一)早期上海時期的哲學著作的出版狀況
艾思奇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中的重要哲學家,他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從事革命活動期間開始了自己的哲學研究工作。1934年11月,艾思奇擔任《讀書生活》雜志的編輯,此后兩年十幾年里,他主管該雜志的哲學板塊,負責雜志哲學部分的編務,這為艾思奇的開展哲學活動提供了重要條件,自此以后,《讀書生活》成為艾思奇展示和宣傳其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成果的重要陣地。
借助于《讀書生活》這一平臺,艾思奇發(fā)表了許多哲學研究文章,碩果累累,不到兩年就有24篇文章發(fā)表出來。1936年1月,艾思奇在《讀書生活》上發(fā)表的24篇文章被讀書生活出版社整理出版為單行本,并且被命名為《哲學講話》?!墩軐W講話》在當時引起了學界的強烈反響,一時間受到追捧,因而不久就有第二版和第三版問世。然而當時,國民政府加強了對輿論控制,報刊審查日益嚴苛,因而《哲學講話》很快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報刊審查機關的查禁,艾思奇不得不對該書進行一定程度的改動。1936年6月,經(jīng)大量修改的《哲學講話》第四版出版發(fā)行,這就是此后被人們所熟知的《大眾哲學》,盡管該書與前三版之間有河大不通過,但是仍舊受到歡迎,成為當時較為暢銷的哲學著述。從1936年6月至1938年2月,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大眾哲學》連續(xù)印發(fā)了7版,也就是此前《哲學講話》的第四版到第十版,按照每本書有一名讀著閱讀來計算,該書的讀者人數(shù)在兩萬人以上。到解放戰(zhàn)爭勝利前夕,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哲學講話》(或《大眾哲學》)共計32版。
自從《哲學講話》改版為《大眾哲學》,該書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其讀者范圍及其廣泛,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里也能看到此書,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地區(qū)積極追求進步思想,因而《大眾哲學》在這些地區(qū)受到特別的歡迎,許多翻印版本相繼產(chǎn)生,從1936年到1949年,在短短十三年間,根據(jù)地或解放區(qū)共有50多個版本的《大眾哲學》出版問世,總銷量在十萬冊以上,這在中國出版界是空前的,被視為一件出版界罕見的盛事。
除《大眾哲學》之外,艾思奇還有一些其他十分有影響力的哲學著作。1936年5月,收錄了艾思奇15篇哲學文章的《新哲學論集》正式在上海出版發(fā)行,這15篇文章大致寫于1933年到1936年這三年中。同樣是在1936年,艾思奇的另一本哲學著作《思想方法論》正式問世。1937年4月,上海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了艾思奇的讀書問答專輯《哲學與生活》。隨著中日矛盾的加劇,艾思奇開始關注哲學與民族解放的關系問題,1937年,2月,上海出版了其又一本哲學著作《民族解放與哲學》。
在專注于自身哲學研究的同時,艾思奇十分注重哲學知識理論的廣泛傳播,倡導通過哲學啟迪民智,因此,他熱衷于編寫哲學入門書,從而為更多哲學愛好者提供幫助,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哲學、喜愛哲學。1935年5月,艾思奇開始編寫《如何研究哲學》,從書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本哲學入門書,關于此書的內容,多是曾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過的哲學文章,1936年8月,花費作者一年心血的《如何研究哲學》單行本終于在上海出版問世。
(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哲學著作出版狀況
與艾思奇哲學作品同時傳播的是艾思奇的名望,尤其是《大眾哲學》的多次出版使得艾思奇成為當時重要的青年哲學家,并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方面碩果累累、成就顯著。1937年,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艾思奇離開上海,到達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良好的革命環(huán)境和氛圍為艾思奇繼續(xù)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和宣傳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條件,者也成為其哲學著述和出版的新的開始。
1939年,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宣傳部作出指示,要在黨的內部和外部進行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教育,以艾思奇為代表的一眾哲學學者積極主動地要求參與其中,艾思奇和吳黎平一同負責《科學歷史觀教程》的編寫工作,這是一本闡釋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理論的系統(tǒng)性著作,該書于1939年6月在延安正式發(fā)行。7月,與艾思奇有關的另一本重要哲學著作問世,這就是《實踐與理論》,該書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艾思奇在上海期間和延安初期撰寫完成的38篇哲學文章,二是艾思奇翻譯的列寧的文章《關于辯證法的筆記》,此書在上海出版發(fā)行。
(三)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哲學著作的出版狀況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艾思奇繼續(xù)專注于他的哲學研究工作。1946年5月,延安出版發(fā)行了他的《論中國的特殊性及其他》,這本書收錄了艾思奇的40篇哲學文章,這些文章多寫于他的上海時期和延安時期,可以說,該書是對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在哲學上和思想上的總結和反思,因為書中很多文章與中國抗日戰(zhàn)爭息息相關,文章以抗日戰(zhàn)爭事實為依據(jù),表達了作者的獨到見解,這些見解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特色。
(四)新中國成立后的哲學著作的出版狀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學術研究和文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艾思奇肩上的擔子重了起來,他不僅要繼續(xù)自己的哲學研究工作,還從事一些教學工作和行政職務,包括在馬列學院任教、在中央黨校任教、在中央黨校擔任哲學教研室主任一職、擔任中央黨校副校長、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擔任委員。自此期間,艾思奇嘔心瀝血,先后撰寫或編寫了多部哲學專著和哲學教材,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發(fā)展史講義》一書。該書出版于1950年4月,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在短短幾年里,此書共有17版問世,累計印數(shù)超過46萬冊,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暢銷書,在當今出版界也是令人瞠目的一件出版盛事。在擔任各種職務、編寫哲學著述與教材的同時,艾思奇積極通過不同途徑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宣傳教育工作,例如1950年4月,他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邀請,主講了“歷史唯物論——社會發(fā)展史”,后來,他對自己的講稿進行了整理和修改,并將其命名為《歷史唯物論·社會發(fā)展史》,該書由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發(fā)行。1950年7月,有關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另一本著作《從頭學起》出版,該書收錄了艾思奇縮寫的有關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發(fā)展史教育的7篇文章。
1951年3月,艾思奇的哲學論文集《“有的放矢”及其他》正式出版,出版方為北京海燕出版社,書中所選論文是作者哲學研究工作和革命工作中的重要作品。1956年8月,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發(fā)行了艾思奇的《社會歷史首先是生產(chǎn)者的歷史》。同年,艾思奇在中央高級黨校的講義被整理為單行本成為學校內部用書,次年1月,該書又以《辯證唯物主義講課提綱》為名正式對外發(fā)行,出版社為人民出版社。后來,為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宣傳工作,艾思奇被任命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一書的主編,該書于1961年編寫完成,同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的出版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它是新中國歷史上首部由中國學者獨立完成的哲學教科書,艾思奇對于該書的出版功不可沒。
(一)艾思奇的哲學著作對國內讀者產(chǎn)生的影響
艾思奇曾回憶道:“過去的哲學只做了一個通俗化的運動,把高深的哲學用通俗的詞句加以解釋,這在打破從來哲學的神秘觀點上,在使哲學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接近,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們也知道注意哲學思想的修養(yǎng)上,是有極大意義的,而且這也就是中國化現(xiàn)實化的初步?!比魏问聵I(yè)上的成就都有其根深蒂固的社會歷史原因,在艾思奇一生的哲學研究生涯中,對其影響較大的外部因素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在中華大地上的廣泛傳播,而艾思奇步入哲學理論工作的初期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大眾化傳播的重要時期,這讓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成為艾思奇哲學研究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
艾思奇哲學研究的目標決定了其哲學著作的風格以及受眾范圍。1936年,他的第一本哲學著作《大眾哲學》出版,這本書與以往的任何哲學作品都有很大不同,這集中表現(xiàn)在該書的通俗易懂上?!洞蟊娬軐W》不像其他哲學作品那樣晦澀難懂,沒有玄奧神秘之感,大多數(shù)識字的人都能看懂,不管是其中每篇文章的題目還是具體的文章內容,語言風格樸素淺顯,具有強烈的通俗性和大眾化的特點??梢哉f,《大眾哲學》把抽象的理論用人民群眾能夠理解的語言生動具體地事例表現(xiàn)了出來,拉近了哲學與人民群眾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哲學變得更加實用,充分挖掘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我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洞蟊娬軐W》對我國讀者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尤其是青年讀者受益匪淺,他們在《大眾哲學》的指引下走進哲學、思考人生和社會,使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使更多的中國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洞蟊娬軐W》開一代之風氣,自該書出版以后,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的宣傳方式獲得認可,也受到其他哲學理論工作者的應用推廣,而艾思奇也堅持了由他自己開辟的新道路,《思想方法論》、《如何研究哲學》等著作相繼出版,它們都是通俗化、大眾化的貼近大眾的哲學著作,傳播極為廣泛,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反響。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和大眾化的過程中,很多哲學理論工作者容易走入“重普及而輕提高”的誤區(qū),艾思奇則很好地避免了這一點。一方面,艾思奇是抽象哲學理論大眾化的始作俑者,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發(fā)揮了積極影響;另一方面,他具有較強的哲學功底和思考力,在學術研究方面不斷探索,在哲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換言之,艾思奇在哲學研究和著作撰寫方面實現(xiàn)了研究與傳播的統(tǒng)一。普及與提高的統(tǒng)一,并沒有像一些其他哲學理論工作者那樣以犧牲理論深度為代價實現(xiàn)大眾化的普及,艾思奇的自身理論素養(yǎng)和研究能力一直在提升,因而能夠不斷為讀者提供更深刻、更有見地的哲學作品。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艾思奇獲得了施展才能的新天地,其哲學研究工作繼續(xù)進行,而其所發(fā)表的哲學著作則實現(xiàn)了影響力的拓展,他的著作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向人民群眾、走向實踐、走向社會主義建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并且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學愛好者。
1950年4月,艾思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講“歷史唯物論——社會發(fā)展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憑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傳播力和艾思奇的號召力,該講座的聽眾數(shù)量急劇上升,據(jù)統(tǒng)計,這一人數(shù)在50萬人以上,對于一個哲學講座來說這是一個十分罕見的現(xiàn)象。這次講座的講稿,即哲學著作《歷史唯物論·社會發(fā)展史》,其影響力也十分廣泛,據(jù)統(tǒng)計,該書共發(fā)行量在100萬冊以上,從發(fā)行量上來說絲毫不遜色于他的代表作《大眾哲學》一書。
1961年,《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出版發(fā)行,此書成為此后很多年里黨校、干校和大學中的哲學教科書,該書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它對于哲學理論高級人才的培養(yǎng)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貢獻,該書主編艾思奇也因此被一代又一代哲學研究者所銘記。蔡尚思曾經(jīng)為艾思奇題詞,稱贊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第一人”,從上述內容可知,這一評價是十分中肯的。
(二)艾思奇哲學著作出版對國外學者的影響
在影響中國哲學界和中國讀者的同時,艾思奇哲學著作的出版也影響到了外國讀者,特別是外國學者。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最早關注艾思奇的外國學者是法國哲學家比埃爾,他把艾思奇視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代表學者加以研究,是外國學者研究艾思奇的第一人。在比埃爾看來,艾思奇可以算作是中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里最有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之一,以《大眾哲學》為代表的其所出版的著作尤其對大學生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即艾思奇活動頻繁的50年代和60年代,《唯物辯證法講課提綱》、《社會發(fā)展史》、《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由艾思奇撰寫或主編的哲學著作被翻譯成俄文、法文、日文等多種語言傳播到國外,不僅在社會主義陣營里傳播,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也能看到艾思奇的著作,這些著作有著鮮明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色彩,成為代表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水平的中國名片。
日本對艾思奇哲學著作的翻譯較為頻繁,1953年、1955年至1960年、1963年都有相關的日譯本出版發(fā)行,《唯物辯證法講課提綱》有兩個譯本,《社會發(fā)展史——唯物史觀》一書甚至有三個譯本。許多日本學者對艾思奇的哲學著作作出了很高評價,例如山村謙三在由其翻譯的《辯證法的唯物論》一書前言中提到:“本書作為一本哲學入門書籍,和迄今為止的較為常見的哲學入門書采取的相當不同的敘述方法,這非常值得注意。讀者從中能夠學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論學習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方法?!庇纱丝梢钥闯?,艾思奇哲學著作不僅在國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有一定的影響,艾思奇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者。
艾思奇是一位優(yōu)秀的馬克主義哲學理論工作者,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撰寫和編寫很多有影響力的哲學著作,這些著作不僅具有較高的理論深度,而且有明顯的大眾化、通俗化傾向,發(fā)行量較高,影響力較大,獲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對于馬克主義哲學的普及和理論走向實踐發(fā)揮了十分積極的意義。艾思奇哲學著作的出版對于出版工作者來說具有較高的啟示意義,尤其是應當積極出版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作品,人民作品的需要將賦予出版物以不竭的生命力。
[1]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盧國英.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李金山主編.大眾哲學家——紀念艾思奇誕辰百年論集[C].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4]歐陽奇.毛澤東與艾思奇的哲學互動[J].黨的文獻,2013(1).
[5]邢賁思.艾思奇同志留給我們什么精神遺產(chǎn)——紀念艾思奇同志逝世二十周年[J].哲學研究,1986(4).
袁衛(wèi)華(1968-),男,湖南永興人,博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