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桂玉(湖北民族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恩施445000)
?
自我與人格同一性
——佛教自我論對人格同一性的回答
熊桂玉
(湖北民族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人格同一性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物理的角度來看,人身沒有同一性,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自我中必須有一個不變的東西來攝持意識活動,人必須有人格同一性才能保證道德、法律、實踐、認識等問題。佛教也意識到了人格同一性問題,佛教的自我論對人格同一性問題作出了自己的回答。阿賴耶識攝持的人格同一性不是實體性、絕對的人格同一性,而是非實體性、相對的人格同一性,在時間相續(xù)中保持人格的連續(xù)性、延續(xù)性,是動態(tài)的相對同一性、穩(wěn)定性;阿賴耶識攝持的人格同一性除了有統(tǒng)一意識和人格、自我認同的功能外,還在去凡成圣、涅槃解脫中攝持清凈種子;阿賴耶識攝持的人格同一性是以內(nèi)在的心理氣質(zhì)、道德品質(zhì)、性格特征為判斷標準,而不是以腦和身體為判斷標準。
關鍵詞:自我;人格;同一性;連續(xù)性;作用;標準
人格同一性(Persona1 Identity)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根據(jù)人的日常經(jīng)驗,雜多的意識活動總是被體驗為系屬于同一個自我,人的品質(zhì)、性格特征總是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道德、法律等實踐活動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主體,從哲學上論證、追問這些現(xiàn)象就是人格同一性理論。洛克在他的《人類理解論》(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二卷第二十七章“同一性與差異性”中明確提出“人格同一性”這一概念,并作了系統(tǒng)闡述。人格同一性問題在西方哲學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重視,現(xiàn)當代許多哲學家作了深入探討,歸納起來,主要有兩派:一派是經(jīng)驗主義,近代以洛克、休謨?yōu)榇?,現(xiàn)代以羅素、帕菲特為代表;一派是理性主義,近代以笛卡爾、康德、雅斯貝爾斯、托馬斯為代表,現(xiàn)代以麥克太吉特為代表。主要圍繞“有沒有人格同一性”、“人格同一性的本質(zhì)”、“人格同一性的功能作用”、“人格同一性的判斷標準”這四大問題進行爭論。
從國內(nèi)的研究現(xiàn)狀看來,陳兵教授在他的專著《佛教心理學》中對佛教自我論與人格的關聯(lián)性進行了探討,他意識到了佛教的自我學說與人格有關聯(lián)性,但沒有深入研究佛教的人格同一性的相關內(nèi)容;國外的學者對佛教的無我說、自我論有很多研究,但把佛教的自我論與人格同一性關聯(lián)起來的研究幾乎沒有。所以佛教自我論與人格同一性相關聯(lián)這一研究領域尚存在空白之處,存在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廣闊空間,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佛教自我論對人格同一性的回答。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教的三法印,外面的器世界是成、住、壞、空的緣起過程,生命現(xiàn)象是生、老、病、死的變化歷程,無論是器世間還是生命主體里都沒有常一不變的主宰、實體,都是變化無常的。那么佛教里有沒有人格同一性的存在呢?回答是肯定的。佛教的無常觀不是斷滅論,佛教破斥世間的現(xiàn)象性東西,是為了立出世間的涅槃解脫。佛教不是斷滅論,從不否認世間的知識、道德、實踐等,而沒有人格同一性人類的正常生活無法想象,佛教在很多經(jīng)論里是主張有人格同一性的。
佛教的無我論并不是斷滅論,佛教是主張生命輪回的,肉身無常,終歸散滅,佛教立阿賴耶識作為生命輪回的主體,阿賴耶識也是無我、無常的,里面沒有不變的我,不是西方哲學史上的永恒靈魂,阿賴耶識是善惡種子的執(zhí)持識,非斷非常,是相似相續(xù)的連續(xù)體,據(jù)此生命永不消滅,積極修善行可以成圣成賢,最終作佛,遠離生死得涅槃解脫,作惡行就墮入三苦途,痛苦煎熬不得解脫。在一期生命中,阿賴耶識是人格同一性的依據(jù),沒有人格同一性,人的日常生活不可能持續(xù),阿賴耶識的善惡習氣種子遇緣就會現(xiàn)行,呈現(xiàn)相應的善惡行為,承受相應的善惡、苦樂果報,阿賴耶識可以完整地解釋眾生的道德、法律、實踐、認識等問題,眾生的命運都是自己造就的,依據(jù)儲藏行為種子的阿賴耶識,苦樂遭遇、果報都是自作自受,并沒有什么救世主,改造命運也得靠自己的所作所為。眾生日常生活中的身、口、意三種行為,所作所為都有善、惡、無計(不善不惡)之分,只要有所造作、有所作為,都會有善、惡、不善不惡的習氣熏習在阿賴耶識之中,作為種子儲存起來,這些種子遇緣就會現(xiàn)行,阿賴耶識好比是計算機的大硬盤,眾生的任何作為,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念頭,都會在阿賴耶識中留下印跡。一期生命結(jié)束時,阿賴耶識不滅,阿賴耶識中儲藏的善惡種子決定了下一期生命形態(tài)的好壞,阿賴耶識在眾生的分段生死中起聯(lián)結(jié)作用。成佛時,阿賴耶識凈化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超越了世間的有我、無我等分別概念,能知道所有的事情,有人格同一性。所以佛教的無我論并沒有摒棄人格同一性,相反能很好地解釋人格同一性。
在一期生命中,人的根身作為一個整體并沒有散滅,雖然肉身每時每刻都在新陳代謝,阿賴耶識具有執(zhí)持根身的功能,人的肉身在時間綿延中具有相對的同一性,少年時的人與年老時衰敗的人還是同一個人,如果沒有這種同一性,那么道德實踐、社會生活無法進行。
從認識論角度來看,《楞嚴經(jīng)》中也提到了人格同一性問題,佛陀以所見恒河水為例讓波斯匿王明白自己的見性不變。雖然身體容貌已經(jīng)衰變了,但是波斯匿王六十二歲時所見的恒河水與三歲時所見的恒河水沒有差異,見性未變,這說明認識中有把雜多經(jīng)驗攝持統(tǒng)一起來的機制。沒有人格同一性,無法說明人的認識機制。
那么佛教的無我論所蘊含的人格同一性的本質(zhì)是什么呢?佛教的人格同一性是非實體性的,是相對的人格同一性,不是絕對不變的自我或自我意識,人格在時間之流中有延續(xù)性,人的人格個性特征有相對穩(wěn)定的性質(zhì),不是絕對不變的。當今有學者以精神分裂、神經(jīng)夢游癥、雙重人格、多重人格來質(zhì)疑人格同一性的存在,《中阿含經(jīng)》中就涉及了精神分裂、精神錯亂之類的非正常精神現(xiàn)象,佛說造成此類非正常精神現(xiàn)象的原因是四大不調(diào)或前世造下了傷害別人的惡業(yè),人身的四大不調(diào)能導致精神異常,前世把別人推到懸崖的邊緣,給別人帶來了恐怖與不安,后世就要感召精神異常的惡報苦果,但是這類精神現(xiàn)象的存在并沒有否認人格的相對同一性,執(zhí)持人格同一性的阿賴耶識能說明精神分裂等異常的精神現(xiàn)象,前世造惡業(yè)在阿賴耶識中留下了相應的習氣種子,今生遇緣就遭受精神異常的惡報。實體性、不變的絕對人格同一性就無法解釋精神分裂等異常現(xiàn)象。
社會實踐、道德實踐必須有自我作為主體,佛教的無我論破除了常人所執(zhí)著的不變的我,在世俗諦意義上又立了假我,這假我是各種身心因素的和合體,不是凝固不變的,是一個持續(xù)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在此過程中有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同一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人格同一性的研究中出現(xiàn)一些個例、特例,人格同一性難以同化這些個例、特例,例如裂腦人、半腦人、科學中設想的復制這些科學技術所導致的人格分裂現(xiàn)象,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科學虛構(gòu)演變?yōu)楝F(xiàn)實也是可能的事情。阿賴耶識攝持的人格同一性就能化解這些難題,人格同一性的“同一性”不是“唯一性”、“不變性”,而是在自我的發(fā)展中表現(xiàn)出人格的相對穩(wěn)定性,是非斷非常的連續(xù)性、延續(xù)性,是相對的人格同一性。如果人格同一性是不變的自我,那么人就沒有完善自我的根據(jù),因為自我是不變的,如果沒有人格同一性,那也沒有發(fā)展自我的依據(jù),因為任何心理品質(zhì)都是斷滅的。上述裂腦人、半腦人所出現(xiàn)的人格分裂特例不能否認人格同一性的存在,人格同一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地同一,可以包含人格分裂的個例。
人格同一性的功能是為法律、道德、實踐、認識等活動確立主體,人格同一性是意識與人格的綜合統(tǒng)一,對自我的認同,在道德等實踐活動中的相對同一性與穩(wěn)定態(tài)勢。佛教的自我論所體現(xiàn)出的人格同一性具備這些功能作用,除此之外,佛教的人格同一性還有去凡成圣、涅槃解脫的功能作用,人格同一性使得眾生能夠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最終達到自由自在的解脫境界。
(一)去凡成圣
阿賴耶識攝持的人格同一性是非實體性、相對的人格同一性,而不是不變的先驗自我或自我意識,人格同一性在自我的動態(tài)發(fā)展中,既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又是可以完善發(fā)展的。佛就是人格完滿的圣者,佛做人的起點也是凡夫,眾生都能作佛,始自凡夫,終至極圣。眾生之所以還沒有作佛,是因為人格還沒有完滿,內(nèi)心充滿了貪、嗔、癡、慢、疑等污染,但這可以改變,眾生的命運是可以改造的。勤修六度萬行,以布施對治心中的貪欲,以持戒凈化身口意三業(yè),以修忍辱克服心中的嗔恚、驕慢,以精進斷懈怠,讓未生的善念生起,已生的善念讓其增長,滅去未生的惡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禪定對治散亂心,讓心專注于一境,以智慧照破愚癡無明,親證宇宙人生實相。眾生當下就可以開始修六度萬行,六度萬行是完滿人格的實踐,善行都會在阿賴耶識中留下善的種子,阿賴耶識中惡的種子可以通過善行對治掉,阿賴耶識能攝持善的種子不散不失,眾生通過修善行能夠成為眾德齊備的佛。
(二)自由自在,涅槃解脫
“世尊。我等得如意足、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xiàn)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游。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①《雜阿含經(jīng)》卷第十一[M]/ /大正藏:第2冊:75。這是阿那律陀對佛說的一段話,阿那律陀是阿羅漢,還沒有成佛,就已經(jīng)得到了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能知道他人的心念活動,能記憶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經(jīng)歷,能知道他人是怎樣死去的,又是怎樣投生的。阿羅漢的這些智慧能記憶生生世世的事,還能知道他人的經(jīng)驗事實,阿羅漢有人格同一性,而且這種人格同一性具有凡夫不具有的殊勝功能作用,阿羅漢的八識心田中沒有不變的自我,凈化了的八識心田具有更妙的人格同一性功能。
佛證得了究竟的涅槃,證得了究竟的大我、真我。經(jīng)中所講的涅槃大我,不是凡夫的理性思維所能理解的,超越于凡夫的能所知見,是佛及其弟子親證所得的心靈狀態(tài)。到了成佛的階位,阿賴耶識完全凈化了,等覺位尚有無明,妙覺位就完全實現(xiàn)了心靈的凈化,阿賴耶識舍其名,凈化為阿摩羅識,阿摩羅識有人格同一性,具有比阿羅漢位更多的殊勝功能作用,具有完全的自由自在。
人格同一性的判斷標準是什么呢?西方哲學家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他們的結(jié)論主要有兩類:一類認為人格同一性的判斷標準是物質(zhì)性的身體或大腦;一類認為人格同一性的判斷標準是精神性的記憶或心理的連續(xù)性等等。那么佛教的自我論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什么呢?
佛教以緣起觀解釋心與物的存在,心與物皆不能單獨存在,相互緣起,緣起性空,不是獨立的實體性存在。故佛教既非唯心論,亦非唯物論,而是一種空無自性論,稱為色心不二。然就實踐的方法來說,佛教特別強調(diào)心之主體性,所以常被視為唯心論。所以阿賴耶識所統(tǒng)攝的人格同一性是以人內(nèi)在的心理氣質(zhì)、性格特征、道德品質(zhì)為判斷標準,而不是以物質(zhì)性的大腦、肉身的同一性為人格同一性的判斷標準。
佛教并沒有否認物質(zhì)的存在,只是強調(diào)物質(zhì)的本性是空性,里面沒有堅實的實體、基質(zhì)、主宰,物質(zhì)緣起性空。佛教沒有否認物質(zhì)性肉身的功能作用,身體健康,合理飲食,是禪修的前提條件,心身有密切的關系,身體營養(yǎng)不良、有病會導致精神萎靡不振,合理的營養(yǎng)飲食能促進身體健康,進而促進精神振作、心智聰明。佛教在強調(diào)身體、營養(yǎng)的基礎作用時,更強調(diào)心的作用,心是身之主,心能轉(zhuǎn)身,修善行、凈化心靈能促進身體健康,惡的行為、骯臟的心靈是丑陋、疾病的罪魁禍首。歐美等西方國家現(xiàn)在有許多研究禪定的學術機構(gòu)和修禪場所,已有科學成果揭示,禪定能使大腦發(fā)生物質(zhì)的變化,能治療很多疾病,西方有很多人修禪定治愈了嚴重的抑郁癥、失眠等病。涅槃解脫、成佛就是做好人、完滿人格的過程,就是按佛的圓滿人格模式塑造自己的過程。阿賴耶識攝持的人格同一性是以內(nèi)在的心理結(jié)構(gòu)、精神為基礎的,以心為入口,去除心中的污垢、雜念,最終成就理想的人格,佛教所追求的理想的人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擁有權勢、財富的人,而是除了必要的溫飽物質(zhì)基礎外,包含有較多的精神氣節(jié)、心理性格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佛教的無我論不是斷滅論,阿賴耶識作為一個大硬盤攝持人的身、口、意三種行為的習氣,不失不散,道德、法律、認識等實踐活動的主體就是連續(xù)性、延續(xù)性的自我統(tǒng)一體。哲學總是在追問第一因、主宰、基質(zhì)、同一性,這是人類的形而上學傾向,是人類的亙古情結(jié),也是無法解決的哲學難題,佛法的緣起論、因果律能解決、化解這些困擾人類的哲學難題。
責任編輯:譚大友
中圖分類號:C9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1(2016)01-0160-03
收稿日期:2015-10-08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東西方心靈哲學及其比較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ZD120)。
作者簡介:熊桂玉(1977-),女,湖北浠水人,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心靈哲學、佛教心靈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