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浩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犯罪考察路徑的解析
宋浩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在人們的印象中,一般都認為犯罪是法律現象,但嚴密考察時會發(fā)現犯罪同時顯現出四種現象,即法律現象、生理現象、心理現象和社會現象。因此研究犯罪應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考察。這些考察綜合起來已接近了治罪所秉持的綜合治理理論,且有較深的意涵,能夠發(fā)揮啟發(fā)深刻思考的作用。
犯罪現象;法律考察;生理考察;心理考察;社會考察
對犯罪的考察需從四個方面進行:一是將犯罪作為法律現象考察;二是將犯罪作為生理現象考察;三是將犯罪作為心理現象考察;四是將犯罪作為社會現象考察。這幾乎是犯罪研究的全部出發(fā)點,因為當代的研究表明,犯罪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和條件基本都歸結為這四個方面。
(一)法律考察的由來與其思想
把犯罪作為法律現象進行考察是近代的事。在遠古時代,人們或者認為犯罪是違背天條,或者認為犯罪是違反神意,都帶有宗教傾向。到古希臘和中國的春秋時代,由于多種思想勃興,對犯罪的看法有了一些變化,但其思想根源卻帶上了道德哲學的傾向。其后,西方在中世紀宗教獲得了權力,教會的地位高于國家,對犯罪的看法,再次帶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
當代,世界普遍把犯罪視為法律現象,其定義也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來確定,這便是今天犯罪論的常態(tài)。而對這一法律的考察,首倡者乃是意大利的貝卡里亞。
貝卡里亞受盧梭社會契約論的啟示而主張國家契約論,并從該立場出發(fā)研究犯罪。依照他的意見就是:國家是由每一個人的契約所成立,而法律則是由這些人各自提供一部分天賦自由給國家所成立。因此這些人都依著國家契約有不互相侵害其權利的義務,履行這一義務是正義,違反這一義務便是犯罪。換句話說,每一個人如果違反其義務,侵害他人的權利,或使其發(fā)生危險時,就是犯罪[1]。他還從這一思想出發(fā),批判當時的刑事組織,提倡死刑廢止論。
貝卡里亞的考察,是從社會哲學立場立論的。他的國家契約論,今天在科學上雖然已經完全失去了價值,但是在當時卻是震動學術界的卓見。其思想的中心是主張以破壞契約所發(fā)生的違反義務、侵害權利、毀壞秩序等行為為犯罪。這一思想是反對以往的神學哲學考察的,指出那種考察的弊端,主張根據事實提倡革新。所以,對于立法和審判,都有很大的影響。
關于貝卡里亞所開創(chuàng)的刑事學說的發(fā)展,這里不加詳述,但僅就代表其最高思想的李斯特的犯罪論略加說明。
李斯特認為犯罪是不當的行為,亦即違法的行為。他對犯罪的解釋是:第一,犯罪應當是行為;第二,犯罪應當是違法的行為;第三,犯罪應當是有責任的行為;第四,應當區(qū)別犯罪是可以科處刑罰的不當行為還是不可科處刑罰的不當行為。要從這四點進行研究。
(二)法律考察的著眼點
第一,以犯罪是法律的事實來考察每一行為。法律事實包括人為的事實和非人為的事實。人為的事實是由法律行為或不法行為造成的,不法行為造成的事實要負刑事責任或民事責任。
人為的事實是指由人意識支配的行為造成的事實。造成這種事實的行為可分為法律行為和不法行為兩種。法律行為是合法行為,即正當行為,受法律保護。不法行為是違犯法律的行為。不法行為又可分為作為和不作為兩種。然而,二者都屬于違犯法律的行為,在都需要負責任這一點上是一樣的,只是在所負責任大小上有所區(qū)別。對于不法行為的責任,有科處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兩種。民事責任是對其不法行為所產生的損害,不能不賠償的行為;刑事責任是對其不法行為要負刑事責任(即被科處刑罰)的行為。犯罪就是被科處刑事責任的行為。非人為的事實是指,雖然是法律上的事件,但不是人為造成的事實。例如,死亡是法律上的重大事實,但如果不是由他人的意志強加的,也不是由自己的意志施行的,而是由于疾病或天災等不可抗力導致的,那就屬于非人為的事實。
在法律的考察上,如果有應當科處刑事責任的某一犯罪行為時,其關鍵是在確定對那一犯罪應當科處什么樣的刑事制裁,依照案件事實確定法律條文的根據,亦即要確定應當制裁的法律根據。
第二,著眼于犯罪行為的自身而不注重其結果。對于犯罪行為,既然以科處刑罰為前提,那么考察其行為時,則主要在于考察其是以什么意志來支配行為的;是初次的還是反復的;是既遂的還是未遂的;行為人的人格是否墮落;犯罪事實是復雜的還是單純的;等等,從而作為決定科刑的標準,而絕不注重犯罪行為對社會的影響,即不注重考察犯罪給社會造成的實害。
第三,著眼于一定的行為是否與法律有抵觸。由于法律考察以科刑為目標,所以通常以法律有無規(guī)定來考察行為。即在考察人的行為時,常常以有無民事和刑事責任為根據。如果有民事或刑事責任,即為不法行為。但若只是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可只以賠償損害了事;若還有刑事上的責任,則其行為便屬于犯罪行為,因此應當科處刑事制裁。
關于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的性質,在法律上的意思是:民事責任是要補償所發(fā)生的損害,以使社會恢復平靜為目的;而刑事責任則是對已經造成的實害進行處置和對將要發(fā)生的惡害進行預防,即以排除以往的危害與保持未來的安寧為目的。民事責任由于是以既成的損害為目標,所以其責任的大小要依據實害的大小而定;而刑事責任因為是以未來的惡害為目標,所以其責任的輕重要依據犯意的大小(即犯罪人的人格如何)來決定。但應當注意的是,不能因承擔民事責任而免除刑事責任。例如犯盜竊罪的人,不能因退還所盜竊的財物或賠償損失就免除刑罰。所以刑事上的犯罪,不能不負雙重責任。但在其行為上,如果被認為將來不會再實施犯罪或者造成的實害輕微,則可給予特別的處遇,即不起訴或緩刑處遇,從而緩和其責任,促其反省。
法律的考察,不論其行為的條件與出于何種原因,對其結果有何影響,都不加注意,而只關注其行為本身。如果某一行為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則立即科處刑罰,予以制裁。所以經常有因不經意或輕率等而實施的行為也被當成犯罪受到處罰的情況。
第四,以有無責任能力為標準。白癡、癡呆等精神病人和未滿14周歲的人,因無責任能力不能承擔刑事上的責任,所以即使實施了違法行為,也不能使其負犯罪責任。如殺人、放火等惡性犯罪行為,假如其行為人是法律上無責任能力的人,盡管其行為帶有實足的惡性,也不能進行刑事處罰。這是因為,精神病人沒有完全人格、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意識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因而被視為在法律上無責任能力的人,故不負刑事上的責任。
第五,以刑罰為標準。在法律上的考察,如果遇到有法律事實,還要考察該事實是否為作為的事實。如果是由有責任的行為所致,還須考察該行為是故意的還是過失的,以及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等等,并且要研究應否給予處罰的條件,以衡量對行為人的刑罰有無和量刑的輕重為目的。所以,對于法律的考察,無論何時,都是以刑罰為標準,而無關其原因和動機如何。如果依照法律條文應當認為是犯罪,則要科以相應的刑事處罰,絕不能有所姑息。但依據的事實如何,在量刑時有一定的寬嚴區(qū)別。
(三)法律考察存在的問題
如前所述,犯罪被視為法律現象,依照法律條文規(guī)定受到處罰。然而,犯罪現象在性質上,卻不能僅以法律的考察來確定,所以加羅法洛認為法律考察不全面。
由于對犯罪的法律考察專門注意人和事實,而不考慮社會條件,其見解也只依據法律條文進行闡釋,所以往往造成不能說明真相,或由于缺乏反證理由而誤罰無辜的錯誤。也就是說,往往出現只偏重于形式而不能查明事實真相、原因、動機等缺點。同時,法律的考察,對于已發(fā)生的犯罪實施刑罰,雖然是一種進行防遏的方法,但對于尚未發(fā)生的犯罪,則無法預防。
關于這一點,或許有人會說刑罰的目的在于特別預防和一般預防。因此,有特定的犯罪行為時,對該犯罪行為實施特定的刑罰,就是特別預防。而且因實施這一特定刑罰,使一般社會成員受到了警戒,就是一般預防。所以,刑罰不只是停留在處罰已發(fā)生的犯罪上,而是也因此預防了未發(fā)生的犯罪。誠然,在理論上確實可以這么說,但在實際上,社會生活的變化,就像奔騰不息的流水一樣,文化潮流也乘勢奔流不息,而法律又是以形式為條件的,如果在法律的規(guī)定以外產生新的社會危害,上述的一般預防便沒有了效力,所以它不能預防未發(fā)生的犯罪。
關于法律考察不全面的理由,有以下六點:
第一,法律考察不認為犯罪是社會的病態(tài)現象。犯罪發(fā)生的原因雖然有多種,但主要在于生理的、心理的缺陷和社會事物的錯綜復雜方面,是社會的病態(tài)現象。所以,菲利把犯罪的因素分為人類學的因素、自然的因素和社會的因素三種,認為關于犯罪原因從社會方面進行研究非常重要。這對社會政策的發(fā)展,對犯罪進行的社會防遏,比刑罰更為有效。另外,加羅法洛也認為,對犯罪人的危險性,比對犯罪的客觀事實更應當重視。而防遏犯罪的方法,應當是注重對犯罪人危險性的處置法。但是按法律規(guī)定,一遇有犯罪,就要直接處以刑罰,而對其社會原因、個人因素等方面卻往往不予注意。退一步講,即使能了解一些其社會原因及個人因素,但在以一定形式為條件的法律上,也沒有補救的方法,這是法律考察不全面的缺陷之一。
第二,不注意犯罪的影響。在法律的考察中,關于犯罪行為事實對社會的影響,很不注意。即使不能說完全不注意,但由于法律是以一定形式為條件的關系,也總會有不能充分注意的缺點。尤其是那些不限于一時一地、對社會有廣泛影響的犯罪,雖然在量刑時,不能不考慮其影響,但終究也不能不依照法律條文的規(guī)定來判決。所以,如果法律條文有不完備之處,或者犯罪根據法律條件比較輕微時,即使罪行有廣泛的社會影響,也只能按照輕微犯罪處置。
另外,對于累犯加以重罰,雖然是刑罰政策上的一個進步,但有的犯罪人卻因此而不再悔改,導致“對累犯必須加以重刑”成為形式的傾向,也屬于法律考察的缺點。
第三,不注意實害的程度。在考察犯罪上,應當從犯罪各方面進行考察,尤其應當從社會生活方面考察其實害程度。例如雖然是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無責任能力人的行為,也不能只因其是無責任能力之人而放任不管。他們不能不受社會防衛(wèi)的約束,也應依其實害原因和程度,進行適當的處置。未成年人應當依據未成年人的處遇法處置,精神病人應當依據精神病人的處遇法處置。即社會應當依據責任的意義追求對不良兒童的感化、對精神病人的治療等方法。
但是,法律的考察是以有無承擔責任能力為標準的,所以對于無責任能力的人犯罪,不論其實害的程度怎樣,一律不予過問。這雖然另有刑事政策可補救刑法的不足,期望與社會成員和諧,并處于發(fā)展之中,但從刑法立場的犯罪論來看,還難免顯得不夠完善。
第四,僅局限于法律的方面。人的行為,不單依其個人的意志來決定,還要以人們的經驗為基礎。因此,屬于構成心理學學派的馮德認為,沒有一種特殊的可以叫做意志的心理學要素存在;而屬于機能心理學派的詹姆斯也認為,自由意志純屬于哲學上的問題,和科學的心理學沒關系,并且贊成否定自由意志的主張??梢娝^意志,不過是人們對于從精神活動與運動管理角度出發(fā),來觀察精神生活的全部,為了方便所設定的名稱。因此我們當然不能肯定自由意志是一種科學的事實,因為我們的精神生活要受環(huán)境、生理、心理、教育、職業(yè)、經濟、自然條件等影響,所以要觀察與評判其行為,就不能不嚴密地考察屬于行為原因的必然條件而闡明其真相。
然而,法律的考察,是從有無觸犯法律而觀察行為的,常常帶有只局限于法律的片面傾向,所以其觀察的結果會產生出不合理的情況,這就是法律考察的又一不全面之處。
第五,只以刑罰為標準。對于犯罪,不能只用刑罰治理,還應當考慮犯罪人的狀況和社會生活條件,研究犯罪產生的原因與動機,以謀求防止犯罪的發(fā)生。由于犯罪不是犯罪人單方面的責任,促使犯罪發(fā)生的社會,比犯罪人的責任更大,所以,社會對于犯罪人,不能只以處罰了事,還應當改善造成犯罪人反社會性格的社會條件與缺陷等,謀求預防犯罪。然而,在法律的考察上,對于上述這些事項關心得很不夠。對于犯罪,往往還存在立即處以刑罰的傾向,這是因為依據法律的考察,不能不按法律的規(guī)定來處理。這樣,便導致國家作出了犧牲,社會遭受了許多損失,并且危害了個人的生存。這就是在犯罪的法律考察上,只以刑法為標準的不全面的又一理由。
第六,不能使犯罪的觀念始終如一。犯罪由于社會歷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例如,在古代的斯巴達以最巧妙的盜竊為最有名譽的行為,但在今天則以盜竊為最卑劣、最沒有廉恥感的犯罪等。
如上所述,對于犯罪的觀念,依照時期、地域的不同,其內容與形式也隨之不同,且由于社會生活條件的狀況,而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然而,法律的考察,是以法律規(guī)定為標準考察每個行為的,所以對于這些似乎矛盾的觀念,不能徹底解決。這也是法律的考察不全面的地方。
從生理方面考察犯罪人,進行了精密調查的是刑事人類學派,而該學派集大成者,則是意大利學者龍勃羅梭。龍勃羅梭以對犯罪人生理解剖方面精確調查的結果,將犯罪人分為以下六類:一是先天性犯罪人,二是悖德狂,三是癲癇性犯罪人,四是精神病性犯罪人,五是偶發(fā)性犯罪人,六是情感性犯罪人。
他在報告其考察的結果時說,在全部的犯罪人中,約有三分之一應當被視為先天性犯罪人。這種先天性犯罪人占侵害社會安寧幸福犯罪的主要部分,其危害最為可怕。其余三分之二的犯罪人與普通人沒什么顯著不同。并認為先天性犯罪人以生理異常為重要特征。其女兒斐禮洛則拿夫人所著的《犯罪人》一書說,龍勃羅梭的研究認為先天性犯罪人的頭骨大部分比普通人的大或小,其頭蓋的縫合部多有凹凸;其額大都小而狹窄,且削向后方;其顏面和頭頂的角度幾乎沒有,與猿類的頭很相似。此等頭形是猿類及其他多數動物的特征。此種頭形間接的影響是,在其前頭骨的部分,頰骨大而突起,前頭窩過大,眼窩過深,眉弓過大等。還有,顏面的左右不對稱,也是犯罪人的特征。其兩眼或兩耳的高低不同,大小也不一樣,鼻部彎曲而不垂直,此等特征影響其心理狀態(tài),引起感覺及能力的不平均。其眼部的特征為眼瞼下垂,半眼,斜視,虹彩不對稱,眼瞼傾斜,眼白充血等。其耳部比普通人的大或小,向側面展開而直立,并且兩耳的高低不同??傊?,外觀上的變形耳、畸形耳、不好看的耳朵等,是先天性犯罪者的耳部特征。其鼻部的特征,盜竊者多為彎曲鼻、向上鼻、獅子鼻等;殺人者的鼻形多類似于食肉獸的鼻,因其鼻孔大,外觀上像是鼻部有兩個頂點,和非洲中部的阿卡(Akka)族人相似。其口部的特征為顎過大,殺人者及女性犯罪者,其唇形多和黑人一樣,有厚肉且膨脹突出;犯欺詐罪的人,其唇多薄肉而且為直線形,其上唇多有缺裂。其他,或有和猿類相似的頰囊,或其口蓋多有異狀。其齒部的特征,多在于門齒的異狀,其中央兩枚門齒特別巨大,兩側沒有門齒,恰和嚙齒類的門齒一樣。其他或齒列錯亂不齊,或齒列過于齊整的,也不在少數。其犬齒特別發(fā)達,和動物的牙一樣。其皺紋的數量也和普通人不同,且有早成、變形等特點。例如額部的水平皺、垂直皺,鼻根的水平皺、彎曲皺,眼角皺,口鼻附近的皺等,都有異狀。其毛的特征,男子少髯,女子多毛,少有白發(fā)或禿頭等特點。又有的頭發(fā)叢生于額部,眉毛濃而連續(xù)且彎曲。其肋骨的數量也比普通人的多或少。這個事實是隔世遺傳的特征,野蠻人及動物雖多有此種事實,然而文明人的肋骨數量一般是一定的。犯罪人的肋骨數多或少,是隔世遺傳導致的結果。其乳房也有各種的特征,如男子有巨大的乳房,而女人的乳房細小等。其他骨骼也有種種異狀,如足部過長,或手足指頭畸形等。還有在聯(lián)結大腿和骨盆的部分特別發(fā)達,或左手足比右手足靈便。此等都屬于隔世遺傳的特征。其內部器官中,腦髓的主要異狀是腦部左半球的異狀,小腦中葉體的肥大等。在病理學上的異狀是腦膜的黏著,軟腦膜的厚化,腦膜的充血及部分的萎縮等。
該書除上述的介紹之外,還從其他各個方面列舉先天性犯罪人生理的異狀,并認為這些生理異狀都是先天性犯罪人的特征。
龍勃羅梭依據從生理、病理、解剖方面考察的結果,提出了先天犯罪人論和犯罪定型論等主張,并認為這些都屬于隔世遺傳的結果。所以,犯罪人的生理狀態(tài),都表現著兒童、野蠻人、動物之類的狀態(tài)。
這一學說對于當時的犯罪學界,好像是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一樣,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其功績是不能磨滅的。但在今天來看,這一專注生理研究的學說,也具有偏重于一個方面的片面性。所以,從各方面產生了諸多非難。
精神病學家威爾遜于1896年8月在德國不萊梅的講演會上指出龍勃羅梭派的觀察是不完全的。孟爾也認為生理上變質的征候不能決定哪個人是犯罪人。還指出從實際醫(yī)學上的觀察看,多數精神病人沒有生理上的變質征候,而有生理變質征候的人也多半不是精神病者,所以不能認為生理的變質就是犯罪者的特征。
從社會學方面也產生了非難。塔爾德從其社會學觀點出發(fā),批評龍勃羅梭將犯罪者與野蠻人比較,只注意其相同點,而沒有關注他們的不同。還有,斐列洛也指出,野蠻人雖然一方面有殘酷的記錄,但另一方面又有極溫順的善良愛情,從而可以知道犯罪人和野蠻人的類似,不是單純的。
此外,在生物學者之間,也有許多反對龍勃羅梭主張的意見和事實。
由于有上述的情況,所以對龍勃羅梭的學說,雖然不能一概否定,但也不能完全承認其都是真理。換句話說,單從生理方面考察犯罪,也不是全面的考察。龍勃羅梭的學說太過于重視犯罪人生理的特征,為了要用隔世遺傳論說明犯罪人,專從野蠻人與動物之中搜集與犯罪人不良性格一致的事實,對于其他不一致的地方,完全不予考慮,是其重大的缺點。
(一)心理考察的困難
人的心理活動依據刺激的不同,其表現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刺激,依照其內在狀態(tài)的不同,其表現也不相同。而且同一心理狀態(tài)受同一刺激的事,是很少有的。所以,心理作用的表現,大多是不同的,況且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不能同時表現出來,自然也更不能相同。因此,對于犯罪心理的考察,往往會陷入種種錯誤,屬于最困難的事。
這種困難的原因就在于不能把犯罪人和正常人進行比較。這是由于犯罪的事實有法定罪和現實罪等區(qū)別。但是考察所采用的資料僅僅限于法定犯罪人,因此不能確切地與正常人進行比較。還有,有些人在外表上看是正常人,但其實也可能是犯罪人。因為有這種情況,所以即使把犯罪人與正常人進行比較,由于比較的資料不夠恰當,所得到的結論也可能不正確。同時,要判知人的個性原本就很困難。當然考察法定犯罪人的心理也可能認清該種類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路徑,但卻不能把所有犯罪人的心路搞清。雖然如此,心理考察也不是毫無價值的。
(二)犯罪心理與正常心理的異同
犯罪的心理和正常的心理,在外觀上其作用看似相反,但其實這并不是實質上的差異,而應當視為其活動方向和范圍上的不同。舉例來說,犯罪人要實施某一犯罪,但又要避免暴露,所以必然要果斷敏捷地快速行動。這樣的行動必須有冷靜的頭腦、大膽的勇氣、機敏的果斷、沉著的定力等條件。其心理活動與最優(yōu)秀、最有謀略的將軍進攻敵軍時的心理狀態(tài)相似。其不同點僅僅在于將軍是以國家和正義為基礎,不是為了一己的私利或私欲;而犯罪人則是以私欲和非正義的觀念為基礎,追求個人的私利或私欲。所以正常的心理作用和犯罪的心理作用并沒有實質的差異,只是作用方向不同而已。另外二者也有方向相同只是程度不同的情況。
還應注意的是,犯罪心理的內容(即犯罪觀念的內容)有時會是基于正義的情感。這雖然不能說是由于犯罪人欠缺深思熟慮或缺乏智慧造成的結果,但其本人一定堅信是為了捍衛(wèi)正義而犯罪的。例如為了安慰生病的父母而背著他們去偷盜他們喜愛的東西而產生的犯罪,或起因于義憤而產生的犯罪等,多半是基于正義的觀念。這些雖然在意識上和行為上構成了刑法上的犯罪,但前者的犯罪基于孝心觀念,后者的犯罪起因于思想問題。以上兩例都是基于盡為人之本的正義觀念而產生的犯罪,但從客觀上來看,這種正義觀念是錯誤的;而從主觀上說,又是為人之本的正義行為。這樣的事例是常有的,也是犯罪心理作用中具有較為正常色彩的例證。
犯罪心理和正常心理對于社會和個人的影響,雖然表現出完全相反的結果,但詳細考察其作用時,會發(fā)現兩者并沒有特殊的不同性質,在其作用上也無不同,只是其作用方向、范圍、程度等存在差異,或者其意識有強弱的區(qū)別。如果不是精神病人,絕對沒有犯罪心理等不同的特殊心理存在。所以,在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中,如果夾雜著不純潔或不健康的思想,當其作用強烈的時候,則自然會質變?yōu)榉缸镄睦?。同時,在犯罪心理中,也有一些存在一定的人道主義的成分。
(三)懶惰習慣與犯罪的關系
正常心理與犯罪心理的不同,大致如上所述。二者雖然不一定是實質上的不同,但也不能認為實質上沒有任何區(qū)別。例如,懶惰習慣就是犯罪心理上的一大特征。
1.懶惰的含義。心理學認為,懶惰是由于意志力衰退造成的,即心里想做的事,實際上并沒有去做,白白地浪費了時間。所以,這種情況既不是休息,也不是靜養(yǎng)(即必要的休息),而是貪圖安逸,完全荒廢了身心活動,是導致身體衰敗的心理傾向。
2.懶惰的心理基礎。懶惰是缺乏對生活的興趣的表現?!芭d趣”是對刺激的反映,它不單單是指“愉快”的意思。例如對不愉快、痛苦、厭惡也會產生反應。換句話說,興趣是意識的集中,是注意的另一方面。從刺激方面來看是興趣,從反應方面來看便是注意。而且根據對受刺激的個人特質、發(fā)育情況、受刺激時占意識主要位置的精神、境遇情況、日常生活情況等的不同,反應的程度、方式也不同。所以,感到的興趣就產生了種種差異。但刺激和意識活動的關系越密切,則興趣也越多,反應也越強。
如果刺激過于強烈,又與意識活動相脫節(jié),反而不能產生興趣。這是因為刺激過強,缺乏對刺激反應過程作用的緣故。
如上所述,反應適應刺激,便把依次產生的相互關聯(lián)的表現叫做興趣,而懶惰則無論如何也不能使這種相互關聯(lián)的表現能動地產生。
3.懶惰的特征。懶惰具有對一切事物容易厭倦及精神耗弱的特點,它之所以具有容易厭倦的特征,原因在于意識處于注意散漫、散亂的狀態(tài)中。注意散漫是指注意不固定、心思易變,心意缺乏效力等狀況。這種狀況依次連續(xù)出現,便成為習慣,無論對于什么刺激,都會失去興趣。注意散亂是指心意易變,易于波動等狀況,處于這種心理狀態(tài)時,其心意活動不鮮明,對于生活和職業(yè)沒有連續(xù)的興趣。其注意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所以做事易于產生厭倦。這種狀態(tài)多次反復出現,在精神上便造成了懶惰的形成,最終變成了習慣,使厭倦的傾向發(fā)生。懶惰會導致失業(yè)、缺衣缺食,乃至陷入犯罪。
另外,精神耗弱是指意識活動不活躍,一般表現為對常識缺乏判斷,厭惡一切規(guī)范和紀律,缺乏反省自己的觀念。引起的原因是,當注意散漫或反射的注意充滿意識內容時,未能反省而努力使之復歸于一定觀念。其所以不能努力、不能反省的理由,是以上所說的對生活沒有興趣的原因。
對生活沒有興趣,缺乏反省,沒有努力意識的作用,不能形成有確定統(tǒng)一的精神現象,所以只能憑欲望任意發(fā)生,不能對其調節(jié),產生了較為暗淡的心理狀態(tài)。內心活動沒有理想的閃光,對職業(yè)缺乏興趣,沒有道德的決意,缺乏對善良習慣的努力,在常識上多半有缺陷,生活在醉生夢死的狀態(tài)之中。其興趣只是單純地貪圖安逸,人生觀完全是支離破碎的。這就是精神耗弱的理由,而且也是懶惰者成為生活的落伍者與犯罪者的原因。
(四)意志的薄弱
所謂意志薄弱是指以控制作用的缺乏和自我障礙為其主要條件的心理狀態(tài)。
1.控制作用的缺乏和犯罪的關系
意識通過刺激成為活動而表露于外即為意識作用。不經過意識作用,就直接成為活動而表露于外的現象,就叫反射。活動以何種形式表現,大多都由習慣來決定。壓抑這種決定,使其隨時按適當的方向活動,就叫控制??刂朴姓{節(jié)各種活動的功能并能使新舊活動彼此聯(lián)系和統(tǒng)一起來??刂谱饔檬钦{節(jié)由習慣決定的動作以及本能和反射活動,依照其選擇作用,或抑制或發(fā)揚來管理人的日常生活,引導人的一切活動。
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多半缺乏自我控制的作用,所以其生活能力弱,從而也使生活興趣大大降低,做事容易疲勞,沒有較長時間的堅持毅力,缺少反省觀念,經常產生劇烈的憤怒和激昂的情感。常常會自發(fā)實施本能行為、反射行為,缺乏理智、容易被人驅使實施野蠻行為,沒有理想,常常為了貪圖一時的享樂使行為超出常規(guī),一再實施犯罪。
2.自我障礙和犯罪的關系
所謂自我障礙,簡而言之,就是由于神經元的質變和外界不良條件的刺激等引起的自我活動障礙。在自我障礙中,有的是暫時性的錯覺無意識發(fā)生的,也有的是完全喪失了人格的精神病人(雖然不能一概而論)所具有的。這種障礙屬于感受性的障礙,如幻覺、妄想等觀念性的障礙,自動癥等運動性的障礙等。這些障礙在程度上各有強弱,在原因上也各有各的條件,內容極為復雜。如果將其分成種類,既有先天的和后天的差別,也有內在的和外在的不同,它們互相交織在一起而不能分開。
受障礙困擾的自我,常被外部刺激困擾,多數成為感情作用的奴隸。所以性格沖動而容易被誘惑,受欲望支配常為情欲所驅使,在不知不覺中實施異常行為。這種狀態(tài)或許是先天的,或許是后天的,或許是生理的,或許是病理的,很難區(qū)別。但是從事實上來看,因貧窮而陷于自卑精神狀態(tài),或因失業(yè)醉酒受侮辱,在憤怒悲哀情緒中激動、憂愁、煩悶不安,或因青春期等原因很容易發(fā)生自我障礙。尤其是女性,她們一般都有劇烈的感情活動,比男性有更多的危險,而且由于生理的關系,如在月經來潮時、滯經時、妊娠時、月經退潮期等,自我障礙發(fā)生得最多,較容易實施異常行為。
3.結論
如上所述,所謂意志薄弱,其含義是指從控制作用的缺乏和自我障礙中產生的意識狀態(tài),因而不能調節(jié)刺激的反應,對誘惑沒有抵抗力。雖然一方面有道德意識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卻又因循任性,甚至越出常軌。
將犯罪作為社會現象考察,應考察其社會性質、發(fā)生的條件、對社會的影響、文明程度和犯罪的關系等。然而,犯罪的條件對社會的影響及其與文明的關系等問題,范圍很廣,所以從略不述。這里只對其社會性質進行專門考察。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犯罪具有可依社會學考察進行批判的性質。
(一)犯罪是社會的病態(tài)現象
一切正常社會現象,都是從滿足社會必要的生存條件中產生的。社會生存,是由社會各種現象合理活動完成的,所以將這類現象叫做社會的共生現象。犯罪雖然也屬于社會現象,但卻不屬于社會共生現象中的任何一種,而同天災、地震、疾病、饑荒一類危害社會生存的各種現象性質相同。所以是與社會共生現象相對立的現象,被叫做社會病態(tài)現象。
犯罪之所以是社會病態(tài)現象,還由于犯罪是從社會制度缺陷、生活不安定、思想動蕩、經濟變化、個性缺點等原因中產生的,并且嚴重地腐蝕社會生活的根基,如果任其活動不加阻止就會招致社會滅亡。這正像人體的疾病,伴隨生理結構的缺陷或弱點發(fā)生,嚴重時,可造成死亡。犯罪危害社會的情形,恰恰像疾病危害人體一樣,所以將其叫做社會的病態(tài)現象。
研究犯罪的發(fā)生,必須從有無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作用來觀察,而且要看到犯罪人,雖然在個人方面存在某些缺點和異常,但必須等到接觸不良社會環(huán)境時才能發(fā)生犯罪。如比利時的科特勒,根據其廣泛的道德統(tǒng)計,就看到了犯罪是社會生活中的必然現象,因而提倡犯罪預算論。
菲利的犯罪飽和律觀點,是受科特勒犯罪預算論的啟示提出來的。菲利說存在于一個社會中的犯罪數,就像“一定數量的水在一定溫度之下就溶解為一定數量的化學物質但并非原子的增減一樣,在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下,我們會發(fā)現一定數量的犯罪”[2]。①參見[意]恩里科·菲利著:《犯罪社會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頁。
這個意見雖然是受科特勒的啟示提出來的,但是科特勒注重的是社會生活關系和環(huán)境等,而菲利則是著眼于個人的因素和社會的境遇來觀察犯罪的。
(二)犯罪是反社會的惡行
法律、宗教、道德、善良的風俗習慣,以及像以前所說的其他社會產物等,都是構成社會生存的條件。而這些社會產物都是由社會意識結合產生的,每個人都有遵守這些社會產物生存條件法則而使其進步與發(fā)展的義務,同時社會產物也有使每個人都遵守的威力。這是因為每個人遵守社會產物的法則,都是對社會力的服從,是完成社會生活的必須。但是犯罪人不履行這一社會義務,其所實施的犯罪行為是違反和破壞社會生存條件的。
考察犯罪人的性情,則會看到其性格各有不同,千差萬別,但其中大多數都與正常人所具有的智力、品德、情感、毅力等不同,是有缺陷的。在多數的犯罪人中,一般都可看出具有癡愚、頑劣、沒廉恥、缺慈悲、懶惰、放縱、怯懦等缺點。尤其是財產犯罪的犯罪人,大多都缺乏不欺自己不犯他人的誠實觀念。另外,侵犯人身和生命的犯罪人,大多都缺乏忍讓和憐愛之心。
不欺自己不犯他人的誠實觀念是正義和人道的根本觀念,而忍讓和憐愛之心是寬仁和博愛的根本觀念。所以,這兩個觀念是道義、是基礎,而缺乏這兩個觀念的人,不但不適于社會的生存條件,而且還對其進行破壞。這就是加羅法洛所說的自然犯罪者。
加羅法洛還在除此之外劃分出性欲犯罪和激情犯罪兩種。他認為性欲犯罪是沒有廉恥感的犯罪,激情犯罪是完全被感情驅使的犯罪??梢?,犯罪人的特質多是有不適于社會生存條件的惡行。
(三)犯罪是與社會對立的現象
人類聚集在一起生活,都有大體相同的欲望。所以才有相互競爭、相互忍讓的行動。如果只是為滿足個人的欲望,不惜給他人造成妨礙、不便和不安,只為一己之利行動,社會便會陷入單純爭斗的局面。反之,人人都只是忍讓而不進行競爭,那么社會就會陷入毫無生氣的因循狀態(tài)。因此,單以爭斗的生活和單以忍讓的生活,即使是遠古時代的野蠻人,也不能忍受,這是考察現代原始人生活狀態(tài)得知的。所以人類的生活一方面要有競爭,另一方面也要有忍讓。把這種競爭與忍讓協(xié)調起來,就是所謂的應化性。換句話說,競爭是個性作用的表現,忍讓是社會性作用的表現,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就叫作適應性。人在從事社會活動時,是依據這種適應性適應境遇,獲得及應用必要的經驗和知識進行日常生活的。所以經驗、知識是依據生活的程度、境遇的狀況、環(huán)境的好壞等產生的,但所獲得經驗、知識的程度、方向、性質各不相同。適應于城市生活的人,有的不適應鄉(xiāng)村生活;適應于甲家庭性格的人,有的會不適應乙家庭的性格;適于管理的人,有的不適于體力勞動。這是因為適應性依據的境遇、程度、事物等各有不同的作用造成的。
對于人格健全的人,即意識作用健全發(fā)達、身體健康的人,即使改變其境遇,也會獲得相應境遇的經驗和知識,在該境遇之中獲得生活上的安定,達到適應其社會心理的狀態(tài)。這是因為在適應性的通常規(guī)則中,具有相應的新的事實、新的經驗、新的境遇性質的緣故。
但是,犯罪人的性格多半是缺乏社會適應性的,或者其自我感情強烈,或者因循姑息而卑屈,或者其智能、德操和性情有缺陷,乃至不能適應社會生活而成為失敗者,從社會生活中墮落。
犯罪人除了缺乏社會適應性以外,還具有缺乏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的性格。這是由于生活是依據社會心理相結合而實現的。這種相結合不能不預想其構成人員的和諧統(tǒng)一。這種和諧作用,并不是要摒棄個性融入社會,相反卻是要發(fā)揮完整的個性。但在其反映個性與社會環(huán)境接觸的情況下,要依照正義、同情、寬容、虔敬、勤勉、友愛等心情,使自己同化于社會。
但是在犯罪人的特性上,由于自我情感強烈,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又不能注重自身以外的情況,所以具有不能適應社會心理的特質,經常想按照自我情感反射去規(guī)制生活。所以采取頑固和不協(xié)調的態(tài)度,以至發(fā)生違反社會生活規(guī)則的行為。
犯罪如以上所說,屬于缺乏適應性與和諧性的反社會現象。從社會現象考察犯罪時,則犯罪不是與社會共生的現象,而是與社會相矛盾和對立的事物。這種矛盾對立的含義,是指如真理與虛假的對立、正義與邪惡的對立、王權與法權的對立、善良與罪惡的對立等等的含義。就是指要依據一方的屈服或滅亡才能結束的對立。犯罪是破壞社會生活、危害國家的不和諧的現象,是與國家和社會對立的現象,所以,針對產生犯罪人不良性格的各種原因和條件,社會有責任研究有效的消滅方法。
[1][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8-9.
[2][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56.
(責任編輯:劉 芳)
An Analysis of the Perspectives of Crime Research
SONG Hao-bo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 100038,China)
Crime is often regarded as a kind of legal phenomenon,however,under strict inspection will crime show four kinds of different features,namely,legal,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 and social.Therefore,the research of crime should be conducted from the above four aspects.This kind of research is close to the core of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of crime,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will enlighten profound reflection.
crime phenomenon;legal inspection;physiological inspection;psychological inspection;social inspection
D924
A
1008-2433(2016)06-0056-09
2016-07-09
宋浩波(1937—),男,吉林長嶺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犯罪學、犯罪社會學、犯罪經濟學與犯罪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