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偏好與公平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

      2016-03-15 15:32:19晉運鋒
      關東學刊 2016年1期
      關鍵詞:莎拉功利主義功利

      晉運鋒

      偏好與公平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

      晉運鋒

      公平是當代政治哲學的一個重要要求。批評者認為,功利主義無法對偏好進行有效的人際比較,而且還會因為其對功利最大化的過分追求而導致對善的多元性的損害、對個人偏好的不平等對待等不公平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但是,如果把偏好作為一種經(jīng)過審慎思考的形式性原則,并且充分認識到人的認知能力的有限性,就可以為功利主義的公平理論進行辯護。

      公平;偏好;功利主義;平等

      當代政治哲學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公平”,它要求社會制度和政策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功利主義是當代政治哲學的一個重要派別,批評者認為功利主義只強調(diào)每一種偏好具有平等的地位,而不考慮擁有這種偏好的個人之間的差別,因而會造成對人的不公平對待。如果這種批評是成立的,那么以偏好為基礎的功利主義就是不公平的,就應該被掃地出門。然而,通過對偏好理論的修正,當代功利主義可以對這種批評給予有力的回應。

      一、偏好的人際比較與個人的特殊性

      如果試圖公平對待每一個人的偏好,那么首要的問題是對偏好的人際比較,因為只有首先在不同的偏好之間進行有效的人際比較,才可以考慮如何在不同人之間對由這些偏好組成的功利進行分配。批評者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這使得我們不能有效地把握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因而無法對他人的偏好和自己的偏好進行有效的人際比較。

      對于如何對偏好進行人際比較的問題,當代功利主義者哈桑依(John C.Harsanyi)提出了“相同的偏好原則”。*Robert Sugden, “Harsanyi, Rawls, and the Search for a Common Currency of Advantage” in Marc Fleubraey, Maurice Salles and John A. Weymark (ed.), Justice, Political Liberalism, and Utilitarianism: Themes from Harsanyi and Rawl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246.其理由是,即使承認每一個人都有很大的差別,但是我們?nèi)匀荒軌蚣僭O人們具有相同的基本心理學特征和因果關系規(guī)律,基于這些相同的特征和規(guī)律,每一個人在具有相同信息的前提下得出的主觀偏好應該是相同的。因而,在充分考慮他人特殊個性的前提下,每一個人都能夠?qū)λ说钠眠M行有效的判斷。

      哈桑依認為:“如果我們想在兩種不同的道德標準A和B之間進行選擇,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問我們自己這樣的問題,即‘我會喜歡生活在一種遵守標準A的社會還是一種遵守標準B的社會呢?假設我并不知道自己真實的社會地位,不知道自己會處在哪種社會中,但是需要假設我們最終會有平等的機會處在任何一種位置’?!?John C. Harsanyi, “Morality and the Theory of Rational Behavior” in Amartya Kumar Sen and Bernard Williams (ed.), Utilitarianism and Beyond,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46.所以,在對不同人的偏好進行比較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別人的偏好當作是自己的偏好,并把這種偏好與自己當下的偏好進行對比,從而確定哪種偏好所代表的功利更大,即可以把人際間功利比較的問題歸結(jié)為個人內(nèi)不同偏好之間的比較問題。

      通過這樣的方法,哈桑依就把每一個人的偏好轉(zhuǎn)化為一種擴展的偏好,并且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進行有效的功利比較。但是,批評者認為,哈桑依的人際比較要求每一個人都處在他人的位置上來對偏好加以判斷,這就可能仍然會導致其忽視個人的特殊性,因為每一個人基于自身特殊性的考慮所得出的偏好可能是不同的,而基于每一個人的位置來確定功利的大小可能就要求不同人具有相同的功利值。

      對于這種批評,哈桑依進行了有力的回應,因為在他看來,“對個體而言,判斷什么是好、什么是壞的,最終標準只能是他自己的想要和偏好?!?John C. Harsanyi, “Morality and the Theory of Rational Behavior” in Amartya Kumar Sen and Bernard Williams (ed.), Utilitarianism and Beyond,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55.在比較是教授的生活還是登山運動員的生活更好時,我們并沒有取消自己的特殊判斷,而是認為這種判斷不直接發(fā)揮作用。在綜合考慮每一個人的地位后,我們所得出的判斷的最終結(jié)果還依賴于個人自己的偏好,所以并不會損害個人的特殊性。

      但是,批評者仍然認為,即使承認哈桑依的這種回應是有力的,他仍然會面臨著一種更加嚴重的指責。因為他要求我們能夠基于所有人的地位,并對這些人的地位加以判斷,也就是說他要求我們獲得一種本質(zhì)上相同的基本偏好,并成為一種公平的判斷者。但是,在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當中,我們每個人的目標都具有本質(zhì)性的區(qū)別,不可能在這些不同的目標之間設定一種最基本的偏好,所以根本不會存在一種公平的判斷者或者理想的觀察者。

      我們認為,一種比哈桑依的方法更有效的方法是:在進行人與人之間的功利比較時,對功利的判斷是以個人的合理偏好為基礎的,對這些功利的判斷只是一種形式性的判斷,而并不需要對這些功利背后的各種生活目的進行實質(zhì)性的判斷??梢酝ㄟ^一種或幾種中介來衡量這種形式性偏好的大小,比如:金錢。

      在這種判斷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會基于自身的特性來對外在事物給予一定的評價,這種評價的結(jié)果就是偏好的大小。評價者基于主體自身的這種評價結(jié)果來判斷某一價值對這個主體意味著什么。在這種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并不需要去評估某一事物對他自身來說產(chǎn)生多大價值,而只需要通過確定某一主體賦給這一事物的偏好的大小來衡量其價值的大小。

      這種方法需要三種基本要素:普遍的審慎價值列表、對人性的一般因果知識以及與這些因果特征相關的特定個人的信息。*James Griffin, Well-being: Its Meaning, Measurement, and Moral Importance,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6, p.115.普遍的審慎價值列表是指人們所具有的各種特殊生活目的,這些生活目的表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這些價值在本質(zhì)上是不可比較的,然而,它們可以通過形式性的合理偏好得到一定的體現(xiàn)。對人性的一般因果知識是指我們所具有的那些對于人之為人的一般知識,如:在當代社會的政治層面上,自由和平等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這種知識構(gòu)成了我們評價他人偏好大小的基礎。與這些因果特征相關的特定個人的信息是指在判定形式性偏好的大小時,我們還需要考慮那些個人所有的特殊信息(如:出身和天賦等因素)對這種偏好的影響,從而確定某一事物對不同個體會產(chǎn)生多大的價值。

      在進行評價時,每一個人都會充分考慮所有相關的信息,并得出一種形式性的合理偏好。在對他人的功利加以判斷時,我們不需要對他人的實質(zhì)的生活目的進行判斷,而只需要對他們基于自身的特殊生活目的而得出的形式性合理偏好加以判斷,從而對每一個人的合理偏好加以有效的比較。

      這種方法具備哈桑依方法的優(yōu)勢,它可以綜合考慮所有相關的信息,并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之上對他人的偏好做出合理的判斷;而且這種方法能夠克服哈桑依方法的缺點,因為我們只需要確定某一事物對各個不同的主體意味著什么,而不需要借助于一種公平的判斷者就可以對人與人之間的功利加以有效的比較,這種比較不需要一種本質(zhì)性的價值基礎。所以,修正的偏好理論可以在注重到個人特殊性的同時在人與人之間進行有效的比較。

      二、偏好與善的多元性

      當代社會的一個核心觀念是多元論,人們相信我們應該在各種善和價值觀念之間保持中立,因為這些善和價值之間是不可通約的?!拔覀兺ǔT诓煌男袆印⒏星楹蜕罘绞街g做出質(zhì)的區(qū)分,從而將之稱為道德上高尚的或低劣的、崇高的或者卑微的、值得欽佩的或者卑鄙不堪的。正是這些質(zhì)的區(qū)別的語言,被功利主義或者形式主義的還原論搞得邊緣化、甚至被完全給一筆勾銷了。”*Taylor Charles, “The Diversity of Goods” in A. K. Sen and B. Williams (ed.), Utilitarianism and Beyon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133.因為傳統(tǒng)功利主義總是把關于善的不同觀點看作是追求共同價值(即偏好或欲求的滿足)的不同方式,所以,它在處理這些善觀念之間的沖突時所采取的方法只能是平等地考慮(計算)每個人,產(chǎn)生總和最大的共同價值。這就會取消善的多元性,因此,功利主義所導致的結(jié)果是不公平的。

      對于這種批評,當代功利主義主要從形式性的偏好以及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兩方面來做出回應。一方面,如上所述,當代功利主義強調(diào)偏好是純形式的,其并不會對具體事物的價值加以判斷。形式性的合理偏好只反映主體對某種事物的喜好程度,而并不反映主體對這種事物的內(nèi)在價值所做出的任何實質(zhì)性判斷。因此,即使把各種不同的善都還原成為一種形式性的偏好來加以比較,不同善之間的不可通約性也仍然成立。

      對于功利主義來說,形式性的合理偏好可以作為一種公共標準來衡量哪種生活是值得追求的*Richard J. Arneson, “Neutrality and Utility”,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1990, 10(2), p.232.。個人日常所具有的那種偏好無法成為一種恰當?shù)墓矘藴剩驗樗鼈兛赡苁艿絺€人特殊生活經(jīng)驗的影響,這種偏好對于他人來說也許并不適用。而形式性的合理偏好是個人經(jīng)過審慎的思考得出的,這種偏好具有充分的理據(jù),而且,這種偏好是一種超出個人特殊經(jīng)驗的形式性偏好,它可以經(jīng)由每一個人對其自身和他人不同生活的衡量體現(xiàn)出來,因而,某個人的形式性的合理偏好對其他人來說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適用的。國家應該基于這種形式性的合理偏好、而不是個人的特殊偏好進行決策,因而不會損害善的多元性。

      另一方面,當代功利主義認為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我們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與各種行為和制度相關的信息進行審慎的思考,但是,由于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并不能充分地掌握所有相關信息,而且,即使能夠掌握所有相關信息,我們也很難對這些信息進行完全準確的判斷*Russell Hardin, Morality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pp.2-5.。這種有限性對功利主義來說具有兩種意義,一是每一個人的認知能力都是有限的,有時其并不能對自身的偏好是否合理做出準確判斷,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允許社會和國家對他的某些不合理偏好進行矯正;二是雖然社會和國家能夠比個人獲得更多的相關信息,但是,它們的認知能力也是有限的,特別是對于個人自身的特殊偏好來說,國家和社會并不一定能夠做出準確的判斷,這就要求國家和社會只對那些具有足夠說服力的合理偏好加以判斷,并且能夠隨時修正自己可能做出的錯誤判斷。

      基于人的這種有限性,對以功利主義為基礎制定的社會制度和政策可以進行以下三方面的解釋。首先,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充分認識到某種形式性偏好的合理性,有些人可能因為其自身條件的限制而認為國家和社會所推行的某種善是不合理的,如:癮君子可能認為國家的禁毒政策是不合理的。此時,就需要提供具有充分說服力的理由來表明個人在經(jīng)過審慎的思考后會相信國家和社會所推行的善是合理的,如:國家需要表明個人在戒毒之后,經(jīng)過審慎的思考也會愿意服從國家所推行的禁毒政策。

      其次,國家和社會雖然能夠提供充足的證據(jù)表明他們所具有的某些偏好是不合理的,而國家所推行的善是合理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國家就應該強制個人培養(yǎng)對合理善的偏好,因為有些人即使知道自己的偏好是不合理的,其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偏好,此時國家的干預就可能是不合理的。如:大部分煙民經(jīng)過審慎的思考后都知道抽煙有害身體健康,但是,他們還是不會戒煙,此時,國家和社會就不應該強制使他們戒煙,而只能大力宣傳抽煙的害處。因此,功利主義不會要求過強的家長主義立場,而是會賦予個人以很大的自主性,以更好地提升他們自身的功利。

      最后,社會和國家有時應該為個人的某些特殊偏好提供幫助,這并不會破壞公平原則,因為此時國家的理由并不是較強意義的家長主義,它并不認為個人所具有的某種善能夠優(yōu)于另一種善,而是基于對個人善的主觀判斷,認為國家應該為個人實現(xiàn)其自身的目標和偏好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例如:國家出資修建劇院,這時有人會去看戲,這對他有利,而有些人不會去看戲,他的利益就沒有增長。功利主義認為,社會和國家此時所提供的只是使得每一個人都有條件追求自身特殊善的一般性條件,而不是對個人的某些特殊偏好的認可以及對其他偏好的否認,它的這種做法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功利,而不會造成對他人的不公平對待。

      因此,對功利主義的公平理論可能會忽視善的多元性的批評是不成立的,一方面,功利主義的公共決策只是對形式性的合理偏好的判斷,而不是對個人所具有的特殊善觀念的判斷;另一方面,由于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功利主義的公共政策不會要求一種很強的家長主義立場,即它不需要對個人的特殊善觀念加以排序,而是會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夠自由地追求功利的提升,這就能保證每個人的特殊善觀念得到滿足。

      三、功利主義對個人偏好的公平對待

      批評者認為,功利主義即使可以對偏好進行有效的人際比較,并且容納善的多元性,但是它仍然可能是不公平的,因為基于以下兩種考慮,功利主義的社會制度和政策仍然是不公平的。

      第一,在制定社會制度和政策的過程中,如果像功利主義那樣僅僅對偏好的程度進行衡量,而不對內(nèi)在偏好和外在偏好進行區(qū)別,就可能造成對某些人的歧視。批評者認為,在進行功利最大化的計算時,功利主義要求包含所有偏好,這些偏好可能是對個人自身價值的判斷即“內(nèi)在偏好”,也可能是對他人的判斷即“外在偏好”。*[美]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信春鷹、吳玉章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第316頁。如果把外在偏好也包含在功利計算的范圍之內(nèi),就可能會重復計算某些偏好,從而造成對某些人的不平等對待。如下的例子能夠更清楚地說明外在偏好的問題。假設在包括莎拉在內(nèi)的共同體當中,所有人的偏好都是平等的,由于很多人喜愛莎拉,所以這些人會允許把莎拉的偏好當作兩倍來計算,這在功利主義看來沒有什么不妥,因為每一個人的偏好仍然只被算作了一個。但是,在進行民主決策的過程中,這些人可能會投票決定莎拉應該獲得更多的機會和物品,這就使得莎拉的偏好并沒有與其他人的偏好一樣得到平等的對待,而是被重復計算了多次*[美]德沃金:《原則問題》,張國清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74-475頁。。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雖然功利主義的出發(fā)點是對每一個人偏好的平等對待,但是,由于外在偏好的存在,有些人的偏好會被重復計算,從而造成對其他人的不公平對待。

      第二,如果僅僅對偏好的程度進行衡量,那么制定出來的社會制度和政策就會造成一種接受上的負擔。在決定社會政策的過程中,功利主義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是“偏好”,所以它要用偏好的程度來評判個人的一切選擇,這就會導致某些人的偏好可能會被其他人的偏好克服掉,從而造成他接受上的負擔,即某些人對公共決策的接受需要以放棄他自己的某些偏好為基礎*P. J. Kelly,“Taking Utilitarianism Seriously”,Utilitas,1996,8(3),pp.350。。例如:政府在評估是否應該修建大型水壩的計劃時,需要對修建水壩的總成本(包括修建水壩的成本和環(huán)境成本等)和水壩建成后的總收益(包括發(fā)電、捕魚和航行等)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可以通過對每一個人偏好的平等計算得出,如果總成本小于總收益,那么就應該修建水壩。此時環(huán)境主義者的偏好會受到壓制,因為他們要聽命于那些更注重水壩收益的人,這就會對他們造成一種接受上的負擔,因為如果他們接受這種社會決策,就需要放棄自己原有的某些保護環(huán)境、而不是增加經(jīng)濟效益的偏好。批評者認為,功利主義所要求的對個人偏好的放棄是不合理的,因為在公共決策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公平地發(fā)揮作用。

      對于第一種批評,即功利主義可能會由于忽視內(nèi)在偏好與外在偏好的區(qū)別而造成對某些人的不公平對待,當代功利主義的回應是,在進行民主決策時,應該把外在偏好也計算在內(nèi),這并不會導致對某些人的不公平對待,對此有兩方面的理由。一方面,在計算所有人的偏好時,如果把每一個人的外在偏好都計算在內(nèi),就可能導致某種不平等的結(jié)果,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會對某些人產(chǎn)生什么不平等的對待。在前面所舉莎拉的例子當中,如果有人特別喜愛莎拉,而且他們愿意把莎拉的偏好雙倍計算,而討厭莎拉的人可能愿意把莎拉的偏好減半計算,如果最后得出的結(jié)果是喜愛莎拉的人比較多,莎拉的偏好得到了較多重視,這并不能說明有什么不公平的對待,因為每一個人的利益都受到了平等的對待,討厭莎拉的人并不能基于偏好的理由說自己受到了不平等的對待。

      另一方面,外在偏好并不是導致不公平的根源。如果我們區(qū)分了形式性的合理偏好和個人自身當下的偏好,并把前者當作決定社會政策的關鍵因素,就不會再認為外在偏好可能會導致不公平,因為外在偏好只是個人自身當下的偏好,它并不是公平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對功利主義的批評混淆了這兩種不同層次上的偏好*P. M. O’Connor, “External Preferences and Liberal Equality”,Utilitas,1994,6(1),pp.122-124。。在莎拉的例子當中,也許很多人都會喜愛她,但是這種喜愛只是個人當下的偏好,而不是形式性的合理偏好,所以它并不會成為一種決定如何在莎拉和其他人之間進行利益分配的關鍵因素,關鍵因素只能是形式性的合理偏好,即個人對如何在莎拉與他人之間分配利益的原則的偏好。

      對于第二種批評,即功利主義在民主決策中會對某些人造成不必要的負擔,當代功利主義的回應是:一方面,批評者所提出的方法并不比功利主義的方法更好。批評者強調(diào)為了克服接受上的負擔,我們需要基于自身的合理性理由來對某一社會決策加以判斷,只有當這種決策不能被合理拒絕時,它才是一種可接受的政策*P. J. Kelly, “Taking Utilitarianism Seriously”,Utilitas,1996, 8(3), pp.349-350。。但是,這種方法也會不可避免地對某些人造成接受上的負擔,如在修建水壩的例子中,如果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認為基于不能拒絕的理由應該反對修建水壩,也會對其他非環(huán)保主義者(如電力公司)造成一種接受上的負擔。

      另一方面,當代功利主義在民主決策中不會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因為它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到自身的有限性,社會和國家只有在具有充分說服力的情況下才可以推行一種善,這并不能表明其比個人本身的善更優(yōu)越,個人仍然可以自主地追求自身的善;而且,更重要的是,當代功利主義強調(diào)社會和國家所推行的善觀念只能以合理性偏好為基礎,個人在經(jīng)過審慎的思考后可以接受這種善,所以,當代功利主義不會要求個人在接受一種公共決策時放棄自身的偏好。

      綜上所述,通過對當代功利主義及其偏好理論的進一步修正,對功利主義的三種批評——即不能對偏好進行有效的人際比較,不能容納善的多元性,功利主義的社會制度和政策可能會造成對人的不公平對待——可以得到有力回應,當代功利主義的公平理論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它不會被批評者駁倒。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功利主義正義觀研究”(13CZX076);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六批特別資助(2013T60335);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1批面上資助(2012M511351)。

      晉運鋒(1983-),男,哲學博士,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長春 130012)

      猜你喜歡
      莎拉功利主義功利
      乖乖鼠在幫誰
      Eight O’Clock/by Sara Teasdale八點鐘
      夢想做“完美母親”,更難成為好母親
      英語世界(2020年8期)2020-08-28 11:33:20
      康有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義解讀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8
      新高考改革選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44
      法律解釋的功利主義傾向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0:54
      不能將功利主義標簽化
      領導文萃(2017年11期)2017-06-12 23:36:05
      淺析西方現(xiàn)代功利主義
      從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三根孔雀翎
      蒙山县| 孟连| 句容市| 广水市| 格尔木市| 二手房| 八宿县| 丹凤县| 克拉玛依市| 宜黄县| 宜宾县| 花莲市| 邯郸市| 深泽县| 磴口县| 乐至县| 秦皇岛市| 五莲县| 宁国市| 榆林市| 丰顺县| 宁阳县| 广丰县| 子洲县| 崇州市| 时尚| 陈巴尔虎旗| 九台市| 赞皇县| 浦北县| 商河县| 华池县| 贵溪市| 冕宁县| 葫芦岛市| 鹤壁市| 新源县| 新建县| 隆尧县| 长葛市| 南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