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不少和“猴”有關的歇后語、諺語或成語;而在西方文化里,也有不少關于“猴”的俚語、慣用法等。由于英漢語國家的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慣、民族風俗、宗教信仰等存在差異,因此在使用“猴”的意義指向就會發(fā)生不同。本文主要在文化語境視角下,通過分析英漢語中關于“猴”的語言現(xiàn)象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旨在為翻譯提供新視野、新策略。
【關鍵詞】猴 文化語境 英漢翻譯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39-01
1.引言
2016年是農(nóng)歷丙申年,即猴年。猴的形象總是機靈淘氣、頑皮可愛、幽默滑稽的,猴常常被認為與人類的習性相近。中國的猴文化源遠流長,崇猴的現(xiàn)象很普遍,與猴相關的歇后語、成語、諺語不勝枚舉,例如“打虎要力,捉猴要智”、“猴兒精”、“沐猴而冠”等。而在英語中也有關于猴的慣用法,例如“make a monkey of sb.”、“monkey business”等。英漢語由于文化語境不同,造成對猴的喜好、褒貶不同,“翻譯中對原文意思的理解,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張美芳,2001),因此在進行關于“猴”的英漢互譯時,需要從文化語境視角考慮,以期達到在符合原意的前提下達到形神兼?zhèn)涞姆g效果。
2.語境和文化語境
2.1 語境
語言的傳遞受到語言所發(fā)生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影響,即在特定的場合、范圍,為了特定的目的、同特定的對象進行交際的,這些特定的條件我們稱之為“語境”?!罢Z境就是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也就是進行修辭活動的環(huán)境。”(寸鎮(zhèn)東,1996)倫敦學派認為,“人類的語言活動由三個層次構(gòu)成,即實體(substance, 指聲音和文字符號)、形式(form,指將文字和聲音組成有意義語句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和環(huán)境(situation, 指語言活動本身以外的各種因素)?!保ㄅ嵛?,2000)
2.2 文化語境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極為密切,二者是共生、共存的關系。文化語境可定義為“任何一個語言使用所屬的某個特定的言語社團,以及每個言語社團長期形成的歷史、文化、風俗、事情、習俗、價值標準和思維方式等?!保ㄎ男?,羅洛,2004)文化語境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語境社會生活政治文化社交文化民俗習慣——時代精神民族心理——宗教信仰
3.英漢“猴”文化內(nèi)涵對比分析
3.1漢語“猴”的文化內(nèi)涵
猴在漢語中有聰明、機智、靈活的文化內(nèi)涵,中國人對猴的喜愛是主流。例如,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陜西、甘肅一帶,村村都有栓馬的石樁,而石樁頂端都雕有石猴,稱為“弼馬溫”。另外,在《西游記》中還有孫悟空偷吃西王母娘娘蟠桃的故事,于是就有了民間為老人賀壽時的“猴子抱桃”。中國人把猴定為十二生肖之一,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可能有兩種原因:其一、猴善于伸屈攀登,有伸展靈活之意;其二、申時(15點至17點),日頭偏西,猴群下山覓食,人們把申時和猴群的活躍覓食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十二生肖中猴可以入選。
3.2英語“猴”的文化內(nèi)涵
“英語中的monkey帶有貶義,在西方人眼中‘猴是惡作劇的象征。還有負擔、淘氣、頑皮和非人的待遇”(雙元鳳,李延林,2012)英語中有不少與猴有關的習語、慣用法或者俚語。例如,俚語get the monkey off指的是戒除吸毒惡習;口語monkey tricks指的是惡作;?。籱onkey on the back指的是擺脫不了的負擔。monkey作名詞時指頑童、淘氣鬼,易受欺的人。如:What are you doing, you young monkey !你在干什么呀,小搗蛋鬼!monkey作動詞時指胡鬧、瞎弄、搗蛋。如:Stop monkeying about with the TV set !不要瞎弄電視機!
4.文化語境下英漢“猴”的翻譯原則
4.1語言等值原則
譯文忠實于原文,不多不少,無刪減無增加,就是在目的語中有對等的語義形式,稱之為語言等值原則。例如,中國文化中有“猴拳”、“猴戲”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卻沒有這方面的內(nèi)容,那么在翻譯中只能采用語言等值原則來保持漢語的特色,而這些詞匯常常借用了“猴”的行為特點,這又是英漢語中對猴理解的共通之處,所以使用語言等值原則。例如, “孫猴子的臉——說變就變”The monkey kings face-unpredictable changes;成語“殺雞儆猴”kill the chicken to frighten the monkey-to punish one as a warning to others。
4.2意象轉(zhuǎn)換原則
在漢語中有很多關于“猴”的習語、成語或諺語,無法用英語中對等的“monkey”來對等翻譯,例如成語“猴年馬月”,應該采用意象轉(zhuǎn)換原則,在目的語中找到能夠替換的意象,所以該成語可以翻譯成year of the donkey and month of the horse (a time that will never come),用“donkey”替代“猴”,并且要做適當?shù)囊庾g,解釋說明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形容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完成某事。可見,在翻譯時可在目的語中找尋相應的意象來替換源語言中的“猴”。
4.3文化順應原則
因為中英文化存在巨大差異,在翻譯中既要保留“猴”的文化內(nèi)涵,但又不能僅用原語言中的形象,這樣不但不能正確傳達原意,反而會誤導讀者,因此從文化語境視角,遵循文化順應原則,進行“形神兼?zhèn)洹钡姆g成為關鍵。例如,“猴兒精”astute;shrewd形容精明;“猴手猴腳”be careless in handling things形容粗心大意;“心猿意馬”a heart like a capering monkey and a mind like a galloping horse(restless;distracted;capricious)形容心神不定。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多方面選擇,找出適當、順應文化語境的表達方式。
5.結(jié)語
猴的形象是變化多樣的,中國人賦予它更多的吉祥寓意,而英語國家更多地是從猴的性格特點去理解它,所以更多地是貶義。在關于“猴”的習語翻譯上,我們應從文化語境視角,考量“猴”的翻譯特點,將其作為一個文化交流的窗口,更好地實現(xiàn)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張美芳.中國英漢翻譯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9
[2]寸鎮(zhèn)東.語境與修辭[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29
[3]裴文.現(xiàn)代英語語境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1
作者簡介:
陳巧玲(1985.08-),女,福建福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