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花
【摘要】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課堂教學只有立足于生活,將數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使課堂向生活開放,讓學生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才能拉近數學與學生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生活 數學 教學 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63-01
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讓數學知識生活化
既然數學來源于生活,那么我們教學就應該聯(lián)系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親近現實生活,使數學走進學生的視野,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和力,變得具體、生動,以誘發(fā)學生的認知欲望,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為此,教師要找準每一節(jié)課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合點”,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數學就意味著能夠運用數學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因此,數學教學的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數學”。如果過于強調數學的抽象形式,忽視了生動的具體的模型,過于集中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割裂了與外部現實的密切聯(lián)系,則會使學生失去對數學的興趣與動機。如教學《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問題》,筆者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A超市和B超市為迎接國慶,都進行促銷活動,其中A超市全場物品打六折銷售,B超市實行買兩百送一百的活動,請問在標價一樣的情況下,到哪家購物更合算?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們都覺得這與自己密切相關,于是都主動地思考并且很快解決問題。這種用實際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把數學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lián)系起來,使他們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用數學思考問題,能使學生在不經意間學到有用的數學,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求知,不斷地嘗試探究解決新問題。
二、編制貼近生活的數學問題,讓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教師在教學中,適當的編制一些貼近生活的數學題,使學生在親切、自然的情感體驗中感受到數學的意義與學習的樂趣。
如2010年江蘇省淮安市中考數學題,就是貼近生活的案例?!板N子、剪刀、布”是學生常玩的游戲,現在我們約定:布贏錘子得9分,錘子贏剪刀得5分,剪刀贏布得2分。
1.小明與某同學玩該游戲時,小明贏了21次,得了108分,其中,剪刀贏布7次。聰明的你,請你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求出小明布贏錘子,錘子贏剪刀各多少次?
2.如果小明與某同學玩了若干次,得了30分,請你探究一下小明各種可能的贏法,并選擇其中的三種贏法分別填入下表。
布贏錘子 錘子贏剪刀 剪刀贏布
贏的次數
這種開放性題貼近學生生活,不僅能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使每個學生都能對其中的一些問題給出自己的想法、獲得成功的體驗”,而且在這種親切、自然問題情境中學生會產生求解的欲望,感受到游戲和體育運動中也有數學。[1]
三、變深奧為通俗,讓數學概念生活化
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前提。概念學習是數學學習的核心。一些數學概念,對初學數學的一些學生來說,是深奧難懂的。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自始至終,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應盡可能地以它的產生為基礎,從其變化發(fā)展形成的過程,直至最后概括的結論都展示出來,是學生能獲得正確的、清晰的概念并有個完整深刻的認識。例如在教學正、負數概念時,首先,要通過課文出示的溫度與海拔高度這兩個實例,直觀形象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正負數的存在和實用性,進而給出了正數、負數和中介數0的描述性定義及正、負數的表示法。由于現實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隨處可見的,為了加深學生對正負數概念的理解,我們還可以讓學生例舉并表示生活中常見的實例(諸如:收入100元與支出100元,升高10米與降低10米等)。所以,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熟悉的實例,較直觀形象地正、負數產生形成的過程,學生就較為容易和理解所學的數學概念了。[2]
四、歸真返璞,讓教學過程生活化
數學是一門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課程,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基礎,找到生活與數學教學的結合點,充分挖掘教材,注意課外豐富的生活資源,恰如其分的引入實際生活當中常見的問題,展現于學生面前,實現教學過程生活化,就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學《平面直角坐標系》時,老師就可以把“坐標”的概念回歸到生活實際中去,將教室的右墻角的兩條墻角線分別看作是平面直角坐系,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的座位處在什么象限,處于哪個具體的位置上,標明哪一排哪一組,用x、y表示(x表示組數,y表示排數),然后以學校的升旗臺為例,讓學生來確定平面中點的位置,通過問題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學生有著熟悉的生活經驗,對這個問題感興趣,通過學生自己的交流、討論得到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基本框架。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正是由于通過實際生活情境進一步體驗用一對數來確定平面上一點位置的正確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加速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鞏固。
“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的課堂教學,只要把生活問題化為學習的內容,使學習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在自我發(fā)展與自我實現中有收獲,那么課堂就更活躍,教學就更有效。
參考文獻:
[1]徐燈書.生活化是數學課堂永恒的話題[J].《考試周刊》,2011、82期.
[2]張春華.淺談初中數學概念教學[J].《讀與寫 教育教學刊》2010,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