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昕妲
近些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辦學形勢越來越嚴峻。由此導致的中職學生素質呈逐年滑坡的趨勢。根據(jù)我校前幾年調查的生源素質情況,反映出越來越多的中職學生缺乏理想信念,學習目的不明確,無心向學,課堂上不注意聽講,課下不做作業(yè)和抄襲作業(yè);生源以初中階段成績中下者居多。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于自控力越來越差、個性鮮明的多數(shù)職教學生來說,課堂中苦口婆心地傳授吸引不了他們。因此,如何根據(jù)中職生的特點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學校領導經(jīng)過學習考察,提出了要學習杜郎口教學模式的新思路。
杜郎口教學模式,是杜郎口中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簡稱,具體是指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杜郎口鎮(zhèn)初中自1998年以來不斷嘗試推行新課改、踐行學生主體地位而摸索新創(chuàng)的“三三六”自主學習的高效課堂模式。
多年的職教工作中,我也一直主張并積極參與學校經(jīng)常開展的教研教改工作,不斷嘗試著適合職業(yè)教育課堂的新模式、新教法。學校要求我們學習杜郎口中學的教育理念,契合并實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的基本要求,師生們共同創(chuàng)造“動態(tài)的課堂、情感的課堂、成果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我參與、我快樂、我自信、我成長”。
目前,在我的中職數(shù)學課堂上,我按要求課前給學生發(fā)放預導學案,第一步是先要求學生課前帶著問題把教材通覽一遍。第二步是上課時再用多媒體課件把閱讀思考問題投影到大屏幕上,讓學生把布置的閱讀思考題和任務再進行認真、詳細、具體的學習和準備。在學生看書學習、小組討論準備的同時,我把自制的本節(jié)課的教學課件在大屏幕上自動播放,讓有意愿借助多媒體上臺講解展示的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形象、直觀、動態(tài)的教學手段嘗試教學,這也更好地滲透了我們幼兒師范的專業(yè)理念。第三步便是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學生可以代表學習小組或個人到講臺上,按照導案上問題的順序,為全體學生講解每一個知識要點。在學生講解的過程中,教師所起的作用是設計過程、監(jiān)控實施過程并適時給予點撥和答疑。第四步是例題和練習題的處理,先要求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思考、試做;之后有疑問的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然后是個別學生到講臺上為全體學生講解。第五步是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第六步是布置下一次課的預習任務。
嘗試這樣的課堂教學幾個月以來,課堂氣氛不再像以前那樣沉悶了,學生參與率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有的班級的參與率達到了90%以上。這樣的比例,在中職課堂上以往是很少見到的。在我的自主式學習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這個問題沒搶到上臺講解的機會,就找老師預約講解下一個問題,當堂課沒能搶到,就利用下課時間去看書準備,預約老師,要求下節(jié)課搶先講解;還有的班級的學生為了降低個人講解的難度,自己在講解形式上來了個創(chuàng)新,二人合作上臺講解—— 一人講解、一人板書……課堂上,學生爭先恐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總結學習“杜郎口教學模式”以來的課堂教學,真是收獲不少。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學生所熟悉的教學情景,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其次,尊重學生,分層教學。即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主體精神。根據(jù)學生的基礎差異,就是同一專業(yè)的學生也要區(qū)別對待,充分關注每一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最大限度地實行個別化教學,激發(fā)學生的主體精神;讓學生廣泛參與教學過程,不斷享受數(shù)學學習的成功與樂趣,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且有經(jīng)常性的成功體驗,以求得教學效率的整體提高。再次,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氣氛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是學生樹立信心、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前提。由于中職學生從初中起就意志較弱,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自制力、自信心。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在民主、愉悅的氣氛下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才會提高,并且教師要善于捕捉和誘發(fā)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取得的點滴進步要及時進行表揚。同時,對于學生的過失,我們作為老師批評時要委婉,耐心疏導,分清是非,告知利弊,讓學生知情悟理,在事情的處理上要寬容諒解,給他們指明方向,做到“抑”之有利、“揚”之奮進。
反思自己學習“杜郎口教學模式”,對比他們的“民主性;問題性;創(chuàng)新性;拓展性;嘗試性;實踐性;技巧性;全員性;主體性;合作性?!痹瓌t,我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學習和改進的地方。比如,課前預習是否到位、全員是否參加、實踐性是否做得到位等等。這都是我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有待于進一步去做、去提高的。
參考文獻:
郝夢穎.“杜郎口教學模式”的建構主義理論解讀[J].新課程學習:下,2011(0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