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未末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寂靜嶺》的原型批評*
張未末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現(xiàn)代科技的長足發(fā)展使得人的異化愈加嚴重,由此所導致的人性的分裂,促使我們思考人類如何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放,人性如何得到救贖?!都澎o嶺》恰是在這一背景之下于世紀之交誕生的作品。作品沉重而晦澀的基調,富含深意的場景架構,象征意味十足的儀式與符號,以及充斥其間的罪惡感,使得其在同類型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標桿,同時也使得其極為適合作為原型批評解剖的對象。
原型批評;精神分析;隱喻;《寂靜嶺》
《寂靜嶺》系列既指由日本游戲公司科樂美(Konami)發(fā)行的冒險類游戲,又指由20世紀??怂构九臄z的同名電影?!都澎o嶺》系列游戲一共出品8部,電影共兩部,其中電影的劇情取材自連貫的《寂靜嶺1》和《寂靜嶺3》。整個系列大致講述了以“寂靜嶺”為舞臺所牽扯而出的各種故事,在此之所以不對游戲與電影進行區(qū)分,是因為該系列游戲注重角色塑造、氣氛營造和心理暗示,劇情可視為一部長電影,故而將其合一。此外,該作品內涵深刻,所論述的內容常關乎人性善惡、人倫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討,部分還涉及到宗教、心理學、神秘學等方面的內容。選擇原型批評以深度挖掘《寂靜嶺》的象征、隱喻和反諷意味,無疑有助于揭示作品是否影射了現(xiàn)實生活之中的問題與事件。
《寂靜嶺》的世界觀設定是極為有特色的。在作品當中,總共有共時性的三個世界存在,分別是“現(xiàn)實世界”、“表世界”、“里世界”。這三個世界是處于同一條時間軸的,即共享時間的屬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空間也是相重疊的,這一點可以從電影第一部結尾處體現(xiàn),夫妻二人分屬不同世界的一處場所且能彼此感應到;此外,手機等通訊手段在某些時候可以在“現(xiàn)實世界”和“表世界”中實現(xiàn),這說明三個世界是相互聯(lián)系的。為了進一步揭示三個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質,根據(jù)原型批評理論,三個世界分別對應了三種不同的意識層面,即“現(xiàn)實世界”——“顯意識”;“表世界”——“潛意識”;“里世界”——“無意識”。
(一)現(xiàn)實世界與顯意識
寂靜嶺故事的現(xiàn)實世界是一個在視覺上明亮的,有鮮明對比度的世界,就如同我們平常正常生活的世界一般。其所對應的是拉康所指的“象征界”,是秩序的環(huán)境反映,與顯意識聯(lián)系。在這個世界中人能夠自覺認識到并可以有一定目的地控制意識現(xiàn)象和心理過程。不過現(xiàn)實世界正是我們意識進行生產和再創(chuàng)造的來源,在這個世界中被壓抑和回避的意識會在之后的兩個世界呈現(xiàn)。
(二)表世界與潛意識
與現(xiàn)實世界相比,表世界顯得灰暗了許多,就像將現(xiàn)實世界的灰度調高了一般,且永遠被迷霧所籠罩。表世界所折射的是人的淺層次潛意識,在這里,人的欲求以及恐懼和愧疚等負面情緒被部分投影了出來。在表世界出現(xiàn)的事物,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作品主人公的欲望,如《寂靜嶺2》的瑪利亞,《寂靜嶺4》的約書亞等,都是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不存在物”的代償,因為主體的強烈情感而在意識層面被“復活”。
(三)里世界與無意識
里世界是徹底的異世界,這里沒有光明只有黑暗,充滿了血腥和暴力。從根本上來說,里世界就是一團混亂的無意識,其總是展現(xiàn)出進入里世界的人的潛意識最深處的負面情緒。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指出,原始意象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基本范型,是一種先天固有的直覺形式,決定著人類知覺、領悟、情感、想象等心理過程的一致性。這解釋了為什么雖然每個人所經歷的里世界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有人的意識中有著相似的性質,他們可能會在里世界里相遇,并且相互看到對方的里世界的形態(tài)。
寂靜嶺當中的象征之物非常之多,這在于其糅合了大量的宗教、神秘學以及心理學內容,其中非常具有特色的意象有如下幾個。
首先,表世界那永遠無法散去的“迷霧”,這一則是暗示這個世界的非現(xiàn)實性,迷霧籠罩之下的灰白像極了人類朦朧的精神世界;二則是隱喻“寂靜嶺”的本質是一個“秘密”,其保存著人類對于神話、巫術、儀式和傳說的各種想象?!凹澎o嶺”具備這樣一種能力,即將想象或者說意識具象化,所以在寂靜嶺所見所感便是個體內心所藏匿的隱秘之物的投影,好比電影《寂靜嶺》中噴酸液的怪物,實際上是游戲《寂靜嶺2》中男主角長年自我束縛在生病妻子身邊痛苦心理的寫照。
其次,里世界中充滿金屬風格的場景,始終轉動著的風扇,四處鏗鏘作響的金屬撞擊聲和煙霧以及蒸汽,似乎只存在紅與黑這兩種顏色的壓抑環(huán)境等。這些所影射的毫無疑問是大機器生產的工業(yè)時代,這是后工業(yè)時代的藝術風格對沒落的工業(yè)時代以一種末世的悲涼形象進行的渲染,同時也暗喻了工業(yè)時代以來人的異化的加速進程。 里世界的扭曲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個體的異化程度,愈是瘋狂可怖的里世界,其來源的個體的病態(tài)愈發(fā)的嚴重,《寂靜嶺4》中的里世界就是一個典型的精神病人的歇斯底里所制造的煉獄。
再者,《寂靜嶺》系列的標志性的生物“Pyramid Head”,是一個極具深意的意象。從歷史上看,這個形象可以追溯到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劊子手。他們在行刑的時候會帶著三角形的頭套來遮蓋臉部,一來避免被受刑者的家屬看見,二來有利于將自己的情感和受刑者隔離開來。而從宗教方面考察,這個意象還具有“審判”和“懲罰”之意,其和基督教文化有緊密的聯(lián)系,是信徒需要有人來懲罰其的罪孽但自身軟弱而希望獲得自我懲罰而具象出的存在。此外,根據(jù)佛洛依德的理論,雖然在幾何學中三角形是最穩(wěn)定的結構,但是在心理學與美學中,卻是“極不穩(wěn)定”、“暴力”、“煩躁”的象征。這個極具男性特征的粗壯軀體形象本質上是個體的暴力傾向、殘酷和解放性欲的渴望。無論是在電影中用極具性暗示作用的大刀“刺破”關著兩個“女性”的鐵門,并將已經“進入”鐵門的大刀來回“攪動”;還是游戲中對其他生物做出類似強奸的動作,都印證了其產生的根源。
加拿大學者弗萊將心理學和人類學揉入原型批評中,并在其《批評的剖析》中引申出了三種敘述模式,即古代神話模式、浪漫模式和現(xiàn)實主義模式。而根據(jù)榮格的觀點,個體的意識既受外部現(xiàn)實的影響,又受內部無意識心理現(xiàn)實的影響,結合作品本身并參照弗萊的理論,寂靜嶺世界可以理解為“心理世界”和“幻覺世界”兩種世界模式。
其中“現(xiàn)實世界”和“表世界”是心理模式范疇的。這種心理模式的素材主要源自外部現(xiàn)實,即客觀實在的物質領域,包括生活中可觀測的一切事物,還有來自人類意識經驗這一具有歷時和共時雙重維度的人類族群記憶。對于其進行解讀都是建立在個體的經驗的基礎之上,故而是淺層次的意象,這一點體現(xiàn)在這兩個世界在表象上對于我們是非常熟悉的,無論是建筑還是生物,都還在經驗認知范圍以內,不會出現(xiàn)令人費解的現(xiàn)象,也不會有莫名其妙的生物出現(xiàn)。
而“里世界”是典型的幻覺模式范疇。在榮格看來,幻覺模式之下,一切都來源于人類內心深處的陌生化產物,它仿佛來自人類史前時代的深淵,仿佛來自與黑暗對照的超人世界,建立在集體無意識的基礎之上,有賴于藝術家神秘的內心體驗和幻覺能力。在寂靜嶺當中,每一個進入到其中的人便成為了這個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細數(shù)《寂靜嶺》系列的“里世界”,如阿麗莎的“里世界”是其遭受火刑,被強奸、被拋棄等憤恨和怨念集合的恐怖世界;詹姆斯的“里世界”是他潛意識的深處對殺妻的罪行的悔恨產物;阿萊克斯的“里世界”則是他對失手殺死弟弟的無盡追悔的具現(xiàn)。為了彌補現(xiàn)實中已經發(fā)生或者不盡人意的結局,個體主動去尋找一個豁口用以釋放現(xiàn)實的壓抑,在向外探尋不到答案之后,他們轉向內部,因此這些幻覺都表現(xiàn)出個體較之日常情感更為深沉的原始體驗,這些源自無意識的原始意象或原始幻覺,個體將其加工塑造之后,便成為了各自的“寂靜嶺”。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和幻想這兩個世界模式可能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粘黏,即意識和物質產生了共鳴。簡單點闡釋即是想象變?yōu)榱爽F(xiàn)實。以作品為例,在《寂靜嶺:歸鄉(xiāng)》中,主人公并非是一個士兵,但其強烈的自我認知把他的理想(當兵)給誤認成為已發(fā)生的現(xiàn)實,而他也一直認為自己進醫(yī)院是因為在戰(zhàn)場上受了傷,而不是被強迫送進了精神病院,但事實是其真的具備了士兵的技能。至于這種幻想對現(xiàn)實的“侵入”是否可以視為物質世界對意識世界壁壘的消解,還有待細致思考。
《寂靜嶺》這樣一部有著龐大系列的作品,其受到廣泛的推崇是有其深層次原因的。榮格認為,藝術是集體無意識的表現(xiàn),是人類集體心靈深處的回聲。偉大的藝術超出了個人的、偶然的和暫時的意義,它把個人的命運轉變?yōu)檎麄€人類的命運。顯然的,“寂靜嶺”的故事原型深深地觸動了受眾潛藏深處的無意識共鳴,令他們長時期所積累的個人心理經驗通過更為強烈的集體心理能量釋放了出來。
《寂靜嶺》的藝術功能在于要實現(xiàn)維護完整的人性這一目的。每一代寂靜嶺的故事都是一個慘絕人寰的悲劇,殘殺、弒親、獻祭等等,無一不給予人靈魂以強烈的震撼,給人以背負著沉重罪惡的感覺。從一開始,“寂靜嶺”就被設定為罪人內心煎熬的外在寫照,在此即是“罪人的地獄”。而對于“罪”的起源的追尋,以及贖罪的過程,則可以視為基督教“原罪”神話的另一種延伸。這些無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代償?shù)淖锱c罰,通過這部作品實現(xiàn)了在個體身上的補完,也從某種意義上滿足了我們“贖罪”的祈愿。
在當下這樣一種理性驅逐感性,秩序壓倒無意識,科學取代神話的時代,人們面對物質的強烈沖擊在其中迷失了自我?!凹澎o嶺”的存在無疑為人們進行自我精神調節(jié),恢復現(xiàn)實壓抑下的心理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每個人心中存在的“寂靜嶺”,正守護著現(xiàn)代異化下的我們那破碎的人性。
[1] 趙炎秋.文學批評實踐教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136.
[2] 弗賴伊.批評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3] 榮 格.心理學與文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4] 金敬姬.藝術——無意識的象征產物[D].中國美術學院,2008.
[5] 榮 格.現(xiàn)代靈魂的自我拯救[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6] 榮 格.原型與集體無意識[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7] 小 孔.寂靜嶺的世界[J].科學時代,2003(16).
The Prototype Criticism of “SilentHill”
ZHANG Weim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s the alienation of people more serious.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enables us to think about how we can get real freedom and liberation. “Silent hill” is just the work in this background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 heavy and obscure theme with symbolic rituals and symbols and very deep sense of guilt, let it stand out in the same type of work, which makes it very suitable as a prototype criticism of the object.
Prototype criticism; psychoanalysis; metaphor;SilentHill
2016-05-05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CX2016B524)。
張未末(1992-),男,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方向:文藝學。
I106
A
1671-1181(2016)04-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