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伶俐
(信陽學院 文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朝花》期刊對中國木刻藝術(shù)的貢獻*
郭伶俐
(信陽學院 文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我國制版技術(shù)的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但在國內(nèi)對于木刻版畫的廣泛介紹及推廣卻始于魯迅先生及其創(chuàng)辦的《朝花》?!冻ā凡粌H是較早著重介紹外國木刻版畫的文藝期刊,而且,它的創(chuàng)辦也掀開了魯迅等人倡導(dǎo)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序幕,對于木刻版畫在中國的發(fā)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朝花》;魯迅;木刻版畫
《朝花》是五四之后的文學社團朝花社創(chuàng)辦的一個文藝期刊,包括《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冻ㄖ芸酚?928年12月6日創(chuàng)刊,1929年6月1日改名為《朝花旬刊》,1929年9月21日終刊,共32期。
《朝花》是朝花社的社團刊物,由魯迅、柔石、崔真吾①、王方仁②、許廣平五人于1928年11月在上海創(chuàng)立。1927年10月,魯迅與許廣平抵達上海。1928年6月,柔石也到達上海,后經(jīng)王方仁、崔真吾等人的引薦,認識了魯迅。1928年9月9日,魯迅搬到景云里十八號[1]726之后,他便把自己以前居住的景云里廿三號的房子讓給柔石、王方仁、崔真吾三人居住?!遏斞溉沼洝分卸啻斡涊d魯迅與柔石、崔真吾、王方仁等人的交往。1928年9月27日魯迅的日記說:“夜邀諸人至中有天晚餐,并邀柔石、方仁、三弟、廣平?!盵1]727通過與魯迅的頻繁交往,柔石等人便有了創(chuàng)辦刊物的想法,而且得到魯迅的支持。魯迅后來回憶說,“他(柔石)躲在寓里弄文學,也創(chuàng)作,也翻譯,我們往來了許多日,說得投合起來了,于是另外約定了幾個同意的青年,設(shè)立朝華社?!盵2]482朝花社及《朝花》便應(yīng)運而生了。
朝花社沒有門市部,《朝花》掛靠王方仁哥哥經(jīng)營的教育用品社發(fā)行?!冻ā返耐??,主要原因是資金不足。魯迅曾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談及朝花社的倒閉——“不過朝花社不久就倒閉了,我也不想說清其中的原因,總之是柔石的理想的頭,先碰了一個大釘子,力氣固然白化,此外還得去借一百塊錢來付紙賬”。[2]483《朝花》創(chuàng)辦之初,商定每人入股50元。當時柔石、王方仁和崔真吾三人都沒有固定的經(jīng)濟收入,為了讓《朝花》順利出版,魯迅一人便擔負了柔石、許廣平和他自己三個人的份額,承擔起了朝花社五分之三的創(chuàng)辦經(jīng)費,《朝花》才得以勉強刊行。因為資金問題,王方仁提議他哥哥的教育用品社暫時先墊付印刷所需的油墨、紙張,并幫助代售。但是,教育用品社供給朝花社的紙張都非常劣質(zhì),不利于刊印《朝花》編選的外國木刻版畫,甚至連一般的文字頁面也印不好。而且,教育用品社代售《朝花》,除收取大量的代售費之外,竟不付朝花社代售的書費。朝花社負債累累,一年后只能倒閉。[3]1930年1月19日,魯迅在《致李霽野》的信中也談及朝花社倒閉的原因,他說:“朝花社之不行,我早已寫信通知。這是一部分人上了一個人的當,現(xiàn)在將社停止了?!疫@回總算大上了當,不必說了?!盵4]2
朝花社雖然倒閉了,但《朝花》期刊卻在介紹外國文藝方面做出了貢獻。魯迅曾談及創(chuàng)辦《朝花》的初衷:“(設(shè)立朝花社)目的是在紹介東歐和北歐的文學,輸入外國的版畫,因為我們都以為應(yīng)該來扶植一點剛健質(zhì)樸的文藝。接著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印《藝苑朝華》,算都在循著這條線?!盵2]482實際上,這也是《朝花》一直堅持的辦刊宗旨。
(一)《朝花周刊》的木刻版畫作品
《朝花周刊》共發(fā)表有10副木刻版畫作品以及1幅膠版畫作品《希望》,③以發(fā)表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見表一):
《朝花周刊》中選錄的這些木刻版畫作品題材較為豐富,有描繪風景的作品(如《老屋》),也有刻畫人物的作品(如《鷗唱》),還有歌頌大自然的作品(如《休息》)、贊美勞動人民的作品(如《犁耕》、《撈網(wǎng)》),以及詩歌作品插圖等。這一系列木刻版畫作品的選錄,增添了《朝花》期刊的藝術(shù)氣息和審美價值。如:日本著名女版畫家蕗谷虹兒的《鷗唱》和英國版畫家Vivien Gribble女士的“Tess of the d,Urbervilles”④插圖。
表一 《朝花》期刊上的木刻版面作品
圖1 鷗唱 圖2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插圖
《鷗唱》發(fā)表在《朝花周刊》1929年2月28日第九期上,是日本著名女版畫家蕗谷虹兒⑤的作品。該圖主體為一個美麗的少女,她的背后是波光粼粼的大海,遠處是正在展翅飛翔的海鷗,少女側(cè)身坐在礁石上輕輕歌唱。這幅圖中,少女面容姣好,眼神靈動,身材凹凸有致,臂彎細長柔滑,與身邊的浪花相得益彰,十分美麗,給人一種非常愉悅的精神享受。
日本女版畫家蕗谷虹兒的畫作大多以少女為主,且背景都很優(yōu)美,她筆下的少女大多身材頎長、面若桃花,而且臉上似乎總帶著一抹濃得化不開的曖昧微笑,例如這幅《鷗唱》,以及《蕗谷虹兒畫選》上的其它許多作品,都有著明顯的東洋韻味。所以有研究者就覺得蕗谷虹兒的作品似乎總跳不出懷春傷感的少女題材,太過狹窄,例如日本學者小泉和子1978年曾寫過一篇《魯迅和蕗谷虹兒》[5]的文章,就認為她是專畫“妖精一般的窈窕少女,長著長睫毛和朦朧的大眼睛,浮沉于青紫色的夢境中”[6]的二流畫家。事實上,她卻能把少女的各種情緒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或寂寞、或幽怨、或夢幻、或傷感,有的似乎在留戀青春的美好,有的又似乎在悲嘆生命的易逝、光陰的荏苒,流動著一抹淡淡的感傷情緒,還是比較具有審美價值的。
(二)《朝花旬刊》的木刻版畫作品
《朝花旬刊》加上封面圖共刊登有10副木刻版畫作品,除了第六期和第八期、第九期沒有刊載外,其余的每期刊載一幅,以發(fā)表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見表二)。
分別為:作品多以具體形象作為刻畫對象,從小處入手,描述的對象較為詳細、具體,力求還原實物。這類作品有:《朝花旬刊》的封面圖、《D字裝飾畫》、《頭》、《女孩的頭》。
表二 《朝花旬刊》的木刻版畫作品
圖3 《朝花旬刊》的封面圖 圖4 D字裝飾畫
圖5 頭 圖6 女孩的頭
圖3是《朝花旬刊》的封面圖,而圖4是《朝花旬刊》第五期(1929年7月11日)選錄的瑙威Olaf Willums作的《D字裝飾畫》,兩者雖然作畫風格略有不同,但題材卻相類似,都是以一株花作為刻畫對象。
圖5為英國E.R.Brews作的《頭》,刊在《朝花旬刊》第十期(1929年9月1日)上,與《朝花旬刊》第二期(1929年6月11日)當中《女孩的頭》(圖6)題材一樣。先看圖5《頭》這幅作品,可以看出這是一位勞動婦女的頭像,她那滿是皺紋、飽經(jīng)滄桑的臉頰,似乎在訴說著她正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而她那弧度向下彎曲的嘴角,似乎又體現(xiàn)出她內(nèi)心的剛毅與倔強。仿佛她在無聲地控訴這世道不公的同時,又蘊含著無窮的力量和不斷向前的勇氣。很明顯地可以看出作者用剛勁有力的刀法,為這幅作品增添了不少戰(zhàn)斗力。而瑞典木刻家Annie Bergman作的《女孩的頭》(圖6),題材雖然與《頭》類似,展現(xiàn)的內(nèi)容卻大不相同。這幅畫中的小女孩圓圓的臉蛋兒,表情懵懂,頂著一頭齊耳的短發(fā),頭頂以及耳側(cè)的短發(fā)還有著多處的卷曲,更是顯得俏皮。尤其是齊劉海下面那對大而靈動的眼睛、深而漆黑的眼珠,無不透露出小女孩的純潔與天真,將這個年齡段孩子該有的可愛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
創(chuàng)辦于20世紀20年代的刊物百花齊放,其風格的多樣化也大多以圖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各種期刊幾乎都盡可能地利用自己的版面設(shè)計或插圖以形成自己與眾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來吸引讀者?!冻ā放c眾不同的一點就是以豐富多彩的木刻版畫作為封面和插圖,而且由魯迅先生親自設(shè)計[7]57,采用美術(shù)字來題寫刊名。但是,《朝花》期刊在推崇木刻版畫的背后,卻并非僅僅只為吸引讀者,還顯示了《朝花》致力于引進西方文藝的核心價值觀。
(一)首次正式介紹創(chuàng)作木刻
木刻版畫的制作經(jīng)歷了從“復(fù)制木刻”到“創(chuàng)作木刻”這兩個階段。早期的版畫制作方式是畫、刻、印三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用按照著畫稿進行刻版,這種版畫制作方式稱作“復(fù)制版畫”。后來,畫、刻、印三部分的工作都是由版畫家一個人獨自來完成,而且版畫家能夠充分發(fā)揮個人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性來進行版畫創(chuàng)作,所以被稱作“創(chuàng)作版畫”。一般認為,我國的“復(fù)制木刻”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但是“創(chuàng)作木刻”卻起自20世紀30年代,正是經(jīng)魯迅等人的提倡,才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這其中離不開《朝花》期刊的首次引進及宣傳。
歐洲出現(xiàn)印刷術(shù),晚了中國大約700年,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西方的版畫直接來源于我國,但是歐洲最初印刷品的技術(shù)特征和構(gòu)圖方式與中國唐宋時期的印刷品風格極為相似,至少證明歐洲受中國雕版印刷術(shù)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這在《朝花周刊》第八期(1929年1月24日)上刊載的《近代木刻選集(1)小引》中,魯迅也有詳細的論述:
雖然還沒有十分的確證,但歐洲的木刻,已經(jīng)很有幾個人都說是從中國學去的,其時是十四世紀初,即一三二○年頃。那先驅(qū)者,大約是印著極粗的木版圖畫的紙牌;這類紙牌,我們至今在鄉(xiāng)下還可看見。然而這博徒的道具,卻走進歐洲大陸,成了他們文明的利器的印刷術(shù)的祖師了。……一七七一年,以初用木口雕刻,即所謂“白線雕版法”而出現(xiàn)的,是畢維克。這新法進入歐洲大陸,又成了木刻復(fù)興的動機。……至十九世紀中葉,遂大轉(zhuǎn)變,而創(chuàng)作底木刻興。[9]61-62
版畫藝術(shù)的真正成熟和發(fā)展確是在西方。歐洲現(xiàn)存最早的木刻畫是作于1423年的《圣克利斯多夫》。[10]2915世紀至16世紀初,德國文藝復(fù)興的巨匠阿爾布萊希特·丟勒推動版畫創(chuàng)作走向繁榮;16世紀初,金屬腐蝕版技法出現(xiàn),木刻隨之衰落;18世紀,托馬斯·畢維克發(fā)展了木口木刻,繼丟勒后又一次把木刻藝術(shù)推向新的高度。19世紀以后,木刻創(chuàng)作朝著個性化方向發(fā)展,版畫在西方現(xiàn)代藝術(shù)的潮流中成為一個重要的藝術(shù)表達手段。
雖然我國的木刻版畫技術(shù)起源很早,但一直以來,“復(fù)制木刻”也僅僅只是在民間流傳,并未被藝術(shù)家們視為一種真正的藝術(shù),更沒有進入“創(chuàng)作木刻”的階段。再加上“創(chuàng)作木刻”提倡版畫家個人獨立創(chuàng)作,就使得一些人認為,只要是刻在木板上印出來的作品就是“創(chuàng)作木刻”,所以這在某種程度上導(dǎo)致木刻版畫的創(chuàng)作被誤解為一種個人能夠輕易而為的行為,導(dǎo)致了木刻版畫作品越來越粗糙,以致被輕視。后來,只有少數(shù)有信念的版畫家認為:“版畫是刻、畫、印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藝術(shù),同時版畫是可以自由組裝、結(jié)合的極富表現(xiàn)力的藝術(shù),一刀、一線都貫徹了作者的創(chuàng)見、熱情和氣魄。”[11]86-87從而為提高被美術(shù)界貶為末流藝術(shù)的版畫質(zhì)量在繼續(xù)奮斗著。在《朝花》期刊當中,無論是封面、插圖、還是詩歌配圖,無不蘊含著木刻創(chuàng)作者們飽滿的熱情,彰顯著他們深厚的功底,足以引起國人對木刻版畫藝術(shù)的重視。
總之,《朝花》期刊第一次正式把外國木刻版畫介紹到中國,而且引進了一大批國外優(yōu)秀的木刻版畫創(chuàng)作,讓人們對“創(chuàng)作木刻”有了一些新的認識與理解,同時也對恢復(fù)木刻版畫的創(chuàng)作性,使木刻版畫藝術(shù)真正地納入現(xiàn)代繪畫藝術(shù)有著一定的貢獻。
(二)引進蕗谷虹兒等版畫家
《朝花》期刊中刊載了大量風格多樣的外國木刻版畫作品,而且將蕗谷虹兒、Stephen Bone、Rackham A.等著名木刻版畫家、畫家引進中國,成為這一時期魯迅等人引進西方木刻版畫及外國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后來眾多木刻版畫集的出現(xiàn)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chǔ)。
除了《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朝花社發(fā)行的出版物還有1929年編的《藝苑朝華》畫輯,其中就包括《蕗谷虹兒畫選》、《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集》和《比亞茲萊畫選》等五冊。朝花社主要致力于介紹國外的木刻版畫, 也吻合了《朝花》期刊“紹介東歐和北歐的文學,輸入外國的版畫……扶植一點剛健質(zhì)樸的文藝”[2]482這一辦刊宗旨。
而除了支持創(chuàng)辦《朝花》期刊、通過《朝花》期刊來輸入國外的木刻版畫之外,魯迅也曾先后編輯整理、出版了11冊畫集。在主編《朝花》的同時,魯迅還編輯整理了《蕗谷虹兒畫選》,并于1929年1月刊出,其中包括蕗谷虹兒的畫作12副,并附有蕗谷虹兒的詩和散文詩11首。1929年1月24日,魯迅在《蕗谷虹兒畫選小引》中不惜以大量篇幅向大家介紹了這位日本女版畫家——蕗谷虹兒(1897.12.2—1979.5.6)。他曾經(jīng)這樣評價蕗谷虹兒:“對于沉靜,而又瘦弱的神經(jīng),比亞茲萊的線究竟又太強烈了,這時適有蕗谷虹兒的版畫運來中國,是用幽婉之筆,來調(diào)和了比亞茲萊的鋒芒,這尤合現(xiàn)代中國青年的心,所以他的摹仿就至今不絕?!盵2]482正是由于魯迅先生對其作品的重視與介紹,蕗谷虹兒被引入中國后頗受青年們的歡迎,成為當時在中國影響較大的一位木刻家。
此外,《朝花》期刊的封面設(shè)計也很特別?!冻ㄖ芸返姆饷嬷?,“朝花”這兩個美術(shù)字是魯迅親自設(shè)計并親筆題寫,刊物的封面圖是借用英國著名畫家阿瑟·拉克哈姆⑥的一幅畫[7]57,并用它做每一期的刊頭,框內(nèi)附以文字,有目錄、作者等,藝術(shù)感很強。
《朝花旬刊》的封面是借用法國Raoul Dufy的木刻版畫作品,圖畫的主體是一朵朵綻放的鮮花,大概隱喻著“朝花”之意。圖的上方有“朝花旬刊”四個大字,用魏體字書寫,很有力度,也很有立體感。
《朝花》期刊引進的外國文藝,除了大量的木刻版畫作品之外,還包含了當時世界上著名藝術(shù)家的其他美術(shù)作品。這些版畫作品、版畫家通過《朝花》期刊跟廣大的中國讀者見面,也展現(xiàn)了《朝花》期刊對文學及藝術(shù)博采眾長的能力。
注釋:
① 崔真吾,筆名真吾、采石、沙剎、史東。1924年考入廈門大學。1926年12月因參加學潮而被開除。1928年春,插班進入上海復(fù)旦大學,同年冬,與魯迅、柔石等人共同創(chuàng)辦《朝花》。1937年9月15日夜,被國民黨秘密殺害。
② 王方仁,筆名梅川,是魯迅在廈門時的學生,又是魯迅支持的文學社團“泱泱社”的成員。柔石認識魯迅,正是通過他的介紹。
③ 該種英文寫法乃《朝花》中的原文,本文中出現(xiàn)的其他此類寫法均是按照《朝花》中的原版文字,下同。
④ 該英文標題出自《朝花》原文,下同。
⑤ 蕗谷虹兒(1898-1979),日本畫家,作品有詩畫集《睡蓮之夢》、《悲涼的微笑》、《木偶新娘》等。
⑥ 阿瑟·拉克哈姆,即阿瑟·拉克漢 (Rackham A.),20世紀世界著名插畫大師,與尼爾森、杜拉克并稱插圖界的“三劍客”。
[1] 魯 迅日記[A].魯迅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 魯 迅.為了忘卻的紀念[A].魯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482.
[3] 葉煥慶.朝花社的“倒閉”和魯迅“不想說清”的原因[J].語文教學與研究,1984(12).
[4] 魯 迅. 致李霽野[A].魯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5] (日)小泉和子.魯迅和蕗谷虹兒[A].夏凡,譯.日本《中國研究導(dǎo)報》.《上海魯迅研究》創(chuàng)刊號,學林出版社,1988.
[6] (日)小泉和子.魯迅和蕗谷虹兒.淮南書吧-新浪博客[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ba1c58350101apex.html.
[7] 楊永德.“東方的美”——魯迅書籍裝幀簡析[J].魯迅研究月刊(魯迅與美術(shù)),1997(9).
[8] 魯 迅.《木刻紀程》小引[A].魯迅編印畫集輯存:一[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1.
[9] 魯 迅.《近代木刻選集(1)》小引[A].朝花周刊:第八期[M].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2.
[10] 李 仲.木版畫[M].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07.
[11] 杜大愷,石玉翎.版畫[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12] 魯 迅.《蕗谷虹兒畫選》小引[A].魯迅編印畫集輯存:三[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1.
“ZhaoHua” to China’s Woodcut Printmaking
GUO Lingl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oature, Xinyang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late making technology has a long history, but the introduction and promotion for woodcut printmaking began with Mr. Lu Xun and the journal “ZhaoHua” established by him.ZhaoHuais not only the first literary journal to introduce the foreign woodcut prinfmaking but also the advocafor for the new movement under the support of Lu Xun. Therefore,ZhaoHuahas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he development of woodcut printmaking in China.
ZhaoHua; Lu Xun;woodcut printmaking
2016-03-15)
郭伶俐(1988-),女,河南信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J314.2
A
1671-1181(2016)04-00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