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澤
(湖北文理學院 漢江研究院,湖北 襄陽 441053)
?
三國史二題
李夢澤
(湖北文理學院漢江研究院,湖北襄陽441053)
摘要:劉備初期任用龐統(tǒng)為縣令,是因為對其信任度不夠,后經(jīng)魯肅和諸葛亮的勸導,才打消顧慮,予以重用?!按碎g樂,不思蜀”的材料似不可信。
關(guān)鍵詞:三國;劉備;龐統(tǒng);劉禪
一、劉備與龐統(tǒng)關(guān)系轉(zhuǎn)變探因
龐統(tǒng)是劉備集團的重要謀士,為劉備西取巴蜀謀劃方略,深受倚重。殞命雒城之時,劉玄德深感痛惜,言則流涕。然而在最初,他們的關(guān)系并不和諧。其間似有隱情,以下試為分析。
龐統(tǒng)字士元,襄陽人,少時樸鈍,不為鄉(xiāng)里所重,只有其叔(伯?)龐德公對他十分欣賞。十八歲時,龐統(tǒng)前去拜訪司馬徽,司馬徽與其交談之后,大為驚異,許為南州冠冕,并嘆曰:“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
司馬徽是漢末著名的隱士,以善于品鑒人倫著稱,有“冰鏡”之號,故經(jīng)過司馬徽的鑒定與宣傳,龐統(tǒng)逐漸聲名鵲起,被委任為南郡的功曹。[1]《蜀書·龐統(tǒng)傳》
然而,在劉備接管荊州之后,卻打發(fā)龐統(tǒng)到耒陽做了個縣令。龐統(tǒng)又因在縣不治,被免官。如果不是因為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劉備很有可能錯失了這個有力的輔佐。
龐統(tǒng)素有大名,劉備自建安六年(201年)南依劉表,至十五年(210年),有長達九年的時間。在此期間,對龐統(tǒng)應有所了解,卻在對其任命的問題上發(fā)生這樣的曲折,恐怕不是一時失察,而是有所考量。
龐統(tǒng)何時任功曹,尚不可知,不過,赤壁之戰(zhàn)以后,周瑜領南郡太守,龐統(tǒng)在周瑜帳下任職,則是確定無疑的。①《太平御覽》264引《荊州先德傳》云:“周瑜領南郡,以龐士元名重,州里所信,乃逼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贝擞涊d未免夸大其詞。功曹為郡僚佐之首,地位十分重要,周瑜既逼人為功曹,恐不至于垂拱。龐統(tǒng)弱冠知名,距周瑜接管南郡時間較久,有可能在此之前已任此職。周瑜卒后,龐統(tǒng)又親自送喪回東吳,儼然以故主視之。
但是,周瑜對劉備卻非常敵視。周瑜向來主張憑借東吳的力量獨自對抗曹操,因而將劉備視為心腹大患。劉備詣京見孫權(quán),周瑜上疏稱:“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guān)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zhàn),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yè)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盵1]《吳書·周瑜傳》
此時孫權(quán)并無信心獨擋曹操,所以沒有聽眾周瑜的意見。否則,劉備的余生只能在幽禁中度過,甚至會有性命之虞,歷史也很可能呈現(xiàn)另外一番景象。
周瑜所規(guī)劃的戰(zhàn)略遠景,也與劉備相沖突。益州地廣民富,而其主政者劉璋暗弱,因而成為各方垂涎的對象。周瑜準確地把握了時機,對孫權(quán)說:“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jié)援。瑜還,與將軍據(jù)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1]《吳書·周瑜傳》
這便與劉備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產(chǎn)生了直接沖突,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設想正是跨有荊、益,然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中原。
這一次,孫權(quán)聽從了周瑜的意見,遣使告訴劉備“欲共取蜀”。劉備依殷觀之計,方才阻止了孫權(quán)的圖謀。[1]《蜀書·先主傳》而周瑜的暴亡,也使劉備得以喘息。
這樣看來,周瑜是劉備的生命威脅者和麻煩制造者,更是其政治上的勁敵。劉備對周瑜是相當忌憚的。
《江表傳》曰:“劉備之自京還也,權(quán)乘飛云大船,與張昭、秦松、魯肅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會敘別。昭、肅等先出,權(quán)獨與備留語,因言次,嘆瑜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盵1]《吳書·周瑜傳》此事真?zhèn)文妫辽俜从沉藙渲路乐荑?,為眾人所知?/p>
后來,劉備又問龐統(tǒng):“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君為君,卿其無隱。”統(tǒng)對曰:“有之。”備嘆息曰:“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1]《蜀書·龐統(tǒng)傳》說明劉備對周瑜的動向是了解的。
龐統(tǒng)與周瑜共事的時間雖短,卻親自送喪,不能不引起劉備的警惕。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對龐統(tǒng)自然不能完全信任,故而先委以縣令,以觀其變,以察其志。
龐統(tǒng)并不擅長這類具體事務,或許內(nèi)心還潛藏不滿,因此政績下滑。經(jīng)過這一番考驗,劉備對龐統(tǒng)更加不放心,索性將其免職。
但龐統(tǒng)畢竟非等閑之輩,而且名聲在外。他的免職,引起友好人士魯肅的關(guān)注。魯肅親自寫信給劉備進行勸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盵1]《蜀書·龐統(tǒng)傳》
魯肅是孫劉聯(lián)盟的積極倡導者和堅定執(zhí)行者,這一封信函足以打消劉備心中的顧慮。有了魯肅的鋪墊,諸葛亮為龐統(tǒng)說話才會更加方便。龐統(tǒng)的命運就此出現(xiàn)轉(zhuǎn)機,劉備入主益州的圖謀才得以順利施展。歷史因此成就一段君臣相遇的美談。
二、“此間樂,不思蜀”解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大軍攻滅蜀漢。翌年,遷后主劉禪于洛陽?!稘h晉春秋》載:“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于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S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瘯鯊蛦?,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1]《蜀書·后主傳》
這段記載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憨愚的昏主形象,也為后世留下了“樂不思蜀”的成語,使劉禪成為弱智愚蠢的代名詞,但實際上,這則材料存在著一些疑點。
首先,從上引文本來看,賈充回答司馬昭的話:“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雖明貶劉禪,實暗譏司馬昭無能,若非劉禪愚弱,則無力討滅蜀國。以賈充之諂媚,恐不作此語。
其次,郤正所勸劉禪之語不合常理。司馬昭遷劉禪于洛陽,意在防范和軟禁,所謂“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則分明對此表達不滿,而有盼望西歸,重振蜀國的意圖,斷然不容于司馬昭。
郤正修身謹飭,正言讜論,又戀戀于舊主,“后主東遷洛陽,時擾攘倉卒,蜀之大臣,無翼從者,惟正及殿中督汝南張通舍妻子單身隨侍。后主賴正相導宜適,舉動無闕”[1]《蜀書·郤正傳》。無論是為劉禪,還是為自身計,郤正都不應出此下策,招致殺身之禍。
最后,劉禪既非愚不可及,也非聰明睿智,而是個庸人。關(guān)于劉禪非愚蠢之人,已有多篇論文涉及,本文不再贅述。但是,劉禪的政治才干其實有相當不足。劉備遺詔勅后主曰:“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可讀《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已畢,未送,道亡??勺愿舐勥_?!盵1]《蜀書·先主傳》
諸葛亮處于嫌猜之位,對于后主當然不吝溢美之詞,但是他和劉備對劉禪的弱點都了解得非常清楚,知其無縱橫捭闔的才略。二人為他推薦的書目,性質(zhì)都非常相似。
因此,劉禪執(zhí)政,更多時候不得不依靠大臣。在其當政的前期,完全依賴諸葛亮,后期所任用的輔政之臣皆為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劉禪既缺乏遠略,其人又無雄猜之心,故于諸葛亮推誠以待。其本人既無政治野心,委政于蔣琬、費祎,而無嫌隙。端賴于此,蜀漢政權(quán)才得以延續(xù)。
費祎被刺殺后,姜維為大將軍,但他本出身降將,威望不如前任,又恃勇好戰(zhàn),每出征伐而少戰(zhàn)果,故權(quán)力漸被侵奪?;鹿冱S皓與右大將軍閻宇等勾結(jié)為奸,朝政日壞。
處此情形,劉禪不僅不思振作,反而包庇縱容黃皓。姜維為了避禍,遠屯沓中,不復還成都。司馬昭由是決計伐蜀。姜維上表請求備防,劉禪卻聽信黃皓鬼巫之術(shù),不作預備。[1]《蜀書·姜維傳》及至鄧艾兵臨城下,又輕率地聽從譙周之言,北面降魏,俯首事仇。其與劉景升之子,何其相似!劉琮降曹時,曹操尚托名漢相,而劉禪降魏時,自己猶稱尊號,與魏互為敵國,如此偷生茍免,比之劉琮,似又等而下之。
綜合來看,劉禪只是一個生長在皇室的普通人,其觀“蜀技”而“喜笑自若”,雖非絕無可能,但人之常情,皆懷故土,況事敵之臣虜?劉禪未必有這樣高超的演技,恐怕也無此意識,至于閉目求歸,則事類荒誕,并不可能?!稘h晉春秋》的相關(guān)記載,似不可信。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M].盧弼,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陳道斌)
Two Issues on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LI Mengze
(Institute of the Han River,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Abstract:In the initial stage, Liu Bei assigned Pang Tong to a county magistrate, the reason is he did not trust the latter. Afterwards, he putted Pang Tong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as a result of the persuasion from Lu Su and Zhuge Liang. The source of “Happy here, no missing the Shu State” is unbelievable.
Key words:Three Kingdoms; Liu Bei; Pang Tong; Liu Chan
中圖分類號:K23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4476(2016)01-0011-03
作者簡介:李夢澤(1980— ),男,河南信陽人,湖北文理學院漢江研究院講師,博士。
收稿日期: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