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宋玉遺跡傳說田野調(diào)查報告(七上)——宋玉宅調(diào)查報告

      2016-03-16 02:13:20劉剛,關(guān)杰,王夢
      湖北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宜城鐘祥秭歸

      ?

      宋玉遺跡傳說田野調(diào)查報告(七上)——宋玉宅調(diào)查報告

      劉剛1,關(guān)杰1,2,王夢1,2

      (1.湖北文理學(xué)院宋玉研究中心,湖北襄陽441053;

      2.沈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遼寧沈陽110034)

      關(guān)杰(1991— ),男,湖北麻城人,湖北文理學(xué)院與沈陽師范大學(xué)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

      王夢(1991— ),女,湖北谷城人,湖北文理學(xué)院與沈陽師范大學(xué)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

      關(guān)鍵詞:宋玉;宜城;荊州;秭歸;鐘祥;臨澧

      在古代文獻中,明確記載有宋玉宅的地方有湖北宜城、荊州、秭歸、鐘祥與湖南臨澧等五處。為此我們在2013年和2014年間對上述各地作了田野調(diào)查,茲報告如下:

      一、宜城宋玉宅

      1.調(diào)查印象

      關(guān)于湖北宜城宋玉宅,據(jù)清程啟安等撰《宜城縣志》記載,宋玉宅與宋玉墓在一處。位于今宜城市南郊臘樹園村四組,現(xiàn)為一片菜地。據(jù)宜城宋玉研究者退休干部余建東介紹,當(dāng)?shù)亓鱾髦皇酌裰{:“宜城縣,東南角,宋玉墓在那里落。宋玉本是楚大夫,《九辯》千古絕調(diào)歌,生養(yǎng)死葬在楚國。”民謠中提及的宋玉宅方位與《縣志》“宅在縣南三里”、“墓在縣南三里,宋玉宅后”的記載基本一致。遺址的具體位置,據(jù)目測,西距南北向觀光路約120米,北距東西向自然村水泥路約100米,東距南北向自然村土石路約60米,南距東西向通往“襄大飼料”公司的南環(huán)二路約240米。遺址的東北角和北面是四組村民民宅,西南方向有許多種植蔬菜的塑料大棚,遺址上種著瓠瓜等時令蔬菜。據(jù)當(dāng)?shù)卮迕窠榻B,宋玉宅早已無存,宋玉墓被破壞的時間是20世紀(jì)“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66年和1967年,有著“破四舊立四新”的文化背景。然而村民說,與“文革”時為“破四舊”而“打砸搶”無關(guān),但分析當(dāng)時的情勢,可能與宋玉墓被視為“四舊”而失去了相關(guān)保護有關(guān)。遺址被破壞的直接原因是拆墓取磚,而拆墓取磚的目的起初是,為了解決生產(chǎn)隊建庫房與磨房等缺少用磚的問題。以此推測,起初拆墓取磚可能是當(dāng)時臘樹園村四隊有組織的集體行為。集體拆完后,村民有了需要就自己來挖,斷斷續(xù)續(xù),持續(xù)了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如今已看不出宋玉宅及宋玉墓的任何跡象,只有當(dāng)年從墓上拆取的墓磚還殘留在廢棄的庫房與磨房的殘垣斷壁中,或散落在田間地頭的矮墻上。

      然而《宜城縣志》記載的宋玉宅遺址受到了當(dāng)?shù)匚奈锊块T的質(zhì)疑,在宜城市博物館關(guān)于宋玉故里的文字說明中有這樣的表述:“宋玉,戰(zhàn)國晚期楚國鄢郢(今宜城市)人,據(jù)《水經(jīng)注》卷二八《沔水篇》的記載,宋玉故里應(yīng)在今楚皇城古城址以南,而清同治間編修的《宜城縣志》則據(jù)省志的記載,將其向北移至今宜城市區(qū)南的臘樹園村?!边@個說明關(guān)于宋玉故里的方位雖沒有明確下斷語,但還是可以看得清楚,意思是說,宋玉宅應(yīng)在楚皇城遺址以南,而不是在今宜城市區(qū)以南,即根據(jù)《水經(jīng)注》的記載認(rèn)為同治版《宜城縣志》的記述是錯誤的。這個質(zhì)疑是有一定道理的,《水經(jīng)注》在敘述“城故鄢郢之舊都”和城中漢代“秦頡墓”后說:“城南有宋玉宅?!泵鞔_說明了“宋玉宅”的方位,但所謂“城南”不當(dāng)是“在今楚皇城古城址以南”,而應(yīng)在今楚皇城古城址城垣內(nèi)的南部區(qū)域。酈道元所謂的“鄢郢”即是宜城博物館宋玉故里說明中所說的“楚皇城”,位于今宜城市東南約十五公里的鄭集鎮(zhèn)南。我們在考察楚皇城時,只能看見四圍城垣與城垣外護城河的遺跡,而城垣內(nèi)外均是稻田,已沒有了宮殿和房屋的遺跡,曾經(jīng)的考古探方也已回填。據(jù)曲英杰《長江古城址》介紹,宜城楚皇城“城址所在為一高崗東部階地邊沿。據(jù)考古資料可知,其四面城垣保存較為完整,除東垣蜿蜒曲折外,其余三面城垣均較平直,平面略呈矩形,方向約為20°,偏于東南。城內(nèi)面積2.2平方千米,周長6 440米,東垣長2 000米,南垣長1 500米,西垣長1 840米,北垣長1 080米?!薄八拿娉窃饔袃商幦笨?,自北、東、南、西依次被稱為大北門、小北門、小東門、大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大西門、小西門。”“其原東垣北門、南門當(dāng)與西垣北門、南門互相對應(yīng),由此而形成八座城門兩兩相對之勢,而城門所連通之路呈井字形交叉,中央為宮城所在。與郢都相比,其規(guī)模顯然小些,而形制更為方正,城內(nèi)布局則類同?!盵1]宋玉宅就應(yīng)當(dāng)在這“井”字形城市格局的南城區(qū),然在考古發(fā)掘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宋玉宅的直接文物證據(jù)。

      2.文獻記載

      晉習(xí)鑿齒《襄陽耆舊傳》載:“宋玉者,楚之鄢人,故宜城有宋玉冢?!边@是最早的宋玉籍貫的記載,但僅以宋玉冢為證,并未言及宋玉宅。最早言及宋玉宅的是北魏的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二十八《沔水》說:“(鄢郢)城南有宋玉宅。玉,邑人?!彼斡窦葹楣胖辰裰顺侨?,那么此地有宋玉宅自然合于情理,故后世地志多從之。

      清邁柱、夏力恕等《湖廣通志》卷七十七《古跡志·宜城縣》:

      宋玉宅,在縣南三十里,宋玉墓之南。

      清穆彰阿、潘錫恩等《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百七十《襄陽府·古跡》:

      宋玉宅,在宜城縣南三十里。《水經(jīng)注》:宜城縣南有宋玉宅。按宋玉宅有三,此其里居也;一在歸州,從屈原游學(xué)時所居;一在江陵,則服官郢都時居之。

      清程啟安等《同治宜城縣志》卷一下《方輿志·宅墓》:

      宋玉宅在縣南三里,宋玉墓南?!兜乐尽贰妒≈尽肪阏`云三十里??h南有宋玉宅(《水經(jīng)注》)。按宋玉宅有三,此其里居也;一在歸州,從屈原游學(xué)時所居;一在江陵,則服官郢都時居之(《一統(tǒng)志》)。按:《渚宮故事》庾信因侯景之亂,自健康遁歸江陵,居宋玉故宅?!栋Ы腺x》所謂“誅茅宋玉之宅”是也。又歸州東二里相公嶺上有宋玉宅;《郢中》又紀(jì),洪武中建安陸州學(xué)于蘭臺,即宋玉宅舊址,又不但如《一統(tǒng)志》所言三者已也。蓋名賢所至人爭艷之,昔日居停之所,后世莫不以故宅目之。然玉乃宜產(chǎn),宅又在墓側(cè),自當(dāng)以在宜城者為確。

      又卷一下《方輿志·宅墓》:

      楚大夫宋玉墓在縣南三里,宋玉宅后,有三冢并列。明嘉靖中建祠其旁(《省志》)。今宅已廢,墓大及畝,或合三冢而并于一耶?明正德中知縣朱崇學(xué)立碑識之,嘉靖間都御史路迎建祠堂于墓前,自為記勒于碑。祠堂已圮。今尚書趙宏恩觀察襄鄖時題詩勒石,與路碑俱存(《府志》)。嘉慶間邑令方策周繚以垣,植所宜木其中,兼置守冢者畀以田,立碑記之。

      又卷九《藝文志上》:

      明路迎《宋玉墓祠記》言:鄢郢之墟,衢道之交,有封若堂,巍然獨存,曰此楚大夫宋玉之藏也。嗚呼逖矣,巧盡于器,習(xí)數(shù)則貫,道系于神,人亡則滅,而況于所藏耶。是故通川過日,甄陶改歲,在城郭則夷之,在窮谷則遺之,其有存焉幸也。防山之麓,仲尼詫其未明,渦水之尾,西北改其故處,存而信者亦幸也。若明天地之?dāng)?shù),用智于支反甲窮之間,則樗里景純亦能為之,故塈陰寄居,先滄海而后桑田,渭南化臺,左長樂而右武庫,殆不可常論者,乃有名公高士,瘞玉埋香,青鳥成其邱隴,白馬啟其石函,懷古思賢,有識有記,亂離兵火,弗薙弗發(fā),是能隨陰陽以螎冶,集不朽之良圖者,其大夫之謂歟?夫《高唐》《神女》,諷襄王之佚蕩,不忘君也;《九辯》《招魂》,哀屈原之放逐,不背本也;無失為故,待景差于蒲騷,能篤友也;近則唐勒,祖其從容;遠(yuǎn)則少陵,述其儒雅;因云灑潤,芬澤易流;乘風(fēng)載響,音徽自遠(yuǎn);蓋絕節(jié)高唱,而肆義放芳訊者。觀陽春之臺,因文而建;稽巫山之祀,以賦而成。覽影偶質(zhì),猶或麗之;指跡慕遠(yuǎn),亦或張之。然則名與藏而俱存,雖千百世無惑矣。而混淆邱界,五侶上留,樵采弗禁,耕牧同施,吾感焉。是故屋而垣之,禮也。又懼流于簡者弗將,而垂于是者難繼,微以昆著,瓚以助洪,其大夫之靈,山川之所拱衛(wèi),典守者之攸司也。仆又何知焉。

      又卷九《藝文志上》:

      清方策《修楚大夫宋玉墓垣碑》言:古者太史陳詩亦觀民風(fēng),而楚無詩,韓昌黎曰:“楚大國也,以屈原鳴?!碧饭唬骸扒溃兴斡?、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從容詞令,而以賦見稱?!彬}壇屈宋誰昔然矣。予籍閩南,徃黨有三才子、十才子之日,居恒仰止鄉(xiāng)先生,而騷賦則規(guī)撫屈宋,屈宋固騷賦之祖也。乙亥二月,攝官宜城。今考邑志,城南三里有宋玉宅,宅后不數(shù)武,冢與毗連。以冢證之,《渚宮故事》謂宅在江陵者,是躛言也。予春行縣,問其宅,星移物換,冢獨孑然,道周蓬顆蔽之?!吨尽份d前明正德間,邑令朱崇學(xué)檦其墓,歷曰楚大夫宋玉之墓,大書特書,冢即不為堌??寡?。自昔嘉靖間,撫治路迎置守冢一家,今已人事代謝矣。建祠宇三楹,荒草中隱隱剩石磉二,敗瓦頹垣無有矣。過此以往,又烏知冢外周遭壖地不犁為田也,牧人躑躅而咿嚶。予亦低回留之不忍去。去歲嘉平月既望,予捐貲鳩工,胡不輦山石,石有時以泐,終為他人柱下石也;胡不以屬搏埴之工,中唐有甓,范土火爍而成質(zhì),火氣盡而質(zhì)壞,土偶所謂仍然故我也。惟荒度土功,規(guī)墓而撫之,周于四隅堵墻,方而圍之,墻高與冢埒,墻圍廣袤七十五丈有奇,護墓羨也。墻內(nèi)樹其土之所宜木若干柯,不必白楊蕭蕭也。料工再徙月而工竣,又置其旁良田若干畝給守冢,捍牧圉、禁樵采也。國稞糧注曰宋田可久,則賢人之業(yè)也。廢掃而更,怠張而相。予適墓而躊躇四顧,曠如也,奧如也。予因之有感矣,宋大夫生而宅于宜,及窆而抱磨于宜,始終固宜人也;三閭大夫生于秭歸,歸之北土,人猶有指其里居者,而泊懷南徂土沙,投于長沙之汨羅以死,兩人之所遭固有幸不幸也。予令宜邑歲一周,宋大夫之里居邱墓旦暮迂之;三閭大夫瑣尾流離,之生之死,兩湖南北,地角天涯,以予宦途所未經(jīng),亦如宋玉之賦《招魂》,想象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則予之景仰于二人者所迂又有幸不幸也。古人數(shù)千百年后之遺蹤,予今曰數(shù)千百里外之憑吊,我不見古人,古人不見我,魂歸來些,感慨系之矣。

      古代文獻向我們傳遞的宋玉宅信息是:一、《水經(jīng)注》說宋玉宅在古之鄢郢南;二、《湖廣通志》《大清一統(tǒng)志》說宋玉宅在縣南三十里,宋玉墓之南;三、《宜城縣志》說宋玉宅在縣南三里,宋玉墓南;四、在清同治年間宋玉宅已廢。在這些信息中,關(guān)于宋玉宅位置的描述并不能吻合:首先,《水經(jīng)注》的地標(biāo)參照是鄢郢,其遺址今稱之為楚皇城,而《湖廣通志》《大清一統(tǒng)志》《宜城縣志》的參照是清代的宜城縣治所,亦即今之宜城市市區(qū)。其次,《水經(jīng)注》未描述宋玉宅與其參照的距離,《湖廣通志》《大清一統(tǒng)志》說宋玉宅在縣南三十里,《宜城縣志》說宋玉宅在縣南三里。再次,《襄陽耆舊傳》只言宋玉墓,《水經(jīng)注》只言宋玉宅,并未說二者是比鄰的關(guān)系,而《湖廣通志》《大清一統(tǒng)志》《宜城縣志》均說宋玉宅與宋玉墓比鄰,位置在墓之南。那么,誰的說法是可信的呢?按學(xué)理當(dāng)然是以早出者為是,亦即《襄陽耆舊傳》與《水經(jīng)注》是可信的。以此為前提推論,《湖廣通志》《大清一統(tǒng)志》以宜城為參照說宋玉宅在縣南三十里,并沒有錯,并不像《縣志》所說“俱誤云三十里”,因為宜城南三十市里恰是古鄢郢遺址楚皇城的位置?!逗V通志》《大清一統(tǒng)志》的錯誤在于將本不比鄰的宋玉宅與宋玉墓捏合在一起了。至于《宜城縣志》說宋玉宅在縣南三里,則是承繼了《湖廣通志》《大清一統(tǒng)志》將宋玉宅與宋玉墓捏合在一起的錯誤,以為宋玉墓的位置就是宋玉宅的位置。宜城市博物館關(guān)于宋玉故里的文字說明只是發(fā)現(xiàn)了問題,但對于這個問題并沒有搞清楚。

      3.問題討論

      我們認(rèn)為,宋玉宅與宋玉墓當(dāng)如《襄陽耆舊傳》與《水經(jīng)注》所言,并不毗連,宋玉宅當(dāng)在今宜城市西南十五公里古鄢郢遺址楚皇城中,宋玉墓則在今宜城市南郊臘樹園村。其理由是:一、《襄陽耆舊傳》與《水經(jīng)注》分別記述宋玉墓與宋玉宅,并未說二者毗連,如若比鄰二書則當(dāng)一并記述;二、按照先秦楚人的喪葬習(xí)俗,都城居民是不會把墓地安置在城中住宅附近,也不會安葬在城市之中。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已經(jīng)勘探明確或部分發(fā)掘的戰(zhàn)國楚都紀(jì)南城外墓葬、云夢楚王城南的珍珠坡、季家湖古城周圍的丘陵地帶等楚墓考古發(fā)掘報告中得到證明。關(guān)于宋玉墓,按照戰(zhàn)國以及秦漢的政區(qū)地理,當(dāng)在鄢郢故城城外的北方。這個葬地完全符合先秦楚人的葬俗葬制。三、宋玉墓本在先秦鄢郢、漢之宜城、今之楚皇城以北,清代志書標(biāo)示宋玉墓在宜城南,是由于宜城治所由南向北遷移所致。宜城,戰(zhàn)國為楚之鄢郢;秦置鄢縣,漢時始名宜城,《寰宇記》說漢屬鄢,《元和志》說漢屬邔;南北朝宋時于宜城地立華山郡指定郡治為大堤村(后稱大堤城);南北朝魏時又改華山郡為宜城郡。其后雖時有易名,雖或稱郡或稱縣,但治所未變,始終在古之大堤城,亦即今之宜城市區(qū)。這就是宋玉墓被《縣志》標(biāo)示在縣之南的原因。四、宜城縣治遷徙之后,舊城逐漸被廢棄,“宜城”之地名也因作為新縣治名稱而舊城僅以“故城”稱之,更有甚者五代后梁時梁太祖為避其父名諱“誠”而更其名為“故墻”,明清之際又因音近而訛“墻”為“襄”,復(fù)加“城”字稱“故襄城”,致使鄢郢在地名沿革變易中,距離其歷史稱謂愈來愈遠(yuǎn),甚或面貌全非。這樣一來,人們就將文獻中記載的宜城故城南的宋玉宅與宜城新城南的宋玉墓聯(lián)系起來,錯放在以新地名為坐標(biāo)的遺址方位表述之上。關(guān)于上述理由,我們在有關(guān)調(diào)查報告[2]中已有詳細(xì)的論述,于此則不贅述。

      二、荊州宋玉宅

      1.調(diào)查印象

      湖北荊州宋玉宅,據(jù)《江陵縣志》記載其遺址有三處,一在城北三里,一在城西池小洲上,一在城東部的承天寺故址。三處遺址哪一處是所謂的宋玉宅遺址,至今尚無定論。

      所謂城北三里的宋玉宅遺址,據(jù)1990年新編的《荊州縣志》,在今荊州古城北三里的宋家灣西南。此地在今天新城市建設(shè)的背景下仍然是個比較偏僻的所在,不通公交車,甚至如今的荊州古城內(nèi)與古城周邊的居民大都不知曉宋家灣這個地名。我們在調(diào)查時,按照《荊州市城區(qū)圖》的指示,一路詢問當(dāng)?shù)氐睦夏耆?,步行近一個小時,才最終找到了宋家灣。原來宋家灣是個老地名,今已經(jīng)被改稱為紅光村一組。在宋家灣,我們走訪了許多老年人,然而沒有人知道宋玉宅遺址的事情,后來我們在村子最南邊詢問時提到了宋玉是屈原的弟子,一位熱心的村民才指點著東南方田間的一幢房子告訴我們,那里有座“三閭祠”。此祠按照其匾額的全稱叫“三閭古祠”,坐落在田間一塊臺地上,臺地略呈正方形,邊長約20米,比周邊田地高出約1.5米,與新編《縣志》所述相吻合,然而其方位與新編《縣志》記載卻有出入,其不在宋家灣村的西南,而是位于東南。于是我們又沿著田間小路繞著村子從東南向西南察看,幾乎繞了大半個村子,再沒有發(fā)現(xiàn)類似的臺地,因此我們覺得三閭古祠就應(yīng)當(dāng)是新編《縣志》記述的宋玉宅遺址,而《縣志》的方位表述可能有誤。據(jù)村民介紹,現(xiàn)在的紅光村一組舊稱宋家灣,紅光村二組舊稱潘家臺。三閭古祠位于宋家灣的東南,潘家臺的西南,由于宋家灣與潘家臺兩個村子今已連為一體,而《荊州市城區(qū)圖》中又沒有了潘家臺的名稱,于其地只標(biāo)示宋家灣的地名,新編《縣志》才錯將潘家臺當(dāng)作了宋家灣,因此便出現(xiàn)了“宋玉宅,在縣城北三里宋家灣西南”的誤記,而其正確的表述應(yīng)該是,宋玉宅,在縣城(即荊州古城)北三里宋家灣東南,潘家臺西南。關(guān)于三閭古祠,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單體建筑,長約15米,寬約5米,高約6米,居中開門,門兩邊各開一窗,門前是一個南北約14米、東西約16米的小廣場,小廣場中立有一座香爐,整個建筑頗為簡陋。值得注意的是,祠中供奉的不是屈原或宋玉,而是三尊不知名的神像,據(jù)村民說是關(guān)公等文武財神,但看上去卻與常見的文武財神不那么相像。這座三閭古祠歷史頗為久遠(yuǎn),據(jù)那位熱心的村民講,他86歲的父親說,父親小時候就有這座古祠了,原本供奉屈原與其弟子宋玉,原祠在“文革”時被毀,現(xiàn)存的建筑是“文革”后村民們集資重建的。從“三閭古祠”的題名與民間傳說分析,當(dāng)與古人認(rèn)為宋玉宅在此地有一定的聯(lián)系。

      所謂城西池小洲上的宋玉宅遺址,是依據(jù)《晉書·羅含傳》作出的推測,原傳并沒有記載“城西池”的里程,而《大清一統(tǒng)志》卻說“在江陵縣城西三里”,《光緒續(xù)修江陵縣志》更演繹《羅含傳》說“于城西三里小洲立茅屋”。如此的表述很可能是受“城北三里”之說的影響而致誤,或以為“城北三里”說方位有誤,便依據(jù)“城西池”的方向,將“北”改寫為“西”,致使誤記??肌锻谓昕h志》,城西有西湖,距城十里;城西北有赤湖,距城十五里,二湖均與所謂“城西三里”之湖的里程記述差距太大。然城內(nèi)西部亦有二湖,一在西北角城墻下,名后湖,一名北湖;一在西南角城墻下,稱西湖。我們認(rèn)為《羅含傳》所說的“城西池”當(dāng)指此二湖之一。于是我們實地考察了這兩處湖,西湖面積較小,水中并無小洲;后湖水面頗大,水中有兩處可視為島嶼的小洲,所以我們認(rèn)為這里當(dāng)是《羅含傳》所說的“城西池”。后湖,如今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北湖,20世紀(jì)末曾被開辟為以“三國”為內(nèi)容的主題公園,今雖已廢棄,其處仍然稱“三國公園”。其位置在大北門與西門之間,湖為半月形,呈從西南向東北傾斜的走向,西北湖岸沿城墻走勢而傾斜,東南岸為弧形,南臨荊州博物館,東臨西城街道辦事處。最大長度約在1000米以上,最大寬度約有400米左右。湖中的兩處小洲,接近湖心者,呈橢圓形,最大直徑約有百米,其上修建的三層仿古建筑,主體工程已經(jīng)完成,據(jù)說是文物部門的辦公樓;位于湖西部者,呈長方形,長約120米,寬約80米,其上曾是公園的兒童游樂場,現(xiàn)已廢棄。兩處小洲均有堤路與湖岸相連,小洲之間也有一北一南兩條架有石橋的堤路相接。水面波光瀲滟,堤岸樹木成蔭,環(huán)境堪稱優(yōu)雅,當(dāng)年羅含擇居于此,確實可以實現(xiàn)其躲避喧囂的情志。

      所謂城東承天寺故址的宋玉宅遺址,今已無遺跡可尋。承天寺為荊州歷史最為悠久的寺廟,相傳此地原為晉羅含的廨舍,羅含致仕后將這一廨舍捐給了寺廟,但對于這一說法同治與光緒《縣志》均已提出懷疑,以為傳聞與事實不符。據(jù)《光緒續(xù)修江陵縣志》載“舊有古舍利七,唐畫羅漢十六尊”,可知至少在唐代此寺業(yè)已存在。寺之大殿在抗日戰(zhàn)爭中雖遭日軍破壞,但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寺中鐘鼓樓尚在,20世紀(jì)50年代末期因擴建“荊州東路”才被拆除。其故址即在今荊州東路路段內(nèi),20路等近十路公交車在其故址處設(shè)有“鐘鼓樓”站點。此路為東西向,西與屈原路十字相交,東直通古城東門,屬于古城內(nèi)最為寬敞的街路。現(xiàn)街路兩旁都是現(xiàn)代城市建筑,多為商鋪,也有政府機關(guān),一派繁華景象?!扮姽臉恰闭军c北側(cè)有一規(guī)模頗大的酒店,名曰“鼓樓宴”,很可能就是承天寺的故址??贾刑焖碌睦险掌?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承天寺的所在地并不像如今這樣繁華,雖地處古城內(nèi),但是顯得相對的偏僻、荒涼。晉羅含居住時,其景象如何,則不得而知。

      2.文獻記載

      今湖北荊州市江陵縣有宋玉宅,源于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賦》中“誅茅宋玉之宅”的描寫,后又有唐杜甫“庾信羅含俱有宅,春來秋去作誰家”的詩句為佐證,因而宋以來文獻言荊州宋玉宅即以此為據(jù)。

      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

      李君翁《詩話·卜居》云:“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詩人皆以為宋玉事,豈《卜居》亦宋玉擬屈原作耶?”庾信《哀江南賦》云:“誅茅宋玉之宅”,不知何據(jù)而言。此君翁之陋也。唐余知古《渚宮故事》曰:“庾信因侯景之亂,自建康遁歸江陵,居宋玉故宅?!惫势滟x曰:“誅茅宋玉之宅,穿徑臨江之府?!崩隙拧端屠罟Σ軞w荊南》云:“曾聞宋玉宅,每欲到荊州”是也。又《在夔府詠懷古跡》云:“搖落深知宋玉悲,江山故宅空文藻。”然子美《移居夔州入宅詩》云:“宋玉歸州宅,云通白帝城。”蓋歸州亦有宋玉宅,非止荊州也。李義山亦云:“卻將宋玉臨江宅,異代仍教庾信居?!?/p>

      宋祝穆《方輿覽勝》卷二十七《江陵府》:

      宋玉,有故宅。杜甫詩:“曾聞宋玉宅,每欲到荊州?!?/p>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七十一《居宋玉宅》:

      梁庾信,字子山,肩吾之子,居宋玉故宅,信《哀江南賦》所謂“誅茅宋玉宅”是也。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jì)》卷二十《六朝·庾信》:

      庾信,字子山,梁散騎常侍。侯景亂,自建康遁歸江陵,居宋玉故宅。故其賦曰:“誅茅宋玉之宅,穿徑臨江之府?!崩隙拧端屠罟Σ軞w荊南》云:“曾聞宋玉宅,每欲到荊州?!崩盍x山亦云:“卻將宋玉臨江宅,異代仍教庾信居?!毙藕鬄橹茌p騎將軍開府。

      明張尚儒《歸州志》卷六《荊州》:

      宋玉宅,庾信《哀江南賦》:“誅茅宋玉之宅?!?本注):宋玉舊宅在江陵城北?!朵緦m故事》:“庾信因侯景之亂,自建康遁歸江陵,居宋玉故宅?!薄度胧裼洝罚骸八斡裾駷榫萍?。”

      清孔自來《順治江陵志馀·志古跡》:

      宋玉宅,在渚宮內(nèi)。杜甫送人之荊州詩,“曾聞宋玉宅,每欲到荊州。”《渚宮故事》云,庾信亦居之。故其賦曰,“誅茅宋玉之宅,穿徑臨江之府?!崩盍x山亦云,“卻將宋玉臨江宅,異代仍教庾信居?!苯耧鰵w、安陸、宜城皆有宋玉宅,盡附會耳。

      清孔自來《順治江陵志馀·志古跡》:

      庾信宅,在城北三里。庾樓,其別墅也。信因侯景之亂,自建康遁歸江陵。子美詩,“庾信羅含俱有宅,春來秋去作誰家?!庇衷疲盎牧肘仔耪?,為仗主人留?!毙庞小缎@賦》云:“余有數(shù)畝敝廬,寂寞人外,聊以擬伏臘,聊以避風(fēng)雨。雖復(fù)晏嬰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見閑居之樂?!彼扑斡裾撸雌涞匾?。

      清張英、王士禎等《淵鑒類函》卷三百四十五《居處部》:

      《西溪叢語》曰:梁庾信,字子山,肩吾之子,居宋玉故宅。信《哀江南賦》所云“誅茅宋玉宅”是也。

      清姚培謙、張云卿、張隆孫《類腋》卷六《荊州府·古跡》:

      宋玉宅:庾信《哀江南賦》“誅茅宋玉之宅。”注:宋玉舊宅在江陵城北。《渚宮故事》:庾信因侯景之亂,自建康遁歸江陵,居宋玉故宅。《入蜀記》:宋玉宅今為酒家。

      清邁柱、夏力恕等《湖廣通志》卷七十七《古跡志·江陵縣》:

      羅含宅,在城內(nèi),今承天寺即其故址。庾信亦居之,唐杜甫詩,“庾信羅含俱有宅,春來秋去落誰家。”按李義山詩,“卻將宋玉臨江宅,異代仍教庾信居?!彼斡裾嘣诖恕?/p>

      清沈復(fù)《浮生六記》卷四《浪游記快》:

      又訪宋玉故宅于城北。昔庾信遇侯景之亂,遁歸江陵,居宋玉故宅,繼改為酒家,今則不可復(fù)識矣。

      清穆彰阿、潘錫恩等《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百六十八《荊州府·古跡》:

      宋玉宅,在江陵縣城西三里,北周庾信居之。庾信《哀江南賦》“誅茅宋玉之宅”。

      清倪文蔚等《光緒續(xù)修江陵縣志》卷二十五《名勝》:

      宋玉宅,在城北三里。杜少陵詩,曾聞宋玉宅,每欲到荊州。按宋玉宅有三:一宜城城南,見《水經(jīng)注》;一歸州,杜詩所謂“宋玉歸州宅,云通白帝城”也;一江陵,是羅含宅?!稌x書·羅含傳》:含為桓溫別駕,以廨舍喧擾,于城西三里小洲立茅屋,伐木為床,織葦為席以居?!朵緦m記》云:安成王在鎮(zhèn),以羅含故宅借錄事劉朗之。嘗見一丈夫衣冠甚偉,驚問,失之,朗之俄以罪見黜。人謂君章有神。即今承天寺基。

      分析上述文獻關(guān)于荊州宋玉宅的記述,自宋至明雖言荊州江陵有宋玉宅,但尚未言及具體位置,自明《歸州志》始方著意言說宋玉宅在荊州江陵的位置,然而所記存有分歧,《歸州志》《類腋》《浮生六記》言在江陵城北,《光緒續(xù)修江陵縣志》亦存城北說;《江陵志馀》言在渚宮之內(nèi),亦存“在城北三里”之說;《湖廣通志》言在城內(nèi)承天寺,《光緒續(xù)修江陵縣志》言在城東承天寺;《大清一統(tǒng)志》言在城西三里。歸納起來實為三說,即城北說、城東說與城西說。至于“渚宮之內(nèi)”說可歸入城東說,因為據(jù)文獻記載渚宮遺址就在古之江陵城東南;而“城內(nèi)承天寺”說亦同城東說,《江陵志馀》載“承天寺在城東,晉羅含之廨舍也”,這里說的“城東”是城內(nèi)東部的意思。前已言及,寺之大殿在抗日戰(zhàn)爭中雖遭日軍破壞,但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寺中鐘鼓樓尚在,1950年代末期因擴建“荊州東路”才被拆除,可證寺址確在城內(nèi)東部。值得注意的是,三種說法推理的前提是相同的,他們根據(jù)庾信《哀江南賦》“誅茅宋玉之宅”和杜甫《舍弟觀赴藍(lán)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三)“庾信羅含俱有宅,春來秋去作誰家”,認(rèn)為羅含、庾信先后在宋玉宅居住過,故以之為據(jù)判斷宋玉宅的位置。這個思路是可行的,然而文獻中有關(guān)羅含宅、庾信宅的記載本身就存在不同的說法,因而對宋玉宅的推測必然產(chǎn)生分歧。如:據(jù)《江陵志馀》庾信宅有二,一在城北三里,一在城東五里,近處有庾樓。城北說即據(jù)“城北三里”立論。又如:《晉書·羅含傳》說:“(羅含)轉(zhuǎn)州別駕,以廨舍喧擾,于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伐木為床,織葦為席而居,布衣蔬食,宴如也?!薄督曛锯拧氛f羅含宅有三,一在城東承天寺,一在城西池小洲上,一在城南三里。城東說是據(jù)其“廨舍”之宅,城西說是據(jù)其“于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之宅。倘若江陵果真有宋玉宅,按照相關(guān)方志的推理邏輯,我們認(rèn)為推測時還應(yīng)滿足一個條件,這就是晉之羅含、南北朝之庾信都曾居住過的地方才可能是宋玉宅遺址?!睹饕唤y(tǒng)志》卷六十二:“羅含宅在府城內(nèi),今承天寺即其故址,庾信亦居之。唐杜甫詩:‘庾信羅含俱有宅,春來秋去作誰家?!扁仔拧缎@賦》云:“余有數(shù)畝敝廬,寂寞人外,聊以擬伏臘,聊以避風(fēng)雨。雖復(fù)晏嬰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見閑居之樂。”庾信之居即“近市”又“面城”,顯而易見描寫的是城內(nèi)街市環(huán)境,而不是城外村野田園風(fēng)光。因此我們贊同《江陵志馀》《湖廣通志》《光緒續(xù)修江陵縣志》的說法,宋玉宅遺址當(dāng)在承天寺基址范圍內(nèi)。湖北省江陵縣志編委會1990年編撰的《江陵縣志》說:“宋玉宅,在縣城北三里宋家灣西南。為戰(zhàn)國時著名辭賦家宋玉居宅。南朝侯景之亂時,著名文學(xué)家庾信到江陵附梁元帝,居宋玉宅。杜甫有詩‘曾聞宋玉宅,每欲到荊州’。宅早毀,今存邊長20米、高1.5米的正方形臺基?!边@個推斷承舊之“城北說”,不足為信;其臺基雖為古遺址,然當(dāng)屬他人或它用。

      3.問題討論

      清孔自來《順治江陵志馀·志古跡》:“宋玉宅,在渚宮內(nèi)?!薄敖耧鰵w、安陸、宜城皆有宋玉宅,盡附會耳?!贝藬嘌晕疵馕鋽?。清穆彰阿、潘錫恩等《大清一統(tǒng)志》:“在宜城縣南三十里?!端?jīng)注》:宜城縣南有宋玉宅。按宋玉宅有三,此其里居也;一在歸州,從屈原游學(xué)時所居;一在江陵,則服官郢都時居之?!彼朴屑m正《江陵志馀》之意。然江陵宋玉宅也有可疑之處,一是依據(jù)來源于文人庾信與杜甫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較之史部文獻其可信度自然要打些折扣。況且對于庾信“誅茅宋玉之宅”的描寫,杜甫用“曾聞”來表述,似將庾信之說當(dāng)作傳聞來對待,并未將其傳達(dá)出的宋玉宅信息看做信史。二是宋玉《對楚王問》提及楚都“郢”,這是唯一可以證明宋玉曾居處于“郢”的證據(jù),然而這個“郢”是不是指南郢(荊州城北之紀(jì)南城楚都遺址)尚有待研究,因為在宋玉生活的時代稱“郢”者還有陳郢和壽郢。這就是說宋玉是否“服官郢都”是個有待考證的問題,假如宋玉不曾“服官郢都”,那么荊州的宋玉宅就值得懷疑了。三是傳世的宋玉賦,大多描述宋玉從楚襄王游,奉楚襄王之命而作賦,說明宋玉在楚襄王朝的確在朝為官。然而楚襄王從公元前298年即位到公元前262年去世,在位38年,前21年在南郢,后17年在陳郢。宋玉何時入仕侍王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假若宋玉在楚襄王遷都陳郢后才成為小臣或大夫,那么荊州的宋玉宅也是值得懷疑的。四是按照地志的凡例,凡生于其地的歷史名人或在其地居處過文化名流,都要在《人物志》中記載其事跡或在《藝文志》中著錄其詩文,而《順治江陵志馀》與《光緒續(xù)修江陵縣志》均沒有關(guān)于宋玉的事跡記載或詩文著錄。這似乎說明二志之作者對于宋玉“服官郢都”的問題也不是那么堅信不疑。

      (未完待續(xù))

      參考文獻:

      [1]曲英杰.長江古城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劉剛,程本興,王夢,等.宋玉遺跡傳說田野調(diào)查報告(一)——湖北宜城調(diào)查報告[J].湖北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2013(10):5-16.

      [3]蒲士培.屈原生地論集[M].武漢:武漢工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1994.

      [4]鐘祥縣縣志編纂委員會.鐘祥縣志[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5]臨澧縣史志編纂委員會.臨澧縣志[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

      (責(zé)任編輯:陳道斌)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2095-4476(2016)01-0027-06

      作者簡介:劉剛(1951— ),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湖北文理學(xué)院宋玉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文獻學(xué);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2012309)

      收稿日期:2014-09-11

      猜你喜歡
      宜城鐘祥秭歸
      過崗龍的化學(xué)成分研究
      中草藥(2023年20期)2023-11-25 17:20:42
      斜葉黃檀莖中1個新的肉桂酚類化合物
      中草藥(2022年8期)2022-04-19 05:55:14
      江蘇省鎮(zhèn)江市宜城小學(xué)
      江蘇教育(2020年33期)2020-06-30 10:16:56
      鄉(xiāng)思
      老友(2019年7期)2019-08-06 17:34:22
      IN THE BELLY, THE BEAST
      漢語世界(2017年4期)2017-07-31 19:07:03
      匠人:在秭歸打造一艘傳統(tǒng)龍舟
      中國三峽(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8
      秭歸端午節(jié)日文化的十大類型
      中國三峽(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3
      秭歸端午: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
      中國三峽(2016年6期)2017-01-15 13:59:02
      原味·秭歸端午
      中國三峽(2016年6期)2017-01-15 13:59:02
      宜城板橋風(fēng)電場入網(wǎng)電能質(zhì)量測試及諧波治理
      湖北電力(2016年6期)2016-04-26 08:23:35
      凯里市| 汝城县| 钟山县| 比如县| 吉水县| 宁晋县| 社会| 北安市| 玛曲县| 罗城| 江源县| 凤山县| 沛县| 大悟县| 唐山市| 南投市| 河南省| 南乐县| 贵州省| 建湖县| 汤原县| 航空| 鲜城| 高安市| 维西| 乐安县| 尼勒克县| 崇仁县| 富源县| 财经| 方山县| 温州市| 京山县| 遂溪县| 吐鲁番市| 阿合奇县| 和平县| 莱芜市| 河津市| 衢州市| 柏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