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環(huán)
( 長沙學院 中文與影視傳播系,湖南 長沙 410003;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
論先秦議論語篇中的“A而不B”評判句*
唐玉環(huán)
( 長沙學院 中文與影視傳播系,湖南 長沙 410003;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A而不B”評判句是先秦議論語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A而不B”格式為主要成分,形成了五種表示評價判斷的常見句式?!癆而不B”評判句表意精煉而全面,具有很強的概括力,既符合轉(zhuǎn)折句的認知基礎,又反映了漢民族的辯證思維模式。
先秦議論語篇;A而不B;評判句
先秦議論語篇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句式表達特點,其中“A而不B”評判句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句子流傳至今,如“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1]呂叔湘先生曾指出,文言里有一種常見的“甲而不乙”的句子,這種句子上下兩部分各只有一個成分,多數(shù)為形容詞,間或有動詞。要是這兩個詞意義相近,則否定其一,意在辨別,“而”字表對待,等于白話的“可是”。[2]339,340呂叔湘先生說的“甲而不乙”的句子即是本文要集中探討的“A而不B”評判句。
在“A而不B”結(jié)構中,“而”為連詞,連接“A”“不B”兩個成分,整個格式表達的基本含義是“A,但不B”,即在肯定“A”的同時否定“B”。“A而不B”這種結(jié)構本身大多蘊涵價值判斷,在先秦議論語篇中常常被用來表達評判功能,因此,先秦“A而不B”評判句的句法結(jié)構、語義關系、語用推理值得深入探析。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只集中討論評判性的“A而不B”結(jié)構,其典型形式為四字格式,如“周而不比”(《論語·為政》)、“狂而不直”(《論語·雍也》)等,此外,本文在分析典型格式的同時,還分析其擴展形式,即A為雙音節(jié)的并列式組合,如“惕悍而不順”(《荀子·修身》)等[3]。
先秦“A而不B”評判句形成了5種常見句式:
S1:君子(或圣人)A而不B
S2:君子A而不B,小人B而不A
S3:A而不B則……
S4:A而不B,是謂……
S5:……,則A而不B
從句子結(jié)構來看,既有單句,也有復句。S1、S4可為單句,也可為復句;S2、S3、S5為復句。
(一)S1的句法結(jié)構
S1可以為單句,“君子”或“圣人”充當主語,《論語》《荀子》中主語用“君子”較多,《老子》中用“圣人”作主語的較多,“A而不B”在句中充當謂語,對主語“君子”或“圣人”的高尚品格進行評價性陳述。例如:
(1)君子貞而不諒。(《論語·衛(wèi)靈公》)
(2)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孟子·盡心章句上》)[4]
(3)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八十一章》)[5]
還可以多個謂語共用一個主語,用多個“A而不B” 并列謂語來表達多種優(yōu)秀品質(zhì),此時S1形成并列復句。例如:
(4)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wèi)靈公》)
(5)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五十八章》)
(6)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荀子·不茍》)
這種句式中,還有將主語具體化為個人或某個作品的,表達對該人或該物的評判,如:
(7)柳下惠……,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孟子·公孫丑上》)
(8)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
(二)S2的句法結(jié)構
S2為并列復句,在前一分句中,“君子”充當主語,“A而不B”充當謂語;在后一分句中,“小人”充當主語,“B而不A”充當謂語。例如:
(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這種句式將君子與小人的品格的某個方面進行對比,君子則正好恰到好處,小人則正好具有其極端的一面,如例(9)中,君子有“周”的高尚品質(zhì),小人則不幸具有極端化的“比”的品格。此句式中,也可以將君子與小人變換為具體的個人,表達對該人物的評價,例如:
(10)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論語·憲問》)
(三)S3的句法結(jié)構
S3為假設復句,“A而不B”為假設性條件,“則”后成分為“A而不B”所造成的后果。例如:
(11)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誅而不賞,則勤厲之民不勸;誅賞而不類,則下疑、俗險而百姓不一。(《荀子·富國》)
“則”后如果是單音節(jié)動詞則沒有停頓,構成緊縮復句。例如:
(1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這種句式的評判功能不是通過“A而不B”結(jié)構本身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則”的后續(xù)句中的后果來傳遞價值判斷。“A而不B”中的“A”“B”主要由動詞充當,表示兩種密切相關的行為。例(11)中的“教”與“誅”,“誅”與“賞”,例(12)中的“學”與“思”,都是作者認為密切相關的行為,如果只強調(diào)其一,則會帶來系列不良后果,由此可知作者對其中的“A而不B”結(jié)構的評價是消極性的。
有時句中省略了“則”字,但評判的語氣依然存在。例如:
(13)故知而不仁,不可; 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寶也,王霸之佐也。(《荀子·君道》)
(四)S4的句法結(jié)構
S4為判斷句,“A而不B”為全句的主語,“是”是指示代詞,指代“A而不B”,“謂”為謂語,“‘是謂’后的成分”為賓語。例如:
(14)……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第十章》)
有的“是謂”也說成“是為”,即“就是”或“稱得上是”的意思。例如:
(15)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憲問》)
還有的句子為隱性判斷,句中省略了“是謂”,通過句末加語氣詞“也”構成判斷句的方式對“A而不B”這種行為或性質(zhì)進行評判。例如:
(16)愛而不敬,獸畜之也。(《孟子·盡心章句上》)
(17)偏黨而不經(jīng),聽之辟也。(《荀子·王制》)
例(16)(17)對“愛而不敬”“偏黨而不經(jīng)”兩種行為方式作出了負面評價,認為“愛而不敬”相當于是“像獸畜之一樣”,“偏黨而不經(jīng)”是“聽之辟”。
也可以只省略“謂”,但句末帶上的語氣詞“也”帶有判斷語氣,因此也構成了判斷句。例如:
(18)犯而不誅,是驅(qū)國而棄之也;犯而誅之,是為民設陷也。(《韓非子·六反》[6])
(五)S5的句法結(jié)構
S5為假設復句,“A而不B”為假設句中后續(xù)結(jié)果小句的謂語,后續(xù)結(jié)果小句的主語與前分句的主語可以相同。例如:
(19)(君子)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小人)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荀子·樂論》)
例(19)中,“以道制欲”與“樂而不亂”的共同主語是“君子”,“以欲忘道”與“惑而不樂”的共同主語是“小人”。
S5前后分句的主語也可以不同,且后分句的主語常常省略。例如。
(20)主安近之,則(臣)慎比而不邪;主疏遠之,則(臣)全一而不倍;主損絀之,則(臣)恐懼而不怨。(《荀子·仲尼》)
例(20)中“安近之”“疏遠之”“損絀之”的主語是“主”,但后續(xù)句“慎比而不邪”“全一而不倍”“恐懼而不怨”的主語“理想中的臣”都省略了。
上述五種常見的“A而不B”評判句的句法結(jié)構非常適宜于議論語篇中的評判表達。五種句式中,既有直接評判,也有間接評判。S1、S2以君子或小人的品性為標準,對人物品格進行直接評判;S3、S5以假設句的形式,通過陳述行為所導致的后果,對人物行為或事理進行間接評判;S4以判斷句的形式,對人物行為或事理進行直接評判。
“A而不B”評判句的評判功能的實現(xiàn),與“A”“B”之間的語義關系密切相關。首先,“A”“B”之間的語義關系直接決定著“A而不B”評判句是否成立,例如“大而不小”“黑而不白”“美而不丑”中“A”“B”為概念意義對立的反義詞,難以傳遞新信息,所以此類說法很少。其次,“A”“B”之間的語義關系還決定了“A而不B”結(jié)構是否具有評判性,如“耰而不輟”“笑而不答”“臥而不聽”中的“A”“B”僅僅表人物身體動作與結(jié)果,并不具有主觀評價性,因而也就難以表達評判的作用。
仔細觀察語料,我們可以得出,“A而不B”評判句中,核心成分A、B之間存在著較為復雜的語義關系,A、B之間的語義關系具有多樣性,并且對A、B意義內(nèi)涵或“A而不B”整體的理解必須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來進行。
(一)A、B語義組合關系的多樣性
1.A、B互為近義詞
A與B在詞義上屬于近義詞,概念意義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相反。例如:
(2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例(21)中的“和”“同”是近義詞,但在概念意義上略有差別,感情色彩上也不同。“和”指在矛盾對立諸因素的作用下實現(xiàn)真正的和諧和統(tǒng)一[7]563。“同”的含義是指盲從附和。
又如上舉例(9)中的“周”和“比”,理性意義相同,但感情色彩相反,A為褒義詞,B為貶義詞,例(9)整句的含義是“君子是團結(jié),而不是勾結(jié);小人是勾結(jié),而不是團結(jié)。”[1]17“團結(jié)”與“勾結(jié)”在感情色彩上一褒一貶,其意義的差異是我們根據(jù)人的行為動機的好壞而給予的不同的詞匯表達。
2.A、B互為反義詞
A與B在詞義上屬于反義詞,概念意義與感情色彩都相反。例如:
(22)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
(23)天之道,利而不害。(《老子·八十一章》)
例(22)中的“泰”與“驕”概念意義與感情色彩呈對立的兩極,“泰”指安詳舒泰,“驕”指驕傲凌人[1]141。例(23)中的“利”“害”也是互為反義詞。
3.A、B互為條件伴隨關系
A與B所實施的行為密切相關,同時進行,互為伴隨條件,缺一不可。例如:
(24)故法而不議,則法之所不至者必廢。 職而不通,則職之所不及者必隊。故法而議,職而通,無隱謀,無遺善,而百事無過,非君子莫能。《荀子·王制》
例(24)中“法”指“制定法律”,“議”指“討論研究”,“法”與“議”必須同時進行,如果“法而不議”,那么必將導致“法律沒有涉及到的事情就一定會被廢棄不管”的后果;“職”指“規(guī)定各級官吏的職權范圍”,“通”指“彼此溝通”,如果“職而不通”,那么必將帶來“職權范圍涉及不到的地方就落空”的后果。因此,必須做到后續(xù)句中提到的“法而議”“職而通”,二者不可偏廢。
又如上舉例(12)中“學而不思”“思而不學”中的“思”與“學”為同時伴隨的行為,“學”與“思”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二者不可只強調(diào)其一。
4.A、B有讓步轉(zhuǎn)折關系
A與B可以理解成一種現(xiàn)實順承關系,但更恰當?shù)氖抢斫獬伞凹词笰,但也不B”的讓步轉(zhuǎn)折關系,如:
(25)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老子·七十七章》)
邢福義指出,關聯(lián)詞“即使……也……”存在先讓步后轉(zhuǎn)折的關系[8]268,所以,例(20)可以理解為現(xiàn)實性的“圣人有為,但卻不恃;功成了,但卻不居”,但還可以進一步理解為假設性的“圣人即使有為,但也不恃;即使功成,但也不居”。
正因為A、B之間語義關系表現(xiàn)出多樣性,所以A、B的語義組合并非唯一,同一個A可以對應多個B,同一個B可以對應多個A,如與“為”的組合有“為而不爭”“為而不恃”等,與“爭”的組合有“矜而不爭”“為而不爭”“辯而不爭”等,與“屈”的組合有“虛而不屈”“堅剛而不屈”等,語義組合關系的多義性體現(xiàn)了A、B組合的語義復雜性。
(二)A、B語義內(nèi)涵的語境啟示性
A、B之間的語義關系復雜多樣,對其意義內(nèi)涵的理解我們通??梢越Y(jié)合議論語篇的上下文來理解,對“A而不B結(jié)構”語義內(nèi)涵的理解我們必須借助語境的啟示。
1.通過句內(nèi)成分的性質(zhì)來確定A、B的褒貶。例如:
(26)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
(27)子曰:“君子貞而不諒。”(《論語·衛(wèi)靈公》)
例(26)中將“威”與上、下對偶句中的“溫”、“恭”對舉,則可以確定“威”為褒義詞,雖然“威”“猛”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褒貶的對立,但根據(jù)此處語境我們可以推導出在上古漢語中“猛”具有貶義的可能。例(27)將“A而不B”結(jié)構定位為君子的品行,所以處在A位置上的“貞”必然為褒義詞,處在B位置上的“諒”必然為與之相對或相關的貶義詞。
在S2句式中,將君子與小人進行比較,使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如上例(21)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和”已經(jīng)界定為君子的品行,“同”已經(jīng)界定為小人的品行,因此“和”必然為褒義,“同”必然為貶義。
2.通過句內(nèi)的成分來確定“A而不B”整個結(jié)構的褒貶。例如:
(28)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韓非子·初見秦》)
例(28)中,通過“不忠”這個貶義的判斷性成分,我們可以知道“知而不言”是一種不當?shù)男袨椤?/p>
“A而不B”評判句是以“A而不B”為主要成分所構成的表示評價判斷的句子。評價通常是指對某事或某人某物進行判斷、分析并得出結(jié)論,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種屬性以及事物之間是否具有某種關系的肯定或否定的斷定,因此評判句要求對人或事物的屬性、行為、行動等進行肯定或否定的判斷,進行詳盡的分析,并得出正面或反面的價值判斷?!癆而不B”評判句是一個表意全面的評判句,既有對A的肯定,也有對B的否定。
“A而不B”評判句在邏輯上有很強的概括力,在肯定“A”的同時否定了與之相關的“B”,既做出了一個肯定的判斷,又相應地做出了一個否定的判斷,并且,這個否定的判斷正好為肯定句的內(nèi)涵劃出了一個明確的邊界。“A而不B”評判句指出了人或事物具有某種屬性,但又不具有另一種相關的屬性,這種句子概括出事物的多種特性或事件的多種過程,表意精煉而又全面,因此“A而不B”評判句非常符合轉(zhuǎn)折句的認知基礎和漢民族的辯證思維模式。
(一)“反預期”造成語意的“轉(zhuǎn)折”
“A而不B”評判句的五種句式在議論語篇中的共同作用是表明態(tài)度,提出論點?!癆而不B”本質(zhì)上表示轉(zhuǎn)折關系,表明深層語義或邏輯事理上的一種逆轉(zhuǎn)。呂叔湘指出,“凡是上下兩事不諧和的,即所謂句意背戾的,都屬于轉(zhuǎn)折句。所說不諧和或背戾,多半是因為甲事在我們心中引起一種預期,而乙事卻軼出這個預期。因此由甲事到乙事不是一貫的,其間有一轉(zhuǎn)折?!盵2]并舉例:
(29)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禮記·大學》)
一般而言,視則有所見,聽則有所聞,這是合乎一般預期的,所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構成了兩個具有轉(zhuǎn)折關系的分句。類似的例子還有:
(30)道在不可見,……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韓非子·主道》)
因此,“A而不B”結(jié)構一般都帶有強烈的轉(zhuǎn)折意味,表明一種反預期的認知心理,如上例(3)中的“為而不爭”,例(8)中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例(14)中的“為而不恃”等,也就是說,“為”極易導致“恃”“爭”,“樂”極易導致“淫”,“哀”極易導致“傷”,但是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后者并沒有按常理出現(xiàn)。因此,“A而不B”結(jié)構一般都帶有反預期的心理特征,并造成轉(zhuǎn)折的語勢。
(二)漢民族認識事物的“辯證觀”
正如白丁指出,“A而不B”結(jié)構體現(xiàn)了漢民族文化認識事物時所持的辯證觀[9]。
1.事物或?qū)傩远加袃擅嫘?/p>
從事理上來說,事物的兩面性指任何事物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 “A而不B”結(jié)構則正好體現(xiàn)出這兩個方面,A為好的一面,但如果好的一面任其發(fā)展,必然走向另一個不好的極端即B方面。物極必反,任其發(fā)展,則會走向反面,會給人們帶來不利的后果?!癆而不B”評判句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度”的適當把握的強調(diào)。如:
(31)子張曰:“何謂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p>
例(31)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對度的理解,使民眾“勞”,但卻不過度,因為過度會導致民之“怨”,有“欲”卻加以抑制而不滑向“貪”,“舒泰”但不驕奢,有“權威”但不導向帶有粗暴傾向的“猛”。這種節(jié)制與平衡體現(xiàn)在語言中就是“A但卻不B”的“A而不B”構式。
2.事物或行為之間具有聯(lián)系性
從人們的認識上來說,事物或行為之間往往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我們認識這些事物或?qū)嵤┻@些行為的時候,必須全面認識,二者兼顧,才能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例如:
(32)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荀子·法行》)
例(32)中,通過“長無能也”“死無思也”“窮無與也”這些消極后果,人們可以反向推理出“少”與“學”,“老”與“教”,“有”與“施”之間的密切關系,進而得出結(jié)論:人們應該做到“少而學”“老而教”“有而施”。
如上舉例(11)中的“教”與“誅”,“誅”與“賞”之間,例(12)中的“思”與“學”之間,例(24)中的“法”與“議”之間,“職”與“通”之間,都具有著深刻的事理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二者必須同時重視,不能片面地只執(zhí)著于一端,用“A而不B”的格式,正好全面地表達了作者所要傳達的信息。
“A而不B”評判句是先秦議論語篇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以“A而不B”為主要成分,形成了五種表示評價判斷的句式。這五種句式的功能旨在提出論點,表明說話人的態(tài)度或情感。在“A而不B”結(jié)構中,A、B之間存在著較為復雜的語義關系,對A、B的意義內(nèi)涵或“A而不B”整體的理解都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來進行。
“A而不B”評判句在語意上重在逆轉(zhuǎn),表意精煉而全面,非常貼合轉(zhuǎn)折句的認知基礎和漢民族的辯證思維模式。值得注意的是,“A而不B”結(jié)構成熟于先秦,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它依然非常活躍,有的還靈活運用為“拆字”辭格,如“游而不擊,來而不往,打而不倒,退而不休,死而不僵,食而不化”等,表意豐富而幽默。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張覺.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老子.道德經(jīng)[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高華平,王齊洲,張三夕.韓非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7]《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古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8]邢福義.“但”類詞對幾種復句的轉(zhuǎn)化作用[M]//邢福義.邢福義選集.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9]白丁.“A而不B”格式的文化內(nèi)涵[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4):91-96.
[責任編輯 韋楊波]
On the Evaluative Sentence Pattern Featuring “A instead of B”in Pre-Qin Argumentative Writings
TANG Yuhuan
(Chinese and Film-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410003;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The evaluative sentence featuring “A instead of B”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ncient Chinese argumentative writings, which includes five sentence patterns to express evaluation and judging. This expression is refined and comprehensive, conforming to cognitive basis of contrast sentence and the dialectical pattern of Han Chinese.
Pre-Qin Argumentative Writings;A instead of B; evaluative sentence
H04
A
1672-9021(2016)06-0035-06
唐玉環(huán)(1974-),女,湖南常德人,長沙學院中文與影視傳播系副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理論、漢語語法學。
湖南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先秦諸子議論語篇的多維研究”(14YBA015)。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