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綜述"/>
王瑜瑜
探尋儒家思想的“常道”與“新命”
——第七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綜述
王瑜瑜
摘要:2015年9月27日—28日,第七屆世界儒學大會在山東曲阜召開,參會學者圍繞“儒家思想與當代價值建構”主題及“儒家思想的當代哲學使命”“儒學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構”“禮樂文化與社會道德”“儒家思想與公共文化空間”四個分議題展開深入研討與廣泛對話,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關鍵詞:第七屆世界儒學大學;儒家思想與當代價值建構;學術綜述
2015年9月27日—28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聯(lián)合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山東省文化廳、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孔子基金會、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濟寧市人民政府和孔子研究院共同承辦的第七屆世界儒學大會暨2015年度孔子文化獎頒獎典禮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舉行。陳來、董金裕兩位學者獲得本屆孔子文化獎。來自中國內地、臺灣地區(qū)、香港地區(qū),美國,德國,俄羅斯,馬其頓,埃及,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日本,馬來西亞,越南,蒙古等1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50多位代表,出席了開幕式暨頒獎典禮。
第七屆世界儒學大會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召開的一次文化盛會。在紀念孔子誕辰2 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盵1]儒學研究只有植根于當代中國、當代世界,才能實現其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和專家學者建議的基礎上,本次會議確定了“儒家思想與當代價值建構”的主題,包括“儒家思想的當代哲學使命”“儒學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構”“禮樂文化與社會道德”“儒家思想與公共文化空間”四個分議題,學者們圍繞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廣泛對話,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本屆大會于孟子故里鄒城設立了青年博士論壇分會場,國內外青年學者匯集一堂,就本屆大會議題分享了精彩的學術成果和學術見解。
一、儒家思想的當代哲學使命
兩千多年來,儒家的思想價值觀念對個人的精神世界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也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這不僅是由于儒家思想與國家、政治、社會乃至個體命運密切關聯(lián),更重要的是儒學的思想長河擁有不竭的“活水源頭”。清華大學張豈之先生指出,中華思想文化史上獨有的“會通”精神使儒家不斷從道家與佛家的宗教思想、哲學思辨方法中汲取智慧,最終促成了自身連綿不斷的傳承與發(fā)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存山研究員提出,在儒家經典中,包含著中國文化的“常道”,需要傳承和弘揚,但并非全部內容都是萬古不易的真理。尤其是近代以來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儒家文化只有通過“博稽眾說而唯真理之從”的方式加以“損益”,才能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新命”。
美國學者安樂哲教授認為,中國的快速工業(yè)化、大規(guī)模內部移民潮、加劇的個性化等元素匯合在一起,所導致的道德不穩(wěn)定現象反過來刺激了回歸本土傳統(tǒng)的需求,本土傳統(tǒng)被用作對當代困境的回應資源,而儒家思想是這一資源的核心要素。中央民族大學牟鐘鑒先生對這一核心要素進行了富于當代性和現實針對性的闡釋。他認為 “君子”作為一種理想人格范式,將中華美德凝結在人的文化生命之中,使“做人”成為中華思想的主題,在當代中國,需要對君子文化的核心要素結合現實予以詮釋和創(chuàng)新。他依據儒家相關論述,結合社會現實和個人生活體驗,把君子道德人格概括為“六有”:有仁義,立人之基;有涵養(yǎng),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擴人之胸;有坦誠,存人之真;有擔當,盡人之責。關于孔子思想的核心,多有爭議。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杜維明先生認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儒家提出的義、禮、智、信、孝、忠等如果和“仁”沒有關系,就不圓融,或容易被異化,因此沒有任何價值能夠脫離“仁”,同時,所有的價值也都能豐富“仁”。中國人民大學宋志明教授指出, “仁”不僅是儒學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核心;“仁”不僅打通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更是中國人無法割舍的精神基因。中國政法大學林存光教授進一步提出,有必要從實踐論的角度來反思、推進和深化儒家的仁學思想。儒家的仁學實踐論只有向人們明確指出實踐的門徑或進路,能經受住實踐的檢驗和考量,才能真正富有現代的價值和意義。臺灣政治大學董金裕教授對《尚書·堯典》所述“五教”的意涵進行了“正本清源”的探討,提出“五教”應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之教為確詁。他同時指出,要認識到“五倫之教”守分樂群、敦本善俗的價值,繼續(xù)發(fā)揮其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作用。韓國首爾大學郭沂教授提出了以人類終極價值和終極信仰的共同基礎化解文明沖突的見解。
學者們試圖從儒家為政思想、為政實踐、社會治理方式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同濟大學邵龍寶教授認為:儒學在當代中國治國理政中的價值主要體現為建立在憂患意識基礎上的道德自覺的人文主義精神,象征著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總規(guī)律和真善美精神實體的“道”文化,中華文化主體性、民族性、母體性、根源性的人文價值和經邦濟世、治國理政等中國智慧。山東師范大學王鈞林教授、曲阜師范大學劉彬先生分別探討了孔子獨特的“為政”方式和古代行政活動中的“時令”思想。遼寧師范大學李玉君教授等探討了儒學對我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治國理念的影響,揭示了儒家思想精華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民族統(tǒng)一融合具有的重要意義。臺灣“中華孔子圣道會”高秉涵先生聯(lián)系歷史與現實探討儒家“大一統(tǒng)”思想。曲阜師范大學陳東教授從中日邦交恢復的歷史探究了“言必信,行必果”的格言在儒家與墨家的不同詮釋。部分學者密切結合市場經濟的背景,探討儒學當代價值。如,山東社會科學院孫聚友研究員探討了儒家養(yǎng)民富民和富國安邦的安人思想;山東工商學院房秀麗和楊家珍從以義取利、仁者愛人、誠實守信、忠恕之道、正己修身、自強不息、以和為貴七個方面概括總結了儒家核心價值觀與新時代商業(yè)倫理的構建;劉甲朋、馬興波等深入辨析了“儒商”概念,頗有現實針對性和啟發(fā)意義。
儒家先哲在個體修身立命、精神世界建構方面的示范性和啟示性也為學者關注。中國孔子基金會彭彥華先生認為,中國文化是一種追求人生“內在超越”的生命文化?!靶摹碧N涵生命潛能和宇宙奧秘,“內求于心”“反求諸己”式的修行乃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儒家“心學”自成體系,傳遞著儒家的精神,維系著儒學的根基,在重建人類精神家園的過程中可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鬃友芯吭罕R巧玲結合孔子之學探討了孔子的人生追求、人生境界。日本愛知工業(yè)大學史文珍和日本東京福祉大學汪宇從仁(個人的社會責任感)、義(目的)、知(知識和智慧)、時(時間)、名(立場)五個方面分析孔子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孔子之后,歷代儒家學者對儒學的建構、發(fā)展、完善都作出了重要貢獻,許多學者將古代重要儒家學者納入研究視野,對他們的學術實踐及學術觀點進行深入研究。大連大學葛志毅教授以堅實的文獻為基礎,還原了孔子地位在漢代官方定位的歷史事實。韓國國立首爾大學李浩然先生深入研究了顏之推及《顏氏家訓》,他認為顏氏哲學以儒學轉型的歷史語境、中道統(tǒng)一的邏輯方法和儒家的基本立場為前提,通過對君臣、父子、兄弟等人倫關系的揚棄得以完成,在復雜的政治思想環(huán)境中通過哲學超越使得儒家精神重新成為立身修教之本。中國人民大學梁濤教授在北宋儒學復興、三教并行的歷史背景下考察了王安石政治哲學的建構。臺灣政治大學陳逢源教授對朱子后學北山一系學術思想演化作了深入細致的考察和論述。明末清初著名學者王夫之、黃宗羲都是學者們關注的重要對象,北京大學張學智教授通過王夫之對“大有”卦的詮釋,展現了一個富有民族氣節(jié)、文化擔當的儒者對當世和未來所作的深刻思考及現實關懷;中國石油大學張瑞濤則揭示了黃宗羲為學大旨和儒家知識精英政治哲學思想的特質;陜西師范大學李敬峰教授詳細分析了清初大儒李颙《中庸》學的學術特色及其當代價值。清代中期至近代儒家學者的學術建樹也未被忽略。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王俊彥教授全面闡釋了乾嘉時期著名經學家程瑤田《論學小記》氣之性情觀。臺灣銘傳大學田富美副教授指出,清朝道咸時期思想家方宗誠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對程朱理學的轉化凸顯了經世致用的價值和躬行實踐、現實致用的功夫。武漢大學朱漢民教授分析了晚清以來士大夫和知識群體推動儒學近代化的文化思考和啟示。北京大學干春松教授認為,康有為提出的孔教觀念和政治儒學的方案構成了現代儒學的基本議題,因此,他才是現代儒學的起點。清華大學申祖勝先生論析了晚清士大夫的“守舊”與“革新”思想,他指出,晚清士大夫部分言論傾向看似偏離傳統(tǒng),但事實上他們的思想和文化心理未能超出傳統(tǒng)的藩籬與近代接軌,甲午戰(zhàn)爭以后,才真正逐漸向近代意識層面邁進。
還有許多學者選取了較為獨特新穎的視角研究儒學,值得關注。比如傳統(tǒng)觀念中,儒家在道、器之辨中往往更重視“道”的作用與地位,忽略“器”、技術等的作用。北京大學呂明先生認為,儒家理論中有豐富而獨特的技術思想,《系辭傳》中“圣王制器”的記載充分肯定了技術論題的哲學地位,包含了豐富的技術理論,不僅突破將技術、器用理解為物質生產力、機械技術、生產工具的狹窄思路;而且強調指向文明和人性目標的技術的社會意義,技術要全面地承擔或充分地服務于禮樂建設,而不能偏執(zhí)于物質財富生產。
蘇州大學朱光磊先生探討了儒家天人治學視域中本真空間和物化空間的問題。北京大學朱雷教授探討了以儒家形而上學為人類經驗展開新基礎的問題,顯示出濃厚的哲學思辨色彩。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何繁研究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地”的概念。中山大學涂漢培先生針對公羊學“三代”“三世”提出新論。山東大學鄒曉東先生深度剖析了《大學》“教-學”論與《中庸》“教-化”論的理論困境。陳支平教授通過地域文化的獨特視角跨時空審視朱熹、李卓吾、嚴復的學說,認為福建儒學突破不合理傳統(tǒng),與勇于創(chuàng)新進取的文化精神一脈相承。曲阜師范大學黃懷信先生對目前儒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
二、禮樂文化與社會道德
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宋代大儒朱熹揭示了這句哲言內在的邏輯關系:詩本性情,感人易入,足以讓人們興起好善惡惡之心;禮的根本是恭敬辭遜,且有節(jié)文度數,可以令人卓然自立;樂則以歌舞八音之節(jié)養(yǎng)人性情,蕩滌邪穢,消融渣滓。由此可見,禮樂不僅關涉國家典章制度、政治活動、社會治理等宏觀層面,更關系著每個人的立身、成長與道德完善等微觀層面。從古至今,禮樂文化以其規(guī)范性、約束性、感召力、影響力塑造著不同歷史進程中國家、社會、個人行為與活動的秩序。在當代中國,如何借鑒儒家禮樂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結合社會現狀,促進社會道德建設,是儒學研究者面臨的重要課題。本屆大會上,許多學者對此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
在儒家學術傳統(tǒng)和道德倫理建設中,人格塑造、人性善惡之辨、心性之學是重要內容。吉林師范大學祖國華教授還原了儒家成人之道通過詩、禮、樂三種不同但又互相融合的方式塑造理想人格,經歷否定之否定,辯證實現的過程。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涂可國研究員認為儒家人性善惡觀念具有倫理主義特質,從哲學維度、性情維度、性欲維度分析這種特質,并探討了此種特質對人的健康發(fā)展的啟示。曲阜師范大學修建軍先生認為,董仲舒的“和心”思想是其社會和諧思想的邏輯起點,蘊含著社會和諧之向度。山東大學任鵬程對比孟子、荀子道德哲學,指出孟子的道德哲學彰顯了人的道德價值尊嚴與向善的信心;而荀子充分肯定了理智之心成就德性的重要作用,是對孟子道德哲學的批判性揚棄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香港孔教學院湯恩佳先生、曲阜師范大學宋立林教授充分肯定了儒家禮樂思想在建設社會道德、和諧社會、家道家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鬃友芯吭簵畛餮芯繂T指出,儒家傳統(tǒng)“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不僅是儒家道德學說的高度凝練,而且存在內在關聯(lián),是一個有機整體,對當代道德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臺灣慈濟大學林安梧教授結合臺灣歷史與現實探討了儒教文化對于公民教養(yǎng)的作用及局限性。韓國中央大學梁承武認為,要發(fā)揮儒家思想對道德建設的當代價值,必須從恢復傳統(tǒng)禮樂教育著手。曲阜師范大學李建、傅永聚認為儒學“仁禮合一”的思想學說是從自我人格修養(yǎng)向家庭、社會、國家、自然乃至宇宙天道擴展的過程,強化了人的道德自主和社會承擔意識,奠定了儒家道德人文主義的思想基調,是當代人格修養(yǎng)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文化資源。北京師范大學程旺認為儒家教化觀念有助于糾正以往價值觀建設的某些誤區(qū)和偏失,促進價值觀有序推展、內在認同及長效穩(wěn)定。華僑大學馮兵教授從哲學高度闡述了“禮樂哲學”的形成、概念、性質與體系。
禮樂文化要在社會基層產生影響,對道德建設起到實在的推動作用,不僅依賴人們對于相關理念發(fā)自內心的信仰,還需要法治文化的協(xié)調與共同作用。西南政法大學董衛(wèi)國教授從“文化信仰”角度探討了我國當代的信仰危機、信仰的四個層面以及作為“文化信仰”的儒學應該具備的特質,為溝通禮樂文化、道德建設、信仰建構提供了重要啟示。西南政法大學余榮根教授在法治中國視域下對中華禮法傳統(tǒng)加以觀照。他認為,中國傳統(tǒng)禮法文化中諸如“德主刑輔”、重義輕利、誠信、基于“中道”的中刑與慎刑和恤刑、“無訟”和調處息訟等蘊含著“良法善治”智慧。中國古代“禮法合治”思想的演進、社會功能及其當代價值也受到山東師范大學丁鼎、王聰等學者的關注。
在儒家禮樂文化研究中,對“禮”的研究較為充分,也有少數學者論及儒家“樂教”思想。吉林師范大學叢連軍先生論析了儒家“樂教”思想的價值意蘊,他認為樂教作為治國理政、道德踐履的一種重要方式,具有“治心”“蘊德”“定俗”“知政”等功能價值,足以彰顯出其對人與社會的重要性。陜西師范大學李河成通過樂化、樂德的歷史分析探討了“樂治”在法理社會中實施的可能性。
儒家祭祀活動具有濃厚的禮樂色彩,具有豐富的形態(tài),也是儒家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黃燕強揭示了《禮記》祭祖儀式蘊含的成德思想。北京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常會營先生以豐富的史料記載為基礎,考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祭孔釋奠禮儀。中央財經大學左漢林教授梳理了唐代郊廟雅樂的創(chuàng)立與沿革,并論及唐代祭孔禮樂??鬃友芯吭嚎紫榱盅芯繂T以嘉靖皇帝厘正文廟祭祀這一歷史事件為考察對象,揭示了此次事件突出理學、強化綱常禮教的特點和以治統(tǒng)壓制道統(tǒng)的實質。濟寧學院劉振佳先生結合對曲阜孔廟的實地與歷史考察,詳細闡發(fā)孔廟民族文化信仰的內涵。臺灣師范大學林素英教授從臺北孔廟的個案出發(fā),提出充分運用孔廟這一文化載體,傳播六藝文化之道,培養(yǎng)“術德兼修”君子的建議。中央美術學院孔令偉對《宣和博古圖》的研究以更直觀的角度呈現了祭祀活動中禮器使用的一個側面。孔子研究院谷文國將研究視野由文廟祭祀拓展到周公祭祀禮儀。浙江大學楊逸結合朱熹對《家禮·喪禮》禮儀的修訂考察了朱熹的鬼神觀。
在儒家提倡的多種品德中,“孝”由于親緣關系的普遍存在與家庭關系的密切聯(lián)系格外受學者關注。曲阜師范大學周海生教授認為中華孝道的核心是諫親從義,形成一種內在調節(jié)機制??鬃友芯吭簞⒗m(xù)兵副研究員指出,從孝道的不同層次,可以看出從“愛” 到“敬”、從“孝”到“忠”的延伸擴展,以及儒家由“內圣”到“外王”的發(fā)展理路;陳以鳳則探討了先秦儒家孝道的理性意蘊及其當代價值。同濟大學曾亦教授分析了孝道的內涵及孔子對相關周禮的損益,為儒學現代轉化提供了借鑒。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阮玉詩教授將越南與韓國孝文化的情況加以對比,揭示了二者的相同之處和差異性。曲阜師范大學王曰美教授介紹了韓國政府大力弘揚孝道的情況,并提出我國應該借鑒韓國經驗,加大弘揚孝道的力度。
域外學者由于視角和文化背景不同,對“禮”和道德的認識與國內學者多有不同,往往具有啟發(fā)意義。金陵科技學院陳光連比較了黑格爾與荀子道德哲學的核心概念。華東師范大學楊柳、宋健分析了美國漢學家芬格萊特對“禮”獨特的認知與見解,還對儒家與康德倫理學中運氣、幸福、道德的差異進行了對比。
三、儒學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公共文化空間建構
作為我國歷代儒家先哲智慧結晶的儒學,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塑造著中國文化的面貌,而且隨著自身的傳播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重要影響,儒家思想也成為世界思想寶庫的重要財富。正如習總書記所說,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yǎng)中國人的文化土壤。在中華文化影響日益擴大的今天,作為中華文化杰出代表的儒學已經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當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成為建構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思想資源和文化資源。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儒學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公共文化空間建構方面的作用是眾多學者關注的議題。
部分學者介紹了儒家思想在國外的傳播狀況及其影響。德國學者大衛(wèi)·巴拓石先生從歷史角度回顧了歐洲對中國儒家思想的認識,列舉歷史上儒家思想被歐洲文化接受與引入的實例,并揭示了儒家思想作為國際化思維的優(yōu)勢,展望了儒家思想在解決當代與未來國際問題上的優(yōu)勢與前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帕特里克·孟迪斯探討了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對于美國建國歷程的影響。圣彼得堡馬卡洛夫國立海運大學尼古拉·米古諾夫教授和中央編譯局鳳玲女士在文化比較的視野中揭示了儒家思想作為一種和諧而內在超越的話語體系的特點。廈門大學越南歷史研究院阮國生集中探討了儒學思想對于越南現代社會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當代儒學及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狀況及傳播方式、效果也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臺灣政治大學曾杰以宏觀視野總結了世界范圍內“波士頓儒家”“港臺新儒家”“大陸新儒家”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對“現當代新儒家”的使命進行前瞻,在彼此交流與互動中,激蕩出最適宜儒家在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準則。衡陽師范學院李棟才通過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實踐邏輯、價值邏輯四個方面對儒家傳統(tǒng)全球化范式展開比較研究。他認為,在具體實踐中,儒學和儒教扮演了中國儒家傳統(tǒng)世界化的兩種現實路徑,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世界化的有益嘗試。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李艷對孔子、孔子學院的海外認同狀況進行梳理和調查。她認為孔子、孔子學院的海外認同與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互動關系。要進一步發(fā)揮民間主體與個人的力量,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做好國外受眾的調查與分析,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傳播策略,對孔子及孔子學說進行詳盡、細致的符號梳理,根據受眾文化消費的特點與需求,開發(fā)相應的文化產品,使孔子形象及學說在海外傳播更加廣泛。北京外國語大學田辰山教授以安樂哲先生及他的“角色倫理學”為例,提出在中西哲學比較領域中,要真正認識中國哲學,并用“中國話”講述中國哲學,真正實現中國儒學國際化。
在當代公共文化空間建構過程中汲取儒家思想智慧并加以創(chuàng)新,不僅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也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清華大學方朝暉教授指出,應當從中國過去的歷史傳統(tǒng)特別是充滿了深厚自由精神的儒家傳統(tǒng)中探尋未來中國文化的秩序問題。華東師范大學陳喬見先生將儒家公私理念條分縷析,并挖掘了其中的公共意識及現代意義。濰坊市委黨校蓋立濤認為,在社會結構發(fā)生變化、思想多元的當代,儒學應當積極主動應對新變化,主動融入到當前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中,為自身贏得發(fā)展空間。儒家思想主張的和而不同、寬容異端,以及儒家學說中體現的公共精神、公私領域原則等都可以為當代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提供參考。中國傳媒大學劉慶從文化公共空間建構的角度討論了企業(yè)家的文化責任。他認為古代儒家在出世與入世、道與利等問題上的論述蘊含儒家在公共性上的價值立場,即“天下”所代表的人民的、公共的利益始終是儒家具有終極意義的關懷,企業(yè)不僅為社會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同時也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因此也擔負著重要的文化責任。濟寧學院王欽鴻探討了大眾文化語境中的儒家文化。他認為,大眾文化以其商業(yè)性、世俗化的特點以及戲仿、調侃、過度娛樂化的方式和手段,對儒家文化等文化形態(tài)造成了嚴重擠壓和沖擊。儒家文化必須承擔起本身的責任擔當,以其核心的價值觀發(fā)揮對大眾文化的引領作用,使大眾文化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鬃友芯吭豪畲?、濟南市委黨校胡愛敏分別就國家文化軟實力戰(zhàn)略、“一帶一路”戰(zhàn)略背景下儒家文化的地位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提出了個人見解。
儒學研究涵蓋了哲學、歷史、文學、宗教、政治、藝術等眾多學科,參加本次會議的許多學者密切結合自己的專業(yè)背景,發(fā)表了富于鮮明學科特色的成果?!度嗣袢請蟆肪庉嫴啃ス怅P于《論語》“克己復禮”章的考辨,曲阜師范大學王紅霞關于上博簡《鬼神之明》學派歸屬的考辨,西安碑林博物館陳根遠對唐代《開成石經》的研究都體現了扎實的文獻學功力;曲阜師范大學楊樹增教授從文學角度呈現了春秋末期儒家歷史散文形成發(fā)展的脈絡;馬士遠教授追溯了儒家中和文藝觀的源流;河北大學劉振東分析了馮小剛喜劇電影的人性內涵與儒家文化的關系,藝術色彩明顯;中國藝術研究院王巨川從文字訓詁出發(fā),通過辨析“易”“仁”“祖”“是”等漢字的中心性文化蘊含,生發(fā)出對漢民族宇宙觀、社會觀、倫理觀和價值觀的認知。
世界儒學大會迄今已成功舉辦七屆八次,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儒學研究、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學術研究永無止境,學術交流需要延續(xù),每一位從事儒學研究的當代學人都需要銘記“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箴言,繼續(xù)發(fā)揚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斗精神,以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遠視野,密切結合當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現實,開展儒學研究,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普及和交流傳播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 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EB/OL].[2015-12-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責任編輯周軍偉)
文章編號:1006-2920(2016)01-0029-06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1.006
作者簡介:王瑜瑜,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北京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