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意識形態(tài)背景下魯迅小說在美國的譯介傳播

      2016-03-16 05:39:09胡密密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6年12期
      關鍵詞:譯介譯者魯迅

      胡密密

      (安徽工程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意識形態(tài)背景下魯迅小說在美國的譯介傳播

      胡密密

      (安徽工程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魯迅從中國走向世界離不開中外學者對其作品的譯介。他的小說在美國的譯介有九十年的歷史,譯介歷程有起有伏,究其原因主要是意識形態(tài)的操縱。文章主要從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個人意識形態(tài)兩方面來探討魯迅小說在美國的譯介傳播,以此來拓寬翻譯研究視野。

      意識形態(tài);文本選擇;翻譯策略

      魯迅開創(chuàng)了白話文小說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模式。魯迅創(chuàng)作了33篇小說,迄今為止,共有18位海內外學者分別將之譯成英文版發(fā)行。魯迅小說的英譯對中國現代文學及中國文化在國外的傳播與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國內許多學者對海外,特別是美國的魯迅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張杰的《美國的魯迅研究》,鄭心伶、梁惠玲的《美國魯迅研究概述》,楊定堅、孫鴻仁的《魯迅小說英譯版本綜述》,他們分別闡述了魯迅小說在美國的英譯研究;王樹槐從譯者介入、譯者調節(jié)與譯者克制三個方面對魯迅小說的三個英譯本進行了文體學比較;蔡瑞珍則從布爾迪厄文學場的角度綜述了魯迅小說在美國的譯介與研究等。但由于魯迅作品豐富,時間跨度大,且涉及國家多,他們大都只是對文獻簡單梳理以及概括,很少探索其深層次的原因。因此,本文對魯迅小說在美國的譯介傳播過程中不同民族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沖撞與和諧進行研究,主要探討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個人意識形態(tài)如何操縱文本選擇和翻譯策略,以此來對魯迅小說在國外傳播研究進行新的嘗試。

      一、意識形態(tài)操縱與翻譯

      “意識形態(tài)”一詞源自18世紀法國的唯理哲學家德斯特·圖·特拉西。他指出:意識形態(tài)囊括了科學在內的整個文化領域,是人類與世界之間的一種不可或缺的中介。[1]《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將它定義為:是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人對于世界和社會的有系統(tǒng)的看法和見解,哲學、政治、宗教、藝術、道德等等是它的具體表現。季廣茂曾總結出:意識形態(tài)是20世紀西方思想史內容最龐雜、意義最含混、性質最詭異、使用最頻繁的范疇之一。[2](P1)它被馬克思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來解決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中所存在的物質和精神、存在和意識、主觀和客觀等的對立,它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有階級存在的社會中的文藝和翻譯活動具有指導意義。

      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都在語言層面上不遺余力,深陷在“信”“達”“雅”的標準中而不能自拔,因而忽略了翻譯的文化研究。但近來,翻譯工作者開始從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來研究翻譯。操縱派的學者運用文化研究的模式來探討權力、意識形態(tài)和贊助人等影響翻譯的政治因素,拉開了意識形態(tài)翻譯研究的序幕。至此,翻譯已不再是純語言的轉換活動,語言與文化間那種透明的互譯已變成了不可能。因為語言之間的交易往往成為民族和國際斗爭的一個交鋒場所,當概念從一種語言轉為另一語言時,其意義與其說是發(fā)生了“轉型”,倒不如說是在后者的地域環(huán)境中得到了再創(chuàng)作。[3]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翻譯不再是一種中性的、遠離政治及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純粹文字轉換行為,相反,它變成了一種操縱行為,受意識形態(tài)控制,為權力服務的工具。[4]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和審美觀對翻譯肯定會產生影響。[5]英國的翻譯家赫馬最先把“操縱”觀用于與翻譯理論研究。赫馬認為:“從目標文學的視點來看,所有的翻譯都意味著為了某種目的對原文文本進行某種程度的操縱?!盵6](P11)勒菲維爾則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這一概念。他在2004年出版的《翻譯、重寫和文學名聲的操縱》中指出:翻譯創(chuàng)作了原文、原作者、原文的文學及文化形象。他強調“重寫”就是翻譯中譯者對文本的一種操縱行為,翻譯是一種文化改寫,也是一種文化操縱。改寫不論其意圖如何,都反映出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對文學的操縱,使其“在某一特定的社會按某一特定的方式發(fā)揮其功能”。[7]勒菲維爾將翻譯置于政治、意識形態(tài)、經濟和文化背景中,系統(tǒng)探討翻譯過程中影響著譯本和翻譯策略的各個層面的限制。在他看來,翻譯的過程實際就是一種被操縱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的抉擇能否符合其所處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觀。[8]也就是說社會意識形態(tài)、詩學觀和贊助人等許多語言以外的因素,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始終操縱著翻譯的全過程。翻譯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從本土文化意識形態(tài)輸入異域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9]是意識形態(tài)通過語言手段在另一種語言中得以轉換。因此,譯者對翻譯原文的選擇以及所采取的翻譯策略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操縱。

      二、意識形態(tài)操縱著魯迅小說在美國的譯介傳播

      自從1926年美國華僑梁社乾翻譯《阿Q正傳》至今,魯迅小說在美國譯介已經歷了大致三個階段:即1926年到1949年的萌芽發(fā)展期、1950年到1971年的蕭條低潮期和1972年至今的復蘇期。[10]魯迅小說在美國的譯介傳播潮起潮落、跌宕起伏。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特定時期歐美的意識形態(tài)操縱的結果。

      (一)意識形態(tài)操縱魯迅小說文本的選擇

      任何譯者的翻譯行為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個人意識形態(tài),即一套獨特的文化信念和價值觀的制約,因而在翻譯文本的選擇中譯者或多或少都受到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主要指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個人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11]

      1.主流意識形態(tài)操縱魯迅小說文本的選擇

      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文本擇取的首要標準,譯者的翻譯動機和對文本的選擇絕不是個人的自由選擇,而是受到所處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操縱與制約。首先,譯者需要考慮譯入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可以譯介異域語言文化,但不可以接受異域語言文化對譯入國的侵犯和破壞。翻譯文本的選擇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譯入語的意識形態(tài),也就是說,原文所傳達意識形態(tài)上的信息要符合譯入語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

      每個社會階段都有其主流意識形態(tài),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原文本的選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2]因而譯者對翻譯文本的選擇抹不去時代的痕跡。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正是美國歷史上最 “紅”的時期,被稱為“激進主義時期”。美國一方面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擴展自己的勢力;但另一方面卻又充分暴露出自身各種社會矛盾。1929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勞資尖銳對立,貧富差距嚴重,導致空前高漲的勞工運動浪潮。此時,又受蘇聯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美國社會的左派勢力極為強大。美國共產黨更是活躍異常,領導全國性的罷工、示威。再加上受法西斯主義的威脅,美國人紛紛向左轉,左翼文學史無前例地成為美國文學的主要潮流。最富于反抗精神的魯迅,作為東方受壓迫民族、尤其是苦難工農群眾的斗士,恰好契合了當時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他的作品自然得到了美國知識界的青睞而被選擇為譯介文本。伴隨著左冀潮流,美國30年代對魯迅的譯介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政治目的。這一時期為萌芽發(fā)展期,所選擇的譯介文本和譯介活動有:梁社乾翻譯的《阿Q正傳》、伊羅生的《風波》、喬治·肯尼迪的《藥》《風波》《故鄉(xiāng)》、埃德加·斯諾和姚克的《藥》《風箏》《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王際真的《阿Q正傳》《阿Q及其他——魯迅小說選》《現代中國小說》、袁家驊和R·佩恩的《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喬治·高的《中國的妙語和幽默》、王際真和柳無垢的《魯迅小說集》等。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整個世界形成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另一方面,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潰敗和新中國的成立,促使美國右翼反共意識空前高漲。1950年初,“反共”的麥克錫主義在美國大行其道,而美國共產黨漸趨沉寂,成為了非法組織,一大批持有不同政見的人士遭受迫害,如與中共保持親密關系的斯諾夫婦也受到了政治打壓。再加上美蘇爭霸,中國被美蘇孤立。美國對華政策的進一步右轉,美國極右勢力的“反共研究流派”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本土意識形態(tài)和譯入語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嚴重沖突,魯迅的作品在美國的譯介傳播,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影響而陷入了蕭條低潮期,譯者很難違背這種主流意識形態(tài)。因此,魯迅小說的譯介幾乎停滯,譯介成果寥寥無幾。這足以說明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譯介文本選擇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中美建交,這一時期極左和極右勢力削弱,政治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隨著中國逐漸登上國際政治舞臺,國際地位上升。再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這個東方古國燦爛的文化為各國學者所矚目。歐美的許多讀者就想通過閱讀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了解中國文化之燦爛。正是這種強烈的求知欲使得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有了更多的外譯本。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最優(yōu)秀作家之一,其作品自然也就成為漢學家們的研究重點。魯迅作品在美國重受青睞,成為譯介的文本,因此,就出現了譯介復蘇期。這一時期的譯介范圍擴大,量不多,但有重譯現象,因而出現不同版本的魯迅作品完整譯本。主要成果有:喬治·肯尼迪的《孔乙己》、伊羅生的《草鞋腳》、威廉·萊爾的《弟兄》《魯迅小說選集》《狂人日記和其他小說》、O’Shear的《阿Q正傳》等。

      2.譯者個人意識形態(tài)操縱魯迅小說文本的選擇

      主流意識形態(tài)固然對翻譯活動起著很大的制約和操縱影響,但也不應忽略譯者的個人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起到的操縱作用。由于不同的譯者的生活經歷、教育背景、個人興趣及審美情趣等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個人意識形態(tài)。因此,在文本的選擇過程中不可能超越自己的個人意識形態(tài)而保持絕對的中立和客觀,或多或少都體現出各自的價值取向。例如,出生于美國新澤西的華人梁社乾是第一個將魯迅小說翻譯成英文的學者。他之所以選擇《阿Q正傳》譯介就是想讓西方人了解中國的社會和文化。[13]斯諾譯介魯迅小說不僅是對魯迅作品文學價值的肯定與欣賞,同時還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他認為“魯迅是中國左翼作家和藝術家的勇敢領袖”、“魯迅是教我懂得中國的一把鑰匙”。他對魯迅所生活的社會現實有著親身的體驗,對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民族社會心理,都有比較深刻的了解,與此同時,受當時美國的左翼文學思潮影響,他對魯迅的譯介活動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14]斯諾想通過翻譯利用異域的意識形態(tài),喚醒知識分子的革命意識,正是這種明確的政治意圖和個人意識形態(tài)操縱著他對文本的精心選擇。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王際真。如果說斯諾選擇譯介魯迅作品有著維護左翼文學潮流的傾向,那么王際真則主要是受個人的興趣及審美情趣的影響。王際真是抗戰(zhàn)期間被國民黨派往美國進行文化交流的學者,后來在哥倫比亞大學講授中國文學。他選擇譯介魯迅小說,主要是對其作品的喜愛。他曾在《阿Q及其他》的扉頁題詞上公開聲明,在中國作家中,他最喜愛、最崇拜魯迅。王際真對中西文化都有很高的造詣,學者的良知和卓見使他所譯介的魯迅小說成為英語世界最早的魯迅專著。他為向美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介紹魯迅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們看到了魯迅真正的價值。

      (二)意識形態(tài)操縱魯迅小說譯介策略的選擇

      根據勒菲維爾的理論,影響文學翻譯“改寫”的主要原因是意識形態(tài),翻譯策略是在意識形態(tài)驅使下所做出的選擇。傳統(tǒng)的翻譯觀要求譯文要忠實于原作,但由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國家,任何階級都不希望引進與本土意識形態(tài)相沖突的異域文化,因此譯者就不能無所顧忌,而是要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制約和操縱。[15]影響譯介“改寫”的意識形態(tài)既包含主流意識形態(tài),也包含個體意識形態(tài)。

      1.主流意識形態(tài)操縱魯迅小說譯介策略的選擇

      譯者之所以采用改譯的策略主要是受到當時美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一方面,譯者擔心外來意識形態(tài)對現有的意識形態(tài)造成破壞,另一方面,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不可避免地要在譯介過程中進行文化過濾,用譯入語文化中的意識形態(tài)規(guī)范對原文進行文化操縱和改寫。源語與譯入語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沖突大,改寫的程度則大,兩種文化的對應程度高,改寫的程度則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直接干預或者是譯者自覺認同主流意識形態(tài),將原文本中與譯入語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可能發(fā)生沖突的某些內容進行刪除、淡化或改譯。如伊羅生1934年譯介的《草鞋腳》,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出版,不得不將譯稿束之高閣,直到1974年,才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小說集的初稿與定稿前后大約四十年,經歷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階段:激進的左翼意識形態(tài)和自由的意識形態(tài)。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美國主流對魯迅研究無疑從政治向藝術傾斜。因此伊羅生的翻譯目的也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變化:從宣傳中國左冀文學這一政治目的,轉為介紹中國現代文學這樣一個藝術目的。伊羅生運用刪除、淡化和改譯原文中一些與美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抵觸的內容,以期獲得讀者對譯文的接受。改寫后的《草鞋腳》,生活場景更為豐富,更重人性人情,也更加重視藝術性,當然,也就削弱了原文本鮮明的戰(zhàn)斗性和尖銳的針對性,社會政治色彩也隨之減弱,而學術、藝術色彩則大大增強。[16]從某種意義上說,魯迅一生都反對“為藝術而藝術”,伊羅生確實有背于當時魯迅的苦心,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他的做法卻順從了美國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也滿足了本土的出版潮流、政治需求以及讀者的期待心理,這實在不應苛責。

      2.個體意識形態(tài)操縱魯迅小說譯介策略的選擇

      由于個人教育程度、經歷、價值體系和文化追求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個人意識形態(tài)。一些譯者有意破壞傳統(tǒng)翻譯的忠實,在譯介時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來把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等融入作品之中。如威廉·萊爾,是將魯迅及其作品用美式英語系統(tǒng)介紹到美國的第一人。他在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和臺灣大學系統(tǒng)學習過中國文學。之后,在斯坦福大學亞洲語言文學系任教三十多年。1987年曾被邀請到北京大學講授現代中國文學。[17]萊爾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特別是魯迅的作品。正因為他的個人經歷和教育背景和興趣,萊爾最關心的是將魯迅小說中的信息盡量地傳達出去,確保他的讀者能像中國讀者欣賞原作那樣閱讀譯作。比較楊憲益和萊爾的譯本,可以發(fā)現前者譯文為典型莊重的英式英語,內容上忠實于原文,語言上質樸簡練,多為直譯,對原文內容并無太多刪減;而后者萊爾的譯本為典型的美式英語,并采用了插圖、注釋腳注,采用將文中內容斜體化、增補、省略等多種方法對原文進行改寫。比如楊氏譯本腳注共23處,而萊爾譯本達到67處,且頗為詳細,提供了很多背景信息,使得讀者的閱讀更為順利。此外,萊爾還利用了插圖方法,增加了16幅原文中沒有的漫畫,這些漫畫都是由中國畫家程十發(fā)在1962年繪制的。萊爾從一個美國人的視角翻譯出一個美式風格的譯本,有意識無意識的使他的譯本更接近美國人的閱讀習慣,這使得他的譯本在美國廣受歡迎。[18]他的譯本和楊氏夫婦的譯本風格迥異,究其原因除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外,個人意識形態(tài)也起著一定的作用。楊憲益早年曾在英國牛津大學接受過正統(tǒng)的英國高等教育,其夫人戴乃迭自小隨父母居住在中國,受中國文化熏陶。他們的翻譯帶有明顯的英式英語特色,也能遵循魯迅原文的筆調。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個人意識形態(tài)對魯迅小說在美國的譯介的影響是很大的,它們操縱著某一特定階段譯者對原著的選擇和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從意識形態(tài)的新視角來探討魯迅小說在美國的譯介傳播,拓寬了翻譯研究視野,使魯迅小說譯介研究的重點從文本內部擴大到了文本外部研究。意識形態(tài)在翻譯中的影響毋庸置疑,但是無限夸大它的影響和作用,會出現泛意識形態(tài)化傾向。筆者在此探討意識形態(tài)對魯迅小說譯介的操縱,并無意說明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操縱是絕對的,只是想證明除了語言層面之內的顯性影響外,文本之外的意識形態(tài)是一只看不見的手,起著隱性的主導作用。

      [1]姜海清.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活動的操控[J].蘇州大學學報,2007,(4).

      [2]季廣茂.意識形態(tài)[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孫寧寧.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活動的操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1).

      [4]楊平.翻譯的政治與翻譯觀念的再思考[J].天津外國語學報,2007,(7).

      [5]何津.論英漢譯者取“信”之困境[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11).

      [6]Hermansm T.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M].London:Worcester,1985.

      [7]Lefevere,A..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8]胡芳毅,賈文波.外宣翻譯:意識形態(tài)操作下的改寫[J].上海翻譯,2010,(1).

      [9]王東風.一只看不見的手[J].中國翻譯,2003,(5).

      [10]蔡瑞珍.文學場中魯迅小說在美國的譯介研究[J].中國翻譯,2015,(2).

      [11]楊潔,趙玉閃.論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選材的關系[J].林區(qū)教學,2012,(6).

      [12]周小玲.意識形態(tài)影響下的翻譯原文本選擇[J].廣西社會科學院,2010,(1).

      [13]張淑卿.魯迅、莫言與麥家: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啟示錄[J].學術交流,2015,(3).

      [14]鄭心伶.美國魯迅研究概述[J].海南師院學報,1992,(3).

      [15]夏錫華.意識形態(tài)與文學翻譯的互動關系[J].山西師大學報,2009,(2).

      [16]鄭心伶,梁惠玲.美國魯迅研究與國際文化交流[J].韶關大學學報,1994,(1).

      [17]楊定堅,孫鴻仁.魯迅小說英譯版本綜述[J].魯迅研究月刊,2010,(4).

      [18]胡作友,喻鳳.從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看《阿Q正傳》的英譯[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3,(3).

      責任編輯:思 動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u Xun’s Novels in America Under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

      HU Mi-mi

      (Anhui Engineering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Lu Xun’s works are introduced worldwide by translators. It has been 90 years for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Lu Xun’s novels in America.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s not even due to the ideological influence. The translations of Lu Xun’s novels in America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individual ideology to broaden the research scope of translation.

      ideology;text selection;translation strategy

      2016-03-28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項目,項目編號:2011sk203。

      胡密密(1965-),女,黃山歙縣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翻譯與跨文化交際研究。

      1004—5856(2016)12—0133—05

      H059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2.030

      猜你喜歡
      譯介譯者魯迅
      《三字經》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魯迅《自嘲》句
      魯迅看書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海峽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超現實主義在中國的譯介
      浦城县| 洛南县| 金乡县| 广饶县| 保山市| 墨玉县| 安化县| 东阳市| 萨嘎县| 浠水县| 黔西县| 双流县| 舞钢市| 松溪县| 阿荣旗| 淮北市| 乳源| 阳春市| 保德县| 措勤县| 南充市| 湖州市| 凯里市| 饶河县| 大化| 鄂尔多斯市| 镇江市| 大理市| 康马县| 任丘市| 女性| 灵石县| 阿鲁科尔沁旗| 嘉荫县| 巨野县| 甘德县| 宝坻区| 兴海县| 黑水县| 中江县| 灵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