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波
品讀《清平樂·村居》
●吳波
《清平樂·村居》(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著名詞作。初讀這首詞,我并沒有多少感覺,但當(dāng)讀到“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不由喜歡上了這首詞,因為我看到了另一個稼軒先生。由此,有了解讀《清平樂·村居》的心思。
初讀時,我的眼前出現(xiàn)一幅寫意的村居田園畫,色彩清麗,清新怡人。詞的上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勾勒出了一幅清新優(yōu)美的白描田園生活畫:金色的暖陽,低矮的茅屋,綠茵茵的草地,清清的溪流……一切都顯得那么恬靜,那么柔和,如詩如夢,令人陶醉?!白硪怆鼥V中”,似乎聽到一陣呢噥吳語,似乎聽到有人嬉笑逗樂,宛如為這夢境般的畫面平添了一絲清音,增加了幾分情趣,讓人如墜仙境,使人倍感親切動人。是何人如此幸福,如此閑適?循聲望去,呀,原是一對白發(fā)翁媼!白首偕老笑語盈盈,真是羨煞人也。讀到此時此處,我才明白,“醉”的原來不是“白發(fā)翁媼”,而是稼軒啊。醉人者也非杯中物,乃這“仙境桃源”般的村居生活??!究竟是誰家白發(fā)翁媼?究竟是何事如此開心?跟著詞人走進農(nóng)家生活,我來到了一個世外桃源。
瞧這一家子,大兒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辛勤耕作,宛然陶潛“種豆南山下”般悠閑;老二閑坐樹下正忙著編織雞籠,只見院里雞犬閑走,溪中鴨鵝暢游;只有那小兒最頑皮逗人,閑來無事,俯臥溪邊采蓮剝蓬,直樂得手舞足蹈,何等陶醉,何等活潑。
在詞人筆下,這一幅白描的村居圖,雖然洗練,卻有聲有色;雖然樸素,卻有情有趣。詞人雖沒有將內(nèi)心的這種感受直接訴諸筆端,可從那看似客觀的描述中,我能感受到寧靜的鄉(xiāng)村生活給他帶來的精神上的享受。
再讀時,我從詞中讀出了一種別樣的情趣。全詞借“清平樂”之牌,書“村居”之事,充滿田園氣息,鄉(xiāng)野樂趣洋溢其間。清溪環(huán)繞的農(nóng)莊里,溪東大兒在豆地里鋤草,似有“種豆南山下”的悠閑氣;溪畔,半大的孩子在院里樹下編織雞籠,眼前一幅雞啄鴨嬉鵝悠之趣圖,耳畔仿佛傳來潺潺流水聲,伴著“曲項向天歌”。最小的孩子在溪頭趴著,悠閑地剝著蓮蓬,無憂無慮,天真活潑,何等的調(diào)皮,何等的自在??!“最喜”即表達了他對小兒的喜愛之情,這喜愛之情緣于小兒的可掬憨態(tài),然這“最喜”更來自這樣安詳?shù)霓r(nóng)家兒郎的生活狀態(tài)給作者帶來的愉悅之感??梢哉f,這是詩人偶然捕捉到的一個生活鏡頭,卻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了詩人那極富生活情趣、極富人情味的內(nèi)心世界。作者原非畫中人,卻因畫兒動了心。我?guī)缀跤悬c妒忌畫中人。這個普通的農(nóng)家,他們也許是清貧的,卻又是那么幸福和快樂?。±戏蚱藓秃蜌鈿?,孩子們盡自己所能地進行勞動,心態(tài)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無憂無慮地玩耍,享受著童年美好的時光,這一切,是多么讓人心生感慨,多么具有鄉(xiāng)野情趣??!
最后再讀時,我決定采取“知人論世”和“披文入情”的方式,聆聽稼軒先生的心曲。辛棄疾本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辛詞的豪放可比東坡,但他這首《清平樂·村居》卻清新、閑適,一派田園詩人模樣。我不禁忖度:胸懷大志的稼軒為何填這首詞?所托何意呢?于是,我瀏覽了稼軒做這首詞的背景材料。
此詞作于辛棄疾閑居帶湖期間。由于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從二十一歲南歸以后,他一直遭受當(dāng)權(quán)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閑居達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滅,使他在隱居中更加關(guān)注農(nóng)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閑適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辛棄疾雖然歸隱田園,但他一直心系抗金,胸懷家國,所以他其實是“閑”而不“適”的?!八氖?,望中猶記”(《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人沒有一刻不想著國家統(tǒng)一,沒有一刻不惦記著故土的百姓啊。所以,當(dāng)詞人看到吳地江南世外桃源般的農(nóng)村生活,他陶醉之時,誰又能說不是心碎之時呢?觸景傷情,又想起了“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誰又能說《清平樂·村居》的幸福閑適不是詞人為中原故土的同胞、人民而做的一個夢呢?
(作者單位:谷城縣石花鎮(zhèn)大峪橋中心小學(xué))
責(zé)任編輯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