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家文化的基本思想對太極拳的影響

      2016-03-16 09:31:27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19期
      關鍵詞:太極道家太極拳

      秦 華

      (渭南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

      【運動與健康教育研究】

      道家文化的基本思想對太極拳的影響

      秦 華

      (渭南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中華武術處處滲透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太極拳作為“哲拳”與中國道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道家本體論的影響下,形成了太極拳用意不用力,運動如抽絲,螺旋纏繞,注重和諧整體的思維方式;在道家樸素辯證觀的影響下,形成了太極拳“陰陽相濟”“舍己從人”“以柔克剛”“以靜制動”,注重“內在修煉”的具有道家文化意蘊的運動體系。

      道家思想;太極拳;道家文化

      太極拳運動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尤其是在人們養(yǎng)身保健意識日益增強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享受著太極文化帶來的健康和快樂。在中華武術文化體系中,太極拳是極為特殊的一個拳種,作為內家拳的代表,太極拳與中國其他的拳種在運動的形式、技擊原理與練習方法上都有著許多的不同。中國文化的基礎是儒、釋、道文化,武術是中國文化的全息縮影,以道家文化發(fā)展而來的道教至今都將太極拳作為自身修煉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比較有名的武當太極,道教的張三豐更是被許多的學者認為是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還有些學者認為太極拳是河南陳家溝的陳王廷根據《黃庭經》所創(chuàng),而《黃庭經》又被稱為道教五大經典之一。因此,不難看出,太極拳在其形成與發(fā)展中與道家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正是道家文化的滲透,才使太極拳表現(xiàn)出與中國其他武術形式都不同的特質。道家所稱的“道”與太極拳中的“太極”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名稱不同罷了,道家哲學思想賦予了太極拳更加深刻和豐富的內涵文化,所以,作為武術工作者探討道家文化與太極拳的關系十分必要,有利于我們對太極拳的認識、理解和感知。太極拳運動在道家樸素辯證思想影響下,形成了“心靜神斂”“以意行氣”“以靜制動”“后發(fā)制人”“舍己從人”的風格,注重“性命雙修”,具有道家文化意蘊的“哲拳”運動體系,太極拳運動無論是認識論還是方法論都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

      1 道家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

      道家思想文化對中國古代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它起源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中國的道教就是在以道家思想為基礎的原則上創(chuàng)立的,我國一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曾說過中國文化的根基全在道教。歷史上凡是崇尚老子之學說皆以道為其核心觀念,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應天道的流派都可以稱為道家。不論哪個流派,都是以老子的“道”為中心的哲學思想。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認為“道”為客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怡”的永恒意義。老子提出了一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如“反者道之動”?!爸绿?,極也”“守靜,表也”“弱之勝強”“曲則全,枉則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賢”“上善若水”等等,認為事物都有對立的兩個方面,并且可以相互轉化。對虛實、動靜、剛柔、曲直、強弱、陰陽作了詳細的論述。

      莊子是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之中,要進入不受任何現(xiàn)實關系限制的境界。如《天道篇》:“夫虛靜恰淡,寂靜無為者,天地之乎而道德之至……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在注重靜養(yǎng)的同時對身體的適當運動也提出了肯定?!肚f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道家文化發(fā)展而來的道教,將吐納導引之術推崇到了極致,而這呼吸結合形體運動,存思養(yǎng)神之理也深深地滲透于太極拳理之中。

      黃老學派是道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派別,其經典有《老子》《太平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等,黃老學派思想是將老子與黃帝思想的融合,其主要觀點有精氣神學說、氣元統(tǒng)一論,在繼承老子道論的基礎上,認為天下萬物都是以氣為核心,是氣生化、運行和變化的結果,氣又分陰陽,陰陽二氣的統(tǒng)一就是道,氣與道實無差別。主張“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這些思想對太極拳術的影響甚大,無不滲透于太極拳理之中。

      2 道家本體論是中國太極拳思想認識論的基礎

      本體論是對事物最本質最根本的認識與說明。道家思想的“道論”“ 氣論”和“天人合一論”是其本體論基本的三個層面,其中“氣論”和“天人合一論”都是由“道論”衍生而出的[1]。道家主張“道”,由“道”生出了陰陽、動靜、剛柔、虛實種種相對的變化。道家養(yǎng)生以練“氣”為主,注重修內,從而達到內外合一。這些都對太極拳運動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著重要影響。

      2.1 “道論”對太極拳的影響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為萬物之終,宇宙本源,道又是自然運動的規(guī)律。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道不可捉摸,甚至可以說這種宇宙大“道”正是我們人生需要領悟與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亦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分陰分陽,兩儀立,太極本無極?!睙o論是太極也好,道也好,都被認為是世界的初始狀態(tài),因此,兩者在本質上是一體的,只不過不同的思想家用不同的語言表述。太極拳運動融太極于無極,注重松與沉、動與靜、開與合、起與落、虛與實、收與放、起與落之陰陽變化之理,強調人應“道法自然”。是一種復歸于嬰兒,復歸于無極的載道方式和運動。

      老子指出:“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莊子也說:“夫有情道有信,無為無形,可轉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太極拳先哲陳鑫說“打拳皆隨天機動宕,太極原象皆自吾身流露”??梢娞珮O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太極拳的意境,不可言傳,只可意會,必須經過自身長期鍛煉,將自身的德與技完全融合,將人道與天道相統(tǒng)一,通過雙修,也就是將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與人體的三寶“精、氣、神”在以“無極而太極”為核心的運動形式修煉下,無為而無不為,通過恬淡虛無將身心升華至一種輕松自如的境界,與大自然進行心靈的交流,才能體會到太極之道,才能做到形神兼?zhèn)?,與道合之境,這也是道教將太極拳作為修道方法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太極拳的“道”需要人們知行合一,在深知其中真諦的情況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刻苦練習,才能有所體悟,因此,古人將太極拳稱為內家拳,有著“太極十年不出門”之說[2]。

      2.2 “天人合一論”對太極拳的影響

      所謂“天人合一”,即天人一致,天人相通。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指人與自然的相通相應,和諧統(tǒng)一。老子認為“天人合一”與“道”并無本質區(qū)別。莊子將老子的這一觀點發(fā)展到極致。這個極致就是“至人”與“逍遙”[3]。至人、逍遙游是莊子哲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太極拳的最高層次便是達到純任自然,無我、求真、與天地合一的境界,實際上也是一種求“道”的境界。

      從太極拳的身形要求體會“天人合一”。縱觀太極拳的身形要求,不論是“虛靈頂勁”“尾閭中正”“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還是“松腰斂臀”“圓襠松垮”,太極拳身形整體上要求中正自然,舒適有度,尖節(jié)對應,表現(xiàn)為左右對稱,上下對拉,前后對撐,身型符合人體的自然放松狀態(tài)下的規(guī)律,全身無一處可用拙力努氣之力,將自身各處調得與自然相融合的最佳狀態(tài),即使在行拳走架中,也要求不偏不倚,不枉使拙力,達到“自然而為”,要求人們返璞歸真,恬淡虛無,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從太極拳“用意不用力”體會“天人合一”。用意不用力,即大腦要完全松靜下來,用意念來引導動作,精神集中,對外界一切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達到放松身體而思想寧靜。行拳時做到“心靜用意”“意動身隨”,這需要練習者經過長期訓練,達到“拳無拳”的地步之后,才能體會到 “心中無物,極其虛靈”“無招似有招”的高級階段。

      從太極拳的“圓”與“空”體會“天人合一”?!短斓貥逗显E》說:“象天法地,圓空法生,大小開合,唯妙于心?!边@幾句話充分揭示了太極功法的哲學思想,其本源是“天人合一”。古人“象天法地”[4],很早就體會到圓和空的妙用,圓則靈活多變,空則轉靈無滯。太極拳以“圓”“空”作為主要拳法理念,每一架式的開合虛實,起落旋轉,都是由一個圓圈構成。以四肢各大關節(jié)及身體的中軸線為圓心,通過腰帶動四肢做弧形運動,同時又以每個局部的中軸為轉動軸自身旋轉,形成源于腰,懸腕轉膀,旋踝轉腿的一系列螺旋纏絲運動。正如太極名家陳鑫所言“妙手一著一太極,至于手足運動,無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越小到沒圈時,方歸太極真神妙”指的就是一有動作,就以圓圈為主,綿綿不斷地劃圈,大圈小圈的變化,圓與弧的連綿,圓與空的融合,這些都滲透著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2.3 “氣論”對太極拳的影響

      道家思想認為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體之間,充斥著一種至精至微,無所不在運動變化著的物質實體——“氣”。《太平經》認為:“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氣去則神絕,氣亡則神去?!薄肚f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氣之聚,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币虼苏f生命活動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質——氣的聚散運動結果。中國武術也有“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之說。氣功被廣泛融入武術運動,太極拳則被人們視為一種“動氣功”,氣的運動是太極拳的生命和精華之所在。太極拳注意氣勢相連,一招一式須貫穿以氣,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勁到,勁到才能使動作前后相隨,既有節(jié)奏又有連綿不斷的氣勢,太極拳技法中,氣沉丹田,以氣催力等運氣、用氣方法,正是道家氣論的產物?!段遄衷E》曰:“神聚則一氣鼓躊,練氣歸神,氣勢騰挪,全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5]太極拳講究“以意調息”“以意導氣”,氣是人與大自然相互溝通的重要載體,氣也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通過體松心靜練“氣”活動,溝通了太極習練者身心與自然的融合,達到氣聚、精固、內壯體健的功效。《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云:“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要神氣收斂入骨?!碧珮O拳的種種外在形態(tài),無一不是“氣”的演化與體現(xiàn)。

      太極拳注重“氣”的修煉,太極之“氣”與道家的“氣論”思想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道家“導引”破關方法,目的在于鍛煉氣血,導引氣血運行,遍行全軀,而至四梢,收斂入骨,充實骨髓。張三豐《太極拳論》有“氣宜鼓蕩”;王宗岳《太極拳論》有“氣沉丹田”;《行功心解》有“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6]。服氣養(yǎng)生,至此可謂已達最高境界。外行人看打太極拳,慢吞吞,軟綿綿,好像有氣無力,毫無用處;內行人看打太極拳,連綿不斷,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意氣相連,行云流水。楊露禪祖師形容為“海風吹浪”,鄭曼青老師比喻是“陸地游泳”。而人到了老年,骨頭很容易折斷,不易做激烈運動,而太極拳是最好的一種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的運動,通過呼吸的調節(jié)達到強壯身體,延年益壽。而呼吸亦即道家所謂吐納,所以太極拳練習之“氣”與道家“吐納”是相通的。

      “精”“氣”“神”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術語。道家認為“精”“氣”“神”是與“道”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生命運動方面而言,“精”“氣”“神”就是“道”,同時他們也是生命的根本。而中醫(yī)學認為維持人體生存的最根本物質就是“氣”,正是如此,道家主張要善于養(yǎng)“氣”,才能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太平經》認為“人欲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奔础笆貧舛仙?、精不去其形、念次三合以為一”。“愛氣”“尊神”“重精”是《太平經》修身的三大要旨,也是后世道教氣功的共同原則,道教氣功包括動功和靜功,動主養(yǎng)形,靜主養(yǎng)神,從而形成道家的“性命雙修”之道,而太極拳正是把動功與靜功融合一起而進行養(yǎng)生、練氣的高超拳術[7]。靜如山岳,動如江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拳之開合,動靜即有氣而生,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精、氣、神是人體的三大物質要素,氣沉丹田,也就是藏精、藏氣、藏神。

      3 道家樸素辯證觀是中國太極拳方法論的基本原則

      3.1 陰陽學說在太極拳中的運用

      “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理論之一,也是道家基本學說之一。陰陽學說最早出自《易經》,老子和莊子都對《易經》中的陰陽學說進行了新的詮釋,認為世界是由陰和陽兩種屬性構成,事物的變化也是由陰與陽構成的。道家認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8],道是陰陽二氣的生化變化,陰陽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認為陰陽規(guī)律是萬物的綱紀和一切生物生長、衰亡的根源。陰陽既互相矛盾、消長而又互相轉化。 陰陽理論為太極拳的思想體系創(chuàng)立了基礎,王宗岳的《太極拳經》指出太極以“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指出習練太極拳必須分陰陽之理,陰陽的變化也貫穿于太極拳的始終。太極拳預備式要求“十趾抓地頭頂天,舌頂上顎垂兩肩,尾間中正松腰胯,提肛運氣歸丹田”。也就是說練功一開始,首先要根基牢固,從而達到天地相應,精神內守,氣沉丹田。天為陽地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形為陽神為陰,太極拳在處理了陰陽關系的同時,要求動靜結合,形神兼?zhèn)?,內外相合,虛實分明。陳鑫《太極拳經譜》曰:“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闔辟動靜,惟柔與剛?!焙笥衷凇短珮O拳纏絲勁論》中較詳細地用陰陽變化解釋了太極拳練習的程度。

      王宗岳《太極拳論》說:“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盵9]這就是說在太極拳練習時陰陽變化是相輔相成的,“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收中有放”“放中有收”,陰陽相生相濟,太極拳練習時其螺旋纏繞,內勁潛換的弧形運動則正是陰陽螺旋消長的體現(xiàn)。因此,太極拳練習時開合虛實如果沒有漸變,手腳僵硬,脊柱無變化,那么習練太極拳就始終是在“門外”徘徊。

      3.2 形神統(tǒng)一觀在太極拳中的運用

      道家思想很早就從“形”“神”統(tǒng)一的觀念來認識人體,形神統(tǒng)一就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也可以說是身形和機能的統(tǒng)一。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從養(yǎng)生角度提出了“形為神舍”的觀點,故而人要守形,“形乃長生”。醫(yī)家經典《黃帝內經》則對形神作了明確指向。 “形”乃指現(xiàn)實的可感人體;“神”則是可悟而不可見。對于兩者關系,《黃帝內經》指出:“神形相依,形為神舍?!钡澜涛×诉@些形神思想作為養(yǎng)生基礎,道教經典《太平經》卷七十一說土“精神消亡,身即死矣”。另一處,又指出“獨貴自然,形神相守”的思想。太極拳理論中亦十分強調心、意、氣、身的統(tǒng)一,而“以心為主導,以意為首要”,要求練習者形神兼?zhèn)?,做動作時要全神貫注。特別強調眼神,要求“眼隨手,步隨身,運動如抽絲,上步如貓行”[10],要求動、求靜,調形、調氣、調神,在注意姿勢形態(tài)的同時更應該注意這些。習練太極拳最忌諱的就是練拳不專心,心浮氣躁,意、氣、力不和,如果顧上不顧下,眼不隨手動,濫用蠻力,則習練太極就為瞎練胡練,久之則氣耗神傷,得不償失?!短珮O拳十三勢行功心解》云:“心為令,氣為旗,腰為毒,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于縝密矣?!庇衷唬骸跋仍谛?,后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11]這種內外互動的全面修煉,也正是道家性命雙修的體現(xiàn)。

      3.3 道家“反者道之動”對太極拳的影響

      老子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逼湔J為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辯證思想是一種逆向思維方式,其意思是說,對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轉化是運動的規(guī)律。也就是說剛能克柔,柔也能克剛,強能勝弱,弱也能勝強?!胺凑叩乐畡印钡姆椒嫵闪颂珮O拳戰(zhàn)略思想的基本原則,也貫穿了太極拳技擊發(fā)展的始終。老子所謂“柔弱”并非軟弱無力,而是指深沉、含蓄、外柔內剛[12]。

      “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想被廣泛用于太極拳競技中。如太極拳技法的明顯特征就是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借力打力、后發(fā)制人,是一種非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人體運動時,重心移動越快,維持平衡越難,所以太極拳法講究“松柔圓緩勻”,就是在技擊時不留破綻,虛實兼到,收放自如,雖不主動進攻,但也蓄勢待發(fā),緊密防守,使對方沒有可乘之機。弱者道之用在太極拳技擊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在與對手的交鋒中,往往先以逸待勞,示弱在前,當對方乘弱緊逼進攻時,其出招時重心移動必然帶來身體的平衡處于動態(tài)之中,這時,尋找和利用對手重心移動過程中的有利時機,采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基本八法,破壞對方的平衡,“后發(fā)制人”。在與對方交手時,運用八法沾連粘隨,在感知對手用力方向和大小的基礎上,“借力打力”,順對方移動之勢施以微力,破壞對方的平衡使之跌倒,“舍己從人”。尤其強調避開對方進攻的鋒芒,“避實就虛”,隨時感知對方的意圖,借對方之勢“隨屈而伸”, 使對手順進攻之勢失去平衡,“引進落空”。太極拳的技擊原理是破壞對方的平衡,是利用對方運動中身體重心的移動變化,施以巧力,導致對手自身平衡被破壞,是用對手的力量打敗他自己,“四兩撥千斤”。因此,與太極拳練習者過招的人有這樣的體會:出手越快,輸?shù)迷娇?;出手越狠,輸?shù)迷綉K,簡直就是自己打自己,而這一技能的取得絕非日淺而能得,而這正是太極拳技擊的真諦。此外,王宗岳的“靜如山岳,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fā)勁如放箭”“極柔軟而后極堅強”,也是道家“反者道之動”理論在太極拳實踐中的運用。

      4 結論

      綜上所述,在道家本體論的影響下,形成了太極拳“用意不用力”,注重和諧整體的思維方式;在道家樸素辯證觀的影響下,形成了太極拳“運動如抽絲,上步如貓行”“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等運動方法。道家思想對太極拳運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道家本體論和辯證觀已成為中國太極拳認識論的基礎和方法論的原則。傳統(tǒng)太極拳正是在這種以道家思想為基礎的中華文明的沃土中孕育和成長,并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一支燦爛奪目的奇葩。

      [1] 謝輝.道家本體論與中國武術哲學思想的形成發(fā)展[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9):78-80.

      [2] 王國志,邱丕相,郭華帥.太極拳:一種體認和諧的典型音符[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15(2):115-117.

      [3] 李成銀.中華武術論叢[M].濟南:齊魯音像出版社,2005.86.

      [4] 馮志強.太極拳全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75

      [5] 培真.道德經探玄[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2004.43.

      [6] 蔡仲林.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

      [7] 龐明.氣功探遂[M].吉林: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8.40.

      [8] 楊成寅.太極哲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56.

      [9] 杜飛虎.論太極拳[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86.

      [10] 龐明.氣功與人類文化[M].北京: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187.

      [11] 馮振旗.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與太極拳[J].華北水利學院學報,2008,14(1):129-131.

      [12] 王瑜.從簡化太極拳的技法感悟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J].中華武術,2007,26(4):18-19.

      【責任編輯 牛懷崗】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Basic Thought on Tai Chi

      QIN Hu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on Tai Chi,Chinese martial arts, demonstrates the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ll respects. Tai Chi, as a kind of “philosophical martial arts”, has connections with Taois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ontology of Taoism, the way of thinking of Tai Chi, using thought not strength, and emphasizing harmonious and integrated shap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alectical view of Taoism, the sports system of Taoism, including Yin and Yang, selflessness, softness over hardness, the static against the dynamic and internal self, has taken shape.

      Taoism; Tai Chi; influence

      G852.11

      A

      1009-5128(2016)19-0054-05

      2016-07-05

      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陜西新農村建設中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發(fā)展研究(15JK1251);渭南市科技局基礎研究項目:渭南濕地資源體育休閑旅游開發(fā)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2015JCYJ-1);渭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閾下陜西紅拳發(fā)展研究(16SKZD10)

      秦華(1975—),女,陜西渭南人,渭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副教授,體育碩士,主要從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太極道家太極拳
      練習太極拳的感悟
      少林與太極(2023年5期)2023-07-14 03:01:48
      練太極拳為什么要一門深入
      少林與太極(2023年3期)2023-07-14 02:49:56
      太極
      寶藏(2022年10期)2022-03-06 07:25:14
      游太極洞
      『太極+』,未來可期
      金橋(2021年3期)2021-05-21 08:05:32
      太極拳的“教”與“學”應“以點帶面”
      武術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26
      漫畫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道家思想に學ぶ現(xiàn)代的ガバナンス
      大英县| 东兰县| 罗平县| 曲松县| 林芝县| 内乡县| 上饶县| 门头沟区| 郁南县| 沁阳市| 太谷县| 盐边县| 青铜峡市| 客服| 南召县| 阿拉善盟| 静宁县| 曲松县| 都兰县| 栾城县| 礼泉县| 五河县| 澄城县| 专栏| 惠安县| 五指山市| 桐城市| 名山县| 齐齐哈尔市| 贵港市| 海兴县| 桃源县| 澄城县| 塔城市| 射洪县| 安陆市| 台山市| 武功县| 富宁县| 天峻县| 大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