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人物大辭典》編寫組
?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史記》百名歷史人物(十八)
《〈史記〉人物大辭典》編寫組
《〈史記〉人物大辭典》主編:段國超、丁德科
副主編:李克讓、程正江、崔康柱、曹強(qiáng)
撰稿人(按照姓氏筆畫排列):丁德科、王東明、王忙有、王亞玲、王炳社、王麥巧、王曉紅、馬雅琴、韋愛萍、白建西、田曉榮、馮望岳、葉玲、仝梅菊、成榮強(qiáng)、李克讓、嚴(yán)安政、張曉明、張念紅、吳占文、何新國、杜振虎、岳慶華、段國超、黨藝峰、賈巨川、賈耀林、郭楚偉、崔康柱、梁建邦、曹永貞、曹書生、曹強(qiáng)、程正江等。
韓宣惠王(?—前312),戰(zhàn)國時韓國國君。亦稱韓宣王,因其先祖徙都于鄭,《戰(zhàn)國策》又稱其為鄭惠王。韓昭侯之子。姬姓,韓氏,名不詳。周顯王三十七年(前332)繼位,在位11年(前321)后(改君號)為王。
宣惠王八年(前318),魏國打敗了韓將韓舉。其十四年(前312),秦國進(jìn)攻鄢邑(今河南鄢陵西北),韓軍敗北。其十五年(前311),擊秦不勝。十六年(前310),秦國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打敗了三晉聯(lián)軍,在濁澤(今河南長葛境內(nèi))俘虜了韓將宧和申差。
蘇秦曾勸宣惠王不要西面事秦,他聽后一下子變了臉色,揮動手臂,睜大眼睛,按住寶劍,抬頭望著天空,長長地呼了口氣說,我盡管沒有出息,但決不向秦國屈服。我愿意誠懇地把我的國家托付給您,聽從您的安排。后來張儀又勸他歸順秦國,攻打楚國,他又采納了張儀的計策。韓將申差等被秦國俘虜,韓國十分危急。相國公仲侈勸宣惠王通過張儀與秦國講和,他同意了,并讓公仲侈秘密準(zhǔn)備出發(fā),去和秦國講和。當(dāng)楚王采納了陳軫的建議,派人告訴宣惠王,楚國將以死幫助他攻秦時,其聽后十分高興,便又不讓公仲侈出使秦國。公仲侈對他說,這是楚國謀士陳軫的陰謀,建議宣惠王不要和秦斷交。他堅決不聽,毅然與秦斷交。秦國因此大怒,增兵猛攻韓國,而楚國卻沒有救援韓國。宣惠王十九年(前307),秦軍在岸門(今山西河津南)大敗韓軍。韓國把太子倉送去做人質(zhì),才和秦國關(guān)系緩和。
宣惠王二十一年(前305),韓國聯(lián)合秦國進(jìn)攻楚國,打敗楚將屈丐,在丹陽(今陜西丹鳳東南、河南內(nèi)鄉(xiāng)以西)殺死楚軍八萬人。宣惠王在位21年,死后謚號“宣惠”。太子倉繼位,即韓襄王。(《韓世家》1869)
韓昭侯(?—前337),戰(zhàn)國時韓國國君。懿侯之子。周顯王六年(前363)繼位。昭侯元年(前362),韓軍在西山(今河南宜陽至魯山一帶)被秦軍打敗。二年(前361),韓國黃池(今河南封丘東南)被宋國攻占。朱(今址不詳)被魏國攻取。六年(前357),韓國討伐東周(國名,在今河南鞏義市境),攻取了陵觀、邢丘(今河南溫縣東北)。
昭侯八年(前355),申不害為韓國丞相。不害其學(xué)本于黃老,而重“木”,號稱“刑名”,要求尊君卑臣,崇上抑下。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韓國因而大治,其他國家不敢來侵犯。十一年(前352),昭侯曾去秦國。二十二年(前341),申不害去世。二十四年(前339),秦軍攻占韓國宜陽(今山西臨汾西南)。
二十五年(前338),天大旱,昭侯在新鄭建造高大市門。屈宜臼預(yù)言,昭侯不出此門。因為此時韓國內(nèi)憂外患,昭侯不體恤百姓困難,反而更為奢侈。二十六年(前337),高門建成,昭侯卒,謚號“昭”。其子繼位,即韓宣惠王。(《韓世家》1868)
胡衍,戰(zhàn)國時韓國人。秦昭王元年(前306),秦丞相樗(chū)里子率兵攻打衛(wèi)國蒲邑(今河南長垣),蒲邑長官懼,請求胡衍救蒲。胡衍面見樗里子,說秦攻打蒲邑,只會對魏國有利,不會對秦國有利。因為蒲邑是衛(wèi)國的屏障,攻打它只會使衛(wèi)國依附魏國。衛(wèi)國的依附使魏國更加強(qiáng)大,那么秦國所占西河之外的城邑就危險了。他還說,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秦王就會因為“害秦而利魏”加罪于樗里子。樗里子認(rèn)為胡衍說得有理,便問胡衍應(yīng)該怎么辦?胡衍即讓樗里子不再進(jìn)攻蒲邑。他可以讓衛(wèi)國君不忘樗里子的恩德。胡衍進(jìn)入蒲邑面見其守,說樗里子聲言一定要攻下蒲邑,但他可以讓樗里子罷兵。蒲守十分恐懼,再拜請求胡衍救助,并獻(xiàn)上黃金三百斤,言秦軍如果撤退,他一定報告衛(wèi)君,讓胡衍享受國君的待遇。樗里子從蒲邑撤兵后,胡衍便從衛(wèi)國得到重金,成為顯貴。(《樗里子甘茂列傳》2309)
華陽太后(?—前230),戰(zhàn)國時秦孝文王王后。亦稱孝文王后。羋姓,名失考,楚國公族。孝文王之父秦昭王因其太子死亡,另立次子安國君嬴柱為太子。太子柱立其所寵愛之楚女為正室,即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中男子楚在趙國當(dāng)人質(zhì),其母夏姬不被寵愛。因秦數(shù)攻趙,趙不重視子楚,因而子楚處境困窘。但被商人呂不韋遇見,認(rèn)為“奇貨可居”,便親自帶了許多奇物玩好跑到秦國,通過華陽夫人的姐姐把全部東西送給華陽夫人,勸其以子楚為己子,并勸安國君立子楚為繼承人,以鞏固自己在秦國的地位。華陽夫人認(rèn)為呂不韋說得很對,便乘太子空閑時,稱贊子楚特別賢能,又哭哭泣泣地請求立子楚為嫡子。太子應(yīng)允,乃與華陽夫人刻玉符,約以為適嗣。同時給子楚送去豐厚的東西,并請呂不韋幫助他。后來子楚給看守六百金,從趙逃入秦軍,隨后回到秦國。秦昭王卒,太子柱繼位為王,華陽夫人被立為王后,子楚被立為太子。一年后,孝文王卒,子楚繼位,是為莊襄王,華陽王后成為華陽太后。亦稱夏太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華陽太后卒,與孝文王合葬于壽陵。(《呂不韋列傳》2505)
黃歇(?—前238),戰(zhàn)國時楚國人。黃氏,名歇。貴族,即春申君。春申君早年曾周游各地,廣泛地從師學(xué)習(xí),知識淵博。后侍奉楚頃襄王,頃襄王認(rèn)為他有口才,讓其出使秦國。當(dāng)時秦昭王派白起進(jìn)攻韓、魏,韓、魏臣服,昭王遂令白起與韓、魏攻楚。軍隊尚未出發(fā),恰好春申君到達(dá)秦國。春申君怕秦國一舉滅楚,于是上書秦王,說天下諸侯唯秦、楚最強(qiáng),秦如攻楚,只會使其他國家得利。所以為秦國計,不如與楚親善。為了說明這一點,他首先盛贊秦昭王的功績,同時又指出物極必反的必然性,并舉智伯、夫差等人為例,說明要保持功業(yè),不能只靠武力,而要廣施仁義。他特別提醒秦昭王,毀滅楚國只會使韓、魏更加強(qiáng)大,而這顯然對秦國不利。接著,春申君又列舉韓、魏對秦的舊仇新恨,說明韓、魏才是秦國真正的敵人。最后,他建議昭王先聯(lián)合楚國進(jìn)逼韓、魏,使其順服,并使其向齊索地以使齊無力支持燕、趙兩國,再以危亡震懾燕、趙,動搖齊、楚,天下便可不必急攻而得到平定。秦昭王認(rèn)為春申君說得有理,就停止攻楚而與之親善。春申君接受盟約返回楚國,頃襄王讓其與太子完到秦國做人質(zhì)。幾年之后,頃襄王病重,但太子完仍不能回國。太子完與秦相應(yīng)侯范睢友好。于是春申君勸范睢讓完歸國。他說頃襄王萬一病重不起,太子完歸國繼位,必然與秦友好并感激范睢;如不讓其回國,楚國另立太子繼位,一定不會再侍奉秦國。對秦來說,這是最大的失計。范睢于是把這些話告訴秦昭王,但昭王卻說先讓春申君回楚看望頃襄王病情如何,然后再說。春申君很擔(dān)心太子完不能繼位,于是勸完和楚使者逃亡歸楚,自己以死來承擔(dān)責(zé)任。太子完遂扮作使者車夫得以逃出秦國。春申君則推托有病謝絕賓客,估計太子完已經(jīng)離境,才主動向昭王報告此事,請賜一死。昭王怒,想讓春申君自殺。范睢則言太子完如果繼位,必定重用春申君,建議昭王赦其死罪而讓其回國,以保持秦楚友好。昭王接受了范睢的建議。
春申君回楚三月,頃襄王卒,太子完被立為楚王,這就是楚考烈王??剂彝踉?前262),春申君被從左徒任命為令尹(相國),封為春申君,以淮北十二縣為其封邑。這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與春申君都競相禮賢下士,招徠賓客,爭奪賢士以輔佐國君,掌管國政??剂彝跷迥?前258),秦兵圍趙邯鄲,趙以靈丘地封春申君,派平原君來楚求救。次年,春申君率兵救援趙國,時信陵君亦率兵救趙,秦兵解圍而去??剂彝醢四?前255),春申君率兵為楚滅魯,并以荀卿為蘭陵令。當(dāng)此之時,楚國又興盛強(qiáng)大起來。
考烈王十五年(前248),春申君對考烈王言其封地淮北靠近齊國,情勢緊急,設(shè)郡治理更好,請求獻(xiàn)上這十二縣,移封到吳地??剂彝醮饝?yīng)了。于是春申君就在原來吳國國都廢墟上筑城為都邑。
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諸侯結(jié)盟聯(lián)兵西向伐秦,楚國任縱長,春申君當(dāng)權(quán)主事。六國兵敗,考烈王歸咎于春申君,春申君從此漸被疏遠(yuǎn)。春申君賓客中有個觀津人朱英,對春申君言秦二十年不攻楚,乃春申君之功。而現(xiàn)在魏國危在旦夕,答應(yīng)把許和鄢陵割讓給秦國,這樣秦軍距楚都僅一百六十余里,秦楚將不斷交兵。楚于是由陳遷都壽春,春申君回到封地吳執(zhí)行國相職務(wù)。考烈王無子,春申君很為此事?lián)鷳n,多次尋找宜于生育的婦女進(jìn)獻(xiàn)楚王,但仍無效。趙人李園攜妹來楚,打算進(jìn)獻(xiàn)楚王,聽說楚王不能生育,恐怕妹妹久后失寵,便自己先做了春申君侍從。后李園設(shè)計假說齊王求娶其妹,誘春申君召見并乘機(jī)將她獻(xiàn)給春申君。李園之妹受春申君寵愛,很快懷了孕。于是李園與其妹商議,讓其妹勸春申君將自己獻(xiàn)給楚王。說這樣不但可以避免他人繼位帶來禍患,而且自己的兒子繼位可以掌有楚國。春申君認(rèn)為她說得對,便設(shè)法將她進(jìn)獻(xiàn)給考烈王。李園之妹入宮后得到寵幸,并很快生了兒子立為太子,她也被封為王后。楚王也因之器重李園,讓其參與朝政。李園擔(dān)心春申君泄漏其妹的秘密更加驕橫,于是暗中豢養(yǎng)刺客準(zhǔn)備殺害春申君滅口??剂彝醵迥?前238),考烈王病重。朱英對春申君言其可能有預(yù)想不到的福,也有預(yù)想不到的禍,還會有料想不到的人出現(xiàn)。春申君問其詳,朱英則言楚王病危,春申君如能像伊尹、周公那樣,輔佐幼君,代長國政,就等于楚王,這就是福。李園豢養(yǎng)刺客已久,如楚王卒,必殺春申君滅口,這就是禍。并說如果春申君安排自己做郎中,他就會為春申君殺掉李園,自己就是那個料想不到的人。但春申君認(rèn)為李園軟弱,又與自己友好,不會有這種事發(fā)生。朱英見自己的勸告不被采納,恐禍患及身,就逃走了。此后17天,考烈王卒,李園果然搶先入宮在棘門埋伏刺客,趁春申君剛進(jìn)入棘門,就將其殺掉,將其頭扔在棘門之外。后李園又派官吏將春申君全家抄斬,立其妹之子捍為楚王,是為楚幽王。(《春申君列傳》2387)
將渠,戰(zhàn)國末燕國大夫。子姓,將氏,名渠。燕王喜四年(前251),宰相栗腹奉命入趙結(jié)盟,并以黃金五百鎰為趙王祝壽,回國后向燕王報告說趙國精銳皆死于長平,可乘虛而入。昌國君樂間(樂毅之子)一再反對,可群臣都認(rèn)為可以。燕王決定發(fā)兵二路,戰(zhàn)車兩千輛,由栗腹率一路攻鄗(趙邑名,今河北柏鄉(xiāng)北),卿秦率一路攻代(趙邑名,今河北蔚縣東北)。唯獨將渠對燕王說:“與人通關(guān)(開通要道)約交(互訂盟約),以五百金飲人之王(指為趙王祝壽),使者報而反攻之(使者一報告情況就反過來進(jìn)攻人家),不祥,兵無成功?!毖嗤醪宦牐H率后續(xù)部隊跟隨前軍入趙。將渠挽著燕王系印的綬帶勸阻說:“王必?zé)o自往(君王一定不要親自前去),往無成功?!毖嗤跤媚_踢他。他低聲哭道:“臣非以自為(我不是為了自己),為王也!”后來栗腹果被廉頗擊敗,卿秦亦被樂乘(趙將)擊敗。廉頗趁勢追趕燕軍五百多里,并包圍燕都。燕人請求議和,趙人不許,一定要讓將渠出面才行。燕王乃命將渠為相處理議和事宜。趙人接受將渠請求,解除了對燕的包圍。(《燕召公世家》1559)
晉鄙(?—前257),戰(zhàn)國時魏國將領(lǐng)。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圍趙都邯鄲三年,“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趙平原君夫人(魏信陵君之姊)數(shù)請魏救趙。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兵十萬救之。秦昭王派使者告魏釐王:“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蔽和蹩?,使人讓晉鄙,停止前進(jìn),留軍湯陽(今河南湯陰),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魏公子信陵君數(shù)請魏王命晉鄙救趙,魏王不聽。信陵君遂聽侯嬴計,請如姬(魏王寵姬)入魏王室盜取兵符,并與力士朱亥同行,至鄴,矯魏王命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信陵君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于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想拒絕交出兵權(quán),朱亥袖四十斤鐵椎將其椎殺。信陵君遂率晉鄙軍救趙,擊秦軍,以解邯鄲之圍。(《魏世家》1862,《魏公子列傳》2380)
晉出公(?—前457),戰(zhàn)國時晉國第三十三任國君。姬姓,名鑿(或錯)。晉定公午之子。前474年至前452年在位。晉出公二年(前473),趙執(zhí)政大臣無恤服父趙鞅喪未滿,即北登夏屋山(今山西代縣東北),誘代王,使人操銅枓(zhǔ)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滅代(古國,今河北蔚縣東北)。并將代地封與其侄趙周,號代成君。晉出公三年(前472),晉知瑤(本姓荀,亦稱荀瑤)攻齊,齊高無丕御之,戰(zhàn)于犁丘(今山東禹城、濟(jì)陽間)。齊師敗,擒齊大夫顏庚。晉出公四年(前471),晉出公將伐齊,使人向魯求援。魯令藏石率師會晉軍,取廩丘(齊邑,今山東鄆城西北)。晉師還,以牛慰勞魯師。晉出公七年(前468),晉知瑤率師攻鄭,屯軍桐丘(今河南鄢陵東)。鄭駟弘求救于齊,齊使陳恒率師救鄭,晉師乃還。晉出公十一年(前464),知瑤率師圍鄭,入南里,圍鄭都桔柣(zhì)之門。將攻城,命趙無恤先入。無恤說:“主在此,何不自入?”知瑤辱無恤說:“丑而無勇,何以為太子?”趙無恤由是怨知瑤。晉出公十七年(前458),晉知氏、趙氏、韓氏、魏氏、范氏、中行氏號為六卿。知瑤與韓、趙、魏共滅范氏、中行氏,盡分其地(從《晉世家》,《趙世家》與《六國年表》系于前454年)。晉出公十八年(前457),晉出公欲伐四卿,求援于齊、魯。四卿攻晉出公。晉出公奔齊,半道而死。知瑤乃立晉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晉哀公(從《六國年表》,《晉世家》作晉出公十七年,《戰(zhàn)國史·年表》作晉出公二十三年)。(《晉世家》1685)
晉烈公(?—前393),戰(zhàn)國時晉國第三十六任國君。姬姓,名止。晉幽公之子(《六國年表》作幽公弟)。在位27年。晉烈公元年(前419),魏筑少梁(今陜西韓城西南)城,秦攻少梁。晉烈公七年(前413),魏與秦戰(zhàn),敗秦于鄭(陜西華縣西南)。是后,齊田白(一作伯,謚莊子)率師攻魏,毀黃城(今山東冠縣南),包圍陽狐(今山東陽谷西北)。不久,楚伐魏,攻至上洛(今陜西洛南)。同年,晉黃河岸崩,壅龍門(今山西河津西北),至于底柱(今山西平陸東黃中流)。晉烈公八年(前412),魏文侯使其子擊攻秦,圍繁寵(今陜西韓城東南),克之,逐出城中居民。不久,晉趙氏筑平邑城。晉烈公九年(前411),齊田公子居思,伐趙鄙,圍平邑(今河南南洛東北)。晉烈公十一年(前409),魏攻秦,筑臨晉(即王城,今陜西大荔東南)、元里(今陜西澄城東南)兩城。晉烈公十二年(前408),魏伐秦,盡占河西地;筑洛陰(今陜西大荔西南)、郃陽(今陜西合陽東南)兩城。秦退守洛水,沿洛水筑防御工程;并修筑重泉(今陜西蒲城東南)。同年,魏又使樂羊伐中山。晉烈公十四年(前406),樂羊滅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于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同年,魏文侯任李悝(kuī)為相,主持變法,魏國由此富強(qiáng)。晉烈公十六年(前404),晉烈公命韓侯、趙侯、翟員(即魏帥翟角)攻入齊長城,聲威大振(《古本紀(jì)年》)。魏文侯獻(xiàn)齊俘于周威烈王,周威烈王封魏文侯為上卿(《呂氏春秋·下賢》)。晉烈公十七年(前403),周威烈王始正式冊命韓虔、魏斯、趙籍列為諸侯,史家稱為三家分晉(《晉世家》作烈公十九年,誤)。晉烈公十八年(前402),趙相公仲連,實行法制,講求仁義,進(jìn)行改革。趙國強(qiáng)盛。晉烈公十九年(前401),秦攻魏,越過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陽狐(今山西垣曲東南)。晉烈公二十年(前400),三晉與楚爭奪鄭地,三晉攻楚至乘丘(今山東巨野西南)而還。晉烈公二十一年(前399),周安王子定奔晉,晉烈公二十三年(前397),韓國嚴(yán)仲子與相國俠累爭權(quán)結(jié)怨,仲子使軹(今河南濟(jì)源東南)人聶政刺殺之。晉烈公二十七年(前393),魏敗秦于注城(或作“汪”,今陜西澄城境,洛水東岸)。晉烈公卒,子傾立,是為晉孝公。(《晉世家》1687)
【責(zé)任編輯曹靜】
渭南師范學(xué)院社科重大研究項目:《〈史記〉人物大辭典》編纂與研究(15SKSZ04)
編者按:地處司馬遷故里的渭南師范學(xué)院是“史記學(xué)”研究重鎮(zhèn),學(xué)校研究團(tuán)隊編纂的《〈史記〉人物大辭典》將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丁词酚洝等宋锎筠o典》涉及歷史人物6814人,總計130萬字。辭典的出版,將向廣大讀者通俗易懂地展示精彩紛呈、生動鮮活的《史記》人物畫卷,為做人識人提供借鑒,也將為研究者提供借鑒。最重要的是,能夠為《史記》的普及、弘揚中華人文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現(xiàn)實作用,充分體現(xiàn)《史記》的現(xiàn)代價值。本刊摘百余詞條,以饗讀者,并請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