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波臣派開創(chuàng)者曾鯨里籍考辨

      2016-03-16 13:50:29周密
      武夷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年2期

      周密

      (武夷學(xué)院藝術(shù)學(xué)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

      波臣派開創(chuàng)者曾鯨里籍考辨

      周密

      (武夷學(xué)院藝術(shù)學(xué)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波臣派是中國古代肖像畫史上最大的流派,其開派者曾鯨里籍,文獻之記載,相互抵牾,或視其浙人,或云其閩人。云其閩人者,又分二說,或為晉江,或為莆仙。對文獻所載曾鯨里籍加以疏理考辨,并以曾鯨存世畫作互證。推定其里籍為福建莆仙,其后代則占籍浙江桐鄉(xiāng)。

      關(guān)鍵詞:曾鯨;里籍;莆仙

      一、曾鯨里籍之謎

      波臣派是中國古代肖像畫史上最大的流派,其以開派者曾鯨之字(曾鯨,字波臣)命名畫派,這在畫派林立的晚明,惟其一家,可謂獨享殊榮。

      曾鯨享此殊榮是出于其對肖像畫創(chuàng)作方法的獨特貢獻,其所創(chuàng)立的凹凸法,是以中國傳統(tǒng)繪畫工具和材料,開創(chuàng)出與傳統(tǒng)所不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其不停滯在傳統(tǒng)的重神似勝于形似的觀念上,而追求視覺效果上具有空間立體感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以達到形的逼真。這是繼顧愷之以形寫神路向上越千余年后的又一次突破,故潘天壽《中國繪畫史》稱其為“一代傳神泰斗”。當然,曾鯨這種凹凸法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又不同西方肖像畫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從根本上而言,二者有質(zhì)的差異。西畫主要表現(xiàn)元素為光與色,而曾鯨主要依據(jù)描繪對象生理結(jié)構(gòu)本身的凹凸,不以光與色,而以墨之明暗來表現(xiàn)。此既不同于傳統(tǒng)又區(qū)別于西畫的新方法,在面世之初,旋即傾動遐爾,引起晚明畫壇的關(guān)注,尤其受到松江派代表人物董其昌、陳繼儒的傾心推崇,其獨步藝林之絕技更是受到后生晚輩的追逐,一時蔚為成風(fēng),以致影響明末清初二百余年畫風(fēng),乃至波及海外。

      更具有歷史意味的是,曾鯨的凹凸法產(chǎn)生于中西肖像畫相遇之際。這一歷史契遇所留下的深意,一直為西方學(xué)者所關(guān)注,他們往往回溯到此相遇原點上尋求中西藝術(shù)融合的如何發(fā)生。美國學(xué)者孟德衛(wèi)就以曾鯨畫作為原點范例來研究中西繪畫藝術(shù)的相遇,甚至提升到中西方偉大相遇這樣重要事件高度上加以認識。可惜的是,曾鯨畢竟只是一個民間藝人,時人不知其藝從何而來,不知其所從何師,所學(xué)何派,甚至不知其身世、家世乃至生年里籍。當后人返身尋求他時,其生平行跡早已被歷史歲月所湮沒,而充滿一團迷霧。以目前資料條件而言,惟可做的是先理清其里籍,以尋求其凹凸法形成的地域淵源。

      二、閩人抑或浙人

      對曾鯨里籍的了解,是分析其凹凸法形成必不可少的前提,此關(guān)系到其早期受教育及學(xué)藝師從背景。然史志對其里籍記載,含混其辭,相互抵牾。盡管畫論瑣言、筆記燕談亦偶有觸及,但此類零星記錄,或語焉不詳、或略有所乖,在未加分析之前,難以依從。

      最初記載曾鯨的史志,是時任浙江嘉興桐鄉(xiāng)知縣徐秉元所修的《桐鄉(xiāng)縣志》,此縣志成于康熙十七年(1678),至少在曾鯨卒后三十年①,其記載云:

      (曾鯨)字波臣,其先閩人,后居青鎮(zhèn),善丹青,寫照妙入化工。

      此是以曾鯨出自浙江桐鄉(xiāng)之身份而載入縣志的。清沈季友《檇李詩系》亦有類似的記載,其在記錄曾鯨《梅花和尚塔》詩時,附以小傳云:

      曾畫土鯨,鯨字波臣,閩人,來居桐鄉(xiāng)青鎮(zhèn),善丹青,寫照妙入化工。

      二傳均言曾鯨居桐鄉(xiāng)縣青鎮(zhèn),桐鄉(xiāng)縣隸屬嘉興府,嘉興郡名,古稱檇李?!稒d李詩系》實際上是嘉興詩系?!端膸焯嵋吩疲骸埃ā稒d李詩系》)是編輯嘉興一郡之詩。自漢晉以迄本朝,凡縉紳韋閨季方外土著流寓,有吟詠傳世者,皆錄之。”可見,沈氏收曾鯨詩于檇李不一定出于其為嘉興人,而是視其為流寓。其小傳與縣志小傳看似相類,但在里籍所指上,則有質(zhì)的差別。沈氏明確指出曾鯨是閩人,只不過是來居青鎮(zhèn),未有占籍桐鄉(xiāng)青鎮(zhèn)之意??h志所述卻含糊其詞,以“后居青鎮(zhèn)”與“其先閩人”對舉,意在強調(diào)其先為閩人,現(xiàn)籍則為桐鄉(xiāng)青鎮(zhèn)人,這就是二傳之間的區(qū)別所在。

      當然,沈氏之曾鯨小傳因襲縣志小傳甚為明顯。徐秉元修撰時,沈氏不過二十六歲,《攜李詩系》尚未編集。沈氏為嘉興平湖人,為何不沿襲“后居”青鎮(zhèn),而刻意用“來居”青鎮(zhèn),一字之改,變“定居”為“來居”,實質(zhì)在強調(diào)其閩人而排除其桐鄉(xiāng)籍。此中反映的不僅有平湖人沈氏與桐鄉(xiāng)人對曾鯨里籍認同的情感色彩的差別,恐怕亦有里籍事實的認定問題。

      曾鯨是否入桐鄉(xiāng)籍,現(xiàn)已難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不是桐鄉(xiāng)的過客,而是桐鄉(xiāng)青鎮(zhèn)的定居者。由于其早年資料的缺失,現(xiàn)難以確定其何時來居青鎮(zhèn),但從其畫過嘉興項元汴像推測,其來居青鎮(zhèn)至遲在萬歷十八年,因項元汴卒于此年。

      桐鄉(xiāng)是嘉興諸縣中最晚建置的新縣,適于落戶安居。桐鄉(xiāng)縣隸屬于嘉興府。嘉興歷史悠久,而桐鄉(xiāng)置縣歷史則不長。《明一統(tǒng)志》云:“桐鄉(xiāng)縣,在府城西六十里,本崇德縣地。宣德五年割崇德之梧桐八鄉(xiāng)建為縣,編戶一百七十九里?!北绕鸺闻d府轄的其他六縣,桐鄉(xiāng)顯然是個新建置的縣。這樣,對于外來人口而言,在新縣落戶比在習(xí)慣于按部就班的傳統(tǒng)老縣落戶來得容易便捷。明代雖未象清代那樣禁止人口遷移流動,但是,明代對戶籍的管理之嚴格是以往歷代所不可及的。而且,對長期離鄉(xiāng)流動在外的人口,往往督令其還本籍復(fù)業(yè),此一關(guān)乎生存與發(fā)展的問題,是曾鯨離鄉(xiāng)外出尋求出路時不能不考慮的。從后來曾鯨成名并富足之后,仍安家于青鎮(zhèn),未返歸故里上推斷,極可能其早已脫離了閩地本籍,而占籍于桐鄉(xiāng)青鎮(zhèn)。

      當然,不能將其選擇青鎮(zhèn)僅僅歸咎于便于占籍的需要,而排除其它因素。因為離鄉(xiāng)外出的根本動因,始終是以謀生計求發(fā)展為要。從謀生計觀點出發(fā),江浙是明代全國最為富庶的地區(qū),也是全國商品經(jīng)濟最為流通的地區(qū)。明初朱元璋、朱棣父子兩代帝王,采取遷富戶實京都的政策,浙江均是首當其沖。所以,就浙江經(jīng)濟整體而言,曾鯨為謀生計,從閩地移居浙江,其流向是合理的。至于青鎮(zhèn)經(jīng)濟狀況如何,因缺乏當時青鎮(zhèn)經(jīng)濟資料,無法判斷。但可以斷定的是,曾鯨遷居青鎮(zhèn)不是為了務(wù)農(nóng)謀生。在明代編制黃冊與魚鱗圖冊的土地戶籍管理制度下,即使欲以土地為生,作為一個外來人口,亦難以分得土地??梢娫L定居青鎮(zhèn)另有其因,不是為了從師學(xué)藝,而是身懷技藝以謀生。而諸如這些以技藝謀生的,多依賴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達與流通。相比之下,當時浙江的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與流通程度普遍高于其他區(qū)域是顯而易見的,此應(yīng)是曾鯨選擇定居青鎮(zhèn)的初始動因。

      再從求發(fā)展的觀點出發(fā),青鎮(zhèn)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不僅處在當時交通運輸?shù)闹鲃用}京杭運河旁,而且處在明代繪畫藝術(shù)重鎮(zhèn)錢塘、吳門、松江三角地帶的中心,并與元季四大家地處一線銜接,更與開啟元代一代畫風(fēng)的趙孟頫故里相鄰,有著其他地域所不具備的悠久的藝術(shù)歷史積淀。處在這樣深厚的繪畫藝術(shù)傳統(tǒng)與氛圍包圍中的青鎮(zhèn),為曾鯨江南傳法的習(xí)成提供了左右逢源的天然條件,亦為此后曾鯨突破江南傳法而創(chuàng)立凹凸法提供了肥沃的藝術(shù)土壤。

      如果曾鯨當時選擇畫業(yè)確有沿其閩地故里之風(fēng)的初衷,進則食君之祿,退則挾藝以游,就不難明白其選擇青鎮(zhèn)的更深層的原因。如上述之推測,若將曾鯨選擇青鎮(zhèn)僅僅歸結(jié)為便于占籍,便于生計,則很難理解曾鯨為何告別故土,背井離鄉(xiāng),到浙地鄉(xiāng)村小鎮(zhèn)定居,亦難理解為何放棄業(yè)儒成風(fēng)的文化名邦到名不見傳的新縣小鎮(zhèn)求生存。這種遷居流向的嚴重倒錯,很難令人作出圓滿的解釋。除非出于更深層的考慮,為求發(fā)展。那么,青鎮(zhèn)就不僅僅是桐鄉(xiāng)縣的小鎮(zhèn),而是四面通往明代繪畫藝術(shù)的戰(zhàn)略腹地,其意義不是經(jīng)濟上的謀生所能涵蓋,而是關(guān)乎畫業(yè)發(fā)展這樣生死悠關(guān)的大計。從其后挾技交游的對象看,確實形成了地域交游圈,而青鎮(zhèn)就處其中心點上,這也反過來彰顯了曾鯨選擇青鎮(zhèn)確有其便利繪畫技藝發(fā)展的考慮。況且,從其取法對象上看,不只是取法嘉興邊緣的松江派、吳門派、浙派,似乎亦直指嘉興的元四家中的吳鎮(zhèn),此從借助詠懷吳鎮(zhèn)來吐露心曲的《梅花和尚塔》詩中似乎可獲得證實。②而此時,明代繪畫藝術(shù)中心已從明初的南京、中期的吳門流向蘇松。更何況嘉興的項元汴家藏書畫之富甲于天下,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書畫收藏家,形成以其為中心的嘉興書畫市場,一方面吸引著商賈,形成極大的買方市場;另一方面刺激著畫家,造成了賣方市場。更有甚者,畫家云集,諸如名重蘇松的董其昌前來項元汴家,名曰出任教席,實為私下窺畫習(xí)技,這些均是深深吸引曾鯨定居嘉興的深層原因,其后曾鯨的成就與此地文化不能不說有淵源關(guān)聯(lián)。

      總之,曾鯨定居青鎮(zhèn)之事實,亦為其子孫三代長居青鎮(zhèn)從事畫業(yè)所證實。故乾隆年間編撰的《浙江通志》全文摘錄《桐鄉(xiāng)縣志》曾鯨傳,引為浙出人物。即便如此,徐秉元《桐鄉(xiāng)縣志》以及《浙江通志》均未否認曾鯨先是閩人,更何況沈季友《檇李詩系》始終視其為閩人,只是與《浙江通志》同時期編撰的《福建通志》未記載其為閩人而已。

      三、晉江抑或莆仙

      曾鯨先為閩籍毫無疑異,只是其里籍具體何地尚存二說:一為晉江,另一為莆田。曾鯨里籍見于文獻記載的不一致,最明顯體現(xiàn)在具有明朝斷代畫史性質(zhì)的二部畫錄記載上。一為姜紹書《無聲詩史》,其曾鯨小傳云:

      曾鯨,字波臣,莆田人。流寓金陵。風(fēng)神修整,儀觀偉然。所至卜筑以處?;乩惹遥恢脼t灑。盤礡寫照,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潤,點晴生動,雖在楮素,盼睞顰笑,咄咄逼真,雖周昉之貌趙郎,不是過也。若軒冕之英,巖壑之俊,閨房之秀,方外之蹤,一經(jīng)傳寫,妍媸惟肖,然對面時精心體會,人我都忘。每圖一像,烘染數(shù)十層,必匠心而后止。其獨步藝林,傾動遐邇,非偶然也。年八十三終。

      另一為徐沁《明畫錄》,其曾鯨小傳則云:

      曾鯨,字波臣,閩晉江人。工寫照,筆落得其神理。傳鯨法者為金谷生、王宏卿、張玉珂、顧云仍、廖君可、沈爾調(diào)、顧宗漢、張子游輩,行筆俱佳,萬歷間名重一時。子沂,善山水,流落白門,后于牛首永興寺為僧,釋號懶云。

      二則傳記所言里籍不同,一為晉江,另一為莆田。依清乾隆年間《福建通志》建置沿革,晉江、莆田同本梁晉安郡地。隋開皇九年(589)郡廢,改晉安郡為南安縣,并析置莆田縣,二縣皆屬泉州。唐嗣圣十六年(698),由莆田縣析置清源縣(天寶元年改稱仙游縣),唐開元八年(720),由南安縣地析置晉江縣,從而四縣同屬泉州,治所在晉江。至宋太平興國五年(980),莆田、仙游二縣從泉州析出,隸屬太平軍。太平興國八年(983),改為興化軍,治所設(shè)在莆田,從此,莆田與晉江分野,元明沿此之制。清仍其舊,晉江為泉州府下轄縣,地屬閩南。莆田為興化府所在地,地屬閩中。在地理位置上,二縣未有相鄰交界,并非同一地處。因此,二則小傳記載,依隋唐地望,尚屬一地;按明清地望,必有一誤。

      徐沁與姜紹書,同為明末清初人,二書均成于康熙年間,為同時期之作。而且二書俱為研究明朝斷代畫史的最主要之作,二傳在里籍上何以如此不同記載。

      姜紹書,江蘇丹陽人。其生卒年未詳,然為曾鯨晚年的密友是毫無疑異的。其《無聲詩史》記有其與曾鯨晚年交往之事,其云:

      崇禎壬午歲,余仕南工部郎,彥初侍余邸舍,偶圖小景,友人曾波臣見之,嘆其秀爽。旋謂余曰:“君家義方之訓(xùn),當課以舉業(yè),切宜誡其弄筆,恐分心也?!眻?zhí)友金石之言,見當服之斁矣。

      現(xiàn)難以知悉姜氏與曾鯨交往起于何時。從其仕南工部郎推之,至遲于壬午歲,即崇禎十五年(1642),二人已有密切交往。作為布衣,曾鯨可以隨意出入姜氏邸舍,而姜氏則稱布衣曾氏為“友人”、“執(zhí)友”。由此可知,二人非泛泛之交。此年,離曾氏去世不及五年。以姜氏在南京任職直至明亡推之,至少在曾氏去逝前三年,二人還有交往。至于曾氏卒年,姜氏是否尚在南京,現(xiàn)難以確悉??梢钥隙ǖ氖?,姜氏是曾氏臨去逝前交往最親近的人之一。故其所記具有極高的可信度。

      徐沁,會稽人。生于明天啟六年(1626),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其《明畫錄》體例較《無聲詩史》完備,記錄的畫家亦較之為多,資料亦豐富。比如,在曾鯨小傳中,不僅增列了曾鯨之子,而且添加了曾鯨弟子。小傳中所記載的曾鯨之子為牛首永興寺僧,為黃宗羲《南累續(xù)集》所支持,所記載的弟子譜系亦為后世畫史所沿襲成為定讞。然其征引資料未注明出處,今人難以考證,是其不足。

      徐氏之說的依據(jù)現(xiàn)已無從考證。徐氏不象姜氏那樣為曾鯨的執(zhí)友,而是曾鯨的晚輩。徐沁少曾鯨六十一歲,曾鯨去逝之時,年方二十二,尚未著書。由此可知,其小傳中曾鯨里籍資料來源,顯然不可能直接出自曾鯨自述,似乎也不可能出自曾鯨的后代或弟子所述。因其子孫不為畫界關(guān)注,其子曾沂,先流落白門,后落發(fā)為僧,淡于世俗之事。其孫曾鎰,則定居于浙江桐鄉(xiāng)青風(fēng)里,似乎未承其祖業(yè),未從事肖像寫真,而是靠善山水花鳥維持生計。而傳其絕技的弟子,比如,小傳所列諸多弟子中,只有二人言及曾鯨里籍,謝彬泛言其師為“閩人”,張遠則戲稱其師為“橘叟”。此二位曾鯨最得意的弟子尚且未必知其師的確切里籍,何況其他弟子?因而,其對曾鯨的記載,似乎不像姜氏那樣親歷見聞可信,而是出自間接見聞,難免不確切。何況此前著述未見其為晉江人記載,而閩人著述及曾鯨自言則均稱莆田人。

      閩人著述中,涉及曾鯨里籍的,始見于謝肇淛之說,其《五雜俎》云:

      吾閩莆田史氏,以傳神名海內(nèi),其形神笑語逼真,令人奇駭,但不過俗子之筆耳……。近來曾生鯨者,亦莆人,而下筆稍不俗。其寫真大二尺許,小至數(shù)寸,無不酷肖。挾技從游四方,累致千金云。

      謝肇淛是明末一代名士,其所著《五雜俎》與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為整個明代筆記野史的最博學(xué)之作。謝氏與曾鯨交往,見于《榕蔭詩話》所記載的“謝在杭(肇淛)小影”。此畫蓋曾鯨所寫,似不單為謝氏而作,亦為桃葉而作。此畫作于謝氏離職南京刑部北遷工部郎中赴京視河張秋之際,似為謝氏與桃葉分別之際的留影,貴為相思之物③??肌睹魇贰?,謝氏供職南京刑部應(yīng)為萬歷三十三年至萬歷三十七年(1605-1609年)。此期間,曾鯨寓居金陵鷲峰,與在南京大理寺供職的閩人曹學(xué)佺交游正密,自然亦與曹學(xué)佺發(fā)起的金陵詩社成員有交往。而謝氏與曹學(xué)佺、鄧原岳、安國賢、陳薦夫、徐熥、徐火勃并稱“閩中七子”,與曹學(xué)佺交游最厚。早在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其就加入曹學(xué)佺發(fā)起的芝社,此時,自然是金陵詩社的核心成員。天啟四年(1624年),謝氏去世,曹學(xué)佺還親自為他作行狀。可見,曾鯨為謝氏作小像,不是出于單純的像主與畫師的偶然的雇傭關(guān)系,而是至少有曹學(xué)佺牽連其中的交游關(guān)系。尤其曾鯨能進入謝氏這樣一代名士私密空間為其作像,可知二人關(guān)系亦非同一般。因而,謝氏不可能不知曾鯨里籍。

      比起謝氏之說更為直接可靠的,應(yīng)是曾鯨的自言里籍。

      曾鯨自云里籍,始見于天啟七年(1627)所作的《胡爾慥像》,其自署:“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啟丁卯仲夏莆陽曾鯨寫?!逼侮枮槠翁锏牧矸Q,與曾鯨合作《胡爾慥像》襯景的宋玨就自稱莆陽人。宋玨,亦莆人,流寓金陵,為國子監(jiān)生。善八分書,山水畫,尤好詩,題識往往自署莆陽宋玨?;蛟S,作此像時,曾鯨為里人宋玨所感染,故亦署莆陽曾鯨。

      曾鯨明確自署莆田里籍的尚有《倪文正公像》與《黃道周像》?!赌呶恼瘛纷黛冻绲澪迥辏?632)。《黃道周像》像有二禎,一在福建博物館藏,曾鯨自題:“石齋先生六十歲小像。甲申花前二日,波臣曾鯨繪于明成堂講舍?!绷硪粸樗饺耸詹兀灶}:“黃石齋尚書小像,莆田曾鯨謹畫”。姜氏是否見過此三幅題識尚無法確定,但姜氏與曾鯨相識時,曾鯨已自視為莆田人之事實,則無疑。

      歷史上,從宋代起,書畫業(yè)在莆田就已成風(fēng)。宋祝穆認為,宋代全國各郡縣,以業(yè)儒為惟一郡縣風(fēng)俗的,僅莆田獨有。其《方輿勝覽》云:“莆田風(fēng)俗,秀民特多,比屋業(yè)儒,儒風(fēng)非在常袞后?!贝孙L(fēng)俗造就莆田人物之盛,史志多有記載。諸如《宋志》中王中行《莆田人物志》,《明志》中方槐生《莆陽人物志》、鄭岳《莆陽文獻志》及柯維騏《續(xù)莆陽文獻志》。綜觀莆田業(yè)儒者,有兩大取向。一是課以舉業(yè),進則躋身仕途,退則著書立說。故莆田文獻之盛,被譽為文獻之邦。另一是課以書畫業(yè),進則食君之祿,退則挾藝以游。而后一取向亦形成了故里崇尚書畫藝術(shù)的傳統(tǒng),且名人輩出。以明為例,明承宋制,明初,復(fù)設(shè)畫院,繪事振起,稱旨入畫院者,多為浙、閩人,而閩人中尤以莆仙人為多。其著名者,比如,堪與宋之宣和畫風(fēng)興盛相比的明之宣德,據(jù)潘天壽《中國繪畫史》所列,宮廷盛名畫者6人中有2名為莆田人。④弘治以后,畫院漸衰。嘉靖以后,畫院竟寂無聲聞。惟有聲望的僅萬歷中吳彬、天啟中鐘士昌二人而已。其中吳彬則為莆田人。⑤固然,現(xiàn)已無法判定此諸人對曾鯨技藝形成的影響,但可以斷定的是,此諸人對故里風(fēng)尚的影響所及。他們的成功,不僅強化了故里崇尚書畫藝術(shù)的傳統(tǒng),而且為故里展示了一條可以依靠自力謀求出路的通途。曾鯨選擇畫業(yè)生涯,而未走上舉業(yè)之途,應(yīng)與此風(fēng)尚不無關(guān)系。從其子孫在曾鯨成名富足之后,仍未走舉業(yè)之途,亦可知其傳統(tǒng)慣性。

      值得質(zhì)疑的是,清官兆麟、廖必琦等纂《莆田縣志》仍未載籍曾鯨,此意味著曾鯨里籍是莆田還是仙游,尚待分說。實際上,自宋以來仙游文士多以莆陽自冠,諸如北宋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襄,落款多自署莆陽蔡襄,而其里籍則為仙游,與宣和書畫譜成書密切相關(guān)的蔡京、蔡汴亦如此。鄭岳《莆陽文獻志》及柯維騏《續(xù)莆陽文獻志》所集自梁陳迄明著作詩文及名人事跡,分別出自莆田、仙遊二縣,然則均以郡望相稱。可見,以郡望自冠,乃是慣例,是自魏晉以來名士注重郡望之風(fēng)所致。曾鯨自然不能免俗,但此類落款極少見,在其眾多作品中僅見如上三幅,而且皆出自晚年作品。最耐人尋味的是,在其晚年作品《柳敬亭像》中自號“蔗園老人”,仙游以產(chǎn)蔗聞名,此是否透出其確切里籍地,則尚待新資料驗證。

      注釋:

      ①黃宗羲《南雷續(xù)集》卷二《題張子游卷》記載,曾鯨弟子張遠云,其師卒于丁亥,年八十四。考丁亥為清順治四年(1647),往前推之,其生年為嘉靖四十二年(1563)。然其生年尚有諸說,如明確記其生年的始見于清吳修編《續(xù)疑年錄》,其卷三云:“曾波臣八十余,鯨生隆慶元年丁卯(以順治三年丙戌年八十推之)?!鼻鍏菢s光撰《歷代名人年譜》同之云:“穆宗隆慶元年曾波臣鯨生?!倍邋X保塘輯《歷代名人生卒錄》云:“曾鯨永歷六年卒,年八十三?!贝伺c曾鯨友人姜紹書《無聲詩史》所記享年八十三同,但此諸說依據(jù)均未詳。

      ②見沈季友《槜李詩系》卷四《梅花和尚塔》,其詩云:“每從清夢憶梅仙,杖履尋幽破曉煙。奇石尚余高士節(jié),寒花猶得野人憐。乍看青過春塘草,卻怪香生陸地蓮。我有幽情懷隱去,蹉跎還負人山年?!贝嗽娭笔闫鋲魬浢废伞⒄嚷膶び牡男嫩E。

      ③《全閩詩話》卷八《榕蔭詩話》云:“謝在杭小影一幅,予得見于鼇峰坊薛士玉家。豐頤隆隼,粹容充悅。姬人桃葉就其所執(zhí)之卷而舒之。流觀吩睞,翩若燕翔。童子煮茶,石鼎沸聲與松籟互答。蓋曾鯨寫也。考公《居車集》有《雪夜寄侍兒詩》,又有《壬寅元日寄桃葉侍兒詩》,又有《客中夢桃葉侍兒詩》。《鑾江集》中又有《六憶詩寄桃葉侍兒》,又《代答詩》,則公之繾綣于桃葉者深矣?!睆漠嬛谐霈F(xiàn)姬人桃葉身影可推,其畫作於金陵桃葉渡。當萌生于遠距離分別之際。

      ④見潘天壽《中國繪畫史》,第188頁。潘天壽所列6人為謝環(huán)、戴進、倪端、石銳、李在、周文靖。其中李在,字以政,莆田人。山水細潤者,宗郭熙;豪放者,宗馬、夏;多模仿古人,筆氣生動?!懂嬍窌分^:“自戴文進以下,一人而已?!绷硪蝗藶橹芪木?,閩之莆田人。山水學(xué)夏珪、吳鎮(zhèn),蒼潤精密,筆力古鍵,醞釀墨色,各臻其妙。人物、花卉、竹石、翎毛、樓閣、牛馬之類,咸有高致。

      ⑤同上,第191頁。吳彬,字文中,莆田人。工山水人物,山水布置,絕不摹古,最為奇出。人物形狀奇怪,迥別前人,自立門戶。白描尤佳,遠即不敢追蹤道子,近亦足力敵松雪。萬歷中,召見,授工部主事。

      參考文獻:

      [1]潘天壽.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孟德衛(wèi).中西方的偉大相遇[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3]徐秉元,仲弘道.桐鄉(xiāng)縣志[M].清康熙十七年刻本.

      [4]沈季友.檇李詩系[M].臺灣: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5]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7.

      [6]李賢.明一統(tǒng)志[M].臺灣: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7]姜紹書.元聲詩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8]徐沁.明畫錄[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9]謝肇淛.五雜俎[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10]鄭方坤.全閩詩話[M].臺灣: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11]祝穆.方輿勝覽[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2]曾筠.浙江通志[M].臺灣: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13]盧焯.福建通志[M].臺灣: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14]官兆麟,廖必琦.莆田縣志[M].清光緒五年刻本.

      (責(zé)任編輯:華偉平)

      A Study on the Native Place of Zeng Jing the Founder of Bochen School

      ZHOU Mi

      (School of Art,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Fujian 354300)

      Abstract:Bochen School is the largest painting school in the history of portrait painting. Yet there are contradictory descriptions about the native place of its founder Zeng Jing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for in one it is said he was born in Zhejiang province, whereas in another it is in Fujian province. In the latter case, he is believed to be born either in Jinjiang or in Putian. Therefore, to solve this riddle, an analysis of the above-mentioned documents has been made in this thesis with his existing paintings as evidenc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is native place is Putian in Fujian province and it is just that his descendants settled down later in Tongxiang of Zhejiang province.

      Key words:Zeng Jing; native place; Putian

      中圖分類號:K24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09(2016)02-0040-06

      收稿日期:2014-11-23

      作者簡介:周密(1975-),女,漢族,助教,主要從事中國人物畫研究。

      云浮市| 临颍县| 马关县| 安吉县| 西藏| 朝阳市| 衡阳县| 黔南| 灯塔市| 定安县| 永清县| 修水县| 静宁县| 武强县| 枣庄市| 合水县| 泗洪县| 湛江市| 洱源县| 手机| 大连市| 济南市| 荔浦县| 乌鲁木齐县| 晋江市| 金寨县| 江陵县| 黎平县| 金堂县| 津市市| 沅陵县| 岳阳市| 乳山市| 晋江市| 西和县| 安溪县| 达尔| 旬邑县| 资溪县| 吉林省| 鹤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