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玲
(沈陽師范大學 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 遼寧 沈陽 110034)
?
青春電影中的成長與傷痕
——從《小時代》《致青春》等談起
吳玲
(沈陽師范大學 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 遼寧沈陽110034)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內(nèi)地電影界青春電影異軍突起,迅速進入觀眾們的視野并長期占據(jù)各大影院票房之首。這些電影的繁榮,引起思想界以及文學界的廣泛注目。其中表達出來的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青春成長、愛情與欲望在社會中引起廣泛的關(guān)注。但電影的拍攝或已有的評論不能止步于此,在我們關(guān)注一個現(xiàn)象的成功及其之所以成功之時,更加不能忽略其中被遮蔽的問題。
關(guān)鍵詞:“成長”; 愛情與欲望; 階級
青春電影這一電影類型最早源于美國的校園電影,20世紀60年代傳播至日本, 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xiàn)在中國的影視界。它的出現(xiàn)是一定的時代語境促成的——長久以來電影在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guān)系中一直處于屈從地位,如“紅色經(jīng)典”“革命樣板戲”等,無論是人物還是故事內(nèi)容都被置換為帶有強烈意識形態(tài)內(nèi)涵的符碼。進入新時期,尤其是消費文化的興起與“第六代”導演的出場,為個人立傳而非代國家立言的吁求愈加強烈,電影逐漸擺脫了寓言符碼和象征工具的身份,從政治寓意轉(zhuǎn)換為對個人精神、成長故事的表達。這樣,長久以來在中國電影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性的教化和規(guī)訓不得不讓位于個體性的宣泄和反叛。
此外,時至今日,“第六代導演”這些人多已步入人生的中年階段。而這個年齡階段,恰又是一個人的巔峰時期。但是,世事并不總是遂心如意的,這些人中,自然有人春風得意馬蹄疾,亦有人一籌莫展眉緊鎖。此時,無論是否功成名就,面對漸長的年歲與物是人非的境況,難免會在某個特定的時間與地點生出懷舊情緒,追憶似水年華,懷念已逝的舊日時光。他們或感慨萬千,或傷感懷舊,或為過去幼稚的所作所為仰天長笑,或因未完成的心愿黯然神傷。對這種情緒,國內(nèi)很多作家與導演都有其不同的想象與構(gòu)建。于是,青春時期的成長經(jīng)歷尤其是校園生活經(jīng)歷便成為當下青春影片的主要講述內(nèi)容。
2011年,臺灣九把刀與柴智屏制作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熱映,由此也激發(fā)了大陸對有關(guān)“青春文學”“青春影視”的關(guān)注與表達。緊接著,趙薇執(zhí)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郭敬明執(zhí)導的《小時代》、陳可辛執(zhí)導的《中國合伙人》以及劉杰執(zhí)導的《青春派》等紛紛大賣,不但填補了中國青春電影的空白,而且彌合了中國與世界在電影文化上的巨大差距。
本文將從成長、愛情與欲望主題的角度對《致青春》《中國合伙人》和《小時代》進行分析,并試圖指出并分析其背后被遮蔽的問題。
1成長敘事與“偽成長”主題
青春敘事往往內(nèi)在地包含“成長”的主題,但成長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歷來不甚發(fā)達,盡管有“經(jīng)典成長小說”《青春之歌》《歐陽海之歌》等廣受好評,但這些小說并不是真正的成長小說。如孟繁華所稱:“成長小說是通過主人公自己在成長過程遭遇的失敗、挫折逐漸成長并形成對世界和他人的看法和價值觀念的?!盵1]雖然這些小說也詳盡描述了主人公的成長故事,但主人公的成長都是在精神導師——也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規(guī)訓下完成的,他們對于世界、自我以及人生的價值觀念都不是自發(fā)形成的。如果說《中國合伙人》通過三個男人的成功之路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生人的成長故事,那么《小時代》講述的則是八九十年代生人的成長故事。
《中國合伙人》中主人公——“屌絲”成東青、“花花公子”王陽、“高才生”孟曉駿——的成長經(jīng)歷,雖然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發(fā)生的事情,但是其中講述的故事卻是每一個滿懷夢想并為之不懈奮斗的人都能體會的。主人公們的創(chuàng)業(yè)奮斗之路,對應(yīng)的是60年代生人的奮斗拼搏之路,更對應(yīng)著中國近三十年來的變化之路。所以,經(jīng)歷過那段生活情境的人更易產(chǎn)生共鳴感,懷念那逝去的青春。
《小時代》所講述的是四朵姐妹花在歷經(jīng)風雨依然相親相愛并在風雨中成長的故事。但是,在具體處理這一故事時卻發(fā)生了極大的扭曲與偏離。而這些扭曲與偏離,在主人公所謂的“成長”面前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顧里與顧源可謂是門當戶對,都是富二代,擁有著巨額資產(chǎn)、豪車、豪宅、名包。他們的成長之路可以說順風順水毫無波折,他們完全是溫室里備受呵護而長大的花朵。唯一的波折是顧里父親去世,她與顧源的愛情受到顧源母親象征性的阻撓——之所以說象征性是因為這種阻撓毫無殺傷力,不過如“一個蒼涼的手勢”轉(zhuǎn)瞬即逝,顧里因父親死前侵吞公司財產(chǎn)以及子宮癌而陷入“絕境”,但這一絕境卻被愛子心切的葉傳萍出手擺平,由此也可看出顧源對母親婚姻專制的所謂反抗是多么的姿態(tài)化。接下來就是一幕“顧家人笑語孩子跟誰姓”的溫情場面——在這種文本構(gòu)建之中顧里或顧源有過何種意義上的成長?因此可以說這些青春電影中建構(gòu)的是一種“偽成長”的主題。
2泛濫的情與欲
在青春故事發(fā)生的過程中,愛情是個永恒的主題。在青春電影中便相應(yīng)地成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影片中的愛情往往發(fā)生在校園,羞澀而不成熟,這種愛情是脫離社會角色和世俗生活的純粹表達,只有天長地久的浪漫,而沒有柴米油鹽的瑣碎。在《致青春》中,設(shè)置了林靜和鄭微、鄭微和陳孝正、阮莞和趙世永的愛情等——這種愛情不需要什么物質(zhì)的基礎(chǔ),只需要一句“我愛你”便可以為對方赴湯蹈火。
而愛欲往往相伴相生,對欲望的演繹,便也不可避免地成為青春電影表述愛情的一種方式。在這些青春電影中,少男少女都已成熟,欲望主題便從身體出發(fā)而具體化為對“性”的追求。如《致青春》中雖然表現(xiàn)了少男少女的純情,更多的卻是欲望的泛濫——陳孝正與鄭微戀愛時偷食禁果、趙世永酒后侵犯女同學導致其懷孕墮胎、阮莞為趙世永墮胎等等?!缎r代》中,席城與南湘和顧里先后發(fā)生關(guān)系,衛(wèi)海則與四姐妹分別有不同程度的關(guān)系,林蕭和南湘先后成為宮洺的助理,林蕭在簡溪和周崇光之間左右搖擺……《那些年》中,柯景騰在課堂上偷偷手淫;《中國合伙人》中,成冬青最初未與蘇梅發(fā)生性關(guān)系而被同學恥笑,等等。
一方面,影片中的少男少女均絕口不談“性”,對于他們“性”是缺席的,是不能被擺到臺面上進行正常討論的;而另一方面,他們在欲望面前卻絲毫未思及控制,“性”在他們之間如日常飲水吃飯那樣隨便。在這種矛盾的敘事中,一邊是“性”與少男少女的純情戀愛毫無關(guān)系,而另一邊“性”話語卻在愛情之外存在,并成為直指自身、傷害他人的武器,欲望在這種青春愛情中從匱乏演變成了狂歡。這就展示了青春生命中原始欲望力比較多的破壞性,表現(xiàn)了一種青春的狂亂與掙扎。
3被遮蔽的“階級”
如賈樟柯所稱他的電影對主流文化沒有興趣:“不再試圖為一代人代言?!盵2]青春電影草創(chuàng)之際便擺脫了“文以載道”的沉重使命和“安身立命”的高遠情懷,也很少有理性的思考和崇高的訴求,成為青年無拘無束表達自我的良好平臺。然而,現(xiàn)實真的如導演所指的那么簡單嗎?
雖然郭敬明強調(diào)他所理解的“小時代”的基本特征是:在一個相對和平、穩(wěn)定、沒有戰(zhàn)亂之類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動蕩的時期,個人經(jīng)驗與階級(階層)概念相疏離的一種狀態(tài)。但是,對這幾部電影的評價,仍然不能脫離“個人—社會—階級”這一文化批評尺度。
2013年5月,方方的《涂自強的個人悲傷》出版后引起了熱議。小說敘述的故事簡單得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完畢:出身山區(qū)的青年涂自強考取了大學,畢業(yè)后努力奮斗,卻在生活的重壓下因過度勞累患肺癌死去[3]??梢院唵蔚卣f這是一個人的失敗史,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同時也是一代人的失敗史。涂自強是為了個人的夢想艱苦奮斗,而且也得到了不少來自外界的幫助——至少沒有受到迫害,但是他依然失敗了,并不是個體不夠努力,個體奮斗依然存在,只是讓奮斗的個體實現(xiàn)夢想的社會不存在了,這個評論家口中“階層固化”的社會并沒有給奮斗的個體提供實現(xiàn)夢想的任何機會。
可以說《中國合伙人》中成冬青、王陽,《致青春》里陳孝正的人生歷程是個體通過個人奮斗走向成功最終脫離原屬階級或階層的典型。但是,如今的社會卻逐漸變成一只“精致的甕”,只有出的路,而不再有進的路。這幾乎是一個靜態(tài)的社會空間,在這個空間,個人只能順從與接受,各種形式的試圖改變個人現(xiàn)狀的奮斗都是不被允許的,在這個時代,成冬青、王陽、陳孝正等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無論如何拼命地向前奔依然在命運的齒輪下原地踏步甚至后退的涂自強們。
然而,表現(xiàn)新世紀青年生存狀況的《小時代》卻把這一切都遮蔽在精致與奢華中。在這里,底層青年如林蕭、南湘等似乎無須奮斗,即便有奮斗也是隨隨便便就成功然后成為顧里、顧源等上層人物——身份差距極大的四姐妹被放置在了一個“祛階層化”[4]的世界里——相同的居住環(huán)境:宿舍、顧里的別墅;一致的夢想與追求:奢華與成功。但是,這種建構(gòu)卻不具有可能性。影片中有一個不斷重復(fù)的鏡頭——唐林南三人捧著虛擬的王冠奉予顧里,無論是感情的增進還是翻臉后的和解,全依仗這個“獻王冠”的鏡頭。如南湘對唐宛如說“你跟條寵物哈巴狗有什么區(qū)別???”四姐妹之間并不存在主體獨立的友誼,自然也談不上平等。影片終局,林蕭一襲黑衣在空曠的房間內(nèi)迎來了身著白衣的其他三人——難道不是另三人葬身大火之后林蕭因無力獨自承擔階級差異而自殺以再次加入她們嗎?也許四姐妹永不分離了,但這種永不分離卻也是郭敬明“祛階層化”努力的失敗,同時也是這個時代“階層固化”現(xiàn)實的明證。
戴錦華在《電影批評》一書中說:“所謂青春電影的基本性,在于表達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諸多的尷尬和匱乏、挫敗和傷痛??梢哉f是對通常概念里‘無限美好的青春’的顛覆。‘青春片’的主題,是‘青春殘酷物語’”。[5]在這種意義上,青春偶像劇只不過是被深化的青春的不斷復(fù)制與再生產(chǎn),充分發(fā)揮著它世俗神話的功能,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不斷地以對純情或者是矯情的白日夢的勾勒,以夢幻的方式,將年輕的觀眾帶離自己不無尷尬、挫敗的青春經(jīng)驗,并且成功地以懷舊的方式洗凈青春歲月的創(chuàng)痛。因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取得巨大繁榮的青春電影盡管完成了熒幕上的成功,但其中反映出來或被遮蔽的問題及其亟待解決的現(xiàn)狀不得不引起眾人尤其是思想界、文學界的反思。
參考文獻:
[1]孟繁華.堅韌的敘事——新世紀文學真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10.
[2]程青松,黃歐,賈樟柯.我不詩化自己的經(jīng)歷[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367.
[3]方方.涂自強的個人悲傷[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
[4]陳瑜,曾軍.小時代,或個人青春的獨奏——《致青春》《小時代》和《青春派》的青春主題[J].藝術(shù)評論,2013(11):51.
[5]戴錦華.電影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63.
責任編輯俞林
The growth and sorrow of the youth films——discussion about "So Young" and "Tiny Time" ect
WULing
(Institut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110034,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990 s, the youth film has suddenly risen up among the mainland film industry and come into the audience's sight quickly and take the top spot in every big theater for so long time. The prosperity of these films have caught people's eyes widely in the literary world. All these films expressed the topic about the growth of youth, love of youth, and desire of youth with strong personal perspective and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in our country. However, films or comments should not stop here as we focus on th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of this phenomenon. In addition, the hidden problems behind them should also be given enough attention.
Keywords:“Growth”; love and desire; class
中圖分類號:I 05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880(2016)01-0065-03
DOI: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1.021
作者簡介:吳玲(1991—),女,河南淮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收稿日期: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