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投筆從戎
      ——抗戰(zhàn)老兵黎蓉口述投身國民革命去到延安求學的艱難歲月

      2016-03-16 14:52:13口述
      關東學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延安

      牛 飛 黎 蓉(口述)

      投筆從戎
      ——抗戰(zhàn)老兵黎蓉口述投身國民革命去到延安求學的艱難歲月

      牛 飛 黎 蓉(口述)

      黎蓉生于1917年11月7日,原名夏長國,曾用名樊宇、環(huán)軍,祖籍沈陽。九一八事變后,身為熱血青年的黎蓉不愿向日本人屈服,只身逃亡到北平。在一二·九運動等學生浪潮和進步人士的影響下,加入了前中華民族民眾動員委員會(民國第三黨)。七七事變之后,加入河南新鄉(xiāng)豫北民眾動員委員會,參與抗日救亡活動,在運動中結識共產(chǎn)黨高層人士,了解共產(chǎn)主義先進思想,并產(chǎn)生轉入共產(chǎn)黨,跟共產(chǎn)黨干革命、抗日救亡、解放全中國的念頭。時值延安廣招革命青年,黎蓉與志同道合的好友結伴奔赴延安。本文以實錄的方式回顧了這段烽火連天、顛沛流離的歲月。所述不僅僅是對一個人歷史的追憶,而是真實地再現(xiàn)一位愛國青年在國破家亡時刻堅定的革命信念和保家衛(wèi)國的赤子之心。

      國民革命;投筆從戎;追求真理;延安求學;艱難歲月

      一、家世及少年時代的黎蓉

      黎蓉的老家在沈陽城東三家子村。三家子村有夏、陳、王三姓,分住河東、河西、溝里、緊溝里、狼洞溝五小塊。黎蓉家住河西靠井汲水灌園內韭菜地,因此得名菜園子夏家。黎蓉的曾祖父夏九寬生卒不詳,曾祖母佟氏,深井子村人,曾在滿清榮祿家做過女傭。1934年黎蓉離開東北時,祖母尚在,80余歲故去;祖父夏永有,兄弟四人永福、永平、永安。黎蓉的父親夏衡文字藻鴻,母親郎瑞庭,東臺人,為東臺大戶滿鑲黃旗。叔父夏禹亭郵務佐,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退入山東郵管局。黎蓉外祖朗文森有兄弟三人:二外祖父恩格字潤普,三外祖父務農(nóng)。外祖父有四子:成功、成業(yè)、成信、成俊。

      黎蓉的父親從東臺小學畢業(yè)后,受馬校長及二外祖父恩格秀才的提拔,曾作過小學教師、東臺村高等小學校長,從見習教員到兩級中學校長,在丹東任國高校長,奉直大戰(zhàn)時曾去關內京兆永清號當科長。1928年做沈陽萃升書院庶務兼會計員。1929年黎蓉父親兼南滿中學堂教諭,九一八事變后,于1933年去齊齊哈爾任黑龍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1934年12月卸職。建國后黎蓉的父親夏衡文任沈陽市人民政府參事至終身。

      1931年九一八事變,黎蓉年僅14歲,正處少年時期,滿腔正義,追求進步,富于反抗精神。對張學良執(zhí)行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中國軍隊不戰(zhàn)而退,黎蓉當時雖然尚且年幼,但和許多愛國青年一樣,義憤填膺,積極投身救國運動。愛國熱情讓他下決心投筆從戎,追隨義勇軍的足跡,打日本鬼子保家衛(wèi)國,并與同齡人一起參與義勇軍的救亡活動。由此種下了終生未變的愛國救亡種子,無論生活多么困頓,愛國初心終生未改。

      當時的我,既不喜歡封建禮教的束縛,又痛恨日本鬼子,武雖不能安邦救國,文尚可喚醒民眾。曾以環(huán)予的筆名,在黑龍江民報(副刊)發(fā)表了《被棄的嬰孩》《寒丹的情書》《夜里蠕動》等仇奸傷國的短文。主要內容是提倡自由戀愛,反對封建禮教。此間,父親讓我拜南滿中學的日本人諸石熙一為師,將我寄宿在南滿中學。我不甘心做亡國奴,偷偷向母親討要些盤纏只身一人逃到北平,一邊求學,一邊繼續(xù)投身保家衛(wèi)國的革命浪潮。

      二、投身國民革命的浪潮

      繼九一八事變之后,日軍沒有停止對中華大地的進攻和侵略,還逼迫國民黨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塘沽協(xié)定》《何梅協(xié)定》。協(xié)定的簽署一方面揭露了國民黨政府妥協(xié)投降的丑惡嘴臉,另一方面暴露了日本攫取中華大地的野心由東三省逐步擴大到整個華北,為日后策動華北自治提供便利。

      為了炮制“華北自治運動”,日本制造了各種大大小小的“自治”事件,對中國華北地區(qū)主權進行了粗暴的踐踏和肆無忌憚的掠奪。中國方面雖然對日軍的侵略行動有所抗議,但是日軍根本不屑一顧,并公然宣稱:“本問題為關于停戰(zhàn)協(xié)定內屬于軍司令官之統(tǒng)帥事項,而非外交事項,故不可移于外交交涉,想應由駐在軍部當局處理之也。”*北平《晨報》1935年6月2日。氣焰囂張跋扈之勢,無不讓人義憤填膺!

      1934年12月,黎蓉到達北平后是他一生重要的轉折點。此時他曾聯(lián)合路上認識的老鄉(xiāng)組織成立東北同鄉(xiāng)會。先后就讀私立育華中學、私立北華美術專科學校(張恨水先生創(chuàng)辦的),師從關山月修士,與張啟仁(中央美院前院長)、張振仕(中央工藝美院教授、天安門毛主席畫像第三任作者)同窗。后又轉王森然主持的華北大學藝術教育專修科。為他以后藝術人生奠定了堅實的業(yè)務基礎。

      在此期間,他積極參加了北平各大學組織的各種反抗日寇侵略活動及會議,諸如中國大學召開的“北平學生慶祝和平統(tǒng)一紀念大會”等,思想上倍受鼓舞。1937年5月,經(jīng)北華美專教師覃處謙介紹,黎蓉加入了前中華民族民眾動員委員會(民國第三黨),編號為334號。

      我參加這個組織,是出于自身對舊社會制度的不滿、也是對覃處謙個人的信任,希望國家獨立,并有了朦朧的政治主張。覃處謙看中我與他政見相似,因此介紹我和李明湘(志同道合的愛國青年)研讀真理問題,我才有幸接觸到神州國光社出版的普列漢諾夫和博格達諾夫等人的著作。

      加入了進步組織以后,給了我參與黨內活動的機會,除了每周一次的組織生活、時事分析、工作報告和生活報告以外,我還參加了在平大法商學院召開的青年時事研究會討論時事問題(是一種外國活動)。此間我還介紹覃處謙的親戚華北大學同學蔣春信加入第三黨。

      隨著時局的發(fā)展,1935年以華北事變開始的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逐步升級。在這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北平的學生深感“華北之大,已經(jīng)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他們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積極支持和領導下,發(fā)動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憤怒的學生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五省自治!”這一聲聲振聾發(fā)聵的口號不僅劃破了籠罩在古城上空的烏云,更是喊出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心聲。雖然當日學生游行遭到了國民黨軍警的阻攔和強力鎮(zhèn)壓,但卻反而更加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堅強斗志。與此同時,在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的推動下,各界各派也都相繼聯(lián)合起來參加抗日救亡,各地先后成立了救國會等組織。在此期間,文化界起了重要作用,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就是在此時創(chuàng)作出來的。

      繼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之后,1937年7月7日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此時抗日救亡運動有了新的發(fā)展。全國上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工農(nóng)大眾,都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民族存亡的關心,迅速形成一股銳不可當?shù)臐L滾洪流。7月8日,北平市“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華北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北平學生救國聯(lián)合會”等抗日救亡團體舉行聯(lián)席會議,決定立刻派代表對抗戰(zhàn)前線戰(zhàn)士表明作為堅強后盾的堅定態(tài)度。此時,北平城內的一些招待所,也每日派人在德勝門至西直門之間巡邏,沿途查詢有無負傷官兵,一旦發(fā)現(xiàn),立即接回救治。*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中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第238頁。在第三黨的指示下,黎蓉參加了華北大學抗敵后援會,出席北平文藝團體聯(lián)合會、抗敵后援會聯(lián)席會議等。此后不久,黎蓉隨同第三黨組織覃處謙、王導和蔣春信逃離北平。在天津,他們遭到日寇的拘押,在原河北工學院關了30多天(1937年8月16日-9月18日),在日本人的監(jiān)獄里吃盡了苦頭,忍饑挨餓,精神備受摧殘,落下神經(jīng)衰弱的病根。受審兩次后,因是學生身份,才得以巧妙地以“美術無國際”騙過了日本人。釋放后黎蓉與蔣春信同乘輪船到青島轉濟南,在叔父夏禹亭家住3日后,與蔣春信分手。

      黎蓉隨后在濟南參加平津流亡同學會,免費乘車經(jīng)過徐州、鄭州到達新鄉(xiāng)德豫恒鐵工廠找到第三黨組織。11月到12月間,黎蓉參加了豫北民眾動員委員會第四組,負責做救亡宣傳工作。

      豫北民眾動員會是官辦的救亡團體,由5部分組成。(1)秘書長熊東皋*熊東皋:國民黨CC派,豫北民眾動員委員會主任。。期間國民黨豫北視察專員在新鄉(xiāng)抓了當時地下黨負責人,因抗戰(zhàn)國共團結才放人出獄;(2)豫北師管區(qū)司令張軫*張軫:統(tǒng)一戰(zhàn)區(qū)程潛司令的舊部下十三軍長。;(3)一戰(zhàn)區(qū)政訓處長李世璋*李世璋:國民政府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部少將秘書長兼政訓處長,冀豫戰(zhàn)地黨政委員會秘書長。建國后曾任職第一至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1983年6月在上海病逝。;(4)豫北專員,當?shù)氐胤焦佻F(xiàn)權者;(5)別動隊康澤*康澤:國民黨著名特工,中華復興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復興社的名字就是康澤所取。同時也是三民主義青年團三位創(chuàng)始人之一(另外二人為劉健群、陳立夫),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名字也是由他建議而被采納的,其受蔣中正之寵信可見一斑。。農(nóng)工民主黨創(chuàng)辦了民眾動員豫北日報專業(yè)副刊,主要人員是新鄉(xiāng)地下黨的王黎夫*王黎夫: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忠誠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建國后,曾擔任中共上海市委情委黨支部書記,2014年1月在浙江杭州病逝。,覃漢川和朱改*朱改:(曾用名:楊超人)1936年受共產(chǎn)黨黨組織派遣,任第三黨北京市委組織委員。1937年任第三黨華北區(qū)委委員。建國后曾任吉林省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1989年12月在吉林逝世。。豫北專員的部隊后來編入一戰(zhàn)區(qū)補充旅,這一段時間民動會是個實質上的轉運站。我們正式動員群眾開了一次大會,地點在面粉廠,會議的宗旨就是抗日。期間,有開封流動話劇團的演出,大會由我組織,表演的節(jié)目有《放下你的鞭子》等。

      日常宣傳是每天早飯后,我在食堂做動員,組織下鄉(xiāng)宣傳抗日,多則十幾人,少則六、七人,足跡遍及附近的村落。民動的宣言是朱改寫的,刻蠟版,油印,我和王導兩個人上街,他負責刷糨糊,我在后面粘貼。為了召集民眾大會,我還帶領與會人員趕糊了500多面小旗,小旗上面寫著抗日口號,宣傳國共團結抗戰(zhàn)。當時國民黨抓了地方的共產(chǎn)黨員,成立了動員委員會以后,他們才放了人,表示要團結抗戰(zhàn)。在新鄉(xiāng)的書店(以賣書為掩護的新鄉(xiāng)地下組織)能看到延安出版的《反攻》雜志。我們帶領當?shù)厝罕娛畞韨€人下鄉(xiāng)宣傳抗日救亡活動。隨著戰(zhàn)局的變化,活動經(jīng)費的欠缺,當?shù)貙T換了郭仲隗(郭海長的父親),我們的豫北民眾動員會也隨之解散了。在此期間,王一帆*王一帆,農(nóng)工民主黨中央委員宣傳部長。為我改名為樊宇,農(nóng)工民主黨的老朋友王黎夫一直到2014年去世前一直用此名稱呼我。與此同時,我曾在機關刊物“民眾動員”上寫過兩篇小說,分別為《解放》《史文德》。前者寫的是小資產(chǎn)階級為何參加抗戰(zhàn),因為只有抗戰(zhàn)才有出路。后者描寫了國民黨散兵不守紀律,搶了賣燒餅的小孩子史文德。我還曾用筆名“路薇女士”出版油印的抗戰(zhàn)消息。

      我因結識了共產(chǎn)黨人朱改,更多地接觸到關于共產(chǎn)主義的思想。朱改認為第三黨的政治綱領有問題,是小資產(chǎn)階級政黨,約我轉為共產(chǎn)黨,承諾1938年暑假送我和他的愛人蔣懋勛一起去延安學習。民眾動員委員會結束后,朱改介紹我去焦作第一站區(qū)補充旅邴淳處工作,他則去了鞏縣補充師原豫北師司令張軫處,并與我約定4個星期后,如有可能就去第一戰(zhàn)區(qū)補充旅與我匯合,或者約我去鞏縣。他還通過張軫給了我?guī)妆炯t軍故事的小冊子,以此提升和啟迪我的思想覺悟。

      組織上安排黎蓉去焦作第一戰(zhàn)區(qū)補充旅邴淳處工作,負責聯(lián)系開封流動話劇團,為新兵演劇,畫宣傳畫,創(chuàng)作相關的旅歌等。當時的旅徽等由黎蓉親手制作。作為政訓員,他還經(jīng)常與士兵進行個別談話,教他們唱愛國歌。直到補充旅解散。此后經(jīng)第一站區(qū)政訓處長李世璋介紹,黎蓉到開封109師政訓處作宣傳員。

      109師由鄭州開赴陜西贛城,途徑洛陽再坐火車到陜西華陰。我們所在的軍隊作風與當時的八路軍完全不一樣。八路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群眾口碑極好,國軍的軍紀混亂,大家私下里議論紛紛。贛城離延安不遠,我們一行幾人商量投奔延安。恰好我們又接到沈有年*沈有年,陜北別動隊負責人。從延安來的信,說到達延安可找白特詹先生引薦,邊濯冰、石竹也表示想去,石竹還給董大兵(抗大四大隊)帶了封信。于是我請了一周的長假,要了一張去洛陽的護照與周新生(女)、邊濯冰、高誦義等約定在宜川會合。為了減輕身上負擔,我丟掉了被里的棉花,徒步向宜川進發(fā),踏上了我的延安之旅。

      三、奔赴延安

      大辦干部學校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陜甘寧邊區(qū)進行的文化教育建設的重要方針之一?!翱勾蟆笔强谷諔?zhàn)爭時期中共中央在延安創(chuàng)辦的一所名揚中外的最高軍事學府。全國抗戰(zhàn)開始時,“抗大”已經(jīng)舉辦了兩期,培養(yǎng)了3800余名軍事、政治干部,輸送到抗日的各條戰(zhàn)線。*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中卷),第184頁。1937年9月5日,陜北公學在全國發(fā)布由校長成仿吾署名的《陜北公學招生簡章》,報考地點設在西安、三原、延安等地,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成為負責招生工作的中心。消息經(jīng)《新中華報》刊載后,各地青年踴躍報名。當時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悉心關懷著“抗大”發(fā)展。1938年3月5日,毛澤東在為“抗大”同學會成立紀念題詞中指出:“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加上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便一定能夠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國?!贝藭r,全國各地的愛國革命青年聽聞此消息奔走相告,紛紛結伴奔赴延安,學習先進的革命理論,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而貢獻力量。

      此時,受到革命勝地的吸引,黎蓉與高誦義、郭文亭、文有田、周新生、周某一行6人,經(jīng)歷了數(shù)日長途跋涉,分兩批在宜川以南匯合。高誦義持他們在宜川一帶河防上宣傳的指令,沿途向國民黨的聯(lián)保辦公處要騾子馱行李,因一路都是國民黨軍官打扮,沒有受到阻攔。

      當時高誦義只把公示拿出來在聯(lián)保主任面前晃一晃,就把他“虎”了,我們叫他“高副官”。宜川當時是閻錫山駐防地區(qū),我們未便停留直接走城外去,到邊區(qū)地界遇到抗大九隊的同學農(nóng)友(陳農(nóng)友在抗大未用陳字),因此去延安的路上又多了一個同行的戰(zhàn)友,農(nóng)友是由山西決死隊派到延安學習的。

      那時沿途的崗哨不識字,看見他們有蓋紅印的路條一路放行。在邊區(qū)第一個村鎮(zhèn)大道市,保安部隊門前檢查行李的是指導員白起鳳,要他們等延安的正式介紹信來才批準他們通過。當時的經(jīng)費有限,他們便拿出沈有年從延安帶來的信和石竹向延安帶去的信,證明和延安有些關系。后來徐大隊長來住處通知抗大正在招生,他們可以前去。

      到延安住進西北飯店,找到了民先延安地方部隊白特詹同志,以后到陜北公學找到路可楠(沈有年在陜北公學用這個名字)和吳忱(原名:王忱)。沈有年帶我們進城,經(jīng)他向鄧潔*鄧潔,中共中央組織部秘書長,建國后曾任國務院石油工業(yè)部副部長等職務,1979年7月北京病逝。同志反映,我們在中央組織部見到鄧潔。記得鄧潔同志給我們分析當時的國內局勢,說過去國民黨把共產(chǎn)黨趕到山上,現(xiàn)在是日本人把國民黨趕到山上,抗戰(zhàn)形勢發(fā)展必然是一部分國民黨人投降日本,而另一部分堅決主張抗戰(zhàn)的,因此將和我們一起攜手抗日。交流中我提及到延安來的原因:朱改在河南新鄉(xiāng)與朱瑞*朱瑞,中共中央北方局軍委書記,后于戰(zhàn)斗途中不幸觸雷壯烈犧牲,時年43歲。同志取得聯(lián)系,約我轉黨,我到延安想找朱改或者他的愛人蔣懋勛,鄧潔同志告訴我朱瑞同志不在延安,朱改也沒有到延安來,蔣懋勛他不知道,需要我自己去打聽。

      鄧潔還認真詢問了關于第三黨的具體情況,我當時所了解的第三黨,大約有2000人,主張抗日,簡要敘述了我從北平到新鄉(xiāng)的經(jīng)過,我到陜北延安目的是要轉黨,進抗大學習。鄧潔同志讓我們填了抗日干部登記表,問明同去的其他5個人和我的政治關系,之后由交際科發(fā)給在合作社吃飯的飯票并承擔了西北飯店的宿費。由交際科介紹到抗大住在鼓樓上等候編隊。周新生另住女生宿舍,我和周新生由抗大隊列科賀誠同志分配到第三大隊張隊長處(即:瓦窯堡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大隊九隊十班),只有高誦義未等編隊先自離開。

      進入抗大后舉辦了迎新晚會,歡迎我們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青年人?;趹?zhàn)爭和革命的需要,我們課堂學習的內容與時政和實際生活緊密相關??勾髮W習的內容以軍事為主,沒人談理論,留過蘇聯(lián)的教員也不講理論。1938年7月在延安與蔣春信再次見面。在抗大5期學習期間,還曾和同班同學任蓀*任蓀,瓦窯堡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大隊九隊十班學員,建國后曾任長春電影制片廠廠長、吉林藝術學院院長。同臺表演節(jié)目《目表》,主題是頌揚“抗大”指揮抗日的故事,任蓀飾演我的表嫂。

      到瓦窯堡上課若干日后,照例有一次聚餐,中午吃好幾個菜,大家都有些剩余,惦記晚上還有剩菜吃,可是晚飯和平時一樣沒有剩菜添上。當時隊上的同學們議論紛紛。只有我站起來詢問還有剩飯沒有,有人回答說有,我又問生的還是熟的,有人回答生的熟的都有,我說有就應該拿出來吃。當時抗大生活條件較苦,聚一次餐很不容易,中午有未吃的菜留下來,從中午盼到晚上,大家議論的時候,管理伙食的同學也沒作出說明,大家懷疑是炊事員不給我們吃。為了這件事,于林說要開我的斗爭會。我當時不理解這樣的要求有什么不對,還覺得組織對我不信任。

      到了延安后,自己認為與那些自行奔赴延安的同學不一樣,朱改同志答應我轉黨,他不在延安,我第三黨的身份無法變更,轉黨目的未能實現(xiàn),心中不免失落。陜北人吃小米,這種小米吃下去與便出無大差別,人人到陜北必換肚子,我換不好肚子,身體壞了,無法正常學習。在瓦窯堡我生了“八角子”擦過水銀,天氣漸涼,我的被子又沒有棉花,蓋的是同學的毯子扛不住冷,營養(yǎng)不良,1937年在天津坐下的神經(jīng)衰弱毛病又犯了,身體十分虛弱,就因病未能繼續(xù)上課。

      在病重的時候,隊部批準我到延安去住醫(yī)院,并開有介紹信,我隨一部分調動同志經(jīng)蟠龍鎮(zhèn)到達延安。生病期間,打聽到我北平的老師覃處謙在漢口,決定離開陜北。我到中央組織部想找鄧潔同志,在校部附近遇到第一大隊胡耀邦*胡耀邦,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大隊政委,建國后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1989年4月北京因病逝世。政委和抗大張政委,告訴他我去過中央組織部并且把會客單交給他,胡耀邦和張政委商量一下由張政委寫一封介紹信讓我到校務處找周處長,周處長經(jīng)過研究后發(fā)給我15元的路費,并給我填發(fā)了抗大的修業(yè)證書和八路軍學員由延安到西安的護照,并告訴我西安之后八路軍的護照就不能起作用了,需要我自己設法解決。1938年10月20日我離開了延安,雖然在延安的日子前后不到一個月,但于我個人而言卻是人生中一段難忘的回憶。

      全國解放后,黎蓉于1953年回到東北,就職于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系。在五、六十年代尚有作品參加長春市級和吉林省級的美術展覽。晚年時候,篆書“百壽圖”獲得國家級銀獎并收入《國家書畫名人錄》。作品曾作為禮品由東北師范大學以官方名義多次饋贈國內外友人,另有多幅油畫作品隨贈友人珍藏。1969年末,黎蓉開始練習硬筆楷書,共計寫錄古籍、儒、釋、道經(jīng)典,詩賦文獻百余卷冊。70年代末回到東北師范大學后,用彩色鉛筆繪畫5000余幅,人物圖像多達數(shù)萬之多,用經(jīng)折裝匯成50冊。

      人生道路曲曲折折、背井離鄉(xiāng)的青年人,在泥濘坎坷中艱難前行,是抗日救國的信念,支撐著他們熬過了艱難困苦的歲月。簡單的行囊不足以保暖,懷中羞澀的盤纏不知道能否用到明天。他們燃燒著希望,徒步走進革命圣地延安,面對蒼穹大喊,延安—我們來了!今天我們從抗戰(zhàn)老人的口述中還原那段艱難歲月,不僅是對過往時光的追憶,更是希望讓當代年輕人看到老一輩在面對國破家亡時刻的艱難抉擇,激勵我們后輩珍惜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僅以此文獻給一百歲的黎蓉老師,追憶那段無悔的青春年華,紀念那段難忘的革命生涯!

      牛飛(1989-),女,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黎蓉(1917-),男,東北師范大學地理學院副高級工程師(長春 130024)

      猜你喜歡
      延安
      延安 延安
      向往延安
      夢延安
      到延安去
      1940年代 奔向延安
      藝術品鑒(2019年12期)2020-01-18 08:46:48
      從延安整風運動說起
      當代陜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向往延安
      心聲歌刊(2018年5期)2018-12-10 01:44:06
      延安情
      延安 獨具特色的一體化
      彭州市| 太谷县| 阜康市| 海阳市| 扶沟县| 陇川县| 博客| 本溪市| 思南县| 吐鲁番市| 太原市| 右玉县| 柏乡县| 敖汉旗| 龙游县| 淮南市| 巢湖市| 景德镇市| 南平市| 双城市| 承德市| 安康市| 韩城市| 剑川县| 文昌市| 郸城县| 乌海市| 西乡县| 兴山县| 连城县| 绥中县| 镇巴县| 瓦房店市| 恩施市| 车险| 永昌县| 嘉禾县| 崇明县| 唐山市| 竹溪县| 宜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