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河南地方戲的歷史發(fā)展與保護傳承

      2016-03-16 16:48:07韓麗霞
      關鍵詞:豫劇劇種劇目

      韓麗霞

      ?

      河南地方戲的歷史發(fā)展與保護傳承

      韓麗霞

      河南地方戲歷史悠久,劇種豐富,地域色彩鮮明,是河南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戲曲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契機,充分挖掘河南地方戲的文化資源,做好河南地方戲的保護傳承工作,對于建設河南地方文化,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地方戲;歷史發(fā)展;保護傳承

      2001年,昆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自此,中國傳統(tǒng)戲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便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進入了人們的視野。2003年10月,聯(lián)合國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于2004年加入了這一公約。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批準文化部先后確定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162項傳統(tǒng)戲劇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戲曲大省,河南先后有23項地方劇種入選保護名錄,入選種類和數量均居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前列。同時,有58項地方劇種項目被列入河南省非遺保護名錄。雖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啟動以來,河南地方戲保護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如確立保護單位、確立傳承人、整理曲譜、挖掘劇本、記錄傳承人表演技藝等,但是,河南地方戲生存狀態(tài)依然不容樂觀,許多劇種面臨活力不足、劇目貧乏、人才斷檔、市場萎縮等一系列問題。令人振奮的是,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若干政策》,就新形勢下如何支持戲曲藝術傳承和發(fā)展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把戲曲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提升到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層面,旨在通過戲曲的傳承發(fā)展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重構文化生態(tài)。這是我國繼1951年發(fā)布《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后時隔60多年再一次就戲曲工作做出的總體部署,為傳統(tǒng)戲曲發(fā)展和河南地方戲保護帶來了新的機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契機,充分挖掘河南地方戲的文化價值,提升其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無論是對建設河南地方文化,還是對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核心競爭力,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河南地方戲的歷史發(fā)展

      河南地方戲不僅是地域色彩濃郁的舞臺表演藝術,而且是經過歷史沉淀的、珍貴的地方文化資源。2006年《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盵1]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若干政策》又一次明確指出:“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盵2]這些關于傳統(tǒng)戲曲保護政策和措施的出臺,無論是在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實踐操作方面,都給河南地方戲發(fā)展帶來了新的視野。

      河南地處中原,多種文化交融,早在宋金元時期,就是戲曲演出的重鎮(zhèn)。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河南地方戲劇種已陸續(xù)出現。這些地方劇種,歷史悠久,或是源自古老的聲腔劇種,或是以當地歌舞小戲為主,與當地方言、音樂歌舞等結合,同時吸收、融合戲曲的程式,最終形成了地域色彩濃郁、特色鮮明、形式各異、豐富多彩的河南地方劇種。大平調,習稱平調、大梆戲,相傳是由武安(清代武安屬河南,今屬河北)平調流行到濮陽一帶演變而成,明代中后期就已經在豫北地區(qū)流行。清中葉就有大平調班社在清豐、南樂、濮陽等地進行演唱活動。它從豫北的民風、民俗中汲取養(yǎng)料,將豫北一帶的風俗、文化、審美、好尚融入其中:從明快的節(jié)奏、熱鬧的樂器、樸實高昂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唱詞,到豪爽、酣暢的表演,無不體現了豫北人民粗獷的性格。由于流行地域的語言、風土民情的不同,大平調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西路平”“河東平”等不同風格。濮陽縣、滑縣、延津縣聯(lián)合申報的大平調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h申報的西路大平調入選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懷梆是梆子腔體系中的古老劇種,產生并流行于古懷慶府一帶,又叫“懷慶梆子”“老懷梆”, 清代中葉就有懷梆班社流動演出。清末民初,懷慶府所屬各縣都有懷梆班社,例如,孟縣(今孟州)的懷梆班社,最多時達20多個。懷梆曲調質樸明朗、慷慨激昂、高亢清婉,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特色,素有“戲劇活化石”之譽,傳統(tǒng)劇目有300余出?;ü膽?,有信陽光山花鼓戲和孟州河陽花鼓戲之分。光山花鼓戲也稱豫南花鼓戲,有的說它是由弋陽腔傳入豫南后,吸收當地的民歌、小調發(fā)展而成,也有的說是它由柳子腔與當地民歌、地燈等民間藝術結合而形成的,流行于豫南光山、新縣、羅山、桐柏、息縣、信陽等地,充滿了楚文化的色彩。孟州河陽花鼓戲,產生于清同治年間,流行于豫北孟縣一帶。河陽花鼓戲根據流行于當地的踩高蹺、劃旱船等民歌小調,吸收當地民間音樂和其他戲曲的藝術手段,自設唱腔,具有濃郁地方民歌風格。其唱腔多用“哼”音唱出,按照曲調填詞,因此,當地亦稱“哼哼戲”“哼曲戲”。宛梆,又稱“南陽梆子”,歷史上也稱“老梆子”“南陽調”。其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它是明末清初陜西的東路秦腔(同州梆子)傳入河南南陽后,融入南陽當地的民間小調、鄉(xiāng)音俚語、民間說唱而逐漸演變成的一個戲曲種類;也有的說它是弦索腔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而形成的劇種。清末民初,宛梆極為興盛,南陽各縣皆有宛梆班社。河南皮影戲是典型的古代中原皮影戲的遺存,又有分布在豫北的內黃、長垣一帶和豫南的羅山、潢川、桐柏一帶的不同風格。其他如二夾弦、大弦戲、四股弦、羅卷戲等也都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和特有的流播地域。[3]107

      河南地方戲經歷了無數藝人的創(chuàng)造,形成了融地方方言、民間音樂歌舞、技藝表演為一體的表演形式,保存著民間的記憶與鄉(xiāng)愁。許多地方劇種源于民間,以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內容為存在和發(fā)展的背景,長期流行于鄉(xiāng)野農村,受到當地民間社會文化形態(tài)與傳統(tǒng)生活的影響,與民眾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盛行于民間的廟會演出、節(jié)慶演出等演出形式,是民間重要的文化活動,自然成為河南地方戲傳播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以娛樂為主的演出形態(tài)、民俗活動,保留了更多的時代生活場景和民俗文化內涵,其本身就是一種珍貴的文化資源。這些演出,最初主要是為了“酬神”“娛神”,或是慶賀豐收,或是祈求風調雨順。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戲曲的娛樂功能逐漸加強,“娛神”的色彩越來越弱,“娛人”的成分越來越多。20世紀70~80年代初,廟會還是河南民間隆重的節(jié)日,其熱鬧程度不亞于春節(jié)。戲曲演出是廟會的重要內容。廟會看戲,也是鄉(xiāng)間親戚相互走動、交流交往的重要方式。廟會演出基本上以自然村為單位,人們會提前邀請親朋好友來村里看戲。人們或拉一輛平板車,裝載禮物,攜妻帶子;或是三五成群,鄉(xiāng)間阡陌,結伴而行,熙熙攘攘,擁向演戲的村子。廟會搭臺唱戲,以戲曲演出活動為中心。人們在看戲的同時,還在廟會上交換生活、生產用品;親戚們則家長里短地話家常、訴親情,等等。廟會和廟會演出,承載著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民風,蘊含著濃郁的民間民俗風情,是中國社會一道獨有的文化風景線。

      河南地方戲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劇目內容凝聚了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價值取向。河南地方戲,反映社會生活之廣闊,思想內容之豐富,是其他民間藝術不能比擬的。據河南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韓德英先生統(tǒng)計,河南地方戲的傳統(tǒng)劇目大約有4 000多出[4]224,從堯舜傳說時代,到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都有各不相同的劇目,時間縱貫幾千年;上至帝王將相,下到士農工商,天上的神仙,地下的鬼怪,三教九流,無所不包;既有國家大事、宮廷生活,也有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個人瑣事,面面俱到?;蚴潜磉_對忠義、英雄的向往,或是頌揚清官的清正廉潔,或是表達對自由愛情的向往追求,或是表達對生活的態(tài)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河南地方戲承擔著道德倫理傳承、文化知識普及、正統(tǒng)觀念灌輸等重要使命,人們通過觀看戲曲演出,學習傳統(tǒng)文化習俗、道德觀念,接受中華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教化與熏陶。河南地方戲通過廟會、敬神、酬謝等演出形式,建立起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滿足了人們的社會需求、精神需求和娛樂需求,成為當地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河南地方戲的保護傳承

      研究河南地方戲的發(fā)展歷史,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以充分發(fā)揮其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河南地方戲的文化價值,從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戰(zhàn)略高度,認識和看待河南地方戲藝術,促進河南地方戲的傳承與保護邁上新臺階。搶救、保護、傳承、發(fā)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原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堅持揚棄繼承、轉化創(chuàng)新,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并重”[2]的指導思想,對河南地方戲保護傳承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一)理論建設是河南地方戲保護傳承的堅實基礎

      作為綜合性的舞臺表演藝術,河南地方戲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河南地方戲劇種多樣,藝術風格也各具特色,隨著時代的變化和觀眾喜好的變化,不斷變化、發(fā)展、積累,具有明顯的可變性特點。[5]217這樣的特點給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需要認真梳理其發(fā)生、發(fā)展、繁榮的軌跡,研究其獨有的藝術形式和審美價值,按照戲曲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河南地方戲進行搶救、保護、傳承、發(fā)展。近年來,河南地方戲保護工作,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高度重視對劇本、曲譜、流派源流等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在靜態(tài)的非遺信息儲存、活態(tài)的口傳技藝的傳播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例如,《中國豫劇》、《豫劇藝術通論》、“中原戲曲文化叢書:豫劇”、“河南省藝術名家推介工程叢書”和大量戲劇名家評傳、戲劇流派代表人物音像專輯的出版發(fā)行,助推了河南地方戲非遺保護工作,河南省藝術研究院已著手建立信息完備的河南戲劇信息數據庫。越來越多的高校戲曲理論研究者進入地方戲研究領域,與戲曲工作者攜手開展河南地方戲的保護工作。例如,河南大學地方戲研究所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大規(guī)劃課題“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與河南戲劇的變革”、國家社科藝術學項目“豫劇與河南地方戲傳承發(fā)展研究”等,編纂出版了大型戲劇文獻《樊粹庭文集》,目前正聯(lián)系省內有關單位籌劃編纂“河南地方戲史料叢書”。再如,河南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懷梆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調研、二股弦的發(fā)掘整理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二)活態(tài)保護是河南地方戲保護傳承的重要方式

      采取活態(tài)保護的方式,讓河南地方戲在演出中傳承,在傳承中發(fā)展,是河南地方戲保護傳承最好的方式。作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河南地方戲需要保護,不僅是因為好看,而且還因為其在當代社會發(fā)展中依然起著重要作用。河南地方戲是舞臺表演藝術,集中體現了民眾的審美觀、道德觀和價值觀,至今仍然是老百姓重要的文化消遣娛樂方式。所以,保護和傳承河南地方戲,不是讓其退縮、封閉,恢復到原來的社會藝術形態(tài),而是要尋找其與當代社會生活、文化傳統(tǒng)契合的部分,采取活態(tài)保護的方式,使其在演出中得到傳承與發(fā)展。傳承、發(fā)展是對地方戲最好的保護。戲曲只有在演出和傳承中才能得到有效保護,我們應該站在當地文化的立場加以選擇,以時代精神對傳統(tǒng)的內容進行甄別、改造、發(fā)展,區(qū)分精華與糟粕,研究分析哪些是可以保持的、必須保持的部分,哪些是應該剔除的。傳統(tǒng)的未必就是落后、陳舊的,時新的未必就能代表發(fā)展的方向。我們應該破除二元對立思維,保持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之心,使戲曲文化與當代文化、未來文化發(fā)展接軌,充分發(fā)揮河南地方戲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處理好保護與傳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保護是第一位的,傳承是基礎,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最好的傳承與堅守。

      (三)尊重個性是河南地方戲保護傳承的基本原則

      河南地方戲的傳承發(fā)展不能離開劇種的特點,藝術形式上要尊重具體劇種的傳統(tǒng),保持藝術個性,否則就會失去地方劇種特色,保護傳承就會成為空話。這樣的理念,對資源豐富的河南地方戲而言,具有特別的意義。河南地方戲是一個豐富、復雜而多樣化的存在,多個劇種并存,源流不同,流播有別,歷史發(fā)展和當代生存狀態(tài)千差萬別。據不完全統(tǒng)計,河南地方劇種已從最繁盛時的60余個,減少到目前的20余個。以進入國家非遺保護名錄的劇種而言,除了豫劇、曲劇、越調是大劇種,其余均是小劇種。從劇團數目、流播區(qū)域、演出市場等方面看,河南地方戲生存狀況不佳,許多甚至處于瀕危的境地。擁有省、市、縣級專業(yè)劇團的劇種,不超過10個,如豫劇、曲劇、越調、四平調、二夾弦、大弦戲、道情、宛梆,又以豫劇占了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所以,河南地方戲的保護,需要分門別類,區(qū)別對待,采取富于針對性的措施與手段,特別是要關注小劇種的生存情況。對那些具有很高文化價值,處于瀕危狀態(tài),流傳范圍極小,無法在大范圍演出的小劇種,要進行搶救式保護,運用各種手段,如記錄曲譜、傳承人演藝技藝、傳統(tǒng)劇目等,保護好文獻資料。此前,許多劇種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對于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較強藝術生命力,但是人才匱乏、創(chuàng)演比較低迷的劇種,要在培養(yǎng)人才、推動創(chuàng)演等方面加以扶持,幫助其培育演出市場、培養(yǎng)觀眾,培養(yǎng)傳人、創(chuàng)新劇目,使其在傳承中得到保護。

      (四)劇目創(chuàng)新是河南地方戲保護傳承的不竭源泉

      讓河南地方戲藝術在社會發(fā)展體系中傳承下去,重視和支持地方戲劇目創(chuàng)作也特別重要,特別是要關注優(yōu)秀經典劇目的整理、挖掘、創(chuàng)作。實踐證明,演出市場中得到傳承的恰恰是經典劇目的高水平演出。20世紀50年代,文化部曾經針對全國戲曲院(團)劇目演出問題,提出了“三并舉”,即“現代劇、傳統(tǒng)劇、新編歷史劇”三者共存的劇目政策,對戲曲藝術的繁榮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河南地方戲在傳統(tǒng)劇目整理和劇目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有關文化部門在搜集、記錄傳統(tǒng)劇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編印了“河南地方戲匯編”“河南傳統(tǒng)劇目匯編”等叢書,并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推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劇目。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若干政策》又一次提出“征集新創(chuàng)一批、整理改編一批、買斷移植一批”的劇目政策,全面關注原創(chuàng)劇目的打造、傳統(tǒng)劇本的整理改編和優(yōu)秀劇目的移植與共享,希望從各個層面保證挖掘優(yōu)質劇本,不斷激發(fā)戲曲創(chuàng)作活力,推出受人民群眾喜愛和歡迎的優(yōu)秀戲曲作品。豫劇在劇目改編、創(chuàng)作方面具有成功經驗。豫劇是河南地方戲第一大劇種,也是發(fā)展形勢最好的劇種,流行全國各地,被譽為河南地方文化的名片。豫劇成功的經驗是多方面的,單就劇目的建設而言,豫劇提供了很好的示范。20世紀40年代豫劇改革與創(chuàng)作的先驅王鎮(zhèn)南、樊粹庭, 60年代的楊蘭春,新時期的陳涌泉、李殿臣、齊飛、姚金城等,或改編古典劇,或新編歷史劇,或創(chuàng)作現代劇,推出了一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優(yōu)秀作品,如《穆桂英掛帥》《秦香蓮》《桃花庵》《朝陽溝》《倒霉大叔的婚事》《程嬰救孤》《清風亭上》《村官李天成》《焦裕祿》等。這些戲劇或是在傳統(tǒng)劇目基礎上的推陳出新,或是進行新的創(chuàng)作,極大地擴大了豫劇的影響。

      (五)宣傳普及是河南地方戲保護傳承的必要手段

      河南地方戲藝術傳承與發(fā)展還需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加大戲曲宣傳和普及力度,擴大戲曲的社會影響力,是河南地方戲保護傳承的必要手段和途徑。特別是要培養(yǎng)新的觀眾群,吸引青年觀眾,讓更多的年輕觀眾了解地方戲的意義與內涵,關注、關心河南地方戲的發(fā)展,參與到地方戲傳承與保護工作中。我們曾在部分高校進行過戲曲和河南地方戲的調查訪談,調查顯示,戲曲在年輕人中的影響極其有限,許多人提起戲曲,最直接的反映是不喜歡、不了解,認為戲劇是過時、落后的東西。深入分析可以發(fā)現,當青年學子說不喜歡,或者排斥戲曲的時候,實際上很多人根本沒有看過戲,沒有接觸過戲曲。他們大多是囿于先入為主的觀念,或者道聽途說,認為戲曲節(jié)奏慢,題材陳舊等,而實際上他們并不了解戲曲藝術的特點、不了解戲曲演出的規(guī)律,更談不上欣賞。不了解、不接觸戲曲,何來關注和喜歡?不了解,導致不關注、不喜歡,形成惡性循環(huán)。沒有年輕人的參與,戲曲的發(fā)展前景可想而知。目前,在非藝術院校的普通高等學校中,戲曲教育極其薄弱,常常以自發(fā)的零星形式出現,只有少數高校設置了戲曲通識課,絕大多數的高校,戲曲教育仍是空白。這對普及戲曲知識、傳承戲曲文化非常不利。所以,我們有必要在高校構建地方戲劇文化傳承的機制,一方面,開展地方戲曲進校園活動,讓戲曲走入學生生活,讓學生走近戲曲,充分了解地方戲曲文化、戲曲表演特點,領略戲曲的藝術之美,扭轉把戲曲看作落后藝術形式的觀念。另一方面,在高校開設河南地方戲的選修課程,舉辦戲曲知識系列講座,為戲曲藝術培養(yǎng)年輕觀眾,讓大專院校擔負起傳播戲曲文化、建設地方文化的重任。我們曾在2014年第三屆“豫劇節(jié)”中,組織學生觀摩豫劇演出,觀看演出的學生均對戲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許多學生反映這是他們第一次進劇場看戲,戲曲之美、豫劇之美讓他們震撼,在觀看過程中獲得的藝術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其實不論是觀看古典劇還是現代劇,學生只要走進劇場,就會被感染,被劇情吸引,就會感受到舞臺藝術演出的魅力與震撼。這是一支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可小覷的后備軍,他們的關注、參與,將為河南地方戲的保護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

      促進河南地方戲的傳承與發(fā)展,還必須大力改善地方戲的生產條件,開拓演出市場,建立良性的創(chuàng)演機制。這是政府部門應該擔當的責任。其實,從2010年開始,河南就已經把地方戲曲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組織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農村演出。這樣,演戲、看戲都有了保障,特別是農村演出市場的開拓,既拓展了戲曲劇團的演出空間,又滿足了基層民眾欣賞戲曲的需求,充分發(fā)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政府的主導作用?!爸袊」?jié)”、河南省“中原文化大舞臺”,以及專題戲曲演出等活動,促進了河南地方戲的傳承與發(fā)展。

      重視戲曲的傳承發(fā)展是當代社會對人類文化遺產藝術價值、精神高度、歷史傳承的文化立場與時代擔當。在對河南地方戲的保護中,要特別警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口號,把地方戲功利化、商品化的做法,應真正把地方戲看作文化遺產,加強使命感、責任感,關注演出生態(tài)系統(tǒng),注意恢復、保護地方戲演出生態(tài),以及與之相聯(lián)系的風俗民情,還原地方戲的文化常態(tài)與文化精髓,讓河南地方戲回歸自然狀態(tài),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延續(xù)文化傳統(tǒng),增強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歷史的認同感;讓地方戲有足夠的生命力,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在人們的生活中發(fā)揮作用,成為珍貴的、有價值的文化資源。從這種意義上說,推動河南地方戲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1]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6(20):8-24.

      [2]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若干政策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22):12-15.

      [3]民文強省課題組.中原民間文化資源與河南文化強省建設[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4]張大新.中原戲劇的回望與前瞻[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

      [5]王文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論文集[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周軍偉)

      1006-2920(2016)05-0017-05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5.003

      韓麗霞,河南財政金融學院(龍子湖校區(qū))文學院教授(鄭州450046)。

      2013年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下的河南地方戲的保護與傳承研究”(132400410308)。

      猜你喜歡
      豫劇劇種劇目
      豫劇在臺灣地區(qū)的生存與現代化追求
      戲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9:00
      舞臺劇目
      黃梅戲藝術(2022年1期)2022-05-07 02:00:48
      “秧歌”的戲劇化與“劇種”定型
      戲曲研究(2021年4期)2021-06-05 07:10:00
      《中國戲曲劇種劇種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品豫劇,聽秦腔:誰有滋味誰響亮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0
      不老的豫劇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26
      文華大獎”獲獎劇目
      藝術評論(2019年6期)2019-01-30 09:00:52
      優(yōu)秀劇目進校園
      《中國小劇種的搶救與研究》序
      中華戲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4:22
      亂譚小劇種
      中華戲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4:22
      孝义市| 定西市| 吴桥县| 郎溪县| 大石桥市| 昭觉县| 江津市| 玛曲县| 望江县| 佛学| 武宁县| 额敏县| 安阳县| 天全县| 炉霍县| 永清县| 阳泉市| 高州市| 聂拉木县| 通辽市| 青冈县| 胶州市| 丹寨县| 宁陕县| 高台县| 朝阳区| 无锡市| 海伦市| 昌吉市| 澜沧| 铁岭县| 潍坊市| 丰都县| 邵阳县| 祁阳县| 灵宝市| 盐城市| 青浦区| 沈阳市| 乌恰县| 高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