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軍
看過許多名川大山,自以為也算是開了眼界。卻不料被三月雨中桃花源的千萬種野趣所深深折服。
踏進(jìn)老山門,知是進(jìn)入了“桃花流水福地洞天”,那隱隱約約傳來的軟綿綿的滴答聲,是雨點跳躍在千萬朵桃花上流出來的美妙音樂。如果把整個桃花林園比作一部巨型鋼琴,那么每朵桃花便是碩大的琴鍵,任憑仙女在上面盡情彈奏,那密密麻麻的雨點兒,則是她靈巧的手指了。雨點敲打著紅色的花瓣,那一聲聲脆響仿佛也是粉紅的,那么柔和,那么單純,那么熱烈。每當(dāng)驟雨傾瀉,那柔和的清音頃刻間變成深厚、粗獷的交響,若有雷霆伴奏,電光閃爍,更恰似千軍萬馬,金戈相搏,那風(fēng)聲,那雨聲,如人在吼,馬在嘯……那是怎樣的一種壯觀場面啊,可以想象,定是落紅遍地,恰似血染沙場。而無數(shù)的希望,無畏的勇猛,就在這熱烈磅礴的氣勢中點播、發(fā)芽、茁壯成長……桃花源聽雨,宛如欣賞一部氣貫長虹的巨幅畫卷!
如若沿溪而上,看到的又會是另一種韻致,另一種浪漫,另一種誘惑。桃花源多的是青青翠竹,是她,滿面春風(fēng)笑迎游人,是她,躬身俯首送走客人,也是她,渾身掛翠挽留春天。你聽,“沙沙、沙沙”,這是竹葉在抖落雨沫的聲音,時而間有“吧嗒、吧嗒”的圓潤樂音,那是不知名的植物伸出寬大的手掌在捧接仙女拋落的碎玉;偶爾有“叭撲、叭撲”的音樂飄來,定是從寬大的葉片上滑落的碎玉砸到了灌木頭上;間或還有“吧嗒、吧嗒”的雄渾樂音傳入耳鼓,知是多情的桃花雨甩到了桃花源古樸的青石板上;那叮叮咚咚的清亮之音,定是如飛珠似濺玉的桃花溪滑落進(jìn)了桃花潭的半透明綠酒里……幾種聲音,交錯奏響,高一聲聲,低一聲聲,緊一聲聲,慢一聲聲,奏出迷人的小夜曲。一陣清風(fēng)沿著桃花溪偷偷跑來,調(diào)皮地?fù)u落桿桿珠,樹樹玉,山上溪邊,屋頂石板,便一陣急響,正如小夜曲中的一段快板。這飛花拋玉般的滴答聲,如被溫柔染過,似被綠色過濾,是那么酥酥的脆,是那么婉約的香,是那么含蓄的甜,仿佛玉露沁人心田,讓人滋生出桃花源特有的紅情綠意來。
桃花源聽雨,最好是山風(fēng)輕拂,樹曳花搖。這時登上高舉閣,聽那雨聲淅淅瀝瀝,在青石上鼓瑟,在水潭里鳴琴。眼前溪波疊浪,綠葉流韻。一時只覺得空靈之中,在一個卓越音樂指揮家輕舞銀棒的操縱下,整個桃花源的山山水水,竹木花卉,都吹吹打打輕歌曼舞起來了,同奏著一曲雨中桃花源的雄渾樂章。這樂章跌宕起伏,遠(yuǎn)近隱顯,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似“小弦切切如私語”,有時若箏瑟齊鳴,有時像羯鼓聲急,有時如人歌獸語,有時似絲竹仙樂,高遠(yuǎn)者如仙樂悠悠,綿邈者若游絲輕顫……置身于這聽雨的一種美好情緒、美妙氛圍之中,品味著這若有若無、如真似幻的樂章,我聽到了桃源人民用雙手描繪的、新桃花源的奇幻絕美的景致。
三月的桃花雨,匯聚了千種野趣,包容了萬般風(fēng)情,有著迷人的神韻。不信,來吧,定然有一朵朵粉紅的桃花,粉紅的記憶,盛開在你的心田。
(選自《北京文學(xué)》)
【賞析】
作者在文章開篇就點出自己被“三月雨中桃花源的千萬種野趣所深深折服”,表達(dá)了對三月雨中充滿野趣的桃花源的深深喜愛之情。接著作者選擇了桃花源中“桃花流水福地洞天”、青翠的竹林、高舉閣作為觀賞點,運用生花妙筆,極盡筆墨鋪排雨中桃花源的動人美景,寫出了桃花源的萬般風(fēng)情,迷人的神韻,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雨中桃花源的動人“野趣”。
文章意境優(yōu)美,文筆清新,比喻、擬人、排比、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讀著這感人的文字,不必親自到桃花源去聽雨,我們也仿佛置身于煙雨縹緲的桃源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