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要】本文以《莫泊桑拜師》一文的教學重建,闡述如何從教課文走向教語文,發(fā)展學生的言語智能,即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在正確解讀文本中選準語用點,確立好本課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要準確選擇本課教學邏輯;精心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引進本課拓展資源。
【關鍵詞】語用讀寫結合言語智能
一、 準確選擇教學邏輯
我們精心安排這樣三個教學板塊:(a)復習導入,回顧內容——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莫泊桑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拜師的?(b)理解對話,感悟表達——圍繞“福樓拜分別是怎樣指導莫泊桑的?”這一個大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抓關鍵詞句以及批注的方法了解福樓拜三次指導不同的方式和內容,在感悟福樓拜人物形象的同時,習得觀察的方法和寫作的技巧。(c)總結收獲,遷移運用——用福樓拜老師指導莫泊桑觀察細節(jié)的方法仔細觀察同學們早晨上學時的情景,再細致地描摹出來。這樣的流程設計,保證本課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有效落實,既符合學生語言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也體現(xiàn)由讀到說,由說到寫的“讀寫結合”規(guī)律,更彰顯整體關聯(lián)式處理教學內容的意識和能力。
二、 精心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
學生的言語智慧是在學得與習得的融合過程中生成的,這個“融合過程”就是“遷移運用”。相似論認為:為實現(xiàn)遷移而教,必須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類似”的能力,因為發(fā)現(xiàn)類似是實現(xiàn)經驗轉移的先決條件。在語文課堂中,要善于從文中選取典范的、學生可接受和模仿的言語事實,提煉其中蘊藏的言語運用規(guī)則,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借鑒運用,實現(xiàn)遷移。
\[教學片段\]第二次指導的教學過程
師:第二次指導是不是還是直截了當?shù)卣f的嗎?請你用心讀一讀,劃一劃關鍵的字詞,在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學生自讀批注后開始交流)
生:第二次指導,福樓拜不是像第一次那樣直截了當?shù)卣f,而是一連用了9個問句來指導莫泊桑的。
師:你發(fā)現(xiàn)兩次指導的不同,如果說第一次是直截了當?shù)卣f,那第二次則是(學生說——滔滔不絕地問)再去細細讀讀這9個問句,你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生再一次默讀)
生:我發(fā)現(xiàn)首尾兩個問句是反問句,中間是疑問句。
師:你關注了問句的形式。
生:我補充,這兩個反問句是在強調好寫的東西多著呢!
師:你讀懂了問句的內容,揣摩到了言外之意,真了不起。其他同學還有新的發(fā)現(xiàn)嗎?
生:我讀懂了中間幾個問句的內容,福樓拜是在指導莫泊桑如何細致觀察,可以進行對比,比如不同的馬車,不同的天氣,走法有什么不同。
師:是嗎?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我們來對比著讀一讀。(男女生分別讀不同的語句,感受如何對比)
生:我補充,除了進行對比,還要細致觀察,比如馬怎么樣用力,趕車人的表情,就是要進行細節(jié)描寫。
師:這就叫聚焦,你們真是福樓拜的知音。這就是他所要指導莫泊桑的觀察要領——進行對比,關注細節(jié)。那他為什么要選擇問這種形式呢?
生:通過這種連續(xù)發(fā)問,一方面讓我們感覺到福樓拜的經驗豐富;另一方面正如書中所說“一個接一個的問題,都在莫泊桑腦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皢枴北取罢f”更能引發(fā)別人的思考,讓別人記住。
師:這一段,福樓拜連用9個問句告訴莫泊桑好寫的東西多著呢,通過對比觀察和聚焦表情進行細致觀察才能獲得豐富的材料。這幾天老師我天天站在校門口看同學們上學,沒看出什么特殊的東西,很單調,沒有什么好寫的。哪位小老師也能像福樓拜那樣來指導指導我這個學生呢?”(生思考片刻后開始交流)
生:不,不不!怎么能說沒有什么東西好寫的呢?那高年級的學生,和低年級的學生走路的姿勢是一樣的嗎?遇到高興事時是怎么走的,情緒低落時又是怎么走的?背著沉重的書包的學生表情是怎樣的,書包很輕的學生又有怎樣的表情?這一切你都看清楚了嗎?你看,怎么會沒有什么好寫的呢?
生:不,不不!怎么能說沒有什么東西好寫的呢?那獨自上學的學生,和結伴上學的學生走路的姿勢是一樣的嗎?天氣晴朗時是怎么走的,狂風暴雨中又是怎么走的?早早到校的學生表情是怎樣的,遲到的學生又有怎樣的表情?這一切你都看清楚了嗎?你看,怎么會沒有什么好寫的呢?
……
過去執(zhí)教這篇文章時,也會讓學生進行所謂的讀寫結合——學完課文后,對這兩個人物分別撰寫評語,以為這就是進行寫的訓練。其實,這樣的活動僅僅是學生寫作業(yè)而已,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基本上沒有什么促進作用。有效的寫是需要有要求與指導的。每篇課文都隱藏著作者的言語意圖,這種言語意圖是借助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與語言結構表達出來的。每一種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與語言結構,都具有獨特的語言交際功能。只有敏銳而準確把握這樣的方式與結構,看到內容背后的結構,才能研制出具有學科特征的教學內容,才能“為發(fā)展學生的言語智能而教”。
因為有了有針對性地指導和訓練,所以學生在完成“觀察上學情景,寫一個片段”這個練習時,出現(xiàn)了很多驚人之作。選取一個片段:
\[學生習作\]7月10分正是小城忙碌的早高峰,急著上班的人們在路上匯成了一條河,幾個小身影急急地從熙熙攘的人流中擠了出來,撒開歡愉的步兒,向校園奔去。哦,是孩子們,他們背著個小褡褳書包,任它在身上一顛一顛,充滿朝氣。其中領頭的那個女孩兒,已經氣喘吁吁了,但她仍跑著,跳著,笑著,如墨的青絲隨風飄揚,如同小馬兒帥氣的鬃毛,歡快地甩著。它的主人昂著頭,一臉的興奮,笑臉紅撲撲的,漲著歡愉,真像一匹歡樂的小馬駒,撒開蹄兒,奔進了校園……
三、 引進本課拓展資源
在學完三次指導后,引入《羊脂球》片斷,引導學生進行賞析:這一段描寫,好在哪里?此活動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在經典片段的賞析中逐漸鞏固這堂課中關于“對比觀察”和“關注細節(jié)”這一新的方法結構,并在賞析的過程中感受福樓拜的循循善誘對于莫泊桑文學之路的影響,為后面人物形象的認知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車子走得慢而又慢,簡直全是小步兒。輪子隱到了雪里;整個車廂軋軋地呻吟著,牲口滑著,喘著,都是汗氣蒸騰的。趕車的手里那根長鞭子不住地噼噼啪啪響著,向各方面飛揚,如同一條細蛇樣地扭成一個結子又散開,陡然鞭著一匹牲口撅起的臀部,馬受到狠狠的一擊,緊張地奔跑起來……丁零的響聲不久變成了一陣清脆而連續(xù)的顫抖,隨著牲口的動作而變化,有時候卻也停止一下,隨即又在一種突然而起的動搖當中再響起來……
——莫泊?!堆蛑颉?/p>
劉仁增的《讓語文回家:劉仁增語用教學新思路》認為“語文教學的‘本然,其實就是言語運用。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必須定位在‘語用上?!边@些觀點啟示我們,強化“語用”意識,打造“語用型”語文課堂,讓文本言語得以增值,在語言實踐與運用中發(fā)展學生的言語智能,是語文教學的本原旨歸。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才能真正解決語文課堂高耗低效的難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