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松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政法系, 廣東 廣州 510303)
?
白沙江右門人考
王光松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政法系, 廣東 廣州 510303)
摘要:江右門人是白沙門人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前人研究成果、江西方志等文獻,考得白沙江右門人七人,為當時諸省之冠(廣東除外)。其中,劉敔父子分別師事白沙、陽明,劉霖早年從游白沙、晚信陽明等事跡,向我們提供了白沙心學向陽明心學過渡的一些線索,對我們理解明代心學發(fā)展史甚有助益。
關鍵詞:陳白沙;心學;江右;門人
① 諸人關于蕭子鵬的字說法不一,黃宗羲作“宜翀”,阮容齡作“宜沖”([明]陳獻章、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816頁),林光作“宜中”([明]林光撰、羅邦柱點校:《南川冰蘗全集》卷7《留別羅一峰暨吉滏諸友》“序”,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215頁)。今本《南川冰蘗全集》多錯訛,“中”當為“沖”字之誤,“宜翀”、“宜沖”皆與“子鵬”之名相應,尤以前者義長。
人們習慣以“陸王”稱謂儒學史上的心學一系,誠如姜允明教授所言,陸王之間并不存在啟蒙或師承關系,“陸王學派”的說法完全忽略了陳白沙這層關鍵轉折,稱“陸王”不如稱“陳王”顯得更為順理成章。[1]從發(fā)生學的角度看,白沙心學與陽明心學之間確實存在著緊密聯(lián)系,而江右士人則是連接二者的一座重要橋梁。對陳白沙(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號石齋,廣東新會白沙村人,后人尊稱白沙先生)來說,其一生交游的外省士人中,江右數(shù)量最多(據(jù)《陳獻章集》,白沙交往的江右士人不下39人),關系也最密切,他們在白沙心學的建構與傳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江右士人可分為師友、門人與論敵三種類型,本文主要關注第二種情況。作為白沙門人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白沙江右門人的數(shù)量、分布等情況一直模糊不清。最早記載白沙門人群體信息的黃淳監(jiān)修萬歷《新會縣志》,以及此后賈洛英監(jiān)修的康熙《新會縣志》、阮元監(jiān)修的《廣東通志》等廣東官修志書,皆未收錄白沙江右門人。私人著述收錄始自陳遇夫《陳子門人錄》(以下簡稱《門人錄》),考證較詳者則有阮榕齡《白沙門人考》(以下簡稱《門人考》),前者收錄楊敷1人,后者收錄楊敷、蘇章、劉敔3人。筆者曾以俞溥、蕭子鵬為《門人錄》、《門人考》遺漏的江右門人[2],但張元禎謂蕭子鵬“蚤游聘君之門,友克貞、公甫、居仁諸子”[3]1082,《江西通志》也稱蕭氏“師事吳康齋,與陳白沙、張東白友善”[4]713,看來以蕭子鵬①為白沙門人并不合適。近年筆者又考得劉霖、譚震、孫瓊3位江右門人,如此,則白沙江右門人計有7人,占白沙外省門人總量(20人[5])的35%,為當時諸省之冠,今對此7人依次考證如下。
《門人考》云:“楊敷,字榮夫,永豐人。操執(zhí)不群。初事羅倫,充然有得,后過白沙,與陳子唱和,留數(shù)月而返。以貢為福建永安訓導,尋歸,日以二先生之道自樂。著《癡庵集》?!比铋琵g因張嗣衍《廣府志·儒林》有“楊憲臣,初名敷,清遠人,以兄沒襲清遠衛(wèi)指揮,從學陳獻章,白沙重之”的記載,遂與前說相折衷,認為“蓋楊原永豐人,曾為永安訓導,后因兄沒襲兄職為指揮,清遠疑后入籍也”[6]536-538?!队镭S縣志》曰:“楊敷,字榮夫,溫方人。性端潔,操執(zhí)不群。早游一峰先生之門,篤志古學。以貢授福建永泰訓導。一峰沒,復求教于新會白沙先生之門。白沙知榮夫為一峰高弟,相與論古今風俗人才美惡賢否、世道所關、與學者之學,圣人孰是孰非、孰得孰失,幾欲一峰言而未及者,悉于榮夫發(fā)之,且曰:‘良時易失,機會難逢,一峰不幸早世,予亦景逼桑榆矣?!跇s夫者,有在念之念之,反復其言,乃知榮夫固可與譚道者也。所著有《癡庵集》?!盵7]51-52
上述文獻俱言楊敷初事羅倫、后師白沙,后者講得尤為具體,指出楊敷在“一峰沒”后始求教于白沙之門。事實上,楊敷的同門馬龍也于羅倫卒后(1478)轉投到白沙門下。馬龍,字文祥,廣東南海人,郡諸生[6]556,與增城陳東淵為友。弘治元年(1488)冬,陳東淵往白沙為其祖乞銘,“自冬徂春,戀戀不忍別去”[8]87。白沙《元日有懷楊榮夫,示陳東淵》云:“今年酒不對榮夫,來歲東淵對我無?!盵8]464又,《元旦,次榮敷韻》云:“系馬玉臺重引望,白云閑與鶴同飛。”[8]458前詩“今年”為弘治二年(1489)。據(jù)后詩,則楊敷于前一年也即弘治元年(1488)元日曾一至白沙①*① 《白沙先生詩近稿》將該詩系于弘治五年(1492),歸于“壬子詩稿”,黎業(yè)明教授因之,俱失考(黎業(yè)明:《陳獻章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62頁)。。是年四月,李承箕首來新會,今《大厓先生詩文集》中沒有與楊敷有關的文字,可見,二人并未晤面、相識,由此可以推斷,楊敷從學白沙當在弘治元年(1488)正月至四月之間,時羅倫去世已10年,白沙也已61歲,故有“景逼桑榆”之說。
楊敷在新會逗留數(shù)月,白沙為之所作之詩計有《喜楊敷至》、《元旦,次榮敷韻》、《玉臺,次楊敷韻》、《與楊敷投壺》等,分別后有《楊敷別后有懷二首》、《夢楊敷道定山事》、《元日有懷楊榮夫,示陳東淵》、《贈劉進夫還永豐,兼寄羅養(yǎng)明、楊榮敷、羅清及湖西諸友》諸作,可印證《永豐縣志》“有在念之念之”之論。相處數(shù)月對一個人到底能產(chǎn)生多大影響,此誠非難言,由其“以貢為福建永安②*② 福建永安于明景泰三年(1452)置縣;永泰于唐永泰二年(766)置縣,北宋崇寧元年(1102)因避哲宗陵諱而改名永福,元、明、清一直沿用,民國三年(1914)始恢復永泰舊名;可見,《門人考》“永安”說為是,《永豐縣志》“永泰”說為非。訓導,尋歸”的行事來看,確有白沙之風。阮榕齡關于楊敷“后因兄沒襲兄職為指揮,清遠疑后入籍”的猜測,《永豐縣志》未著一字,當非實情。
《門人考》云:“蘇章,字文簡,號云厓,余干人。成化乙未進士,官至延平知府。初,章官兵部主事時,因星變事劾妖僧繼曉、方士李孜省,謫姚安通判,因裒其所作,故以《滇南稿》為名,《祭胡敬齋文》一首,附錄一卷,則其行實及題跋與入祀鄉(xiāng)賢文卷也。章也少問學于陳獻章之門,嘗出胡居仁于獄,與吳與弼為師友,蓋亦刻意講學者?!盵6]535-536
成化十八年(1482)九月,白沙應詔北上,在江西南安逗留期間,與知府張弼在出處問題上往來唱和,相互諷譏,“未幾,適武選郎余干蘇文簡由廣東使還,具道白沙之師康齋吳與弼之端嚴剛峭、勇于進道,亦千載人物,東海方悟。”[9]據(jù)此可知,蘇章于成化十八年(1482)曾以武選郎的身份入廣公干。又,白沙《問厚郭胡父子起居于其鄉(xiāng)人蘇》“詩序”云:“胡君全,先師康齋先生女夫也。其子曰寧壽。景泰甲戌,予游小陂,與君父子同處先生之門。時寧壽方七歲,工于筆硯,今二十又七年矣。”[8]601從景泰甲戌(1454)下延二十七年為成化十八年(1482),詩題中的“鄉(xiāng)人蘇”當即此年入廣的蘇章。綜合上述材料,蘇章于成化十八年(1482)入廣公干時曾過訪白沙,姜麟曾因到貴州公干而迂道白沙,前后逗留八日[8]673,蘇氏的情況當亦與此相仿。成化十八年(1482)九月二十八日白沙于南安所作《書玉枕山詩話后》云:“微吾與蘇君今日之論,則東海之康齋,其為晏嬰之孔子乎,了翁之伯淳也。”[8]70-71可見,二人新會別后于南安曾再度晤面。從蘇章對吳與弼的評論來看,他對吳與弼是了解和尊重的,可印證《門人考》“與吳與弼為師友”之說。蘇章于成化十一年(1475)中進士,授兵部主事(正六品),武選郎為兵部武選司員外郎或郎中(前者從五品,后者正五品),相對于主事來說是升職,今雖不能確知蘇章為武選郎時的年齡,但不能稱為“年少”當是確切的,《門人考》謂“章也少問學于陳獻章之門”,或另有所本。
關于“出胡居仁于獄”一事,《余干縣志》云:“胡居仁……親喪,既卜兆,里雕兒掘其墓。居仁曰:‘訟無實之詞,居仁不敢干有司,顧君父仇讐不共戴天。’反為雕兒陷系獄。邑人主事蘇章廉其人,救之,得直。”[10]蘇章任兵部主事在其進士及第之后,其救居仁亦必在成化十一年(1475)之后。事后居仁對蘇章甚為感激,且云:“居仁得以少助其講論切磋之益,閣下有自成之功?!盵11]可知二人之間確有講學之實。蘇章結識居仁在先,師事白沙在后。胡氏生前與白沙勢同水火,而蘇章以前者為友、以后者為師,其間關系頗為特殊。
《門人考》云:“劉敔,號鳳巢,泰和人。劉公名魁,吉之泰和人。薦節(jié)判州牧,所到皆有惠政。嘗受學陽明。厥考鳳巢公亦從吾黨白沙先生游,令永福,擢守賓州,祀名宦。蓋其家學有自云?!而P巢稿》六卷……《四庫書目》缺載?!盵6]538《廣西通志》以“泰”、“太”可通,以劉敔為云南大理府太和人,《門人考》已辨其非,茲不贅述。據(jù)《泰和縣志》卷15《選舉》“成化二十二年”條,劉敔是年領鄉(xiāng)薦,注云:“劉敔,字中和,城西人,賓州知州?!盵11]258又,《泰和縣志》卷17《劉魁傳》云:“劉魁,字煥吾,一字晴川,城西人。父敔,敦行古道,由教諭轉縣令,有政聲?!盵11]350劉魁是江右王門中的重要成員,知名度高于其父,故劉敔事跡多附于其子。綜合上述信息可知,劉敔字中和,號鳳巢,吉安府泰和縣城西人。
明代士人中舉可授教諭,由教諭升為當?shù)刂h者亦頗有人在。劉敔既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秋領鄉(xiāng)薦,其赴永福教諭任當在明年初。永福在廣西東北部(今屬桂林市),劉敔由江西赴任必定要道經(jīng)廣東。林光《題云津書院為劉敔縣博》有“珍重斯文今日意,篇詩聊復寫吾真”句[13],成化二十三年(1487)正月林光曾過訪白沙①*①林光丁未(1487)十月《奉陳石齋先生》云:“開歲在白沙,奉接教音,恍如夢寐?!?[明]林光撰,羅邦柱點校:《南川冰蘗全集》卷4,前揭書,第133頁),《題云津書院為劉敔縣博》與白沙《題云津書院泰和劉氏》在用典、語義方面緊相呼應,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劉敔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正月曾一至白沙,并在此與林光相見。云津書院為劉敔先祖劉逢原于宋嘉定年間所建[4]702,為江右知名書院,故白沙《題云津書院泰和劉氏》云“家有鴛鴦譜,何須更問針”[8]387,由“何須更問針”,可知劉敔確有從師之實。可見,劉敔此次赴任途中過訪白沙的目的有二,一是為家族云津書院求寫題記,一是從學白沙。
《吉安府志》謂劉魁“自幼稟父訓,躬操古行”[14],劉敔《除夕示子》詩有“勛業(yè)豈能追二謝?文章直欲效三蘇。區(qū)區(qū)溫飽何須討,清白傳家是遠圖”句[12]350,從這樣的家訓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白沙之教的影子。歐陽德《送北上序》云:“陽明先生倡學虔臺之歲,某從晴川子日受業(yè)焉?!盵11]350劉敔、劉魁父子分別師事白沙、陽明兩位心學大師,與廣東潮州府的楊潛齋、楊毅齋父子的情形非常相似,這在思想史上是有趣而又有意義的事件。
以下劉霖等4人為《新會縣志》、《門人錄》、《門人考》等文獻所未收。
《永豐縣志》云:“劉霖,字濟之,號中山。肅庵先生季子也。年二十從父宦程鄉(xiāng),見白沙先生,欲師之,肅庵曰:‘汝方習舉業(yè),白沙豈課仿師耶?邑士楊榮夫即一峰、白沙高弟,可師也?!鞖w而師焉。然厭薄舉業(yè),勉為時藝,補邑庠生。已而省侍程鄉(xiāng)過羊城,友張解元紹齡,乃介禮白沙之門,留而受業(yè)者數(shù)月。別贈以詩曰:‘扶君直到源頭去,七尺芙蓉贈一莖?!以唬骸詹坏皆搭^,還我芙蓉杖也?!纱撕V志圣學。嘗為崇正會,與諸生講求古人所學何事及身心理欲之微。晚信會稽良知之說。構離明書院,優(yōu)游于中,暇則朗誦六經(jīng),或嘿坐澄心,會意處輒軒然起舞,人不知所為也。先生造詣精邃,志行大孚于鄉(xiāng),鄉(xiāng)人好斗相暴者,先生片紙至即解散,有不善者,父老相戒曰:‘得無為中山公所知?!A不白于官者質諸先生,是非唯唯而退。宗黨士友之貧者,先生知無不濟,義之所在,發(fā)膚無所愛。聶雙江先生曰:‘中山之學,以靜虛為本體,以孝友忠信為實地,以施貧活族、正俗化鄉(xiāng)為實用?!u東廓先生亦曰:‘耄耋嗜學如劉先生,其今之衛(wèi)武乎?’所著有《中山集》?!盵7]49-51肅庵即劉彬,為羅倫同鄉(xiāng)兼同窗好友,成化十四年(1478)中進士,授潮州府程鄉(xiāng)知縣,在任九年。劉彬三子,長曰仁,次曰惠,季曰霖,先后都曾到過白沙①*①劉彬三子《陳獻章集》作景仁、景惠、景林([明]陳獻章、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卷6《劉景仁自雷州別二親,還永豐,過白沙,贈之》、《閱周溪圖作,贈劉景林,歸呈尊甫翁肅庵程鄉(xiāng)令(四首)》、卷5《永豐劉景惠持吾亡友羅一峰事狀來訪白沙,道其尊翁程鄉(xiāng)宰肅庵愿交之意,留余館中數(shù)日,贈以是詩》,前揭書,第627頁、第602頁、第448頁),湛若水《劉朝請肅庵先生傳》作仁、惠、霖([明]湛若水撰、鐘彩鈞主持整理標點:《泉翁大全集》卷56,第521頁),無“景”字,且“林”作“霖”;《永豐縣志》“劉霖傳”亦作“霖”,無“景”字。。白沙有《閱周溪圖作,贈劉景林,歸呈尊甫翁肅庵程鄉(xiāng)令(四首)》詩,周溪圖即周溪書院之圖,劉景林即劉霖,他此次持周溪圖往白沙求題詩,當是他的首次白沙之行,時在周溪書院建成之后。白沙弘治元年(1488)所作《程鄉(xiāng)縣社學記》云:“已上諸役及買田之費,侯悉以其在官所當?shù)谜?,積歲成之?!庇忠蛉嗽唬骸昂顏沓锑l(xiāng)居幾年……今且去程鄉(xiāng)矣?!盵8]31-32“諸役”即含周溪書院,今既云“積歲”、“居幾年”、“且去程鄉(xiāng)”,則周溪書院當建于劉彬任期后期,至遲不超過弘治元年。劉彬弘治三年(1500)左右升任雷州府同知,劉霖“省侍程鄉(xiāng)過羊城”、以張紹齡為介往白沙受業(yè),當是他的第二次白沙之行,此必在劉彬離任程鄉(xiāng)之前。劉霖的兩次白沙之行相隔當僅幾年。嘉靖五年(1526),劉霖曾攜其侄劉浚到南京訪湛若水,湛氏《送劉中山還永豐小序》云“中山子平日得趨庭,游于白沙”[15]207,明確承認與劉霖有同門之誼,并將他們叔侄推薦給聶豹,曰:“中山叔侄皆樸實,真可與相期于道者,執(zhí)事可共講究?!盵15]99事后,劉霖也確曾向聶豹問學[3]377-378,可印證鄒守益有“耄耋嗜學”之說。
聶豹認為劉霖之學“以靜虛為本體”,這正是白沙標志性的學術主張;“以孝友忠信為實地”與“正俗化鄉(xiāng)”也是白沙極為重視并極力提倡的;《永豐縣志》所云“嘿坐澄心”乃白沙根本為學之法。聶豹與鄒守益都是江右王門中的重要干將,劉霖“晚信會稽良知之說”,當是受了這些同鄉(xiāng)的影響,該個案反映了白沙學與陽明學在江右遭遇后的此消彼長的態(tài)勢。劉霖式學者在溝通、融會白沙學與陽明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永豐縣志》云劉霖辭別時白沙以“扶君直到源頭去,七尺芙蓉贈一莖”相贈,在今本《陳獻章集》中,這是《東白張先生借予藤蓑不還,戲之(二首)》中的詩句,二者僅有一字之差(即前者的“去”字,后者作“看”)。值得注意的是,該詩之前為《閱周溪圖作,贈劉景林,歸呈尊甫翁肅庵程鄉(xiāng)令(四首)》,中有“長官要結溪山好,去問南昌乞釣蓑”[8]603之句,南昌指張元禎,如此來看,則劉彬父子與東白亦關系密切,“扶君直到源頭去,七尺芙蓉贈一莖”或白沙同贈東白、劉霖之詩句。
《信豐縣志》曰:“俞溥,字德洪。文章名振藝林,為陳白沙先生高弟子。弘治間,貢授涇府審理正。屢乞終養(yǎng),不允。五年,以內(nèi)艱歸,服闕不起。辟館談道,以倡來學。疾革,猶整衣冠端坐,與學者講‘尊性’章而歿?!盵16]李承箕《楚云臺小集,時信豐俞溥德洪在座(二首)》詩云:“秋天極目杳無窮,秋月傷懷語不工;且就滄溟賒月色,送君還過小橋東。湖海相望路幾千,楚云臺上詠秋天;而今不做西昆夢,莫記西昆說往生?!痹娔┳⒃疲骸坝岬潞閲L記予十年前詩。”此外,《送俞秀才德洪還信豐》有“皓皓清宵月,凌波漾孤員”句[17]526-527。李承箕曾四至白沙,分別是弘治元年(1488)四月至十二月、弘治五年(1492)、弘治八年(1495)冬至弘治十年(1497)二月、弘治十二年(1499)底或十三年(1500)初[18]。楚云臺建于弘治五年,上述四個時段能同時滿足“秋天”與“楚云臺”兩個條件的只有第二、第三個時段??紤]到“十年前詩”這一因素,筆者認為李承箕與俞溥在楚云臺相聚當在弘治九年(1496)秋。從弘治元年至此凡九年,所謂十年,系取其整數(shù),大厓《與肇慶黎紳》亦言“酒底花枝顏色好,十年曾記我來時”[17]534。綜合上述信息,俞溥從游白沙當在弘治九年(1496)秋,時長為數(shù)月,身份為秀才。俞溥曾請大厓?yōu)樽娓缸髂怪俱?,大厓《信豐養(yǎng)氣翁俞用中墓志銘》云:“溥從游石翁先生之門,以箕有同門之義,求銘其墓,乃為序而銘之?!盵17]602據(jù)此,俞溥的門人身份確鑿無疑,其“服闕不起”、“辟館談道,以倡來學”也體現(xiàn)了白沙門下的行事風格。
《大庾縣志》云:“譚震,字亨夫。孫瓊,字惟璐。相友善。俱為郡守張弼所器,命往從桑公明懌,悅受學。后白沙陳公獻章寓瘐,復同往從之。生平皆慎名檢,有行誼,為士人所推重。詩文字并知名一時。震由弘治貢任武緣教諭。瓊舉弘治戊午鄉(xiāng)試,任浙江山陰知縣?!盵19]張弼于成化十四年至十九年(1478—1483)期間任南安郡守。成化十八年(1482),白沙應詔北上,在南安曾逗留半個月。次年南歸時,白沙行程匆匆,在南安停留的時間甚短。譚震與孫瓊之受學當在白沙北上“寓瘐”時,前后僅有旬日。
上述7人大多為白沙晚年門人,他們受學時間普遍較短,多則數(shù)月,少則旬日,所受影響有限。在白沙門下,他們聲名不顯,地位邊緣,同林光、張詡、李承箕、湛若水等知名門人無法相提并論,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小人物”在思想史上就沒有其位置與意義。上述7人的地域分布為,吉安府3人,南安府2人,饒州府與贛州府各1人。白沙交往的江右士人以吉安府為最多(14人),今門人也以吉安府為最多,此當與白沙名聲在當?shù)氐纳⒉ビ嘘P。南安府為白沙北上必經(jīng)之地,有地緣方面的優(yōu)勢,故門人數(shù)量次之。這些江右門人同白沙江右友人一道,在傳播白沙心學思想、重塑江右學風方面發(fā)揮了相當?shù)淖饔?,為江右士人接納陽明心學做了鋪墊。江右王門也以吉安府人數(shù)最多(22人),且主力也主要集中在吉安,此當非偶然現(xiàn)象。王畿謂:“愚謂我朝理學開端,還是白沙,至先師而大明?!盵20]黃宗羲也說:“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陽明而后大?!盵3]78從白沙“開端”到陽明“大明”是如何過渡、銜接的?這是明代心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劉敔父子分別師事白沙、陽明,劉霖早年從學白沙、“晚信會稽”,白沙交往的江右士人的地域分布與江右王門的地域分布高度重合,凡此種種,都向我們透露了關于這件大事的一些重要信息。
參考文獻:
[1] 姜允明.從《陸王學派》一詞的商榷論儒佛會通[M]//王陽明與陳白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88、94.
[2] 王光松.《白沙門人考》考訂、補遺[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2):1.
[3] (明)黃宗羲、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 (清)謝昱等修.江西通志.卷74[M]//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文津閣四庫全書第515史部·地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 王光松.白沙門人與白沙心學傳播[J].現(xiàn)代哲學,2015(6):94-98.
[6] (清)阮榕齡.白沙門人考[M]//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4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7] (明)吳期炤原本,(清)鄧秉恒增修,凃拔尤等增纂.吉安府永豐縣志[順治][M]//清康熙元年刻本,國家圖書館分館編.清代孤本方志選第2輯第2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1.
[8] (明)陳獻章.陳獻章集[M].孫通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
[9] (明)張弼.張東海先生詩文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委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9冊,別集類,濟南:齊魯書社,1997:465.
[10] (清)區(qū)作霖,馮蘭森修,(清)曾福善,等纂.同治余干縣志[M]//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編.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0冊,據(jù)清同治11年(1872)東山書院刻本影印,北京:中國書店,1992:701.
[11] (明)胡居仁撰,馮會明點校.胡居仁文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153.
[12] (清)宋瑛等修,彭啟瑞等纂.同治泰和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第6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13] (明)林光撰,羅邦柱點校.南川冰蘗全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354.
[14] (明)余之楨修,(明)王時槐纂.吉安府志[M]//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0冊,明萬歷(1573—1602)刻本, 北京:中國書店,1992:338.
[15] (明)湛若水.甘泉先生續(xù)編大全[M]//明嘉靖34年刻本、萬歷23年修補本,鐘彩鈞主持整理、標點本之稿本.
[16] (清)張瀚修,黃彬等纂.吉安府信豐縣志[康熙][M]//清代孤本方志選第1輯第19冊, 北京:線裝書局,2001:419.
[17] (明)李承箕.大厓先生詩文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委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3冊,別集類,據(jù)天津圖書館藏明嘉靖30年張希舉刻本影印,濟南:齊魯書社,1997.
[18] 黎業(yè)明.陳獻章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30、264、317、357.
[19] (清)余光璧纂修.南安府大庾縣志.清乾隆13年(1748)刻本[M]//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1, 北京:中國書店,1992:135.
[20] (明)王畿.王畿集[M].吳震,編校整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260.
(責任編輯黎尚健)
收稿日期:2016-06-05
作者簡介:王光松,男,山東蒙陰人,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政法系副教授,哲學博士。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98(2016)04-0101-06
A Textual Research on Chen Pai-sha’s Disciples from JiangYou
WANG Guang-song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Guangdong, 510303, P.R.China)
Abstract:Pai-sha’s disciples from Jiang You,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roup of Pai-sha’s disciples, has been ambiguous and unclear for a long time. On the base of the previous study and local history,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are seven disciples in Jiang You, which is the largest number of provinces (except Guangdong). The cases about Li Yu and Liu Lin,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 of Ming Dynasty, because they provide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ransition between Pai-sha’s thought and Yang Ming’s thought.
Key words:Chen Pai-sha;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 Jiang You;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