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前進(江蘇警官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12)
?
刑事案件偵查思維中的假言推理
馬前進(江蘇警官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12)
摘 要:在偵查思維中,由于刑事案件各個要素之間存在不同程度和類型的條件聯(lián)系,從而使得假言推理的運用成為可能。偵查思維中的假言推理也稱條件推理,是根據(jù)刑事案件中各個要素之間的條件關系構成的假言命題的性質(zhì)所進行的推理。在偵查思維中,假言推理的應用很普遍,主要表現(xiàn)于推斷案情事實、預測案情發(fā)展和檢驗偵查假說三個前后相繼又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根據(jù)條件關系的不同,假言推理分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但是在偵查思維中運用較多的是前兩種推理。偵查思維中的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條件假言推理都可以分為必然的推理形式和或然的推理形式,二者具有不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價值。在偵查思維中,正確而恰當?shù)剡\用假言推理,必須遵守一些合理性原則,以期提高結論的真值度。
關鍵詞:偵查思維;偵查假說;假言推理;真值度
偵查思維,是指偵查人員根據(jù)有關案件材料,對案件事實進行分析、推斷的腦力活動,[1]包括抽象偵查思維、形象偵查思維和直覺偵查思維。偵查思維的基本形態(tài)是推理,偵查思維中的推理是表征關于案情事實的命題之間推出關系的思維形態(tài)。有學者研究指出,偵查思維中常用的推理類型是類比推理、選言推理、假言推理和直言三段論。[2]這四類推理中,假言推理無疑是在偵查思維中運用最普遍的推理類型。 在2015年江蘇常州“5·20”故意殺人案中,偵查人員就多次運用假言推理。
(一)偵查思維中的假言推理的含義
假言推理,也稱條件推理,是根據(jù)假言命題的性質(zhì)進行的推理,是以假言命題為大前提,并根據(jù)假言命題前、后件之間的關系所進行的推理。狹義的假言推理就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廣義的假言推理根據(jù)作為前提的假言命題的類型不同分為三類: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和充要條件假言推理,其中最常用的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在偵查思維中運用假言推理的哲學依據(jù)就在于刑事案件各個要素之間的條件關系。一般而言,刑事案件的各個要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彼此之間存在著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條件關系。就類型而言,刑事案件要素之間的條件關系分為充分條件關系、必要條件關系和充分必要條件關系,其中運用最多的是充分條件關系和必要條件關系;就程度而言,刑事案件要素之間的條件關系分為絕對的條件關系、較強的條件關系、一般的條件關系和較弱的條件關系,在偵查思維中運用較多的是較強的條件關系和一般的條件關系。
比如,就必要條件關系而言,作案的必要條件對作案人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據(jù)此,國內(nèi)著名學者朱武將作案人的必要條件以程度遞減順序分為重要的必要條件、一般的必要條件、次要的必要條件等。[3]重要的必要條件是指作案的時間、地點等要素,一般的必要條件是指作案的動機、手段等因素,次要的必要條件是指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年齡、籍貫等因素。此外,構成任何案件的必要條件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任何一起刑事案件都必有其區(qū)別于其它案件的特有屬性或者特色,即形成其自身特點的必要條件——可以稱為特殊必要條件。諸如,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對象、作案手法、面部特征、衣著、習慣性動作乃至口音等。無疑,特殊必要條件相對于其它必要條件,對于識別、查明犯罪嫌疑人尤為重要,偵查人員尤其要高度重視。所以,偵查人員在詢問被害人或者其它目擊者時,總是仔細地打聽犯罪嫌疑人的區(qū)別性特征,畢竟,犯罪嫌疑人的區(qū)別性特征給人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這些條件關系是客觀的、具體的、相對的、有條件的,也是可以認識的。這些條件關系被偵查人員所認知并內(nèi)化為偵查人員的認識后,就可以以假言命題的形式儲存于偵查人員的大腦之中,在進行假言推理時被偵查人員提取出來作為前提使用。
刑事案件要素之間的條件關系為運用假言推理提供了天然的可能性。假言命題反映客觀事物間的條件聯(lián)系,告訴我們從案件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去認識另一個環(huán)節(jié),由已知環(huán)節(jié)去認識未知環(huán)節(jié)。一般而言,案件偵查通常是從案件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案件發(fā)生、發(fā)現(xiàn)的時間、地點和簡要經(jīng)過,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犯罪人出入現(xiàn)場的路線、方向,現(xiàn)場是否已被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犯罪人的人數(shù)、是否與報案人熟悉,犯罪人的姓名、性別、年齡、體貌特征、口音、攜帶物品情況等)、被害人的有關情況(主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住址、工作單位、被害時間、地點、經(jīng)過等)等要素開始。在偵查過程中,往往通過各種假言命題,根據(jù)案件發(fā)生的時間、空間條件,犯罪人在實施犯罪行為中所使用的兇器及工具條件,犯罪現(xiàn)場遺留物品條件,犯罪人的人身特征和行為特征,犯罪人對犯罪對象的知情程度條件,贓款、贓物條件,犯罪人的作案手法、動作習慣和特殊技能條件等對案情進行假言推理,推斷作案人作案時應具備的條件,通過尋找證據(jù)、特征擴展與歸宿選擇等方法,確定偵查范圍并進行相應部署,選擇偵查方向和手段,配備偵查力量。
(二)偵查思維中的假言推理的作用
假言推理在偵查思維中的應用大致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推斷案情事實
這里的推斷包括肯定的推斷、否定的推斷和模態(tài)的推斷;推斷的范圍包括案件性質(zhì)、案情細節(jié)、作案人條件、犯罪嫌疑人身份等等。比如,在摸排作案人的時候,不能因為不具有某一特征而完全否定該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必須綜合各個特征進行綜合分析推理,否則就可能漏掉真正的作案人而貽誤偵查工作。[4]
2.預測案情發(fā)展
案件表現(xiàn)為時空形式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客觀事物的復雜多樣性和人的認識的時空局限性之間形成一種對立,給偵查工作帶來相當難度。要想一開始就作出肯定的斷定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偵查人員常常首先提出各種設想即建立各種假言命題,并以此為根據(jù)進行相應的推理和論證。
3.檢驗偵查假說
偵查假說的檢驗雖然是一個科學方法論問題,但是其中必須運用推理,而且運用的推理正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一般而言,如果從偵查假說演繹出的可檢驗命題被證實了,那么偵查假說可能也真實;如果偵查假說演繹出的可檢驗命題被證偽了,那么偵查假說就可能不真實。
根據(jù)作為前提的假言命題的類型的不同,假言推理可以分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但是在偵查思維中常用的是前兩種推理。因此,這里僅涉及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一)偵查思維中的充分條件假言推理
1.充分條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
如果P,那么Q;
P ,
∴Q。
該推理式的大前提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小前提是對大前提的前件的肯定,結論是對大前提的后件的肯定。
例如,在某拋尸案件的偵查中,支隊長作出的一些假言推理就是這種形式:[2]
(1)如果尸塊新鮮,那么死者被害不久;
尸塊新鮮;
所以,死者被害不久。
(2)如果尸包中只有部分尸塊,那么其他尸塊或已拋到別處,或沒來得及拋;
尸包中只有部分尸塊;
所以,其他尸塊或已拋到別處,或沒來得及拋。
(3)如果沒有可靠的藏尸地點,那么拋尸人還會選擇繼續(xù)拋尸;
沒有可靠的藏尸地點;
所以,拋尸人還會繼續(xù)拋尸。
(4)如果拋尸人是身材矮小者或女人(力氣不夠),那么就不可能抗著尸包走得很遠;
拋尸人是身材矮小者或女人;
所以,拋尸人不可能抗著尸包走得很遠。
2.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
并非Q,
∴并非P。
該推理式的大前提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小前提是對大前提的后件的否定,結論是對大前提的前件的否定。在偵查思維中,如果小前提“并非Q”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常常省略這一小前提。
例如,在前述拋尸案件的偵查中,支隊長作出的一些假言推理就是這種形式:[2]
(1)如果分尸現(xiàn)場在野外,應該比較隱蔽,那么可以就地藏匿或掩埋,不必急于拋尸;
拋尸人急于拋尸;
所以,分尸現(xiàn)場不在野外。
(2)如果拋尸人有交通工具,那么就不會多次拋尸;
拋尸人多次拋尸;
所以,拋尸人沒有交通工具。
這種推理式不僅可以用于推斷案情事實和預測案情發(fā)展,而且可以用于證偽偵查假說。偵查假說的證偽形式為:
如果偵查假說H成立,那么必定存在相應的偵查證據(jù)E;
相應的偵查證據(jù)E不存在;
所以,偵查假說H不成立。
此外,該推理式是所謂的“歸謬法”推理的邏輯依據(jù)。
3.充分條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
Q,
∴可能P。
這種推理式的特點是其結論是或然性的,有時也被稱為回溯推理。對于作為大前提的充分條件假言命題而言,當后件真時,前件真假不定,即前件不必然真而是可能真。因此,從前提“如果P,那么Q”和“Q”可以推出結論“可能P”。這種推理式不同于傳統(tǒng)命題邏輯中經(jīng)常提到的一種無效的推理形式:
如果P,那么Q;
Q,
∴P。
兩種推理式的不同在于:前者的結論是一個模態(tài)(可能)命題,后者的結論是一個實態(tài)(直言)命題。由于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后件真時,后件不必然真,因此,后者這種推理是無效的。
這種推理式不僅可以用于推斷案情事實和預測案情發(fā)展,而且可以用于確證偵查假說。偵查假說的確證形式為:
如果偵查假說H成立,那么必定存在相應的偵查證據(jù)E;
相應的偵查證據(jù)E存在;
所以,偵查假說H可能成立。
4.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
如果P,那么Q;
并非P ,
∴可能并非Q。
對于作為大前提的充分條件假言命題而言,當前件假時,后件真假不定,即后件不必然假而是可能假。因此,從前提“如果P,那么Q”和“并非P ”可以推出結論“可能并非Q”,但是如果從兩個前提推出結論“并非Q”則不僅在邏輯上是有問題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不成立的。
5.充分條件假言推理連鎖式
充分條件假言連鎖推理是至少兩個包含一個共同支命題的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為前提推出另一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推理。其形式為:
如果P,那么Q;
如果Q,那么R;
∴如果P,那么R。
其運用前提是前一個充分假言命題的后件與后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前件相同,結論的前、后件分別是第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前件和最后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后件。簡言之,就是“去掉中間,保留首尾”。由于該推理的前提和結論均為充分條件假言命題,所以也稱為“純充分條件假言推理”。
運用這種推理,可以在表面上毫無聯(lián)系的案件要素之間建立起條件關系。
6.充分條件假言推理二難式
充分條件假言推理二難式也稱二難推理,它是假言選言推理的一種常見類型,它的一般形式為:
如果P,那么R;
如果Q,那么S;
P或者Q;
所以,R或者S。
例如,根據(jù)群眾舉報,民警從一個小伙子身上搜出了大量假幣。面對小伙子的狡辯,民警說:“如果你的假幣是偷來的,那么你涉嫌盜竊罪;如果你的假幣是自己買來的,那么你涉嫌買賣假幣罪;你的假幣或者是偷來的,或者是買來的,所以,你或者涉嫌盜竊罪,或者涉嫌買賣假幣罪?!保?]
該一般形式在實際運用中有兩種變化形式:
(1)簡單構成式
如果該推理式的兩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后件相同,那么該推理形式可以進一步簡化為所謂的簡單構成式:
如果P,那么R;
如果Q,那么R;
P或者Q,
所以,R。
例如,在醉駕、酒駕查處中,面對駕駛員撲面而來的滿身酒氣,在可以斷定駕駛員酒駕但是不能確定駕駛員醉駕的情況下,交警對意欲為自己辯解的駕駛員說:“你或者酒駕,或者醉駕;如果你是酒駕,那么你是涉嫌違法甚至犯罪的;如果你是醉駕,那么你也是涉嫌違法甚至犯罪的。所以,無論怎樣,你都是涉嫌違法或者犯罪的?!保?]
(2)矛盾構成式
如果該推理式的兩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前件相互矛盾即“Q”等價于“并非P”,那么該推理形式可以進一步簡化為所謂的矛盾構成式:
如果P,那么R;
如果并非P,那么S;
所以,R或者S。
(二)偵查思維中的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在偵查思維中,運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情形并不多見。絕大多數(shù)案件的偵破,偵查人員都是先找出具有必要條件的犯罪嫌疑人,然后再最終找到作案人。偵查人員經(jīng)常以作案人在現(xiàn)場遺留下來的痕跡或者物品等推測犯罪嫌疑人乃至被害人的身份等相關信息。作案人現(xiàn)場的了解情況、作案人事先是否帶有工具或者預謀,以及作案的時間、地點、動機等,都是形成作案人作案的必要條件。偵查人員在尋找作案人時,總是先把具有作案必要條件的人列為犯罪嫌疑人。只要具有作案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應該被列入偵查對象范圍之內(nèi);具有作案的必要條件越多,作案的嫌疑也就越大;只要不具備作案的任何一個必要條件,就不具備作案的嫌疑而應該排除在作案嫌疑人之外。在確定具有作案必要條件的犯罪嫌疑人范圍之后,再逐步縮小犯罪嫌疑人的范圍,最后找出作案者。這一過程需要運用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必要條件假言推理是根據(jù)必要條件假言命題的性質(zhì)進行的推理。
1.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
只有P,才Q;
并非P,
∴并非Q。
該推理式的大前提是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小前提是對大前提的前件的否定,結論是對大前提的后件的否定。
在偵查思維中,某人是某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是需要諸如犯罪時間、犯罪工具、犯罪動機等必要條件。如果其中的某一必要條件不滿足,那么就不能斷定某人是某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
2.必要條件假言直言推理肯定后件式
只有P,才Q;
Q,
∴P。
該推理式的大前提是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小前提是對大前提的后件的肯定,結論是對大前提的前件的肯定。
在前述拋尸案件的偵查中,支隊長作出的一些假言推理就是這種形式:[2]
(1)只有沒有可靠的藏尸地點,拋尸人才會在死者被害不久就急于拋尸;
拋尸人在死者被害不久就急于拋尸;
所以,拋尸人沒有可靠的藏尸地點。
(2)只有一次背不動所有尸塊,才會選擇多次拋尸;
拋尸人選擇多次拋尸;
所以,拋尸人一次背不動所有尸塊。
(3)只有身材矮小者或女人,才會(力氣不夠)一次背不動所有尸塊;
拋尸人一次背不動所有尸塊;
所以,拋尸人要么身材矮小,要么是女人。
3.必要條件假言直言推理肯定前件式
只有P,才Q;
P,
∴可能Q。
在前述拋尸案件的偵查中,支隊長作出的一些假言推理就是這種形式:[2]
只有距拋尸現(xiàn)場較近的房舍(已排除野外分尸),才可能是分尸地點;
A村距拋尸現(xiàn)場相對較近;
所以,分尸地點可能在A村。
4.必要條件假言直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只有P,才Q;
并非Q ,
∴可能并非P。
5.必要條件假言推理連鎖式
必要條件假言連鎖推理是至少兩個包含一個共同支命題的必要條件假言命題為前提推出另一必要條件假言命題的推理。其形式為:
只有P,才Q;
只有Q,才R;
∴只有P,才R。
其運用前提是前一個必要假言命題的后件與后一個必要條件假言命題的前件相同,結論的前、后件分別是第一個必要條件假言的命題的前件和最后一個必要條件假言命題的后件。簡言之,就是“去掉中間,保留首尾”。由于該推理的前提和結論均為必要條件假言命題,所以也稱為“純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有學者認為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并無邏輯上的必要性。理由是:由于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只有P,才Q”,與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如果Q,那么P”或者“如果非P,那么非Q”是完全等價的,所以,必要條件假言命題都可以等價轉(zhuǎn)化為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與此對應,必要條件假言推理也可以轉(zhuǎn)化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但是,從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實用性和易用性來說,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具有應用上的必要性。因此,筆者保留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正確而恰當?shù)剡\用假言推理,對偵查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此,必須遵循一些合理性原則。
(一)提高作為推理前提的假言命題的真實性程度
傳統(tǒng)邏輯對命題的真假采取二分法,認為一個命題要么真,要么假,既不存在第三種狀態(tài),也沒有對這種真值進行程度的區(qū)分。而多值邏輯認為,命題不僅除了真假兩個值之外,還存在真假不定等第三個值;此外,命題的真假不僅是一個定性問題,也是一個定量問題,即命題的真值可以存在程度的區(qū)分,可以表示為一個數(shù)值。
基于此,筆者認為,偵查思維中作為假言推理前提之一的假言命題從理論上看未必真實,即使真實也不可能絕對真實,應該存在著一個真值度問題。依筆者淺見,偵查思維中的假言命題只要其真值度超過50%就可以作為假言推理的前提,而不必強求作為前提的假言命題必須確保真實或者絕對真實。當然,前提中的假言命題的真實度的賦予既有一個客觀標準,同時也涉及到置信度問題,與偵查人員的背景知識大有關聯(lián)。在作為假言推理前提之一的假言命題的真值存在程度之分的情況下,偵查人員需要優(yōu)先選擇那些真值度高的假言命題作為假言推理的前提,以期提高結論的真值度。
(二)正確區(qū)分不同類型的假言命題
如前所述,三種假言命題中的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命題最終都可以轉(zhuǎn)換為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在偵查思維中,偵查人員特別容易將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和必要條件假言命題混淆。事實上,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和必要條件假言命題不僅在內(nèi)涵即斷定的條件類型上是不同的,而且在真值上也是不同的,尤其要正確區(qū)分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
(三)避免把相對真實的假言命題看成是絕對真實的
有些所謂的假言命題一般而言是真實的,但是也存在例外的情況。
即使是相關的科學原理也有其適用范圍;至于偵查人員的常識,雖然是對偵查人員的日常經(jīng)驗的高度概括,但是也是一個具有一定程度的或然性的命題;而作為條件命題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法律條文,則規(guī)定了大量的例外條款。如果偵查人員忽視了假言命題的適用范圍或者成立條件,將高度或然性的假言命題當作必然性假言命題對待,從中推出絕對肯定或者絕對否定的結論,很容易陷入錯誤認識之中,甚至誤導偵查活動。從本質(zhì)上說,這種謬誤是所謂的“以相對為絕對”謬誤在假言推理中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
(四)對假言推理的結論進行檢驗
假言推理的結論的真值度可以與背景知識的可靠度、前提的真值度、推理形式的有效度有關,是這三者的函數(shù)。設:背景知識的可靠度為V(B),前提的真值度為V(P),推理形式的有效度為V(R),它們各自對于結論的真值度V(C)的貢獻率或者重要性參數(shù)分別為M%、N%和1-M%-N%,那么結論的真值度:V(C)= V(B)×M%+V(P)×N%+V(R) ×(1-M%-N%)。
偵查思維中的假言推理是針對個案的,由于個案的特殊性,M%、N%,以及(1-M%-N%)的數(shù)值必然因為個案的不同而不同。筆者這里僅僅是嘗試性地給出一個求出結論真值度的公式。
在偵查思維中,即使假言推理的前提全部真實、背景知識完全可靠、推理形式有效,也至多只能從邏輯上保證得出的結論是真實的,不能從事實上斷言或者保證得出的結論是真實的;何況大部分假言推理的前提不是絕對真實的,背景真實也不是絕對可靠的,推理形式更是或然的,由此得出的結論更是或然的。這種真實性未經(jīng)檢驗而不確定的結論被稱為偵查假說。以偵查假說形式出現(xiàn)的假言推理的結論必須訴諸偵查證據(jù)進行檢驗才能在事實上確定真假,作為定案的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劉洪波. 偵查活動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論偵查假說的提出[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5,6) .
[2] 劉洪波. 偵查實踐中的邏輯思維方法檢視[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5(6) .
[3] 朱武.警察思維素質(zhì)[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182.
[4] 李順萬.還原犯罪真相——偵查邏輯和方法[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155-164.
[5] 馬前進. 民警臨場處置中的二難推理運用[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2(2) .
責任編輯:劉洪波
Hypothetic Reasoning in Investigation Thinking Used to Solve Criminal Cases
MA Qian-jin
(Jiangsu Police Institute, Nanjing 210012, China)
Abstract:In investigation thinking, the conditional relationships of diverse degrees and types among the different factors of the criminal cases make it possible to apply hypothetic reasoning. Hypothetic reasoning in investigation thinking is also called conditional reasoning, which is a kind of reasoning method used according to the property of the hypothetical proposition composed of the conditi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factors in a criminal case.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hypothetic reasoning in investigation thinking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successive and connective aspects: deducing the facts of the case, predicting the progress of the case and testing the investigational hypothesis. Based on different conditional relationships, hypothetic reasoning can be under sufficient conditions, under necessary conditions and under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among which the first two categories are used more frequently in investigational thinking. Both the hypothetic reasoning under sufficient conditions and that under necessary condi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a consequent form and a probable one, each with different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values. In order to use hypothetic reasoning properly and accurately in investigation thinking, some rationality principles must be followed to enhance the truth-value degree of its conclusion.
Key words:investigation thinking; investigational hypothesis; hypothetic reasoning; truth-value degree
[中圖分類號:D6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195(2016)03-0108-06]
DOI:10.13310/j.cnki.gzjy.2016.03.017
收稿日期:2015-11-22
基金項目:江蘇警官學院科學研究項目《刑事偵查中證據(jù)與假說相關性的二元定量研究》(2015SJYSY01),江蘇省教育廳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平安江蘇建設視角下江蘇公安工作中的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和定量推理》(2015SJD208)。
作者簡介:馬前進(1977- ),男,湖北襄陽人,江蘇警官學院基礎課教研部教師,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