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昌(湖南文理學院 法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案例教學法與法學本科生法律素質的培育*
丁德昌
(湖南文理學院 法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法律素質是法律人以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和對法律事實的探索能力為核心的法律專業(yè)素質。案例教學法能使法學本科生法律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探索案情的能力都得到很好培育。培育法學本科學生法律素質,必須優(yōu)化案例教學法。不僅應精選典型案例,優(yōu)化案例教學過程;而且應加強教師啟發(fā)和引導,充分發(fā)揮學生參與案例的主體性。更注重實踐培育,力求學生法律素質培育途徑多元化。
法律素質;案例教學;主體性
法律素質,這里是指法律的職業(yè)素質,指作為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法律人應當具備以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和對法律事實的探索能力為核心的法律專業(yè)素質。法律思維能力是法律人運用邏輯將法律的知識、規(guī)則、原則、原理和法理加以有機綜合分析法律案例和法律問題或法律現(xiàn)象的能力。在法律人的專業(yè)法律素質中,法律思維能力是最為重要的素質,它不僅包括對法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包括對法律命題確立和把握的能力;不僅包括法律推理能力,也包括對法律意見和將要做出的法律裁判的論證能力。
法律表達能力則包括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能力。法律人不僅需要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更需要優(yōu)秀的書面表達主要是文書寫作能力。而優(yōu)秀的文書寫作能力,除了要求法律要正確把握文書寫作的格式外,更應該在遵循“以事實為基礎,以法律為準繩”原則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法理情去論證所提出的法律命題或觀點的正確性的能力。法律頭口表達能力和法律書面表達能力相比,前者更側重于“口”,注重于表達的形式;后者則更側重于“才”,注重于表達內(nèi)容。
探索法律事實的能力,是法律人通過調查、搜索、制作、組合、分析和認證法律事實的能力。探索法律事實的能力,是法律實踐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法律事實應力求還原客觀事實。而客觀事實既已發(fā)生,便不可完全還原,至少某些細節(jié)是無法還原的。法律人通過調查分析找出相關案件的基本證據(jù),并舉既有證據(jù)大膽假設,試圖還原案件客觀真相。然后根據(jù)相關證據(jù)線索,小心求證對案件充分證明的所需要的其他證據(jù),最終根據(jù)所掌握的充分證據(jù)還原整個案件真相。
總之,法律人的專業(yè)法律素素質,是法律人運用所學的法律專業(yè)知識服務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職業(yè)理想的技能素質和技能。法律人只有具備以上三種能力為核心的法律專業(yè)素質,才能在法律實務工作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一)案例教學法能使學生法律思維能力得到較好訓練
法律思維能力是法律人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遵循法律原理和法理精神,思考和分析法律問題和法律現(xiàn)象的能力。法律思維是法律人的特有思維方式,它是按照法律邏輯,來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模式。
法學案例教學是在法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討論和綜合,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法學的一般原理和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法律思維得以啟迪。案例教學“既能使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又能培養(yǎng)其獲取法律知識的能力與法律實踐能力?!保?]在案例教學中,圍繞案例問題討論,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和學生的思維火花相互碰撞,從而使一個較為復雜的案例條分縷析,種種相關法律問題獲得求解。迥異于普通思維的是,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時應引導學生注重程序思維和證據(jù)思維。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切忌忽視程序正義而追求心中所謂的“實質正義”,要注重證據(jù)而不是把主觀猜測當成事實認定。通過課堂對案例問題的相互爭辯,不斷交鋒,學生的快速反應、嚴密的邏輯推理等能力得到很好地訓練。教師通過解剖案例,根據(jù)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分析案情,最終使得整個案件得以處理,從而使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得以培育。
*基金項目:文章系湖南省教育廳教改課題“地方高?!惑w兩翼’卓越人才培養(yǎng)模式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湘教通(2012)401號:348)階段成果;湖南文理學院教改課題“地方高校法學實踐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從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編號:JGYB1306)
作者簡介:丁德昌(1971,05-),男,湖南文理學院法學院副教授,副院長,法學博士。
(二)案例教學法能較好培育學生的表達能力
法律表達能力是法律處理分析案情處理案件的基本技能。書面表達,是將法律人對案件的分析和探索的結果,也即法律人主張的法律觀點通過法律論證以書面方式表達出來。如辯護詞和代理詞就是律師為維護當事人法律利益將所代理的刑事和民事案件法律觀點和主張系統(tǒng)表達出來。法律口頭表達能力,則是以法律文書內(nèi)容為基礎,對案件分析和處理意見在法庭或其他場合以口頭方式表達出來的能力。法律表達能力是衡量法律人法律素質高低的基本標尺。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往往在一周前將相關案情布置給學生熟悉,并設置有關的法律問題要求學生收集資料準備討論;同時要求學生撰寫課堂發(fā)言提綱。對于疑案辨析和模擬法庭等課外案例實踐教學中,則往往要求學生準備系統(tǒng)的法律文書,如辯護詞、代理詞甚至判決書等等。學生通過準備各種法律文書,通過課堂討論后,又在教師指導下不斷修正相關的法律文書;這樣學生通過不斷磨練和砥礪,撰寫法律文書的能力將逐步增強。在課堂案件討論中,如果教師引導得法且學生案件準備工作較為充分的話;那么,課堂案例討論氣氛將非常熱烈,對案情的探討將非常深入。對于有些焦點問題,學生將唇槍舌劍,激烈交鋒。長此以往,學生的法律口才能力將得到潛滋暗長,無形之中得到快速增長。
(三)案例教學法能較好培養(yǎng)法科學生探索案情的能力
探索案情的能力,是法律人法律素質的關鍵能力。對于法律人來說,一些復雜案件擺在面前,往往頭緒雜難,線索不明,有時甚至有不知從何處下手之感。這就要求法律人具備較強的探索案情的能力。法律人應發(fā)掘探明事實真相的動力,盡力厘清線索,找到案件的癥結和爭議焦點所在。就律師而言,應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盡快找到維護自己當事人權益的事實和法律立足點,并提煉出相關的維權觀點。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法律觀點,律師應搞清楚現(xiàn)有哪些證據(jù),是否能充分證明觀點;如果不夠充分,還需要補充哪些證據(jù),從而指導當事人去準備收集相關證據(jù)。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精選的典型案例大部分都是相對復雜的案件。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在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最終主動地解決案例,獲得案例法律處理,從而獲得相關法律知識、技能,法律精神得以培育??梢哉f,案例教學的整個流程和環(huán)節(jié),教師是為了幫助學生探索案情,獲得案件真相和法律處理結論。學生課前根據(jù)教師提出的案例相關問題,尋找相關資料,本身就是進入探索案情的初步階段。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對相關案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地加以討論,就是逐步深入地探索案情。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學生充分發(fā)揮思維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地積極思維,層層深入,最終將獲得案情的整個真相。因此,案例教學的整個教學流程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將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索案情的能力的培養(yǎng)。
(一)精選典型案例,優(yōu)化案例教學過程
“案例教學法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個認識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模擬臨戰(zhàn)的機會,訓練學生的法律職業(yè)應用能力。”[2]而案例教學在培育法學本科學生法律素質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教師所選擇的案例是否典型和具有代表性,“要求教師在法學課堂教學時,選擇典型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和研究,以訓練學生的法律思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之所以要選擇典型案例,關鍵在于真實而典型的案例給學生生活的的貼近感。而具有“生活貼近感”的案例非常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fā)揮,將有助于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選擇典型性案例,一方面要求案例不僅能涵蓋教材知識點,里面的案情往往也較為復雜,甚至“一波三折”。這樣的案例有助于教師據(jù)此設置討論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探索案件。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開動腦筋啟動思維,經(jīng)過深入分析最終發(fā)現(xiàn)問題癥結所在。另一方面要求選擇有一定爭議性的典型案例。對于某些案例問題往往存在幾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學生不在教師引導下深入討論和探索是難以找到案例正確答案的。相對復雜而在某個層面有一定爭議性的案例,對于培育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案情能力有重要意義。
不僅如此,教師應優(yōu)化案例教學過程。其一做好課前充分準備。教師首先自己應深入鉆研案例,吃透案例。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案例問題,案例問題應具有啟發(fā)性,能夠啟迪學生思維,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并且應該對課堂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做好充分的預見并做好預案。教師應提前一周將案例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在充分熟悉案情的基礎上,根據(jù)教師提出的問題充分查閱資料。并要求學生深入研究,寫好發(fā)言提綱。其二應精心組織課堂討論。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組,學生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各組推選出代表代表本組發(fā)言。然后,對關鍵性問題或焦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教師要善于激發(fā)辯論氛圍,控制辯論節(jié)奏,鼓勵更多的學生積極發(fā)言,參與討論。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案例問題。當討論偏離案件主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回歸正確的討論軌道上來。其三,實時總結,畫龍點睛。當學生討論很深入,問題答案較為明晰時,教師要善于在水到渠成時實時予以總結。總結案例應該言簡意賅,不拖泥帶水。對學生討論中的分析得非常準確到位的地方予以充分肯定,對于出現(xiàn)的不足也應較為委婉地指出。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分析思維的不足及怎樣彌補這種思維出現(xiàn)的缺陷。
(二)加強教師啟發(fā)和引導,充分發(fā)揮學生參與案例的主體性
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發(fā)揮,直接影響案例教學的實效。“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4]為此,教師應充分運用啟發(fā)式教學,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具體而言,其一,教師應精選鮮活案例,激發(fā)學生探索案例的興趣。教師盡可能挑選的生活中活生生的典型案例,特別是在全國引起重大反響的案例。這樣的案例本身能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和積極的參與感。啟發(fā)式教學能激發(fā)學生興趣,開拓其思維視野。
其二,教師要善于充分運用啟發(fā)教學,啟迪學生發(fā)問。學問學問,非問無以解惑。教師不僅要自己提問,引導學生討論和解決問題;而且還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先不急于回答,而是將有價值的問題放給其他同學共同討論。對于正確的予以肯定和表揚,對于不正確的也應予以正面鼓勵并予以糾正。有時在學生提不出問題時,教師要善于“制造矛盾”引導學生提問。教師以問題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對于學習要有問題意識。訓練學生由敢于提問逐步走向善于提問。教師應善于以案例所蘊含的“問題”去叩啟學生的心扉,激勵其去思考,啟迪其思維。其三,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培養(yǎng)學生探索案情能力?!俺晒Φ陌咐虒W中,學生應該是一名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保?]學生以主體的身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不是以客體的身份被動地作為課堂的“旁觀者”,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根本途徑。教師應緊緊圍繞教學內(nèi)容,對于精選的案例設置具體的典型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討論。為此,教師所提供的教學案例的信息應經(jīng)過認真斟酌后,適當取舍,提供的信息不必太充分。有時,為了讓學生主動探知某些法律事實,教師可以故意適當“隱去”某些案例事實,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這些事實的存在或應該存在。這樣可以引導學生以案例“當事人”的身份對模糊信息進行分析和決斷。當然案例的基本信息是不能“隱去”的,否則學生無法把握基本案情。而某些案件信息的“隱去”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將得到很大“洗禮”,自主探索案情的能力將在長期的訓練中不斷得到提高。
(三)注重實踐培育,力求學生法律素質培育途徑多元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闭n堂案例教學,盡管是接近實踐的教學方式,但畢竟是課內(nèi)紙上談兵式的教學方式。實踐出真知。學生由于缺乏將法律知識和法學理論具體分析和運用于各種法律實際的實踐訓練,學生法律思維和探索案情的能力很難得以根本性提高。因此,案例教學應該走出課堂通過多種豐富多彩的案例教學形式和方式去深化和拓展案例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應充分重視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中進行案例教學,如庭審觀摩、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模擬法庭等。其一,注重庭審觀摩,現(xiàn)場探索案例問題。通過庭審觀摩,學生現(xiàn)場觀摩正在審判的案件,“真實、直觀、感性,較容易開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決不能讓學生只當“觀眾”,而應在提前根據(jù)案情設置案例問題,要求學生在聽審的過程中深入思考,力求自己自主解決這些問題。尚有疑問,應該反饋給教師,教師應把其中有典型性、爭議較大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探索答案。其二,運用法律咨詢,自主解決案例。學生利用社區(qū)、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法律實踐平臺,為社會公眾進行免費的法律咨詢。法律咨詢中,教師應予以現(xiàn)場指導,盡量讓學生自主解決相關案件問題。對于較為疑難的問題,教師應指導學生分析解答,其中對于學生分析有誤的地方,教師應予以適當糾正。其三,重視模擬法庭,全面訓練學生法律素質。模擬法庭是學生選擇真實案例基礎上,在教師指導下,分角色綜合模擬演練法庭現(xiàn)場,從而訓練學生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和探索案情能力。模擬法庭應案例選擇典型,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焦點問題,綜合分析案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jù)案情需要充分準備證據(jù)和適用法律。經(jīng)過模擬法庭辯訴雙方唇槍舌劍地辯論,學生的綜合法律素質將得以全面提高。
[1]李紀恩,李一行,陳平.法學教育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6(3):147.
[2]柴迅.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2):174.
[3]程紅.法學案例教學的方法與運用[J].湖北社會科學,2008 (11):150.
[4]論語·述而.
[5]何穎,陳露.論法學專業(yè)案例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J].才智,2014(3):79.
[6]王家啟.法學案例教學模式與方法述論[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72.
The law quality is a specialized quality,in which the law thinking ability,expression ability and exploration case ability are taken as the core by the lawyer.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can improve the law students' ability on law thinking,expression and exploration case.The students'law quality cultivation requires optimizing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It requires not only elaborately selecting typical cases and optimizing the process of case teaching,but also strengthening teachers'enlightenment and guidance,and fully developing students'subjectivity in participating cases as well.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practical cultivation to pursue multiple cultivation approaches for law students.
law quality;case teaching;subjectivity
2096-000X(2016)15-0076-03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