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吞食同類幼崽:氣候變化或難辭其咎
新浪科技訊 2015年夏天,美國《國家地理》在一次活動中,在加拿大的巴芬島上拍下了一段恐怖的畫面:一頭雄性北極熊追上了一頭幼崽,然后吃掉了它。
國家地理雜志稱,研究人員認(rèn)為北極熊通常會在夏末和秋季吞吃幼崽,因為那時海豹將遷入海中,北極熊失去了這一食物來源。
隨著氣候變化使北極溫度上升,海冰的面積也在不斷縮小。北極熊利用冰面作為捕獵的平臺,因此如果海冰消失,北極熊尋找食物就會更加困難。如果抓不到海豹吃,北極熊也許更可能開始“極端同類相食”的行為。
而北極熊也并非我們所知的唯一會同類相殘的動物。國家地理指出,河馬、虎皮蠑螈、長毛熊以及其它物種都在自然界中出現(xiàn)過這種行為。
雄性北極熊體型更大,更有攻擊性,對于它們來說,當(dāng)食物匱乏的時候,捕殺同類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相比之下,雌性北極熊就更容易挨餓了,因為是它們把自己的幼崽養(yǎng)大的,而且它們通常更不喜歡引發(fā)沖突。
研究人員稱,雌性北極熊奔跑的速度很快,雄性是很難追上的。但如果雌性身邊還有一頭幼崽的話,它們就不得不放慢速度,雄性北極熊便會乘虛而入、縮短追擊距離。
研究人員指出,對于母親來說,失去幼崽會造成巨大的創(chuàng)傷。在視頻中,盡管雌性北極熊盡力想保護自己的孩子,但它不得不迅速撤退,來保全自己的性命。
摘自2016年03月01日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