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燕
摘 要 梁啟超是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新聞思想家,被后人譽為“言論界的驕子”。任公在報刊傳播的訊息是一種催化劑,它本身的力量很小,但能在當時的中國億萬國民中激發(fā)很大的力量。本文選取其中影響巨大而深遠的3份報紙:《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以為典型案例,結合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的《傳播學原理》內的傳播學理論,簡要分析梁啟超辦報思想及傳播效果的演變。
關鍵詞 梁啟超;新聞思想;傳播理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 154-0007-01
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晚清有著重要地位,梁啟超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任公亦是一個不斷修正自己思想以期與時代同步的人。任公對于中國近代報刊有卓越貢獻,本文選取其中有影響力的3份報紙:1896年的《時務報》、1898年的《清議報》以及1902年的《新民叢報》為典型案例,結合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的《傳播學原理》的傳播學理論,簡要分析梁啟超辦報思想及傳播效果的演變。
1 “去塞求通,宣德達情”:《時務報》
1896年8月9日,在黃遵憲帶頭主持下,《時務報》在上海創(chuàng)刊。應黃遵憲之邀,梁啟超受聘為總撰述。就在該報創(chuàng)刊號上,任公發(fā)表《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以說明其理念。去塞求通,宣德達情,是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辦報的核心宗旨。在此基礎上,梁啟超提出了報刊的耳目喉舌論?!氨揉徶露岵恢?,甚乃同室所為不相聞問,則有耳目而無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若患不能告之君,則有喉舌而無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廢疾者,則報館之謂也?!眻蠹堊鳛閲统济竦亩亢秃砩?,與麥克盧漢所說的大眾傳媒為“人體的延伸”異曲同工。施拉姆認為麥克盧漢學說是研究媒介如何影響人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其中心思想:作為一種宏大的社會比喻,傳播媒介不僅傳輸信息,而且告訴受眾世界是個什么樣子;不僅激發(fā)并愉悅受眾的感官體驗,而且潛移默化著感知感覺,進而影響受眾的思維特性。晚清中國,國家政權主導的“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發(fā)展與世界形勢脫軌,教育并未普及,對于大多數不識字的國人來說閱讀報紙困難重重。這種對外封閉、對內隔閡的情狀,是觸發(fā)任公定位報刊“耳目喉舌”功用的時代背景。報紙作為近代主要的印刷品,其影響力促使口頭文化向媒介文化過渡,從而深入想象活動。相較其他同期報紙,《時務報》的讀者不再局限于王公大臣,而是擴展至士紳階層,這些士紳都有一定的政治文化修養(yǎng)并在國家政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中上層人士。
2 “主持清議,開發(fā)民智”:《清議報》
1898年12月23日,梁啟超集資創(chuàng)辦《清議報》。第一卷《敘例》中,任公把宗旨定為“維持清議,激發(fā)正氣”,“增長學識”。顯然,梁啟超的報刊理念已突破“報館有益于國事”,報紙不僅可以發(fā)揮“宣上德通下情”的功能,還能激發(fā)民智、增長學識的教育與傳播功能。在第11期《本報改定章程告白》中,任公進一步把報刊宗旨概括為“主持清議,開發(fā)民智”。此時的梁啟超不再把報紙視為政黨宣傳的輿論工具,他希望自己的報刊為國民利益盡力,為全人類的利益盡力?!氨M國民責任于萬一而已”,表現出一種報刊的社會責任意識。報紙從信息的載體發(fā)展成教導工具,傳播媒體可作觀點宣傳,宣揚知名人物或者民族象征意義,從而加強國家團結互助?!肚遄h報>的讀者對象相較于《時務報》,更向整個國民群體下移,文風及宣傳方式都更加通俗易懂,容易接受。其中的評論文章“用精銳的筆觸述說微言大義,‘談言微中,聞者足興?!比喂脠罂恼隆伴_發(fā)民智”,為五四新文學運動“改造國民性”埋下伏筆。任公的眼光已不局限于“一黨之言”,傳播新思想,開發(fā)民智,宣傳國民共識感和民族精神,凝聚社會力量,達到團結與合作。提倡民權、衍生哲理、辨明朝局、激勵國恥,任公在此四大特色上進一步提出衡量報刊優(yōu)勢的四條標準: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速而確,這其中蘊含的報刊功能、新聞時效性的傳播思想都為后世所認可。
3 “監(jiān)督政府,向導國民”:《新民叢報》
1902年2月8日,在馮紫珊、黃為之等旅日華僑自助下,以《新民叢報》為名在日本橫濱復刊。報刊理論上,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刊登一篇《敬告我同業(yè)諸君》,更加精準定位報館的兩個基本功能:報館有兩大天職:一是對政府而為監(jiān)督者;二為對國民而為向導者。簡言之,即為監(jiān)督政府和向導國民?!皥箴^者即據言論出版兩自由,以實行監(jiān)督政府之天職”,“輿論無形,而發(fā)揮之代表之者,莫若報館”,沃爾特·李普曼的《公共輿論》(Public Opinion)是研究輿論的拓荒之作,把政治世界的圖像搬進選民頭腦的,主要是新聞媒介。如今的時代,新聞媒介接過了很大一部分監(jiān)測的任務:接管大部分協(xié)調工作的是政府、政界領袖、政治記者和分析家以及權勢集團;傳承遺產的工作多半由學校來承擔。報刊媒介的歷程,從任公開始倡導監(jiān)督政府至今,進步已非常明顯,加上電子傳媒的沖擊是對傳統(tǒng)報刊媒介的刺激,報刊自覺履行輿論導向和監(jiān)督作用一直在進行。無論政權是否強大,控制力是否頑固,報刊的天職不可抹殺。關于向導國民,梁啟超認為“報館者,現代之史記也”,辦報要廣泛知曉全球近況,詳細闡述國家政治,博覽搜集要聞時事,刊載更多政論技術書籍。任公運用一種被后世稱為“新民文體”的文風。這種文體是王韜首先在《循環(huán)日報》上使用,其特點是:半文半白,平易暢達,筆鋒常常感情,有時還夾以口語和外來語。在報刊內容上,任公不僅單純利用宣傳各科知識來教導國民,更專注引進西方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印刷品進一步增加會喚醒人民。
4 結論
任公在各類報刊傳播的訊息是一種催化劑,它本身的力量很小,但能在當時的中國億萬國民中激發(fā)很大的力量。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參與社會的宏大決策,同時接受、解釋社會決策的信號,而且對社會信號做出反應,并了解社會對自己的期望,這難道不是任公的寫照?一顆赤子之心,任公始終以救國救民為宗旨和動力,一個愛國報人的抱負值得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