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民靜
(韓國首爾大學 中文系)
?
韓國的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研究與翻譯概況(1979-2016)
金民靜
(韓國首爾大學 中文系)
韓方的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研究歷程已有三十七年的歷史。從第一代研究者許世旭教授到第五代研究者金民靜,一共發(fā)表了二百余篇論文,并且譯介了一批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及研究著作。
韓國;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研究與翻譯;五代
韓方的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研究歷程已有三十七年的歷史。從第一代研究者許世旭教授發(fā)表的《韓中初期新詩比較硏究:從開化期到1925年》(《中國研究》),到第五代研究者金民靜發(fā)表的《海子詩里理想空間的非和諧現(xiàn)實性格》(《中國學》),一共著有226篇論文。屬于第一代的有許世旭、柳晟俊兩位教授,屬于第二代的有金龍云、樸鐘淑兩位教授,屬于第三代的有金素賢、鄭雨光、鄭圣恩等十三位教授,屬于第四代的有金慈恩、黃智裕、李庚夏等八位教授,屬于第五代的則是以白貞淑教授為首的五位學者(包括博士生)。這三十位學者為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盡心竭力。①此外梨花女子大學洪昔杓、金泰成、金永文教授等學者也致力于翻譯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并陸續(xù)出版了相關著作。下文中將對五代學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做簡單介紹。
韓國的第一代中國新詩研究者于1953年9月至1969年入讀大學。②韓戰(zhàn)以后的自由黨沒落與1961年“5·16”以后的軍部發(fā)展型獨裁(Developmental Dictatorship),就是他們大學時代的社會政治背景。因此他們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帶有某種敵對感。當時韓國只有八所大學開設了中文系,而且攻讀中文專業(yè)幾乎沒有成為教授的可能,因此第一代與第二代學者之間有著多達二十幾年的年齡差距。第一代的研究生幾乎都是古典文學專業(yè)出身,例如高麗大學的許世旭教授,在獲得博士學位以后才轉而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這完全是出于個人對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的關注,可以說是邁出了超越社會政治現(xiàn)實的一大步,實屬難能可貴。
許世旭教授從1979年開始專攻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并在韓國外國語大學與高麗大學研究生院培養(yǎng)新詩研究方面的專家,為韓中詩歌交流搭建橋梁。他編著的《中國現(xiàn)代名詩選1,2》,介紹了兩百首左右劉大白、沈尹默、胡適、劉復、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李金發(fā)、穆木天、廢名、朱湘、施蟄存、戴望舒、馮至、臧克家、徐遲、艾青、卞之林、何其芳、辛笛、覃子豪、紀弦、鐘鼎文、綠原、周夢蝶、羊令野、黃永玉、公劉、雁翼、余光中、洛夫、羅門、蓉子、白華、孫靜軒、商禽、流沙河、痖弦、鄭愁予、邵燕祥、葉維廉、白萩、楊牧、雷抒雁、傅天琳、北島、江河、徐敬亞、駱耕野、芒克、舒婷、嚴力、梁小斌、顧城等54位中國現(xiàn)當代詩人的詩歌作品(1990年)。這本選集介紹了大陸的主要詩人,并且也收錄了部分相熟的港臺詩人作品,可以是韓中建交之前的典范成果?!俄n中詩集-開辟東北亞詩文學》由韓國現(xiàn)代詩人協(xié)會策劃,許世旭教授審閱,介紹改革開放以后的成果(2006年),為《中國現(xiàn)代名詩選1,2》做了補充。書中載有韓方申奎浩先生的發(fā)刊詞,以及中方吳思敬教授的《面向底層21世紀初詩歌的一種走向》。這本詩選介紹北塔、韓作榮、賀敬之、吉狄馬加、金學泉、柯巖、藍藍、雷抒雁、李小雨、李琦、李松濤、李瑛、綠原、駱英、馬新朝、南永前、牛漢、祁人、任洪淵、桑恒昌、舒婷、屠岸、王妍丁、葉延濱、翟永明、張同吾、張新泉、鄭敏、朱增泉、宗鄂等三十位詩人的三十首作品。
韓國外國語大學的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柳晟俊教授關注的詩人包括聞一多、朱湘、艾青、海子等,且曾經(jīng)翻譯出版了艾青詩選《透明的夜》(2001年)。
第二代研究者于20世紀70年代進入大學就讀,他們參與學生運動,反抗軍部獨裁,要求社會民主化。由于樸正熙政權的強制停課,第二代研究者本科八個學期中有三四個學期無課可上。他們根據(jù)個人經(jīng)驗,對現(xiàn)實的實踐有所不同,但追求國家現(xiàn)代化的目標,則是大同小異。
在韓中建交以前,第二代研究者要取得博士學位,只能選負笈臺灣攻讀古典文學專業(yè)。因為臺灣在民進黨執(zhí)政以前,禁止攻讀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與此相反,赴美留學攻讀現(xiàn)當代詩歌可以收容西方的研究方法。到了20世紀80年代,韓國各大高校競相開設中文系。年輕有為的第二代研究者適逢其會,如魚得水,紛紛進入大學任教,開始廣泛接觸中方資料,擺脫了以前缺乏資料的困難。他們在各校創(chuàng)辦中文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行政工作所累,無法埋頭于學問。第二代研究者中少有學術成果豐碩者,其原因就在于此。
東亞大學的金龍云教授通過第一手材料研究現(xiàn)當代詩歌,關注韓國戰(zhàn)爭、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小靳莊時期詩歌現(xiàn)象,以詩論世,書寫了具有獨立觀點的現(xiàn)當代詩歌史。與此相反,任教于湖西大學的留美學者樸鐘淑教授關注的則是冰心、艾青、戴望舒、舒婷、顧城等詩人的抒情,這也正體現(xiàn)了她在匹茲堡大學留學期間所形成的重視藝術成就的傾向。
此外,韓國外國語大學的金泰成教授翻譯出版了《舒婷詩選集》(2003年)和《駱英詩選集》(2011,2014年)。
第三代研究者在20世紀80年代就讀本科,在民主化運動爭取到總統(tǒng)直選(1987年)以后就讀研究生院。他們親身體驗了產業(yè)化、民主化,對現(xiàn)實的關心與自我追求達到了一種均衡狀態(tài)。他們憑借雄厚的研究實力受聘于各大高校,力量強大,人數(shù)眾多。他們既受到了第一代研究者的熏陶,又有在中國深造的經(jīng)歷,獲得博士學位以后順利邁出下一步,研究自己關注的方向與題材。
東亞大學的金素賢教授以九葉集研究獲得碩士學位,以象征派研究獲得博士學位(1996年)。她致力于研究胡適、穆旦、魯迅、郭沫若、徐志摩、現(xiàn)代派、牛漢、食指、白洋淀、嚴力、沈奇、朦朧派、非非主義、海子等多個詩人詩派,并且研究韓戰(zhàn)時期、雙百時期、70至80年代、90年代中國詩歌現(xiàn)象,發(fā)表了大量相關論文。目前她關注的對象,則是中國詩歌與人文地理之間的關系。她在中國社科院劉福春教授的大力幫助下,收集了牛漢詩歌的全部文本,并譯成韓文出版了《夢游》(2000年)一書,在韓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她還翻譯了謝冕的《浪漫星云》,以介紹中國政治與當代詩歌的特殊關系。
淑明女子大學的鄭雨光教授曾赴華盛頓大學攻讀現(xiàn)當代詩歌專業(yè)并取得博士學位。他將西方學術界對中國詩歌的關心與個人的指向相結合,主要研究中國詩歌的現(xiàn)代主義收容與蛻變。他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湖畔詩派、李廣田、邵洵美、何其芳、戴望舒、馮至、鄭敏、穆旦、杭約赫、辛笛、艾青、七月派、朦朧派、北島、翟永明, 并以此為基礎分析中國詩歌收容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轉變過程。鄭教授還翻譯了北島的部分詩作,出版了《北島詩選》(2003年)。
群山大學的鄭圣恩教授主要以意象分析來研究現(xiàn)當代詩歌。他關注象征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研究郭沫若、艾青、卞之琳、余光中、舒婷、海子,并發(fā)表相關論文。鄭教授還翻譯了卞之琳的部分詩作,出版了《卞之琳詩選》(2003年)。
韓國外國語大學的樸南用教授的研究從艾青開始,并逐漸擴大至臧克家、朱光潛、梁秉鈞、北島、舒婷、王家新、翟永明等詩人。他在不斷擴大自己的研究領域。最近,他開始關注中國現(xiàn)代詩歌里的基督教文化與音樂的關系,以及中國網(wǎng)絡詩歌文學。他與樸宰雨、金順珍教授共同翻譯了馬博良等三十位詩人的作品,出版了《香港詩歌選》(2012年)一書。
京畿大學的李熙賢教授以新月派研究為始,逐漸將研究范圍擴大到冰心、朱光潛、牛漢、老舍、沈從文、胡也頻,并發(fā)表了相關論文。李教授還對解放區(qū)詩歌與21世紀底層詩歌之間的繼承關系頗感興趣。
忠北大學李先玉教授主要研究何其芳、馮至、穆旦,并發(fā)表相關論文。她在發(fā)表《九葉詩派的現(xiàn)代性》這篇論文之后,于2003年翻譯了穆旦部分詩作,出版了《穆旦詩選》一書。
高麗大學的張東天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主要研究七月派詩論的自我意識、力量與憂郁氣質,并發(fā)表相關論文。此外也對綠原的憧憬與詩歌歷程有所研究,并發(fā)表了論文。他還于2002年發(fā)表了《廢名詩里的線與意象》一文。
蔚山大學的尹銀廷教授關注的對象是戴望舒、袁可嘉、穆旦、余光中等詩人。她在2006年發(fā)表論文,探討詩歌創(chuàng)作及中國新詩的形成與性格,在2007年發(fā)表論文,探討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鄉(xiāng)愁詩。
首爾大學亞洲研究所的樸貞姬教授在2000年翻譯了洪子誠教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對于韓國研究者了解改革開放以后出現(xiàn)的觀點變化有所幫助。此外,她還于2006年發(fā)表論文,探討文革時期的白洋淀詩歌。
世宗大王紀念事業(yè)會專任研究員鄭守國在1996—2000年間研究20世紀20年代中國象征派詩歌,并于2001年發(fā)表關于馮乃超、艾青的論文。
慶南情報大學的崔成卿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研究胡適、郭沫若等詩人,在2003年研究馮至、穆旦,并發(fā)表論文。
極東大學的金希珍教授發(fā)表過兩篇關于戴望舒詩文學、傳統(tǒng)性、現(xiàn)代性的論文。
此外,梨花女子大學的洪昔杓教授在2005年選譯辛笛的詩歌,出版了《辛笛詩選集》,并在2000年翻譯洪子誠、劉登翰林的《中國當代新詩史》,向韓國研究者介紹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詩歌史的觀點變化。
韓國交通大學的金永文教授在2000年翻譯出版了《魯迅詩全集》。
韓國海洋大學的金泰萬教授在2011年選譯清平、黃燦然、楊小濱等三位詩人的作品,出版了《三人詩選》。
第四代研究者于20世紀90年代就讀本科,2000年代初期獲得博士學位,其中,在中國留學并取得博士學位的占大多數(shù)。在2000年代后期,他門面臨人文學的危機,很難在大學覓得教職。因此只有研究與授課能力雙全,才能獲得就業(yè)機會。第四代研究者中有四位北京大學博士,一位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兩位高麗大學博士,一位釜山大學博士生。
東亞大學的金慈恩教授以李金發(fā)研究獲得碩士學位,以大躍進新民歌研究獲得博士學位(2008年)。在2008年以后,她主要研究在兩結合創(chuàng)作方法上的民族形式、21世紀的時事詩歌、文革末的小靳莊集體創(chuàng)作、中國詩的創(chuàng)作傾向與研究動向,并發(fā)表了相關論文。此外,她還通過對王家新、李小洛的研究,分析詩歌與地域文化的關系,并與金素賢教授合作,選譯徐志摩、聞一多、李金發(fā)、戴望舒、艾青、卞之琳、穆旦、鄭敏、牛漢、昌耀、食指、北島、林莽、舒婷、于堅、顧城、海子等十七位詩人的作品,出版了《中國現(xiàn)代代表詩選》(2013年)一書。其實在2001年東亞大學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會的牛漢先生、謝冕教授、孫玉石教授、劉福春教授共同選定了三十位詩人,但是礙于出版社的經(jīng)濟狀況,結集出版時只保留了十七位,對其他十三位詩人的作品,則不得不忍痛割愛。
東新大學的黃智裕教授以戴望舒26首詩研究獲得碩士學位(1999年),以鄭敏詩研究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他研究中國新詩傳統(tǒng)存在與否,20-30年代中國詩的生命意識, 以及在新時期女性詩中存在的女性意識上的現(xiàn)代性和母性。同時,他還關注戴望舒、馮至、穆旦、鄭敏等詩人,并發(fā)表了相關論文。在2014年,黃教授考察新時期詩中的生命意識并發(fā)表了相關論文。
德成女子大學的李庚夏教授在1997年至2005年期間主要研究北島詩歌;在2008年研究《大公報》《文藝》《詩特刊》并發(fā)表了相關論文;在2010年研究20世紀20-30年代的韓中現(xiàn)代主義收容傾向比較;在2011年研究20世紀初中國城市詩;在2014年研究徐志摩的八寶箱之謎并發(fā)表論文。李教授還在2004年選譯戴望舒的詩作,出版了《戴望舒詩選》。
曾任教于南首爾大學的吳允淑教授在2003年硏究穆旦詩中的基督教因素后,繼續(xù)研究馮至、北島、海子、戈麥及知識分子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論文,在2009年研究《中國現(xiàn)代詩里的神》。
高麗大學的金鐘碩教授主要研究北島、芒克、郭路生,并發(fā)表相關論文。他還于2010年發(fā)表論文,探討《今天》及多多初期詩歌。
首爾大學的金兌妍教授在2014年研究海子經(jīng)典化過程,中國新時期文學獎制度,并發(fā)表了相關論文。
誠信女子大學的金水珍教授在2013年研究海子詩中詩歌的想像力與自我意象,并發(fā)表論文。
新羅大學的高贊敬教授在2005年發(fā)表顧城前期詩歌研究。她還選譯了葉維廉的詩歌,以及陳智德編選的香港詩歌,相繼出版了《葉維廉詩選》(2011年)與《香港詩選 1997-2010》(2012年)兩本著作。
第五代于2000年代就讀本科,至今仍在研究生院就讀。他們這一代人在韓國社會產業(yè)化與民主化之后進入小學就讀,現(xiàn)在年齡都在30歲左右。由于整個韓國社會面臨停滯,就業(yè)困難,他們在獲得博士學位以后難以進入高校就職,甚至獲聘時間講師都成為一種奢望。因此,與第三代、第四代研究者不同,專門研究現(xiàn)當代詩歌的人力在逐漸減少。從1989年到2013年,以現(xiàn)當代詩歌研究獲得碩士學位的研究者當中,有三十多位已經(jīng)離開了現(xiàn)當代詩歌研究領域,③大多數(shù)人都改變了專業(yè),放棄攻讀博士,轉而去企業(yè)求職。因此,第五代研究者比較關注的是東北亞文化比較,這也是迫于現(xiàn)實情況所導致的結果。
東亞大學的白貞淑教授以林莽詩歌研究獲得碩士學位(2007年),后入讀北京師范大學以1945-1959年人民日報文藝部刊與中國新詩硏究獲得博士學位(2012年)。她在2013年研究韓戰(zhàn)時期人民日報文藝副刊所載韓戰(zhàn)題材詩歌并發(fā)表論文,在2014年研究白洋淀詩歌群落與林莽詩的關系,在2015年與金素賢教授共同研究沈奇詩歌的人文地理,并發(fā)表論文。
高麗大學博士生安有暻以研究邵洵美詩的頹廢(Décadence)獲得碩士學位(2011年),在2014年考察關露的人生與寫作,并發(fā)表論文(2014年)。
韓國外國語大學博士生樸敏鎬研究20世紀80年代多多詩中的死亡意象與頹廢(Décadence),并發(fā)表論文(2012年)。
首爾大學博士生金民靜以研究改革開放以后牛漢詩歌的記憶態(tài)度變化獲得碩士學位(2015年),2016年發(fā)表了《海子詩中理想空間的非和諧現(xiàn)實性格》一文。
[注釋]
①第一代研究者于1953-1969年之間,第二代于1970-1979年之間,第三代于1980-1989年之間,第四代于1990-1999年之間,第五代于2000-2009年之間,就讀本科。本文介紹的韓方研究者包括兩種:第一,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并發(fā)表過相關論文。第二,選譯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編修出版。韓方的現(xiàn)當代詩歌研究者當中,赴臺留學的有十一位(36.6%),赴美留學的有兩位(6.6%)。第一代當中赴臺留學的有一位(50%),第二代當中赴美留學的有一位(50%),第三代當中去中國留學的有兩位(15.3%), 第三代當中去美國留學的有一位(7.6%),第四代當中去中國留學的有五位(62.5%), 第四代當中無人赴美留學,第五代當中去中國留學的有1位 。本文如有漏誤,純屬個人責任,敬請各位見諒。
②1953年7月27日,韓國戰(zhàn)爭停戰(zhàn)。
③他們的碩士論文在1989-1993年之間主要以艾青、聞一多、冰心、卞之琳等詩人為主題,從1996年以后擴大至馮至、胡適、戴望舒等詩人,2002年以后北島、舒婷、顧城、聞一多、邵洵美等詩人開始受到關注。
Survey on China's Contemporary Poetry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 in South Korea (1979-2016)
JINMin-jing
(DepartmentofChinese,SeoulUniversity,SouthKorea)
The history of researching on China'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oetry in South Korea has already experiences thirty-seven years. More than 200 papers and a batch of works in studying China'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oetry and its research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translated since the first generation professor Xu Shixu to the fifth generation Jin Minjing.
South Korea; China'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oetry;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 five generations
2016-08-25作者簡介:金民靜(1983-),女,韓國首爾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詩歌。
第31卷第5期2016年9月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OF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l.31No.5Sept.2016
I207.25
A
1672-934X(2016)05-0093-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