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艷
筆者曾經批閱過一次中考作文,話題是“多想一步”,結果大部分都寫牛頓研究蘋果落地這件事,大多數(shù)感受也是相同的,對此老師評分都困難。學生積累少,感悟淺,怎么叫他們寫出內容豐富而又思想深刻的文章來呢?教師作文教學思路一成不變。很多語文教師負擔較重,對作文教學投入不大,用心思較不夠。教學中最普遍的循環(huán)方式就是指導作文—布置作文題—學生寫作—教師評分—評講作文。雖說有作文指導,但由于缺乏科學的系統(tǒng)性,對學生作文能力檢測沒有側重點,也是深一腳、淺一腳,盲目性很大。
下面以作文教學課“人物的個性化描寫”為例淺析作文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及落實。
教學目標的確定:
1.能根據(jù)名家的肖像描寫探究出肖像描寫的方法。
2.能抓住某一特征口頭修改同學的肖像描寫并能簡要自評。
3.能獨立完成對油畫《父親》肖像的描繪并能結合所學方法展開評述。
教學目標的落實: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那么,我們該如何拿起手中的筆把各種人物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觸動人們的心靈,喚起人們的情感?這就離不開個性化的人物描寫了。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常見的人物描寫有哪幾種?(學生回答)對,巧妙地運用這些描寫方法往往可以描繪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肖像好比一個人的名片,能給人以最為直觀的印象。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人物的肖像描寫。(板書:肖像描寫)
二、求教大師
1.這是我們同學寫的一段肖像描寫,請同學們猜一猜他寫的是咱們班的哪位同學?
他,個子不高不矮。長得結實。兩只眼睛不算小。鼻子擺在臉中央恰到好處。嘴唇不算薄……他就是咱班的—— (學生猜。)
同學們要么猜不出來,要么猜的不是同一個人,實在有點難。這說明這段肖像描寫寫得怎么樣呢?(學生回答:“不成功?!保┛墒牵诤棋奈膶W長河中,許多文學大師創(chuàng)作出來的經典人物的肖像描寫卻是經久不衰,是什么原因讓他們的肖像描寫散發(fā)著永久的魅力呢?我們不妨向大師們請教一下。請同學們探究下面的材料,然后說說大師們有哪些法寶。
2.求教名家
材料一: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人物:孔乙己)
材料二:
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堅固的雪白的牙齒,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仍然顯得年輕,明朗。 (人物:外祖母)
材料三:
凸顴骨,薄嘴唇;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人物:楊二嫂)
材料四: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
(人物:賈寶玉)
【預設回答與引導】
1. 生:材料二描寫了人物的眼睛。通過對眼睛的描繪表現(xiàn)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例如高爾基對外祖母眼睛的描寫,把眼珠比作黑櫻桃,寫出了眼珠又黑又圓的特點,進而是對眼神的描寫,可以看出人物樂觀開朗的性格。
師:所以說,抓住人物的眼睛來描寫應該是一種好方法。我們可以借鑒魯迅所說的話,稱這種方法為——
生:畫眼睛。
(板書:畫眼睛)
2. 生:材料四對賈寶玉的肖像描寫先后用了六個比喻構成排比,具體描寫了寶玉的面形、面色、鬢發(fā)、眉毛和目光,再總寫寶玉顧盼神飛的神態(tài),細膩而具體,生動而華麗。
師:的確,讓我們在頭腦中浮現(xiàn)出一幅賈寶玉的彩色照片。我也很喜歡這種風格,有哪位同學能更加明確地告訴我這種風格的標志嗎?
生:大量運用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對人物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
師:我們可以把這種風格稱為“工筆法”。
(板書:工筆法)
3. 生:雖說“畫眼睛”是一種好方法,但我覺得未必所有的肖像描寫都需要“畫眼睛”啊,像材料一和材料三,描寫孔乙己和楊二嫂就沒有寫到眼睛。就說楊二嫂吧,只寫了她的顴骨和嘴唇,照樣可以刻畫出她那刁鉆刻薄的性格。所以,我覺得抓住人物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部分來描寫就可以了。
師:我欣賞你的懷疑精神,說得很有道理。魯迅先生所說的“畫眼睛”的真正含義應該是:善于細致精確地描繪人物外貌最富有特征的部分,而并非專指眼睛。所以,這里的“眼睛”可以認為是人物最富有特征的部分,需要加上引號。
(板書:畫“眼睛”)
4. 生:材料三的肖像描寫與眾不同,其它幾則材料是對人物肖像的靜態(tài)描寫,而這則材料作者著重刻畫了外祖母微笑時的面部表情,這是一種動態(tài)的肖像描寫,逼真?zhèn)魃竦貙懗鋈宋飿酚^開朗的性格。
師:所以,刻畫人物肖像也可以側重描繪人物的神態(tài)。我們可以稱這種方法為?
生:神態(tài)法。(板書:神態(tài)法)
板書呈現(xiàn):
師:根據(jù)同學們剛才的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可以采用畫“眼睛”、工筆法和神態(tài)法等方法來描寫人物的肖像,從而更好地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思想情感,描繪出人物的神韻。當然這些方法可以根據(jù)需要有機結合。
三、對癥下藥
1.據(jù)作者介紹,剛剛我們看到的那幅肖像的主人就是我們班的一位同學,顯然,描寫得不是很成功。既然我們已經學到了肖像描寫的成功秘訣,能否請在座的各位“大夫”來個四方會診呢?請各位“大夫”診斷一下這幅肖像描寫有什么毛病。
(學生回答:“沒有抓住人物特征,體現(xiàn)不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沒有文采,等等?!保?/p>
2.請這位同學站到講臺前面來。同學們可以仔細觀察,這位同學也可以選擇下面某位同學進行仔細觀察,要求大家能夠抓住人物的特征進行兩三句話的口頭描寫,并能對自己的描寫進行簡要的評述。
(師生仔細觀察——學生口頭作文、自評——教師將學生的口頭作文制作在課件上)
3.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這幅同學的肖像已經由原來的模糊不清變得清晰自然起來。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四、畫廊掠影
1.只字片語的修改可能讓同學們不太過癮,不過沒關系,眼下還有一個機會。請欣賞這幅畫。(課件展示羅中立的油畫《父親》)
2.假如你有幸在羅中立的畫展中看到了這幅油畫,你如何向你的同學描述《父親》的肖像,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呢?請同學們靜思片刻,用你們的慧筆將這幅肖像描繪下來。
要求:(1)仔細觀察,抓住人物特征。(2)運用所學的畫“眼睛”、工筆法、神態(tài)法等展開描寫。(3)字數(shù)不少于100字。
3.教師示范:
他那古銅色的老臉上早就被艱辛歲月耕耘出一條條車轍似的皺紋,那額頭上流淌的小溪是他剛剛完成勞作的明證。那缺了牙的嘴,曾扒進多少粗糧糠菜?他那犁耙似的手,又創(chuàng)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手中端起的不僅是只破舊的茶碗,那分明是滄桑的歲月。然而,那慈祥的眼神卻盛滿對豐收的喜悅以及對未來的期冀。
(學生靜思、寫作。)
4.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同學們的作品。欣賞的同時,請同學們結合今天學習的肖像描寫的方法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展示作品的同學朗讀作品,其他同學評價。)
幾位同學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同學們也作了精彩的評價,相信大家會有所收獲。曹雪芹“增刪五次,批閱十載”而創(chuàng)作了“讀來字字皆是血”的《紅樓夢》,這說明好的作品需要反復修改,好好打磨。請同學們在剛才借鑒和評價的基礎上,課后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
五、課堂總結
果戈里說:“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鑰匙?!蔽覀儜搶W會正確使用這把鑰匙,順利打開認識人物的大門。所以我們在描寫人物時一定要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選取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情感的特征,而不要面面俱到。巧妙地運用畫“眼睛”、工筆法、神態(tài)法等技法來進行肖像描寫,力求做到不僅形似,而且神似,能走進人物內心,突出個性。
六、歲月留痕
請為你的爸爸或媽媽“畫”一幅150字左右的肖像,珍藏進你的日記本。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一定會成為你美好的回憶。
作文教學更應該也可以“有的放矢”。我們先來分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授課者運用關鍵性行為動詞對目標進行描述,三個目標層次感清晰,有梯度。從目標中能看到落實的方法和手段,這樣就避免了作文教學目標的盲目性,操作手段的模糊性和方法的不確定性。
再來看授課者落實教學目標的過程,簡約而不簡單。“新課導入、求教大師、對癥下藥、畫廊剪影、課堂總結、歲月留痕”幾個過程嚴謹而科學。從大家熟知的人物描寫卻又不知道怎么寫入課,引導學生關注文學大師的精工妙筆,從中提煉出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再通過引導學生對經典的父親形象的觀察與描述,通過與老師的比較與對照,來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進而通過有效的課堂總結幫助學生找到方法與技巧,最后再讓學生運用習得的方法進行觀察、練習。這其中,不乏情境的創(chuàng)造與設計,不乏從畫面到文字的有效加工,不乏“真人秀”式的觀察與練筆。這一過程把作文教學目標的準確與有效落實融為一體,我們相信,如果作文教學“有的放矢”,必將有效解決作文教學盲目、無序的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