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堂,桂起權
(1.蘇州大學管理學院,江蘇蘇州 215123;2.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經濟學的科學性真的沒有物理學強嗎
李繼堂1,桂起權2
(1.蘇州大學管理學院,江蘇蘇州 215123;2.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現(xiàn)代科學的方法論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數(shù)學跟實驗的結合,隨著經濟學的發(fā)展,無論就使用的數(shù)學的復雜性、對研究對象的把握深度,還是數(shù)學和經驗現(xiàn)象結合的程度,特別是人們對經濟現(xiàn)象的體驗比對物理現(xiàn)象的把握更深刻,經濟學方法論所體現(xiàn)出的科學性完全不比物理學差,在諸多方面甚至更強。
經濟學;物理學;方法論;科學性
一般認為,“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中的物理學”。意思是說,經濟學的科學性及其基礎地位在社會科學中是最強的,類似于自然科學中物理學的科學性及其基礎地位。還有一層意思是說,經濟學的科學性快趕上物理學的科學性了,雖然還差那么一點沒有趕上。這也難怪人們會這么認為,歷史上看,不僅近代科學革命從天文學和物理學開始,而且現(xiàn)代經濟學也是在模仿牛頓力學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不過,就科學方法論體現(xiàn)的科學性而言,現(xiàn)代經濟學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物理學走的更遠。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可能不如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實在。
科學方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或者說科學是什么?多數(shù)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都認同,以伽利略和牛頓為代表,把數(shù)學跟觀察實驗結合起來的方法,就集中體現(xiàn)了近現(xiàn)代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論特征。伽利略在研究勻變速運動規(guī)律時,不像亞里士多德那樣去尋求運動物體的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一些帶有思辨性色彩的根本原因,尋求這些根本原因難度非常大,它們的最終歸宿只能是上帝這個推動者。相反,伽利略不管那些根本原因,只管物體運動的位移s、時間t、速度v、加速度a等這些可觀察量,這些源自于對自然界進行觀察實驗的可觀察量,既有自然屬性又有數(shù)學屬性,按照胡塞爾的說法就是伽利略把自然界數(shù)學化了,得到這些可觀察量之間的數(shù)學關系就是科學規(guī)律,比如s=v0+1/2at2就是勻變速運動學公式。
牛頓力學更加成熟,形成所謂的牛頓風格,這是著名科學史家I.B.科恩的提法[1]。牛頓風格是伽利略風格的發(fā)展,通過微積分把數(shù)學跟實驗天然地結合起來,因為牛頓的微積分不僅是用幾何學語言表述的,而且它們本身就是從物體運動現(xiàn)象中體悟出來的,其中有些數(shù)學公式就成為物理學定律。而且,牛頓《原理》中的微積分推廣到不同的數(shù)學分支,加上機械運動現(xiàn)象擴展到各種自然現(xiàn)象,就形成了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各門學科,甚至推廣到像經濟學這樣的社會科學。
亞當·斯密所開創(chuàng)的古典經濟學,正是受到牛頓力學的影響,試圖找出社會生活中的“萬有引力定律”,發(fā)現(xiàn)面包師烤面包、屠夫賣肉這樣的社會生活現(xiàn)象,背后受到“目的為自己利益效果卻有利于社會利益”這樣“一只看不見的手”支配著,形成一種經濟自由主義理論,開創(chuàng)了古典經濟學的先河[2]。李嘉圖的古典經濟學就大量使用數(shù)學工具,而邊際革命開始大量使用微積分后就一發(fā)不可收拾,現(xiàn)代經濟學中所使用的數(shù)學工具有時讓物理學家都自嘆不如??傊洕鷮W一直在追隨物理學那樣把數(shù)學跟觀察實驗結合起來的科學方法,雖然經濟現(xiàn)象中的可控實驗很晚近才出現(xiàn)。問題在于經濟學中數(shù)學跟經驗現(xiàn)象的結合程度跟物理學相比又如何呢?
伽利略風格中數(shù)學和實驗是如何結合起來的呢?科學史家重復伽利略當時的實驗過程,以伽利略的實驗條件,不僅不是像我們通常認為的,伽利略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歸納總結出物理公式,甚至不是像伽利略宣稱的那樣,多次反復實驗驗證了之前從數(shù)學上推出的結論??赡艿那闆r是,伽利略從一開始就把數(shù)學跟實驗看作相互啟發(fā)互相證立的過程?;蛘哒缈档略凇都兇饫硇耘小返诙嫘蜓运f的,伽利略這些近代科學革命開創(chuàng)者,其思維方式的變革取決于這么一個念想,即理性依照自己放進自然的東西再向自然界學習?;蛘哒f,理性一只手拿著自己的原則,另一只手拿著按照自身原則設計出來的實驗,像法官那樣去拷問自然,而不是像小學生那樣復述老師的話[3]。或許就是因為伽利略風格背后有如此深刻的思想,才堪稱近代實驗物理學之父。
牛頓風格又走了多遠呢?牛頓力學使科學形象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巔峰,之前不用說了,牛頓之后可能再沒有人得到過牛頓所受到的頂禮膜拜,不要說詩人浦柏為牛頓寫的墓志銘“自然和自然規(guī)律隱藏在黑暗中;上帝說,誕生吧,牛頓!于是一片光明?!本瓦B科學家拉普拉斯也說“牛頓是那個唯一最幸運的人”,意思是牛頓把自然界的規(guī)律都發(fā)現(xiàn)完了,我輩生不逢時,當不上牛頓那樣的科學家了。即便如此,就在牛頓時代,像萊布尼茲那樣的歐洲大陸學者就開始質疑萬有引力的實質是什么的問題。
不要說牛頓時代,自牛頓之后物理學經歷了若干次物理學革命之后的今天,那怕在相對論、量子力學、量子場論、量子引力乃至超弦理論之后,人們仍然沒有搞清楚萬有引力的實質是什么?即便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對引力作出了最好描述,但是作為場論引力場的實驗基礎還是不牢靠,從來沒有觀察到過傳遞萬有引力的引力子。這并不是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不成功,目前很多情況下仍然在使用萬有引力定律。而且,如果說相比于廣義相對論,牛頓萬有引力公式只是近似公式的話,廣義相對論則是科學史上數(shù)學跟物理學最完美的統(tǒng)一。即便如此,對引力實質的實驗觀察還是不盡人意。事實上,物理學進入高速微觀世界領域之后,這樣的困難比比皆是。
現(xiàn)代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論也受到各種各樣的批評,有一則笑話講道:“一個物理學家、一個化學家和一個經濟學家,一起遇到海難漂到一個荒島上,在沒有工具的情況下,想打開一聽被海水沖到岸上的罐頭。物理學家用石頭和樹枝做成一個杠桿系統(tǒng)試圖撬開罐頭,化學家用燃燒樹皮和樹葉的辦法想煮開罐頭,在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沒有能打開罐頭的情況下,站在一旁的經濟學家非常自信地提出一個解決方案:‘讓我們假設我們有一把開瓶器’。”[4](P1-2)這則笑話的意思是說,很多經濟學理論都是從諸如“理性經濟人”這樣不切實際的簡單假設開始。還有一則笑話講道:“如果你向10位經濟學家提出同一個問題,你將得到至少11種看法?!保?](P3-4)這則笑話的意思是說經濟學家無法獲得一個“正確”答案。但是這樣的批評并不能說明經濟學的科學性比物理學差。
其實,物理學和化學那樣的自然科學也會作出各種的假設,比如“質點”“剛體”“單擺”以及“理想氣體”等各種理想模型。事實上,上述所講的牛頓萬有引力本身,特別是牛頓時代認為引力之間的超距作用,都是典型的基本假設。為什么我們能夠容忍物理學的假設,而對經濟學家的假設就那么吹毛求疵呢?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經濟學家把簡單假設應用到人類行為的分析中,而人類行為跟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更為我們所熟悉,因而對經濟學家的假設更加敏感。實際上物理學假設跟經濟學假設在本質上沒有區(qū)別。相反,物理學中的基本假設,比如始終找不到引力子,自始至終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這比經濟學的假設更加離譜。而經濟學假設本質上都是建立在我們所熟知的事實上,都是為我們所能真正理解的內容。就像斯密意義上支配復雜經濟現(xiàn)象的那只“看不見的手”,人們追求財富的動機,卻是人類確確實實的精神感受和我們身體本能的傾向,這些更接近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根本原因”,應該承認尋求根本原因是徹底解決問題,難度更大,而在伽利略那里不得不放棄,牛頓只能勉強假設,等到愛因斯坦引力場論才可能去尋求卻找不到的東西。也就是說,作為出發(fā)點的經濟學假設,經濟學家一開始就認識得很清楚,如果覺得太過于理想化,還可以把“理性經濟人”改為更加現(xiàn)實的“理性管理人”,就像是經濟學假設全部都在人們掌控之中。相反,物理學中大量的理論實體(“粒子”“場”“超弦”)卻越來越遠離我們的控制范圍,通常以物理學為例的科學實在論和反科學實在論之爭,長期爭論不休就是最好的說明。
至于經濟學家無法獲得一個“正確”答案,可以理解為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太過復雜,牛頓力學從二體問題過渡到三體問題就不那么精確甚至于束手無策,而經濟現(xiàn)象本身就是多體問題,而且經濟體本身也在不斷變化,更不用說政治、社會、文化、心理因素等各種條件隨時在變,經濟學理論采用的技術手段也在變,經濟學理論自然也是多種多樣。事實上,物理學中成功理論也是多種多樣,不過更多的時候不是同時出現(xiàn),而是在歷時更替著,像亞里士多德物理學、伽利略運動學、牛頓力學和相對論那樣。而且,回到數(shù)學跟實驗相結合的科學方法論特征來說,物理學理論的多樣性也是必然的,因為無論如何數(shù)學結構總是多于現(xiàn)實的物理結構。因此,物理學的回答也并非唯一“正確”答案。
從數(shù)學跟實驗相結合的科學方法論特征來看,當代經濟學使用的數(shù)學工具,其復雜程度不弱于物理學所用的。比如統(tǒng)一描述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的規(guī)范理論所用的纖維叢數(shù)學理論,也被金融學用來發(fā)展金融動力學、金融-纖維叢理論,以便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像套利之類的系列金融學問題。經濟學的實驗方面,也就是其研究對象的經驗內容,由于其研究對象的復雜性、主觀因素的影響,沒有必要大量去做類似于物理學中“隔離體”式的受控實驗,正如凱爾恩斯所說的,這正是經濟學的一個優(yōu)點,因為即便稱為“看不見的手”這樣的經濟學研究對象,也是人們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東西[5]。相反,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獨立于研究主體的,并且是物理學始終無法真正把握到的東西,要是物理學一開始就去把握引力的實質,就像笛卡爾的以太漩渦假說那樣,試圖達到像經濟學對人們追求財富動機的把握程度,那么物理學研究永遠不可能發(fā)展。也就是說,現(xiàn)代物理學對其研究對象的了解在本質上遠遠不及經濟學。而就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似乎從內部把數(shù)學跟實驗完美結合起來,實際上,不如說他們把數(shù)學跟物理學完美結合起來,而理論物理到實驗物理還有所不同。而康德所說的理性放進自然的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數(shù)學之中的先天必然性知識上,而并不是數(shù)學直接完美地結合到實驗中,就像觀察引力子那樣的實驗總是困難重重。物理學比經濟學更符合實際,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在物理學的指導下,許多技術是很管用,但是物理學畢竟還是基礎理論而非工程技術,而且這只是一種工具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觀點,而非實在論的視角。特別是,由于物理學中最核心的部分往往是其數(shù)學結構,正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中的數(shù)學公式很清楚,但是萬有引力是什么,連牛頓都不甚明白,所以他才辯解說:“我不知道,但是我不杜撰假說。”相反,亞當·斯密在尋找人類經濟生活中的“萬有引力定律”得出的“看不見的手”,則是人們對財富的一種渴望,一種心理感受,或者一種體驗(expericence)。也就是說,“看不見的手”比“萬有引力”更實在。相比之下,當代經濟學中大量的數(shù)理模型,應該是數(shù)學跟經濟現(xiàn)象的直接結合,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這樣的結合,人們之所以認為目前經濟學過于數(shù)學化,一個主要原因是誤解了經濟學理論的作用,正如錢穎一強調的經濟學數(shù)學模型是現(xiàn)實經濟現(xiàn)象的參照系,這樣的參照系正是經濟學家“心中的一把秤”[6]。比如面對復雜的經濟現(xiàn)實,經濟學家比普通人看得更清楚,不是說經濟學家用經濟學理論直接推出經濟現(xiàn)象,而是經濟學理論的框架引導經濟學家用正確的思路去看問題,人們不應該要求這些經濟學模型符合現(xiàn)實經濟活動,正確的態(tài)度是用這“一把秤”把稱去衡量紛繁復雜的經濟現(xiàn)象,因為即便號稱遵守“齊一性原則”的物理學模型,也要通過一系列的工程技術環(huán)節(jié),才能解決實際問題,為什么就要要求經濟學模型直接跟復雜多變的經濟現(xiàn)象完全對應呢。作如是觀的話,無論就使用的數(shù)學的復雜性、對研究對象(實驗現(xiàn)象)的把握深度,還是數(shù)學和實驗現(xiàn)象結合的程度,經濟學方法論所體現(xiàn)出的科學性完全不比物理學差,在諸多方面甚至更強。
[1][美]I.B.科恩.牛頓革命[M].顏峰,等,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2.
[2][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7.
[3]Immanuel Kant,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M].1787:BXIII-BXIV.
[4][美]謝拉.C.道.經濟學方法論[M].楊培雷,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5][美]D.韋德·漢茲.開放的經濟學方法論[M].段文輝,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30.
[6]錢穎一.理解現(xiàn)代經濟學[J].財經科學,2002(S):1.
Is There More Scientificity in Physics than that in Economics?
LI Ji-tang1,GUI Qi-quan2
(1.School of Management,Suzhou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23,China;2.School of Philosophy,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China)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ology have been showed in the combination of mathematics and experiments.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the scientificity embodied in economic methodology is not worse than that in physic methodology in many ways,which has been demonstrated either in the complexity of using mathematics and the understanding depth in study object,or the combination degree between mathematics and experience,especially in the phenomenon that people has experienced economic issues more profoundly than physical issues.
economics;physics;methodology;scientificity
G0
A
1672-934X(2016)04-0020-04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4.003
2016-05-2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一般項目(12YJA720013)
李繼堂(1967-),男,四川西昌人,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科學哲學和物理哲學研究;
桂起權(1940-),男,浙江寧波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科學哲學和經濟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