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萍
寫好記敘文,是初中生必須面對的一關。但是,不是每一位學生都擅長記敘,一旦面對題目,必須盡快動筆,哪怕是編也要編下去。這就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更注意這方面的訓練,讓學生具備基本的寫作能力。
寫記敘文,學生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確定要寫的內容,也可以稱作故事或事件。譬如,作家莫言在2012年12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就發(fā)表了一個很有名的演講,說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其實這不是莫言的原創(chuàng),1936年瓦爾特·本雅明就撰寫了《講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隨想錄》。如果初中學生想寫好記敘文,看到題目就要盡快搜索自己掌握的相關材料內容。
是的,寫好記敘文,首先要學會講故事,讓故事去打動人,讓故事說明道理。那么,能不能從生活里找到一個與材料要求完全吻合的故事呢?事實上,不能把生活里的故事原樣搬到作文里來,而是需要學生對故事進行適當?shù)?、恰當?shù)?、必要的加工,對故事進行加工是一個很復雜的課題,這也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內容。
如何寫出一篇情節(jié)有波瀾、能打動別人的故事呢?有這樣三點:
第一,要緊扣一個點,或者說要聚焦在一個點。
不能中途由這個話題跑到那個話題上去,由這個內容跑到那個內容上去。很多學生寫記敘文的時候,認為“我筆寫我心”,記敘文是“我”寫的,“我”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而真實的道理卻是,天下沒有一棵樹長成椅子,無論如何不能把一件事完全寫到作文里去,完全把事情寫到作文里90%可以確定是不符合要求的。
沒有任何東西比聚焦的敘述風格能更有效地使故事長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講故事的人,越是緊扣一個事件、一個點講述,越是容易把故事深深地印在別人的記憶中。學生講故事,在一舉一動都融入講述的節(jié)奏的時候,腦子里就會自然而然形成復述故事的天賦,而這正是聚焦的過程。
譬如,開篇,開始寫記敘文,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開頭的問題。“萬事開頭難”,寫記敘文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50%以上集中在開篇。好的開篇,能夠快速地進入主要事件,并與接下來的內容相呼應,而且語言精練,描述生動。譬如,海明威《老人與?!返拈_篇:“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逮住?!焙喢鞫笠瑫r間、地點、事件、人物全部都熔在一句中,讓讀者迅速進入主要情境:捕魚。類似的例子非常多,學生可以去參考無數(shù)經(jīng)典作品的第一句或者第一段,進行歸納總結。
第二,故事的結構要緊湊緊密。
前面一個事情,引出后面一個事情。學生經(jīng)??措娪按笃?,或者在寒暑假看電視連續(xù)劇,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電視劇一集一集的情節(jié),甚至小說,比如,《三國演義》的一回一回,故事都是緊密聯(lián)系的,甚至是通過慎重選擇“動情點”精心打造細節(jié)而層層向前推進的。
復雜的記敘文,結構安排在嚴密、完整的前提下,當然也應該追求跌宕變化。譬如,有這樣幾種常見的結構形式:一是逐層遞進式,文章各個片段的中心之間形成層遞關系,使得文章主旨不斷升華或深入。二是片斷并列式,可以是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片段形成并列,也可以是不同時間、同一空間的片段形成并列。三是一線串珠式,根據(jù)內容特點選準恰當線索,串起表現(xiàn)主旨的材料,基本框架是由實物引起話題——就實物陳述往事——因實物抒發(fā)感情。另外,還有點面結合式、穿插回放式(倒敘,插敘巧妙運用)等多種形式,都可以靈活使用,從而達到結構的緊密與合理。
第三,作為初中生,寫記敘文最好還要形成矛盾,要有變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記敘文如何營造高潮,是一個技巧問題,也是一個立意問題。記敘文的立意,從一開始,就體現(xiàn)在文章的整體構思中了,這就突出體現(xiàn)了立意的重要性。要記住,記敘文靠故事表達,要提前構思謀劃,才能實現(xiàn)最佳或者較佳立意。
譬如,信息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每天早晨,人們都會聽到發(fā)生在全球的新聞,然而人們所擁有的值得一聽的故事卻少得可憐。這是因為人們所獲知的事件,幾乎沒有一件是有明確立意的,它只是信息的傳播,它作為新聞報道的價值無法超越新聞之所以成為新聞的水平。它只存在于那一刻,向別人闡述了一個事件,只具有即刻性的存在價值。故事就不同了,它因為有著穩(wěn)定的立意,即便在漫長的時間之后,價值還是能釋放出來。
立意,的確就是記敘文或者說故事的中心。但從故事中追尋立意的過程,可以從兩個角度思考:一個是故事本身具備的意義、特殊性或者借鑒性等;另一個是“從故事得到的教益”,可以結合時代、背景等,思考故事中人的命運、事情的發(fā)展趨向和思想情感的延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