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人還是那些人,資源一時半會兒也還是那些資源,但如果對這些進行理性的整合、再利用,說不定會發(fā)掘出新亮點,也未始不能藉此打壓一下神劇和平庸節(jié)目的生存空間。
每年春節(jié)過后的一段時間,是電視迷們最難熬的時段,尤其是電視劇迷。
所有的熱劇高潮都在臘月二十九或三十以前落幕,新的引發(fā)觀劇熱議的高潮,恐怕還要等上一兩個月,如果運氣夠好的話。
我小的時候,由于氣候和植物生長規(guī)律,每年初春,北方極少能買到新鮮的蔬菜。大家只好接著吃過冬后剩下的大白菜和腌制的雪里蕻,南方有親戚的家里可能還會搜羅些梅干菜或筍干出來,胡亂搭配做了度日。民間這叫“青黃不接”?,F(xiàn)在電視熒屏上出現(xiàn)的滋味寡淡,也有點這個意思。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正月的電視屏似乎是專留給春節(jié)節(jié)目及其回放的,電視劇集的發(fā)行商和播出頻道似乎對此達成共識。此外,他們好像也過于信賴“年味”在觀眾興趣中的逗留時長。于是在春節(jié)及之后的一個來月間,除了無休止的重播、陳年回顧,勉強可看的真人秀,就剩下沒完沒了的上一年度熱劇和神劇重播了。2016年觀眾的運氣好,因為上一年度的《偽裝者》《瑯琊榜》都比較長,有些觀眾沒看全,借此可以重溫一下。有的年份觀眾的運氣則慘淡些,記得有一年,整個正月唯一能看下去的回放劇集,竟然是《與狼共舞1》。
不是每部劇或每檔節(jié)目都能贏得絕大多數(shù)觀眾青睞的,這情形對于做節(jié)目的人固然略顯殘忍,對于社會卻是進步,多元和自由本來就意味著眾口不一、眾口難調。可以說,它們也正是那些新節(jié)目在未來誕生和走紅的前提。不過,這話卻不敢反過來講——如果一部電視劇或一檔節(jié)目絕大多數(shù)人覺得沒什么意思,那就不能簡單以“眾口難調”或“時代進步”來作歸納了。因為它不僅意味著節(jié)目的失敗,也意味著播出平臺在觀眾心中信譽度的下降。一個電視頻道,如果老播出神劇、平庸劇,即便一時不會關閉、破產,淪為觀眾眼中的雞肋頻道、廣告費降檔,肯定是早晚到來的事。
就目前的情形分析,電視節(jié)目高潮在春季漫長的缺席、空檔期,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人為因素。這其中,前面提到的各頻道“春節(jié)綜合癥”是一大原因;第二個原因,恐怕就是廣大電視劇與綜藝從業(yè)者們的身體和精力,還未能從年末、年初因收工而開始的疲勞恢復期中徹底蘇醒;第三個原因就是——行業(yè)的各制播端,目前還停留在專注于拼熱播檔產品,而未意識到那些“青黃不接”季節(jié)和時段背后可能蘊藏的無限商機。
以劇集為例,事實上近些年,有不少趨近于一流、但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確又明顯無法與同類人氣節(jié)目抗衡的劇集,僅僅被用來放到地面頻道或網(wǎng)上回收成本,而失去了在更大播出平臺、更好時段登場(或多次登場)的機會(比如《海上孟府》《虎口拔牙》等,包括更早一些的《傳奇之王》《刀鋒1937》),這些劇集如果放到每年初春的“青黃不接”播出季推出,哪怕是重播,是不是能給制、播端帶來額外的驚喜呢?
人還是那些人,資源一時半會兒也還是那些資源,但如果對這些進行理性的整合、再利用,說不定會發(fā)掘出新亮點,也未始不能藉此打壓一下神劇和平庸節(jié)目的生存空間。都盯著真人秀、宮斗劇,不僅束縛產品的類型和想象力,還會給市場帶來不必要的壓強,遲早有一天會徹底引發(fā)觀眾和生產者的疲勞感。那就不僅僅是一兩季的“青黃不接”了。